A. 范宗沛是什麼人
原名: 范宗沛 英文名: Fan, Cello
范宗沛的個人資料詳細介紹:
談起「配樂鬼才」的頭銜,范宗沛說比較喜歡大家稱呼他「胖子」。很難從他的外表去想像他的音樂是這樣的深沉耽美。
其實,范宗沛真是個音樂鬼才。令人咋舌的編曲功夫,從古典音樂、新世紀音樂、世界音樂、爵士樂到流行音樂,總能隨心遊走,把玩音符於創意之間。他說自己的音樂學習過程,是在父母的苦心下開始,「很少小孩子學樂器一開始就是他自己想學的」,4歲開始學了一年的小提琴後,發現自己不太適合,從此改學大提琴。十五、六歲時,還在念藝專但已經開始幫一些歌星錄弦樂,累積自己創作、及編曲的實力。學校畢業後,擔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待在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有九年的時間。
出版過的個人作品有《意外的溫柔》、《慾望的聲音》等大提琴專輯,目前除了專心於製作人工作外,近年來更為多出電視劇製作配樂,深厚的編創實力深受肯定。
范宗沛獲獎作品:
1994年-----開始製作及創作「心靈音樂詩」系列專輯,開啟新世紀心靈音樂經典風格,作品包括「清香落」、「素顏鴿」、「花舞」、「櫻花雨」、「七星海」等,深受喜愛。
1996年-----「超級大國民」榮獲第32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獎,出版「笑彎了一根扁擔」專輯。
1997年-----個人大提琴專輯「慾望的聲音」榮獲第八屆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獎。
1998年-----以萬仁電影的「超級公民」榮獲亞太影展最佳電影配樂獎。
1999年-----公共電視第一出戲劇「曾經」配樂;公視年度大戲「汪洋中的一條船」、「將軍碑」配樂,並以「將軍碑」入圍金鍾獎最佳音效獎。
2000年-----中廣廣播劇「夕陽山外山」配樂。
2001年-----公視人生劇展-「活得像個人樣」配樂,入圍金鍾獎最佳音效。
2002年-----公視文學劇場「寒夜」配樂編曲。
2002年-----金馬獎最佳短片入圍「那年夏天的浪聲」配樂。
2003年---- 公視文學大戲,白先勇唯一長篇小說「孽子」配樂,獲金鍾獎最佳音效獎。
2004年---- 「孽子」專輯獲第十五屆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獎。為公共電視年度大戲「風中緋櫻」電視劇配樂,出版「范宗沛經典配樂選集」為萬仁電影「大選民」及公視新戲「一樣的月光」配樂。(2004.2上檔)
范宗沛的星路歷程
專輯:
2004.10 水色
2004.02 范宗沛經典配樂選輯
2004.02 風中緋櫻(電視原聲帶)
2003.07 故事(作品集)
2003.02 范宗沛與孽子
配樂鬼才范宗沛
2005年07月01日 02:49 香港商報
曾有人這么形容範宗沛:『不完美在他生命中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他說:『40歲的我,憂傷來了,就去感受、回憶。』在音樂創作的領域里,他最擅長的是悲傷憂郁。年紀漸長的他,玩的則是音樂的真髓。
專輯簡介: 台灣音樂鬼才范宗沛2004跨界佳作。深邃、濃郁、異色。一蹚水鄉之旅,完成一張風格綺麗的跨界音樂專輯。一場不可能的奇遇,發現Lounge、鋼琴、交響樂與蘇州評彈的完美交融。發源自三百多年前的東方評彈,以讓人驚嘆的姿態融合在西方作曲里,成了讓時空錯置、讓心情漂流的奇幻音色。這是個時間和空間交錯、人和光陰都不慍不火的老地方。生活,透印在每顆從水氣揚起的音符里。范宗沛精彩的深情,濃郁到讓人承受不住。蘇州評彈和Lounge的極簡循環、大提琴和鋼琴即興對話、小提琴道不盡愛的呢喃,骨子裡的浪漫細胞徹底釋放。水色,雖是寫音樂里的水鄉,更多的是行旅中的光景和情調。不論如何來去,都是漂泊的旅程。【蘇州評彈】『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上海一帶。俗稱『大書』,由唐宋時期的『講史』演變而來,以蘇州方言只說不唱,或敘事或代言;彈詞俗稱『小書』,形成於明代,以說、噱、彈、唱為主要表現方式。評彈表演方式有三種:一人表演的『單檔』、兩人表演的『雙檔』及三人表演的『三個檔』。