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土地使用權人變更能否調解

土地使用權人變更能否調解

發布時間:2021-08-07 02:50:57

① 人民調解委員會把土地使用權調節給非本村人員是否合法

首先調解委員會的出現是一種簡易司法程序,主要就是化解鄰里糾紛 家庭矛盾。調解結果你𣎴簽名認可是不具法律效應的。

② 公司法人代表變動,土地使用權無須隨之變更嗎

我所在的公司是股份制公司,擁有一宗土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證》上登記的土地使用者是公司。最近,公司因經營的需要,經股東大會同意,部分股東將其股權轉讓給新的股東,原法定代表人也因董事會改選而變更。有人說這是土地使用權轉讓,認為我公司應當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並繳納有關費用。請問,我公司需要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嗎?廣東讀者 單一

答:首先,股份制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股東是不同的權利主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有關規定,依法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是企業法人;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規定,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該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可見企業法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股東是不同的權利主體。

其次,股份制公司成為土地使用者不等於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股東成為土地使用權主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再轉移的行為。股份制公司為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者為該公司即企業法人而非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股東。股份制公司作為土地使用者轉讓土地使用權後,即不再擁有該土地使用權。

再次,股份制公司股權或者股東或者法定代表人的變更,不影響公司作為土地使用權主體的法律地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股份制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類。無論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都可以依法變更,股東都可以依法轉讓股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該法第七十二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意見,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該法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轉讓。公司股權或者股東或者法定代表人的變更,是該企業法人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不是土地使用權主體變更。

綜上所述,因公司股權或者股東或者法定代表人依法變更而要求其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沒有法律依據。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政策法規處 范俊明

③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人民政府有一項職能叫做土地權屬糾紛的調解,這個職能一般是放在國土部門的,因為國土部門代表政府行使土地所有權人的職能。
調解不成的,可以提起訴訟。

物權法關於土地變更登記是否規定雙方當事人必須到場簽字

《土地登記辦法》國土部令第40號
第七條土地登記應當由當事人共同申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單方申請:
(一)土地總登記;
(二)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初始登記;
(三)因繼承或者遺贈取得土地權利的登記;
(四)因人民政府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而取得՝CŸ地權利的㙻記;
(五)因人民法院、仲裁機構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而取得土地權利的登記;
(六)更正登記或者異議登記;
(七)名稱、地址或者用途變更登記;
(八)土地權利證書的補發或者換發;
(九)其他依照規定可以由當事人單方申請的情形。
登記機構相當於公證人,相當於在登記機構面前簽定「合同」,除以上條款外,均需雙方當事人到場簽字,既對登記結果的認定。 當然,也可以用委託書 全權委託某人代理。

⑤ 土地使用權人變更

由A公司先和B公司進行土地使用權轉讓,辦理土地使用權更名即可了。

⑥ 土地使用權持證人與原使用權人發生糾紛

土地使用權的爭議先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解;協商、調解不成的,或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但在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一、《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1、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2、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3、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4、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5、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6、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二、土地糾紛調處的一般原則

(一) 一般土地糾紛案件必須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先由當地土地主管部門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時,才能按規定依照司法程序解決。未經行政調處的法院不予受理。

(二)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面都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附屬物,不得影響生產和在有爭議的土地上興建建築物和變更附著物。

(三) 歷史上已經達成有協議、協定,或已制定有鄉規民約的,而這些協議、協定鄉規民約並不違背國家法律、法令和黨的政策的,予以維護,不合理的部分可以進行適當調整。

(四) 對過去因無償佔有或平調引起的糾紛應根據現行黨的政策,作具體分析。通過仔細的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區別黨在各個階段的方針、政策,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合理的處理意見,切忌用簡單、武斷、一概而論等解決辦法。

(五) 對過去因無償佔有或平調而引起的糾紛應根據現行黨的政策精神和法律規定,保護原社隊或個人的應有權益。

(六) 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爭議未解決前,如無法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維持現狀時,土地管理機關有權指定臨時使用單位使用,以保護爭議的土地,爭議雙方均須服從,不得借故破壞土地及其附屬物,不得煽動群眾鬧事,或以其他非法手段強行佔地。

(七) 處理土地糾紛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實事求是原則,從實際出發,參照歷史變遷情況和現實使用情況,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合情、合理、合法地加以解決。

