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稅收按其管理和使用權

稅收按其管理和使用權

發布時間:2021-08-06 20:56:34

❶ 有關的稅收問題

稅收概述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定標准,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稅收這一概念的要點可以表述為五點:
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稅收分配的依據是國家的政治權力;
3.稅收是用法律建立起來的分配關系;
4.稅收採取實物或貨幣兩種徵收形式;
5.稅收具備強制性、無償性和相對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徵。稅收的強制性指在國家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稅收的無償性指國家征稅以後納稅人交納的實物或貨幣隨之就轉變為國家所有,不需要立即付給納稅人以任何報酬,也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稅收的相對固定性指國家在征稅以前,就通過法律形式,把每種稅的納稅人、課稅對象及徵收比例等都規定下來,以便征納雙方共同遵守。 三個特徵,是缺一不可的,是稅收與公債、規費、罰沒和財政發行等各種財政分配形式區別的標志。
[編輯本段]稅收的兩種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地取得實物或貨幣的一種特殊分配活動。它體現著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稅、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
另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稅機關繳納一定的財產以形成國家財政收入,從而使國家得以具備滿足人民對公共服務需要的能力的一種活動。」
第一種觀點確切的說屬於經濟學中對於稅收的界定,並沒有超越這個范疇。這種觀點應當是被多數人認可或接受的,因為目前多數稅收(法)教科書,特別是基礎教學用書上廣泛採用的就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是站在國家作為再分配者的角度,依靠國家這個強有力的政治權力作為後盾形成的。由於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征納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基礎上的,從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從思想上無視納稅人的法律地位,在稅收征管中側重於納稅人依法納稅的義務,而忽視對納稅人權力的保障。
對於第二種觀點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從「個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並結合國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職能來說明稅收的起源和本質。稅法不過是以人民的授權為前提,將其意志法律化的結果,從而保證其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能夠得到持續的、質更高量更多的滿足,似乎更符合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人民主權國家」的實質 。(摘自《另一個角度看稅法》)
[編輯本段]稅收原則
稅收原則,就是政府征稅(包括稅制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運用)所應遵循的基本准則。稅收原則包括:稅收公平原則、稅收效率原則、稅收適度原則、稅收法治原則。
[編輯本段]稅收的分類
一、按課稅對象分類
1、流轉稅
流轉稅是以流轉額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流轉稅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目前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稅種。其特點表現在:
(1)以商品交換為前提,與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關系密切,課征面廣泛。
(2)以商品流轉額和非商品流轉額為計稅依據。
(3)普遍實行比例稅率,個別實行定額稅率。
(4)計算稅額簡便,減輕稅務負擔。
2、所得稅
所得稅亦稱收益稅,是指以各種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所得稅也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目前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農業稅等稅種。其主要特點表現在:
(1)所得稅額的多少直接決定於有無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決定於商品或勞務的流轉額。
(2)所得課稅的課稅對象是納稅人的真實收入,屬於直接稅,不易進行稅負轉嫁。
(3)所得課稅容易受經濟波動、企業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不易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性。
(4)所得課稅征管工作復雜,很容易出現偷逃稅現象。
3、財產稅
財產稅是指以納稅人所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我國現行稅制中的房產稅、契稅、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都屬於財產稅。財產稅的主要功能:
(1)調節財產所有人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
(2)增加財政收入。
4、行為稅
行為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屠宰稅和筵席稅都屬於行為稅。行為稅的主要功能:
(1)貫徹「寓禁於征」的政策,對某些特定行為加以限制;
(2)增加財政收入。
5、資源稅
資源稅是指對在我國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類稅。我國現行稅制中的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都屬於資源稅。
