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遺失物和盜竊物的善意取得與物權
遺失物抄、漂流物、失散的飼養襲動物(以上各物均為動產)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對上述物的佔有不是基於所有權人的意思,學說稱為佔有脫離物。(出賣人的佔有分為佔有委託物和佔有脫離物)
根據物權法109條「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說明,所有權人並不因遺失而喪失所有權,但是如果通過拍賣或者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權利人請求返還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原權利人的損失,只能向無權處分人追償。(根據物權法107條)並且有時間限制,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2年內向受讓人主張請求返還原物。
關於盜竊物《物權法》未明確規定,考試應該不會涉及到。學理認為盜竊物和遺失物一樣,不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不適用善意取得。
另外提醒你,善意取得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1.受讓時是善意;2.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3.支付了合理的對價),所有權、質權、留置權、(登記)抵押權都可以善意取得。
⑵ 民法案例 之 拾得遺失物是否有留置權
拾得遺失物的法律效果是: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之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拾得人的權利義務是:
(1)報告義務: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後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2)保管義務: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損毀、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返還義務:遺失物權利人享有遺失物返還請求權,拾得人應當返還遺失物給權利人。
綜上:拾得人沒有留置權
(個人觀點)
⑶ 盜贓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留置權能善意取得,我看到一個例子,說質權不能善意取得
答非所問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吧 因為留置權的善意取得在擔保法解釋里有特別規定 其次就是當鋪可以善意取得遺失物和盜贓物 在商務部的《典當管理辦法中》有規定 所以並非所有的盜贓物都不能善意取得 盜贓物和遺失物不能善意取得是原則 有例外規定
⑷ 留置權案例提問
理由很簡單:張某和李某之間的借車關系不得對抗善意第三方,李某必須按規定支付修理費後向張某追索。
⑸ 若善意受讓人拒絕返還遺失物,原所有權人如何挽回損失
遺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飼養動物(以上各物均為動產)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對上專述物的佔有不是基於屬所有權人的意思,學說稱為佔有脫離物。(出賣人的佔有分為佔有委託物和佔有脫離物)
根據物權法109條「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說明,所有權人並不因遺失而喪失所有權,但是如果通過拍賣或者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權利人請求返還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原權利人的損失,只能向無權處分人追償。(根據物權法107條)並且有時間限制,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2年內向受讓人主張請求返還原物。
關於盜竊物《物權法》未明確規定,考試應該不會涉及到。學理認為盜竊物和遺失物一樣,不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不適用善意取得。
另外提醒你,善意取得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1.受讓時是善意;2.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3.支付了合理的對價),所有權、質權、留置權、(登記)抵押權都可以善意取得。
⑹ 遺失物善意取得留置權在法律上是怎麼規定的
遺失物善意取得留置權應發生在該遺失物的所有人應支付一定的必要費用卻不支付或承諾給予拾得人一定的報酬並拒不支付等情形。在這些情形下,拾得遺失物品的當事人可以將該遺失物留置。
遺失物可以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具體而言,如果在原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後兩年之內,其可以向受讓人追回其所有物。如果兩年之內沒有行使這項權利,原權人的所有物返還權即喪失,受讓人才可以適用善意取得而永久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
《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6)佔有脫離物善意取得留置權的案例擴展閱讀
遺失物拾得人的義務
1、向失主返還遺失物及孳息。
根據《物權法》第109條,拾得人不能因拾得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失主有權請求拾得人返還遺失物及孳息。返還請求權基礎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或者佔有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2、妥善保管遺失物。
根據《物權法》第111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若拾得人(有關部門)因一般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⑺ 侵權行為和不當得利適用留置權 能分別舉個例子嗎
侵權行為產生的留置權,如甲從12樓拋出的金塊砸傷了樓下行走的乙,那麼乙就專有權利留屬置該金塊。不當得利產生的留置權,如甲誤將名人書畫扔到垃圾場,被乙撿到,乙支付了費用進行鑒定、修復、裝裱等行為,則甲在索要乙返還該書畫時,乙有權要求甲支付這些必要的費用,如果甲拒絕支付,則乙產生對書畫的留置權。
⑻ 留置權人抵押留置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
第一、《擔保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對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可以行使留置權,留置物當然應當是債務人所有或者合法佔有的財產,那麼不屬於債務人所有的或者非法佔有的財產能否作留置權的標的物呢?例如債務人將偷來的相機修理,債權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能否留置該物,《擔保法》未作明確規定。《擔保法》司法解釋對此作了補充性規定。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08條「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可以按照擔保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行使留置權」的規定,留置權可以善意取得。債權人按照合同約定合法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該動產。
第二、但是債務人對其交付的動產不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的,債權人可能是基於對債務人的信賴而將第三人的財產視為債務人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認定債權人是善意取得,從而在該財產上取得了留置權。這種認定的理由是,留置權的產生不權在於維護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應當維護交易安全。債權人接受債務人交付的動產,不可能要求債權人審查標的物是否為債務人所有,只要留置權人確信所留置的動產屬於債務人,根據債務人動產佔有的公信力,債權人對其善意取得的不屬於債務人所有的物就享有留置權。《民法通則》和《擔保法》只規定債權人佔有的為「債務人的財產」,並沒有規定是「債務人所有的財產」,因此,債權人佔有的認為是債務人的,實際上是第三人的財產也應包括在內。確認留置權的善意取得符合法律規定和民法誠實信用和公平的基本原則。當然在實踐中對留置權的善意取得,應以債權人不知的事實狀態為限。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的除外。
第三、綜上所述,債權人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的,仍可以依法取得留置權。留置權具有對抗其他物權的效力,對留置物享有其他擔保物權的權利人,不得以其權利對抗善意的留置權人。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