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通過遺贈取得的物權要經過公示(交付)嗎,物權到底何時生效
物權公示抄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襲動產,一種是動產。不動產的公示要通過登記程序進行,一經登記,即為公示;動產的公示是通過交付實現的,一經交付,即為公示。遺贈的物權取得,也適用上述一般規則。
《物權法》第二十九條: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物權法現在變更了遺贈成立的要件了。現在受遺贈人不需要在知道受遺贈後二個月內明確表示接受遺贈,遺贈就成立了,遺贈就開始了。
《合同法》第185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 繼承法》第25條第二款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② 物權法中關於擔保物權公示的法律效果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擔保物權的變動模式。我國物權法在擔保物權公示的法律效果問題上,採取了公示生效要件主義與公示對抗要件主義相結合的立法思路,只是前者為主,後者為附。
其一,就抵押權而言,依據《物權法》第187至189條之規定,不動產與動產抵押區別對待:對於建設用地使用權、已建或在建的建築物等不動產抵押,基本采登記生效主義,不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不生效。對於生產設備、原材料,產品、半成品、交通工具、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等動產抵押,采登記對抗主義,抵押合同有效成立,抵押權即設立,只是不辦理動產抵押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此,有兩點恐生疑問,需加探討。其一,我國物權法將「第三人」限制為「善意第三人」,善意系指不應知道且實際不知道在抵押物上設定抵押權的第三人,當無異議。問題是,第三人的范圍如何確定,是否包括抵押權人以外所有對同一標的物享有債權或物權之人?依筆者愚見,所謂第三人應特指對同一標的物享有物權之人,而不包括一般債權人。一些學者擔憂,動產抵押未登記公示,如承認其優先效力,則債務人之一般債權人,必遭不測之損害。王澤鑒先生針對該觀點指出,「一般債權人借與金錢,系信賴債務人之清償能力,故應承擔其不獲清償之風險。其既與動產抵押之標的物無法律上之直接關系,實不能承認其具有對抗動產物權之效力。一般債權人為避免遭受不測之損害,應設定相保物權」。筆者甚以為然。其二,車輛、航空器等部分特殊動產在一定機構設有登記簿,登記取代了交付或佔有成為物權的表徵方式。大部分動產,以佔有或交付為其所有權取得的表徵方式,而一般動產抵押權產生對抗效力則以登記為表徵方式,這樣形成在同一物上的物權表徵方式的二元結構,是否會因此產生無法解決的權利沖突?比如,甲公司從乙公司購買的機器設備,該機器設備在出賣時系甲公司佔有,從佔用這一所有權的表徵方式看,應系甲公司所有。但從中無法判斷是否存有抵押權負擔,因為抵押權系另一公示方式。當乙公司僅從佔用判斷甲公司具有處分權而買受該機器設備,而該機器設備在此之前已抵押給其他人並辦理抵押登記時,權利沖突不可避免。為此,有學者認為這一權利沖突是物權表徵方式的二元化的必然結果,一旦沖突發生便不可化解。筆者不以為然。動產抵押區別於質押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不轉移佔用,在不能以交付作為公示方式的情況下,除非因噎廢食不承認一般動產的抵押,總要有一種公示方式,由抵押不佔有抵押物的特徵,無論選擇何種公示方式,均不可能與一般動產所有權的表徵方式相同。何況,動產抵押登記,乃最經濟且為承認動產抵押國家普遍採用的公示方式。事實上,同一動產上不同物權的表徵方式的二元化,只有在物權法對動產抵押登記機關沒有明確規定或不統一的情況下,才會使動產交易中的不測損害難以避免。在我國物權法明確規定動產所有權與抵押權不同的公示方式,且明確規定登記機關的情況下,權利沖突是可以避免的。即使沒有避免,亦是可以依據一定規則解決的、當然,交易中查閱登記資料,會增加交易成本,影響交易的便捷,這是物盡其用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③ 公示生效 公式對抗 的例子,物權法。請問是否正確
你的例子不對,
公示生效是指需要公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如:買賣合同雙方約定合同需經工商局備案後生效,此即為公示生效。
公示對抗是指需要經過公示才對第三人產生對抗效力,但不影響雙方的效力如:房屋買賣中房產管理所登記、 車輛專賣中管理所登記,這種登記只是對抗第三人,假設雙方沒有登記,也不影響雙方所有權轉移及合同效力。
④ 登記對抗的物權以及登記生效的物權有哪些
不動產物權公示方式是登記。登記效力有兩種立法例。一個是登記對抗主義,一個是登記生效(要見)主義。 登記對抗主義的有,地役權、動產抵押權。登記生效主義,有建築物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
⑤ 物權公示有什麼作用
物權公復示的作用:為制了讓他人清楚地知道誰是權利人,以維護權利人、與交易有關的人的合法權益。除有相反證據證明的以外,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上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
物權的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物權變動涉及一國財產的流涌,關乎一國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及其重要。公示將物權的實際狀態表彰於外,通過對交易人信賴的維護,向社會交易界提供統一的、穩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礎。物權公示對物權法的重大意義於促進大陸法系物權法的理論研究與立法和司法實踐都是不爭的事實。
⑥ 什麼是 登記公示主義
一、物權變動之公示立法主義比較
二、我國物權變動公示制度的歷史沿革及存在的問題
三、我國物權變動立法主義的應然模式選擇
[原文]
物權法的一般原則中,公示原則發揮著核心作用。(註:孫憲忠:《論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頁。)關於物權公示的意義,一直存有爭議。在提交全國人大常務會審議的幾個《物權法(草案)》(以下稱草案)中,事關物權公示的規定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徵:既有不動產物權變動公示對抗主義與公示生效主義的規定,也有動產物權變動公示對抗主義與公示生效主義的規定;既有所有權、用益物權變動公示生效主義與對抗主義的規定,也有擔保物權變動公示生效主義與對抗主義的規定。草案就物權變動的公示立法主義顯然已不再堅持原有的公示生效主義原則,而在事實上形成了物權變動模式的二元結構。(註:尹田:「中、日物權法之趨同」,載《中日韓民法制度趨同道路的探索國際研討會文件匯編》,2004年11月青島。)這樣紛雜的規定,其中有沒有一個統一的原因?如果有,是什麼?如果沒有,這樣的結果何以由來?