資源稅的主要功能:
(1)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2)(調節級差收入)促使企業平等競爭;
(3)(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杜絕和限制自然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
二、按稅收的計算依據為標准分類
1、從量稅
從量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數量(重量、面積、件數)為依據,按固定稅額計征的一類稅。
從量稅實行定額稅率,具有計算簡便等優點。如我國現行的資源稅、車船使用稅和土地使用稅等。
2、從價稅
從價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價格為依據,按一定比例計征的一類稅。
從價稅實行比例稅率和累進稅率,稅收負擔比較合理。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營業稅、關稅和各種所得稅等稅種。
三、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為標准分類
1、價內稅
價內稅是指稅款在應稅商品價格內,作為商品價格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稅種。價內稅的優點:
(1)稅金包含在商品價格內,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2)稅金隨商品價格的實現而實現,有利於及時組織財政收入;
(3)稅額隨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提高,使收入有一定的彈性;
(4)計稅簡便,徵收費用低。
2、價外稅
價外稅是指稅款不在商品價格之內,不作為商品價格的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目前商品的價稅合一並不能否認增值稅的價外稅性質)。
價外稅的優點是:稅價分離,稅負透明,稅額不受價格變動的限制,收入較穩定。
四、按稅收負擔能否轉嫁為標准分類
1、直接稅
直接稅是指納稅人本身承擔稅負,不發生稅負轉嫁關系的一類稅。如所得稅和財產稅等。
2、間接稅
間接稅是指納稅人本身不是負稅人,可將稅負轉嫁與他人的一類稅。如流轉稅和資源稅等。
五、按稅收的管理許可權為標准分類
1、中央稅
中央稅是指由中央政府徵收和管理使用或由地方政府徵收後全部劃解中央政府所有並支配使用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關稅和消費稅等。這類稅一般收入較大,徵收范圍廣泛。
2、地方稅
地方稅是指由地方政府徵收和管理使用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屠宰稅和筵席稅等(嚴格來講,我國的地方稅目前只有屠宰稅和筵席稅)。這類稅一般收入穩定,並與地方經濟利益關系密切。
3、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中央與地方共享稅是指稅收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擁有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和資源稅等。這類稅直接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共同利益。
這種分類方法是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基礎。
六、按稅收的形態為標准分類
1、實物稅
實物稅是指納稅人以各種實物充當稅款繳納的一類稅。如農業稅。
2、貨幣稅
貨幣稅是指納稅人以貨幣形式繳納的一類稅。在現代社會里,幾乎所有的稅種都是貨幣稅。
七、按課稅對象是否具有依附性為標准分類
1、獨立稅
凡不需依附於其它稅種而僅依自己的課稅標准獨立課征的稅,為獨立稅,也稱主稅。多數稅種均為獨立稅。
2、附加稅
凡需附加於其它稅種之上課征的稅為附加稅。我國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就是附加在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上的。
八、按課稅目的為標准分類
1、財政稅
凡側重於以取得財政收入為目的而課征的稅,為財政稅。
2、調控稅
凡側重於以實現經濟和社會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為目的而課征的稅,為調控稅。這種分類體現了稅收的主要職能。
九、按稅收的側重點或著眼點為標准分類
1、對人稅
凡主要著眼於人身因素而課征的稅為對人稅。早期的對人稅一般按人口或按戶徵收,如人頭稅、人丁稅、戶捐等。在現代國家,由於人已成為稅收主體而非客體,因而人頭稅等多被廢除。
2、對物稅
凡著眼於物的因素而課征的稅為對物稅,如對商品、財產的征稅。這是西方國家對稅收的最早分類。
十、以徵收的延續時間為標准:
可以分為經常稅和臨時稅;
十一、根據計稅的標准不同
可分為從價稅和從量稅;
十二、根據稅收是否具有特定用途為標准:
可分為一般稅和目的稅;
十三、根據稅制的總體設計類型
可分為單一稅和復合稅;
十四、根據應納稅額的確定方法
可分為定率稅和配賦稅;
十五、根據征稅是否構成獨立稅種:
可分為正稅和附加稅;
[編輯本段]稅與費的區別
1、稅收具有無償性,而費則具有有償性。費是向受益者收取的代價,是提供某種服務或准許某種作用權力而獲得的補償。
2、徵收的主體不同。稅收的徵收主體是代表國家的各級稅務機關和海關,而費的收取主體有的是政府部門,有的是事業機關,有的是經濟部門。
3、稅收具有穩定性,而費則具有靈活性。稅法一經制訂對全國有統一效力,相對具有穩定性,而費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門、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具有靈活性。
4、兩者的使用方向不一。稅收收入是由國家預算統一安排使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物資儲備、文教、行政、國防、援外等支出,而費一般有專門的用途,專款專用。
[編輯本段]稅收的"中性"
稅收中性包含兩種含義:一是國家征稅使社會所付出的代價以稅款為限,盡可能不給納稅人或社會帶來其它的額外損失或負擔;二是國家征稅應避免對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干擾,特別是不能使稅收成為超越市場機制而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
[編輯本段]稅收罰金與稅收罰款:
