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法中關於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的詳細解釋.
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第一百零八條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這是物權法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對於你不理解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a.如果第三人是合法取得那物品的,「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也就是說原物主源泉向賣遺失物的人追償,可是不能直接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當可以向他買,再向賣遺失物的人追償。
b.
]:的確,在《物權法》草案上對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設置了比較明確的法律規則,設置這個法律規則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交易的安全提供相對比較……。因為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存在無權處分行為,就是在市場上賣的東西不是你的,但是市場經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可以說大多都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來打交道,不像在一個熟人的社會中,大家對對方享有哪些財產了如指掌,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市場買一個物品,我們無法去進行調查、去進行判斷,究竟商場賣給我們的商品有沒有權利賣給我們。
再這樣一個背景下確立善意取得制度對於整個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應該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物權法》草案上面對它做了相對比較明確的規定。但並不是說在市場流轉中所有的財產都可以去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在《物權法》草案中對遺失物專門設置了一項規定,認為遺失物不能夠去適用善意取得,這主要是有兩個考慮:一個考慮,在我們整個市場交易總量中,像遺失物這樣的物品在整個市場交易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微乎其微,占的比重非常小,不會對整個交易秩序造成影響。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當一個無權處分人處分遺失物的時候,他取得這個財產的佔有並不是基於財產權的意志去展開,這個時候如果是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話,應當說對財產實際權利人權利的限制有過分的嫌疑,所以從這點上考慮,《物權法》草案認為它是不能去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
Ⅱ 佔有權和物權的區別
佔有復權是指佔有某物或某財產制的權利,即在事實上或法律上控制某物或某財產的權利。佔有權是所有權最重要的權能之一,是行使所有權的基礎,也是實現資產使用權和處分權的前提。在通常情況下,資產一般為所有人佔有,即佔有權與所有權合一;但在特定條件下,佔有權也可與所有權分離,形成為非所有人享有的獨立的權利。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Ⅲ 物權法中的佔有即所有是什麼意思 請舉例說明
我國物權法上佔有制度規定得過於簡陋,《物權法草案》(第五次審議稿)僅有的七條到物權法頒布時僅剩下五條,而且關於佔有推定的規定,有權佔有的推定,善意佔有的推定都被刪除了。我國的佔有制度已經失去了佔有的本來面目,徒有佔有之名,而無佔有之實。
一、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我國的物權法,根本沒有你說的:「佔有即所有」的規定。
二、我國《物權法》,也沒有明確規定無權佔有與有權佔有的概念。
三、我國《物權法》,也沒有規定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概念。
四、我國《物權法》,也沒有明文確立權利推定規則。
我國《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動產的佔有人是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這是關於佔有權利推定的規定。但《物權法》公布時,這個規定取消了。(這個就是你說的佔有即所有的規定)
五、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這實在是我國《物權法》的一大進步。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若該善意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是處於善意,則該受讓人即時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我國物權法也進一步明確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有以下特點:一同時適用於不動產與動產。二同時適用於所有權與其他物權。
Ⅳ 請問物權法中佔有權和所有權的區別,另外能舉個實例嗎
物權法中所有權是對物的獨占的支配權,而佔有隻是對物進行控制內的事實狀態。
在某物容的所有權的歸屬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即使物已經為他人佔有,佔有人非依法律規定不能成為所有人。即使是合法佔有,佔有人只享有佔有權,而不能享有所有權。因為一物之上不能並存兩個所有權,佔有權並不能成為所有權。由於佔有與所有權存在著區別,因此對佔有的保護和對所有的保護也應當區分開來。
比如:物權法中房屋所有權是指房屋的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房產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力,並可以排除他人對於其財產違背共意志的干涉,它是一種最充分、最完整的財產權或物權。
房屋佔有權就是產權人對其房屋事實上的控制權。
有時候,房屋所有權人並不是房屋佔有權人,比如:房東與房客之間即出租人與承租人的關系,也就是房東享有了房屋所有權,而房客則在合同履行期內享有房屋佔有權。
Ⅳ 物權法中「佔有權」和「所有權」的區別是什麼
佔有首先是經驗性的實證概念,表達了對物事實上的控制支配狀態。而構成佔有,需要有特定的具有權利能力和自然意思能力的主體、有作為有體物的客體以及體素和心素要件。