一、物權變動之公示立法主義比較
物權公示原則,即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種客觀可以認定的方式加以展示,從而獲得社會和法律認可的效力。公示的方式一般為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佔有的交付。(註:孫憲忠:《論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8頁。)從各國物權立法的實踐來看,物權變動公示的立法模式有公示對抗主義和公式生效主義之別。對這兩種公示立法主義,現今的研究多集中於價值層面的比較。一般認為,公示對抗主義的優點在於其能「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靈活簡便,有利於加快動產交易速度和發展動產擔保交易」,(註:孫鵬:《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頁。)其不足則主要表現於「在追求交易自由時將交易安全犧牲殆盡」;(註:孫鵬:《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而公示生效主義的優點主要在於其「以登記和交付為物權變動的成立要件,使當事人間的物權交易向外彰顯而客觀化
⑦ 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分別是什麼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版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權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⑧ 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有哪些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第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第十四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二十條 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第二十二條 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六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條 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八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九條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一條 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由此可見,無論動產還是不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必須公示。原則上,動產以交付為公示,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
同時,物權法還規定,無需登記的不動產的轉移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也就是說,物權的公示原則可以總結為:不動產以登記為原則,不登記為例外;動產以必須交付為原則。
⑨ 物權公示的效力我們老師說包括對抗效力和生效效力,對抗效力和生效效力是什麼意思
公司登記制度是眾多公示方式的一種,我國公司法之所以採行登記制度,主要內是因為登記制度具有明容確且查證方便的優點,對於復雜的公司組織法律關系有一定的釐清作用。公司登記具有公信力,故公司登記具有影響當事人權益的實質性效果。依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登記的效力可以分為「登記生效」和「登記對抗」兩類。前者如公司法第六條、第三十條(與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十七條相一致),即創設效力;後者如公司法第七條第三款、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二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三款,這些登記事項的有效存在,並不以登記為其生效條件,公司設立後,有應登記的事項而不登記或已登記的事項有變更而不變更登記或虛假登記的,不能產生對抗效力。在實務中,一般認為未經合法程序決議的事項,申請除設立登記外的其他登記的,雖然登載於登記簿上,也不意味這些事項是生效的。
⑩ 論物權公示的方法和物權公示的效力~望高手幫忙~小弟萬分感謝了~
物權公示的方法,因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不同而不同。不動產物權以登回記和登記的變更作為權利答享有和變更的公示方法,動產物權以佔有作為權利享有的公示方法,以交付作為權利變更的公示方法。對於具有重要價值的動產,其物權的變動,也須以登記來公示。應注意的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並不是物權變動生效的要件。通過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不同的公示方法,社會公眾可知曉物權的享有和變動情況。
物權公示的效力,是指物權公示所生的法律效果。關於物權公示的效力,有兩種不同的規定。1)以登記或交付的公示方法,作為物權變動的成立或生效要件;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登記,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交付,在當事人之間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也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2)以登記或交付的公示方法,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登記,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交付,在當事人之間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而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可以從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看出,我國物權公示的方法,以物權變動的成立要件為原則,以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