稅收罰金與稅收罰款都是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因違犯稅收法律、法規而依法強制處以其一定數量金錢的處罰和制裁。但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法律概念。
稅收罰金是人民法院判決已構成稅務犯罪行為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一種財產罰的刑事處分。這種罰金是一種附加刑,是一種刑罰。
稅收罰款則是稅務機關依照一定的許可權,對違犯稅收法律、法規但不夠刑事處分或免於刑事處分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實行的一種財產罰的行政處罰。
[編輯本段]國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增值稅;2、消費稅、3、進口產品增值稅、消費稅、直接對台貿易調節稅(海關代征);4、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5、中央企業所得稅;6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7、海洋石油企業所得稅、資源稅;8、證券交易稅;9、境內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10、出口產品退稅管理;11、集貿市場和個體戶的增值稅、消費稅;12、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13、按中央稅、中央地方共享稅附征的教育費附加。
[編輯本段]地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營業稅、2、個人所得稅、3、土地增值稅;4、城市維護建設稅;5、車輛使用稅;6、房產稅;7、屠宰稅;8、資源稅;9、城鎮土地使用稅;10、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11、地方企業所得稅;12、印花稅;13、筵席稅;14、地方稅的滯補罰收入;15、地方營業稅附征的教育費附加。
[編輯本段]稅收具有三種主要職能:
1.籌集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國家憑借政權,運用稅收從國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社會純收入,以保障國民經濟的再生產。
2.經濟的職能。稅收在籌集國家收入的同時,可以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經濟成分,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和個人之間的分配,以實現社會發展的經濟目標。
3.監督職能。稅收分配涉及生產、流通、分配各個領域,通過收入增減,稅源變化靈敏地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趨勢,並以各種有效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的正常進行。
[編輯本段]社會主義稅收的本質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國家把人民群眾創造的財富以稅收的形式集中起來,不論是直接用於經濟建設,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還是用於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防,都是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的,廣大人民群眾是稅收的最終受益者。因此,我國稅收在本質上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稅收。這是區別於資本主義國家稅收的顯著特點。但是由於缺少監督導致稅收實際流向難以控制,從而出現的一些公共設施,安全設施的漏洞以及出現的投資失誤或者在此間滋生的貪污腐敗亦是不容小覷。

❷ 稅收按稅收管理和使用許可權分類可分為哪幾種

答:稅收按稅收管理和使用許可權不同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央稅是指稅收管理和使用的許可權再中央的各種稅種,如消費稅等;地方稅是指稅收管理和使用的許可權在地方的各種說,如房產稅、車船使用稅等;中央與地方共享稅是指稅收管理和使用許可權屬於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的各個稅種,如增值稅等。

❸ 稅收按管理和受益許可權劃分為( )

B:中央稅
C:中央、地方共享稅
D:地方稅

❹ 什麼是稅收,給我出一些關於稅收的公務員面試題

一、稅收的概念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強制、無償地征取財政收入的一種分配形式。
[編輯本段]二、稅收的特徵
稅收與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徵,習慣上稱為稅收的「三性」。
1、稅收的強制性。
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是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權力量,依據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律或政令來進行強制徵收。負有納稅義務的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國家強制性的稅收法令,在國家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稅收具有法律地位的體現。
2、稅收的無償性。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通過征稅,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收入轉歸國家所有,國家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或代價。稅收的這種無償性是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進行收入分配的本質相聯系的。
3、稅收的固定性。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稅收是按照國家法令規定的標准徵收的,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計價辦法和期限等,都是稅收法令預先規定了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試用期間,是一種固定的連續收入。對於稅收預先規定的標准,征稅和納稅雙方都必須共同遵守,非經國家法令修訂或調整,征納雙方都不得違背或改變這個固定的比例或數額以及其他制度規定。