蘇州評彈歷史悠久,流派唱腔千姿百態,歷經三百餘年而不衰,與崑曲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談起『配樂鬼才』的頭銜,范宗沛說比較喜歡大家稱呼他『胖子』。很難從他的外表去想像他的音樂是這樣的深沉完美。其實,范宗沛真是個音樂鬼才。令人咋舌的編曲功夫,從古典音樂、世界音樂、爵士樂到流行音樂,總能隨心遊走,把玩音符於創意之間。范宗沛說自己的音樂學習過程,是在父母的苦心下開始的。『很少有小孩子學樂器一開始就是自己想學的』,4歲開始學了一年的小提琴後,發現不太適合,從此改學大提琴。十五六歲時,還在念藝專但已經開始幫一些歌星錄弦樂,累積自己創作及編曲的實力。畢業後,擔任台灣音樂廳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出版過的個人作品有《意外的溫柔》、《慾望的聲音》等大提琴專輯,目前除了專心於製作人工作外,近年來多為電視劇製作配樂,深厚的編創實力深受肯定。十多年前為電影《我愛瑪麗》配樂,是范宗沛配樂生涯的頭一遭,也開啟了范宗沛與配樂的淵源。1996年以《超級大國民》獲得第32屆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獎;1997年又以個人大提琴作品《慾望的聲音》獲得第八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唱片獎;1998年榮獲亞太影展最佳電影配樂獎。過去的一切都是養分,現在他的音樂層次越來越豐富,就像一棵逐漸壯大的大樹,每一片葉子,都帶著新鮮的血脈。
B. 中國有沒有像林海范宗沛一樣的知名配樂大師,或作曲家,不要流行音樂的,好的加分 最好是年輕的,像譚盾
蘇聰 趙季平 三寶 金培達 黃英華 陳勛奇
C. 求范宗沛的擺渡人之歌的鏈接
鏈接如下,復制即可
http://resource.taijiaoyinyue.cn/june/vdvxhrthr.wma
D. 范宗沛 《楊柳 》 有沒有歌詞或它背後的故事
范宗沛楊柳數字簡譜
3 563 12 176(76低音)
3 563 12 53
3 563 12 176(76低音)
3 567 656(656低音) 176(76低音)
12 12 17 17(7均為低音)
12 12 126 535
56 7 653 6 5412 3 23 23
3 563 12 176(76低音)
3 563 12 53
3 563 12 176(76低音)
3 567 656(656低音) 176(76低音)
E. 誰知道範宗沛的「擺渡人之歌」的評彈在唱什麼
我也喜歡這首歌,是高博文先生的《珍珠塔·搶功勞》唱段:
想你千里迢迢真是難得到,我把那一杯水酒表慰情。
與你是一別無料到有兩載外,害得我麼望穿雙眼遙無音。
曾記得面聯姻緣在那松亭上,老糊塗抵暮歸來向我雲,說到相逢片刻九松亭,把你再三款留爾再思行,即使留住爾的身軀也留不住你心,故而未煩媒妁定婚姻。雖則姑父情份薄,倒底九松亭依我定婚姻,他總算還剩半點小良心。
自從你麼南陽失去了珍珠塔,我把你南北東西到處尋,累姑娘寢食不安寧。為了你新造佛樓西園里,老夫妻半子靠誰人,假子真孫無別望,到底自家骨肉自家人,好比千朵桃花一樹生,非比尋常泛泛親,你莫把姑娘當外人。
另附其他兩首,或許你會感興趣。
《青石的街道向晚》 張碧華:《瀟湘夜雨》
雲煙煙,煙雲寵簾房,月朦朦,朦月色昏黃。
陰漫漫,一座瀟湘館,寒凄凄,幾扇碧紗窗。
呼嘯嘯,千個琅桿竹,草青青,數枝瘦海棠。
病懨懨,一位多愁女,冷清清,兩個小梅香。
只見她薄囂囂,囂薄羅衫薄,黃瘦瘦,瘦黃花容黃。
眼鬆鬆,松眼愁添懷,眉蹙蹙,蹙眉恨滿腔。
靜悄悄,靜坐湘妃榻,軟綿綿,軟靠象牙床。
黯淡淡,一盞殘淚燭,冷冰冰,半杯煎葯湯。
可憐她是氣喘喘,心盪盪,嗽聲聲,淚汪汪,血斑斑濕透了薄羅裳。
情切切,切情情忐忑,嘆連連,連嘆是嘆凄涼。
奴是生離離,離別故土後,孤凄凄,棲寄他方。
路迢迢,雲程千里隔,白茫茫,望不到舊家鄉。
她是神惚惚,百般無聊懶,影單單,諸事盡滄桑。
見那夜沉沉,夜色多慘淡,聲寂寂,聲息愁更長。
聽那風颯颯,颯風風凄凄,雨霏霏,霏雨雨猛猛。
滴鈴鈴,銅壺漏不盡,打冷冷,鐵馬響叮當。
篤嚨嚨,風緊簾鉤動,淅瀝瀝,雨點打寒窗。
叮當當,鍾聲敲三下,卜咚咚的譙樓打五更。