佔有權是指對財產實際掌握、掌控的權利。佔有權是行使物的使用前提,是所有人行使財產所有權的一種方式。佔有權可以根據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分離出去,由非所有人享有。
佔有的法律特徵
1、佔有是一種法律保護的事實狀態。佔有不是一種權利,只是一種事實狀態。這種事實狀態就是一種對物的實際控制。物權法對其規定,並對這種事實狀態予以法律保護,使其具有準物權的性質。
2、佔有的對象僅限於物。按照《物權法》的規定,佔有的對象僅限於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但須注意的是這里的物並非必須是獨立的物,對某一獨力物的某一部分亦可成立佔有。
3、佔有是對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這種管領力,就是對物具有實際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空間、時間和法律上的結合是判斷事實上管領力的標准。空間上的結合表明特定物在特定人的控制下,時間上的結合要求這種控制有一定的連續性,法律上的結合強調控制的效力而非直接控制。
佔有權的分類
佔有權就是指事實上的控制權。
控制有事實控制和名義控制。事實控制就是指實際控制方,分為合法控制和非法控制,有權控制和無權控制。
名義控制就是指物在所有人控制范圍內,其通過一定行為就能行使所有權中的全部四項權能。
比如租賃物,承租方就是事實上的合法,有權控制。而出租方就是名義控制,可以通過解除合同等方式行使所有權。
Ⅵ 物權法中的佔有請舉例說明……
案例:某甲在草場發現一隻走失的綿羊,領回家中飼養。某乙聽說此事,找到某甲,聲稱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要領回去。某甲查問某乙家綿羊的特點,沒有相似之處,便拒絕講綿羊交給某乙。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某甲返還其侵佔的綿羊。在法庭上,某乙沒有提供充足證據證明自己是綿羊的所有權人。某乙主張某甲應提供其對爭議綿羊具有所有權的證據,某甲沒有證明。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請結合本章內容思考:1.某甲對綿羊是否構成佔有?2.某甲對綿羊的佔有,是何種類型的佔有?3.作為佔有人,某甲對於該綿羊享有何種權利?4.你認為法院對本案的判決對嗎?
分析:在本案中,某甲發現走失的綿羊領回家飼養,就已經佔有了這只羊。按照佔有成立的條件看,某甲符合佔有的主體的要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佔有的客體是綿羊,是有體物,符合佔有客體的要求。在佔有的客觀方面,某甲對綿羊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在實際上控制了這只綿羊。在佔有的主觀方面,某甲作為佔有人,對佔有的綿羊具有佔有的意思。既不是對佔有物的所有意思,也不是單純的不以任何意思為要件,只是單純的事實上的支配。這種佔有是無權佔有、善意佔有、和平佔有、公然佔有和單獨佔有。某甲在佔有該綿羊之後,就享有了佔有的權利,可以使用該物,並享有就該物取得收益的權利。
某乙獲悉某甲佔有該綿羊後,生成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並主張領回,但沒有舉出其對該綿羊享有所有權的充分證據,某甲拒絕將綿羊交給某乙,是正當行為。當發生訴訟的時候,按照舉證責任的規則,某乙作為原告,應當舉證證明自己對爭議綿羊享有所有權。但其舉證不足,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反之,某乙讓某甲提供甲對綿羊享有所有權的證據,則不符合證據規則要求。因此,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並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是完全正確的。
Ⅶ 為什麼把佔有劃入物權的一種
佔有隻是是對物權的一種分類,范圍很大,不是具體的物權哦。
就物權的內容而言: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就物權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以其與他人之物無關,故稱作自物權。所有權是自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享有的權利,其內容是在佔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某一方面對他人之物的支配。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這是以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進行的分類。主物權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這是以對於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對物權所作的區分。所有權是全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一些學者認為所有權也要受法律、相鄰關系等的限制,故應避免使用限制物權這一概念。日本學者松岡正義首創了定限物權一詞,表示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內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這只是名稱之爭,關於所有權與限制無權分類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
(5)有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
這種分類的標準是物權的存續有沒有期限。有期限物權是指有一定存續期間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無期限物權則是指沒有預定存續期間,而永久存續的物權,所有權屬於無期限物權。
(6)民法上的物權與特別法上的物權
這是以物權所依據的法律的不同進行的區分。民法上的物權是指在民法典中規定的物權,我國還沒有民法典,《物權法》上的物權就是民法上的物權。特別法上的物權則是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別法所規定的物權。
(7)本權與佔有
佔有以對物的實際控制、佔領為依據,因此不論佔有人在法律上有沒有支配物的權利,都可以成立。佔有人基於佔有制度,在事實上控制物,並在法律上享有排除他人妨害其佔有的權利以及其他效力,乃是一種與物權的性質相近的權利,故應為物權的內容。
本權是與佔有相對而言的。對標的物不僅有事實上的控制力,而且有權利為依據,該依據之權利,即為本權。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Ⅷ 物權「佔有」
C
根據物權法可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