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判斷:我國物權法為規定典權
正確,當初制定《物權法》時,爭論激烈,最終還是未對典權作出規定。
關回於典當行為,答目前,只是出現在部門規章當中,而不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
2007年10月1日實施的《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但是,縱觀整部《物權法》,並沒有對典權的規定。同時,部門規章對於典當行為的規定,卻規定為到有關部門辦理抵押手續,在辦理抵押手續後,不僅典當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典權人對典物享有抵押權。這就產生了一種生效的典權合同,享有的卻是抵押權的兩難境界。
或許,《物權法》沒有規定典權是出於市場經濟發展,人民觀念轉變,以及為適應物權法國際化趨勢等各方面因素的考慮,但是,典權畢竟是我國特有的不動產制度,能夠滿足用益需要和資金需要,短時間內廢除典權還是不可能的,《物權法》沒有對典權予以規定,而部門規章卻做出了相關規定,這必將導致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不匹配的境地。
『貳』 一個關於典權的問題。。。
我國《物權法》未明確規定,但是《民通意見》有規定,但只有兩條——主要回是由於制度太老,另外我們學者研答究得不夠深不夠好,再者事實上現實社會很少用典權了,具體可以參見王澤鑒:《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前面文章的數據列表。
『叄』 典權是否為我國所特有的物權類型
在物權法上,我國沒有規定典權,典權只存在於一個司法解釋中,但是,典權在現實中的應用非常罕見。
『肆』 物權法定與法定物權
物權法定是指一個權利如果認定是物權必須有法律規定
留置權的成立是達到法定事由而成立而不是源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
而抵押權,質押權是因當事人合意訂立合同實現 屬於意定物權
區分標準是成立標準是來源與法律的直接規定還是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新出台物權法已經取消了典權的規定,典權已經不是法律意義的物權
『伍』 典權是法定的 那他跟所謂的 物權法定的 法定有何區別呢
典權屬於用益物權 是物權的一部分
物權法定也就是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有法律規定 這里的法律不僅指物權法 而是指所有的法律規范
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
『陸』 宅基地使用權是法定物權嗎就是和留置權一類不是意定物權
中國大陸法定物權除了留置權外,還包括:所有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抵押權、質押權、典權。
『柒』 物權法的第五條怎麼沒有在民法典中規定了,是不是物權不需要法定了典權可以通過司法解釋來規定了
一、《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二、在未生效的民法典中已按原文明確規定;《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捌』 典權為什麼沒放到物權法中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楊立新 2005年9月23日
評論《物權法》草案,最有意思的莫過於看看典權了。法律業界的人士說到《物權法》草案規定典權,是「三進三出」,盡管有些誇張,但是說的也有道理。在數次《物權法》草案中,經歷了規定典權,不規定典權,又規定了典權,又不規定典權了的反復過程。這次公開徵求意見的《物權法》草案又將典權刪除了。從現在的情況看,不知道將來是不是還要把典權規定進去。
我是堅決主張要規定典權的。為什麼?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典權是我國古代物權法的傳統制度,是我國民法獨創的制度,因此,有些人認為典權是中國物權法的固有制度,是有道理的。在很久之前,在中華法系中就有典權制度。最初的典權不僅可以典房、典地,還可以典人,後來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就只有典房和典地了。一千多年以來,典權制度在中國發揮了重要的融資和擔保的作用。現在的《物權法》草案規定的絕大多數物權制度都是歐洲的制度。細細清點一下,惟有典權是中國固有的物權制度,保留下來,應當是有發揚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意思。
第二,近幾十年我國典權制度的衰落,與實行普遍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和人民相對貧窮有關。在建國初期,土地和房屋存在私有制,因此,典權制度還是被廣泛地使用,那個時候的典權糾紛很多,需要法院處理。至公社化和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之後,新設的典權就不多見了,但是由於典權的典期很長,因此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典權糾紛才基本滅絕。因此,我認為,我國人民不是不需要典權,而是在那個時候不存在典權生長的土壤。
第三,現在我國人民是不是需要典權?回答應當是肯定的。首先,在城市,房屋已經私有化,基本上不存在公有住宅的出租問題;在農村,農民的住宅都是私有的;既然存在私有住房問題,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麼,典房就會存在。其次,在城市,雖然土地屬於國有,不能設置典權,但是土地使用權卻可以設典;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只要准許,也可以設典,因此典地並非不可能,而僅僅在於政府所持的態度。計劃經濟已經改變,土地和房屋都存在私有,因此典權有存在的土壤,就會發生、發展。
第四,在現實生活中,法律為人民的融資方法增加一個新的渠道,會更有利於人民的生活。例如,閑置的房屋不願意出租,又不願意出賣,就可以典出去,所有權人既能收到典價進行使用,又能夠保留所有權,不至於滅絕產業,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而且「物權法定主義」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法》不規定典權,法律就不承認典權是物權,當事人約定典權就沒有法律根據,就會限制人民的權利。從這一點上觀察,典權的設立,甚至關繫到《物權法》是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大問題了。
出於以上四點考慮,我極力主張《物權法》應當規定典權。我們說,盡管「三進三出」的說法有些誇張,但是典權在《物權法》中已經兩進兩出了。我勸立法機關還是要好好斟酌,看到《物權法》規定典權只有益處,沒有害處。既然如此,干嗎非要叫勁,非得把典權清理出物權體系,將這個土生土長的傳統的物權制度扼殺而後快呢?因此,我說《物權法》對典權應當「三進」,而不要再「出」,就會給人民一個既新又舊的物權制度,使人民在物權法的規定中又有一個可以自由利用的空間,豈不是更好?
註:楊立新 是法律界的名人
『玖』 2007新物權法中關於典權的規定,急!!!
http://www.chinacourt.org/flwk/show1.php?file_id=116975
這是中國法院網上查到的物權法,你可以去看看。版
至於典權,我國並無典權權的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