妃子是冷颼颼,冷風禁不起,夜漫漫,夜雨愁斷腸,
從此是病汪汪,病魔入膏肓。
《奇遇》 張碧華:《紅葉題詩》
思悠悠,恨悠悠,凄涼歲月總悠悠。
朝無休,夜無休,牽愁惹恨到幾時休。
我的心中事,在那淚中流,淚珠兒如同春水向東流。
閑將針黹消長晝,我綉到鴛鴦便覺羞。
偶向瑤階立,驚心草木秋,滿眼悲蕭瑟,楓葉落枝頭,勾起心中萬斛愁,欲借霜楓把心願酬。
F. 范宗沛有哪幾首曲子比較好聽
錯過
從前
戲水
水色
奔
答案
都挺好聽.你試試吧.
G. 范宗沛& 林海的《戲(drama)》 歌詞
歌曲名:戲(drama)
歌手:范宗沛& 林海
專輯:故事
嚴寬 - 戲
卸了妝 卻卸不了心情
是真是假 戲里戲外分不清
故事是悲是喜 應該由誰來決定
會是怎樣的結局
熄了燈 卻熄不了情緒
是愛是恨 幕前幕後理不清
想要選擇逃避 卻像殘酷的劇情
設下了美麗的陷阱
讓我縱情在銀幕里 從上海到巴黎
最浪漫的風景
讓我沉迷在情節里 像演不完的戲
沒有結局
熄了燈 卻熄不了情緒
是愛是恨 幕前幕後理不清
想要選擇逃避 卻像殘酷的劇情
設下了美麗的陷阱
讓我縱情在銀幕里 從上海到巴黎
最浪漫的風景
讓我沉迷在情節里 像演不完的戲
沒有結局
這演不完的戲
http://music..com/song/13989096
H. 請問倩女幽魂的《殤》收錄在范宗沛的哪張專輯中
是在他的經典配樂精選專輯中
I. 范宗沛和林海的《楊柳》表達的是什麼意境
第一次聽到這個曲子的是在一個BL廣播劇裡面聽到的《我等你到三十五歲》是南康寫的一個小說,後來製成廣播劇,用的就是這個背景音樂,我覺得特別合適。
J. 有類似林海,范宗沛的音樂或音樂家推薦嗎
賈鵬芳 :二胡演奏家、旅日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78年進入中央民族樂團。1979年開始任該團二胡獨奏演員,1984年開始該團民族管弦樂隊副首席。1980年起,先後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錄制了多首二胡獨奏曲。
陳悅:1996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本科,並代表學校出訪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曾錄制個人專輯《情竹》,並多次參加電台、電視台的錄音錄象活動。曾獲中國音樂學院獎學金,2000年被保送本院碩士研究生。曾參加「鳳之聲」、「盛蘭七馨」、「現代女子樂團」等多個重奏小組的演出活動。
林石城: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林石城1922年出生於上海,幼好絲竹,廣學各種民族樂器,後師從浦樂派名家沈浩初專習琵琶。在藝術表現和風格上「能文能武」,武套氣勢雄偉,文套細膩雋永。
常靜,
198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開始了與古箏的不解之緣。1991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於李婉芬老師和邱大成老師,
1995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並考入中國歌舞團。
現代二胡演奏皇後「閔惠芬」,
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她自幼酷愛音樂。
8歲開始跟其父學習二胡,11歲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後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於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
17歲在第四屆「上海之春」舉行的全國二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她對藝術精益求精,勤學苦練,基本功全面扎實。她更注重對樂曲內涵的深入開掘,並加以細致入微地表現,琴聲富有藝術魅力,演奏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