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在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遠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了。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秦漢時,分別徵收土地稅、壯丁稅和戶口稅。明朝攤丁入地,按土地征稅。清未,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貸幣曰稅。
中國最早的市場稅收
古代市場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稅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糹次)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僱人、泉府等官史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中國最早的田稅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據《春秋》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列國中的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徵收田稅的最早記載。這種稅收以徵收實物為主。實行「初稅畝」反映了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中國最早的車船稅
最早對私人擁有的車輛和舟船征稅是在漢代初年。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朝就頒布了徵收車船稅的規定,當時叫「算商車」,「算」為征稅基本單位,一算為120錢,這時的徵收對象還只局限於載貨的商船和商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開始把非商業性的車船也列入征稅范圍。法令規定,非商業用車每輛征稅一算,商業用車征稅加倍;舟船五丈以上征稅一算,「三老」(掌管教化的鄉官)和「騎士」(由各郡訓練的騎兵)免徵車船稅。同時規定,對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給以處罰,對告發的人進行獎勵。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車船稅停止徵收。
[編輯本段]四、稅收的職能和作用
稅收的職能和作用是稅收職能本質的具體體現。一般來說,稅收具有以下幾種重要的基本職能:
1、組織財政收入。稅收是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集中一部分剩餘產品(不論貨幣形式或者是實物形式)的一種分配形式。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原生的最基本職能。
2、調節社會經濟。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政府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3、監管管理社會經濟活動。國家在徵收取得收入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細致的稅務管理基礎上,具體掌握稅源,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並同違反稅收法令的行為進行斗爭,從而監督社會經濟活動方向,維護社會生活秩序。
稅收的作用就是稅收職能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具體表現出來的效果。稅收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體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競爭;調節經濟總量,保持經濟穩定;體現產業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合理調節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權益,促進對外開放等。
[編輯本段]五、稅收原則
為了強化稅收的宏觀調控能力,充裕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結構和資源合理配置,保護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利益,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綜合運用以下原則:
1、充裕財政收入,強化宏觀調控能力原則。
2、公平稅負,鼓勵競爭原則。
3、調節經濟,優化經濟結構原則。
4、調節收入分配,促進共同富裕原則。
5、國家集中管理和合理劃分原則。
6、誰知規范、效率和簡化、便利原則。
[編輯本段]六、稅收的分類方式
稅收分類是以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出發,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各不同稅種隸屬稅類所做的一種劃分。我國的稅種分類主要有:
一、按課稅對象分類
1、 流轉稅。流轉稅是以商品生產流轉額和非生產流轉額為課稅對象徵收的一類稅。
流轉稅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目前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稅種。
2、 所得稅 。所得稅亦稱收益稅,是指以各種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所得稅也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目前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目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統一為25%。(《企業所得稅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另外,國家給予了兩檔優惠稅率:一是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二是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