(八) 處理土地糾紛必須堅持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國家、集體的土地所有權,維護單位或公民個人的合法使用權。

(九) 處理土地糾紛涉及各有關部門的,應同有關部門共同協商,正確處理好部門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共同管好用好土地。

⑦ 法院能否將國有土地調解處理給個人

一般不能。因為國有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由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進行管理,所以,可以由各級人民政府在各自許可權范圍內,出讓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法院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如果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處分的話,須經有許可權的人民政府同意,並履行相關手續才行。

⑧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與解除的條件有哪幾種情況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代表土地所有者——國家,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土地使用者)按照平等、自願、有償的原則,對出讓土地的范圍、面積、年限、用途、出讓土地的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繳納、土地開發建設與利用、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期限屆滿、不可抗力、違約責任等問題友好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後,依法簽訂的書面協議。合同成立和生效。切勿混為一談。合同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充分協商後達成一致意見時合同即成立,但並不意味著該合同在出讓方和受讓方之間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產生了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效果即合同生效。合同的生效必須符合一定的要件:(1)合同的主體合格。(2)合同的訂立必須是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3)合同訂立的程序必須合法。要按照國有土地使用權協議出讓、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等有關程序來簽訂合同,否則,會導致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4)合同的內容必須合法。出讓方、受讓方協商後訂立的合同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共利益。(5)經市、縣人民政府批准。(6)合同必須採取書面形式。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合同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即合同依法產生的具有約束出讓方、受讓方的強制力。具體表現在:(1)在出讓方和受讓方之間設定一定的權利和義務;(2)對出讓方和受讓方具有法律拘束力;(3)出讓方或受讓方不全面、適當履行合同,可以依據合同請求強制履行或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4)產生及時通知、協助、防止損失擴大等合同附隨義務。合同履行是指受讓方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出讓方依照合同約定向受讓方提供出讓的土地等行為。合同變更、解除和終止。對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來說,作為出讓方的市、縣土地管理部門比較固定,一般不會隨意改變。作為受讓方,如果受讓方擬把土地使用權轉讓給第三方,屬於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調整及規范的范圍。如果合同已履行完畢,也不存在合同主體變更的問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主體的變更主要是指合同簽訂之後,實際履行之間,受讓人的名稱發生了變化或者出現法人合並、分立等情況。按照合同的一般理論及立法、司法實踐,法人合並、分立後,其權利義務由新設立的法人承擔,因此不需要重新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對於受讓人名稱發生變化,法律法規並未明確規定,基於受讓人可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以及今後土地登記的方便,應重新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為宜。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生效之後、未全部履行之前,基於法定的原因或出讓人、受讓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提前消滅的行為。主要有以下情形:出讓方和受讓方協商解除;受讓方逾期未全部支付土地出讓金的;出讓方未按合同約定提供土地使用權的;因不可抗力、土地滅失等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出讓方未按合同約定的開發日期滿2年,被出讓方收回土地使用權而使合同解除。合同終止,是指因履行完畢、土地使用年限屆滿或其他法定原因致使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歸於消滅的行為。如《土地管理法》第58條規定的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等五種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情形;合同約定的土地使用權期滿時,合同終止。根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約定、法律的有關規定,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使用者可以申請續期,但應當至遲於屆滿前一年提出申請,出讓人應當批准。此時,需要重新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登記。違約責任。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出讓方、受讓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按合同約定的條件履行合同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但出現法律規定的免責原因除外。出讓方不按合同要求提供土地使用權,應當承擔違約賠償責任。受讓方不按期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也應當承擔違約賠償責任。受讓方未按照合同約定進行開發建設,超過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出讓人可以向受讓人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0%以下的土地閑置費。滿2年未動工的,出讓人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法定的免責原因主要是指不可抗力、政府或政府有關部門的行為或動工所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遲延。對於出讓方或受讓方一方違約後,另一方能否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不過按照實踐中的一般作法及合同的理論,應該可以。但法律同時賦予另一方有提出解除合同的權利。法律救濟途徑。出讓方或受讓方一方或雙方違約後,對方應通過怎樣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先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提交仲裁委員會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然,如果土地使用者不按照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利用土地,或者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的,市、縣土地管理部門(此時不以出讓方的身份出現)可以依職權予以糾正或處罰。

閱讀全文

與土地使用權人變更能否調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