3、財產稅 。財產稅是指以納稅人所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包括遺產稅、房產稅、契稅、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等
4、行為稅 。行為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
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屠宰稅和筵席稅都屬於行為稅。
5、資源稅。資源稅是指對在我國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類稅。我國現行稅制中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都屬於資源稅。
二、按稅收的計算依據為標准分類
1、從量稅 。從量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數量(重量、面積、件數)為依據,按固定稅額計征的一類稅。
從量稅實行定額稅率,具有計算簡便等優點。如我國現行的資源稅、車船使用稅和土地使用稅等。
2、從價稅 。從價稅是指以課稅對象的價格為依據,按一定比例計征的一類稅。
從價稅實行比例稅率和累進稅率,稅收負擔比較合理。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營業稅、關稅和各種所得稅等稅種。
三、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為標准分類
1、價內稅。價內稅是指稅款在應稅商品價格內,作為商品價格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稅種。
2、價外稅。價外稅是指稅款不在商品價格之內,不作為商品價格的一個組成部分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目前商品的價稅合一並不能否認增值稅的價外稅性質)。
四、按是否有單獨的課稅對象、獨立徵收為標准分類
1、正稅。指與其他稅種沒有連帶關系,有特定的課稅對象,並按照規定稅率獨立徵收的稅。徵收附加稅或地方附加,要以正稅為依據。我國現行各個稅種,如增值稅、營業稅、農業稅等都是正稅。
2、附加稅。是指隨某種稅收按一定比例加征的稅。例如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規定,企業在按照規定的企業所得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同時,應當另按應納稅所得額3%的地方所得稅。該項繳納的地方所得稅,就是附加稅。
五、按稅收的管理和使用許可權為標准分類
1、中央稅。中央稅是指由中央政府徵收和管理使用或由地方政府徵收後全部劃解中央政府所有並支配使用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關稅和消費稅等。這類稅一般收入較大,徵收范圍廣泛。
2、地方稅。地方稅是指由地方政府徵收和管理使用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屠宰稅和筵席稅等(嚴格來講,我國的地方稅目前只有屠宰稅和筵席稅)。這類稅一般收入穩定,並與地方經濟利益關系密切。
3、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是指稅收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擁有的一類稅。如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和資源稅等。這類稅直接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共同利益。
這種分類方法是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基礎。
六、按稅收的形態為標准分類
1、實物稅。實物稅是指納稅人以各種實物充當稅款繳納的一類稅。如農業稅。
2、貨幣稅。貨幣稅是指納稅人以貨幣形式繳納的一類稅。在現代社會里,幾乎所有的稅種都是貨幣稅。
七、以管轄的對象為標准分類
1、國內稅收。是對本國經濟單位和公民個人徵收的各稅。
2、涉外稅種。是具有涉外關系的稅收。
八、按稅率的形式為標准分類
1、比例稅。即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數額多少,均按同一比例征稅的稅種。
2、累進稅。是隨著課稅對象數額的增加而逐級提高稅率的稅種。包括全額累進稅率、超額累進稅率、超率累進稅率。
3、定額稅。是對每一單位的課稅對象按固定稅額征稅的稅種。
[編輯本段]七、稅收的其他分類方法
一、按課稅目的為標准分類
1、財政稅。凡側重於以取得財政收入為目的而課征的稅,為財政稅。
2、調控稅。凡側重於以實現經濟和社會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為目的而課征的稅,為調控稅。這種分類體現了稅收的主要職能。
二、按稅收的側重點或著眼點為標准分類
1、對人稅。凡主要著眼於人身因素而課征的稅為對人稅。早期的對人稅一般按人口或按戶徵收,如人頭稅、人丁稅、戶捐等。在現代國家,由於人已成為稅收主體而非客體,因而人頭稅等多被廢除。
2、對物稅。凡著眼於物的因素而課征的稅為對物稅,如對商品、財產的征稅。這是西方國家對稅收的最早分類。
三、按稅收負擔能否轉嫁為標准分類
1、直接稅 。直接稅是指納稅人本身承擔稅負,不發生稅負轉嫁關系的一類稅。如所得稅和財產稅等。
2、間接稅。間接稅是指納稅人本身不是負稅人,可將稅負轉嫁與他人的一類稅。如流轉稅和資源稅等。
四、其他
1、以徵收的延續時間為標准: 可以分為經常稅和臨時稅;
2、根據稅收是否具有特定用途為標准: 可分為一般稅和目的稅;
3、根據稅制的總體設計類型 :可分為單一稅和復合稅;
4、根據應納稅額的確定方法: 可分為定率稅和配賦稅;
5、根據征稅是否構成獨立稅種: 可分為正稅和附加稅;
[編輯本段]八、稅法
稅法即稅收法律制度,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憲法為依據,調整國家與社會成員在征納稅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稅收秩序,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規范,是國家稅務機關及一切納稅單位和個人依法征稅的行為規則。
按各稅法的立法目的、征稅對象、權益劃分、適用范圍、職能作用的不同,可作不同的分類。一般採用按照稅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將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兩大類。
稅收法律關系體現為國家征稅與納稅人的利益分配關系。在總體上稅收法律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一樣也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方面構成。
稅法構成要素是稅收課征制度構成的基本因素,具體體現在國家制定的各種基本法中。主要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免稅、納稅環節、納稅期限 、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三項是一種稅收課征制度或一種稅收基本構成的基本因素。
稅法具有多樣性、規范性、統一性、技術性、經濟性的特徵。
[編輯本段]九、關於稅收的理論學說
社會契約論
在稅收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的早期,「納稅」似乎是人與生俱來的義務,而「征稅」似乎也是國家順理成章的權利(權力);但是,這一觀念的合理性在14、 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後開始受到挑戰。這一挑戰最初來源於對國家起源問題的探討。荷蘭偉大的法學家和思想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把國家定義為「一群自由人為享受權利和他們的共同利益而結合起來的完全的聯合」 ,提出了國家起源於契約的觀念。英國思想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認為,國家起源於「一大群人相互訂立信約」,「按約建立」的「政治國家」的一切行為,包括征稅,都來自於人民的授權;人民納稅,乃是因為要使國家得以有力量在需要時能夠「御敵制勝」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辯護人、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在試圖以自然法學說說明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問題時,提到:「誠然,政府沒有巨大的經費就不能維持,凡享受保護的人都應該從他的產業中支出他的一份來維持政府。」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在其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專章(第十三章——筆者注)論述了「賦稅、國庫收入的多寡與自由的關系」。他認為,「國家的收入是每個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財產的一部分,以確保他所余財產的安全或快樂地享用這些財產」。 而作為社會契約觀念集大成者的盧梭(Rousseau)則將國家起源於契約的理論作了最為系統的表述。對他而言,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維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
因此,在古典自然法學家們看來,國家起源於處於自然狀態的人們向社會狀態過渡時所締結的契約;人們向國家納稅——讓渡其自然的財產權利的一部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享有他的其他的自然權利以及在其自然權利一旦受到侵犯時可以尋求國家的公力救濟;國家征稅,也正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滿足上述人們對國家的要求。無論如何,納稅和征稅二者在時間上的邏輯關系應當是人民先同意納稅並進行授權,然後國家才能征稅;國家征稅的意志以人民同意納稅的意志為前提,「因為如果任何人憑著自己的權勢,主張有權向人民征課賦稅而無需取得人民的那種同意,他就侵犯了有關財產權的基本規定,破壞了政府的目的」。 所以,人民之所以納稅,無非是為了使國家得以具備提供「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s)或「公共需要」(public necessity) 的能力;國家之所以征稅,也正是為了滿足其創造者——作為締約主體的人民對公共服務的需要。
凱恩斯主義
19世紀末以來至20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走向壟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步從經濟自由主義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之一的稅收和法律手段之一的稅法,其經濟調節等職能被重新認識並逐漸加以充分運用。今天,在現代市場經濟日益向國際化和全球趨同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下,世界各國在繼續加強競爭立法,排除市場障礙,維持市場有效競爭,並合理有度地直接參與投資經營活動的同時,越來越注重運用包括稅收在內的經濟杠桿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保證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也就滿足了人民對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保持穩定的需要。
交換說
交換說認為國家征稅和公民納稅是一種權利和義務的相互交換;稅收是國家保護公民利益時所應獲得的代價。「交換」(excnange)是經濟分析法學派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法律現象時所使用的基本經濟學術語之一。該學派認為,兩個社會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對主體雙方都有利的行為;第二種是對主體雙方都不利的行為;第三種是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的行為。經濟分析法學家們把第一種行為稱為交換,而把後兩種都稱為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稅收也可以被認為是交換的一部分;這種交換是自願進行的,通過交換,不僅社會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換雙方都認為其利益會因為交換而得到滿足,從而在對方的價值判斷中得到較高的評價。而且在這種交換活動中,從數量關繫上看,相互交換的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總是等值或等額的;所以不存在一方享有的權利(或承擔的義務)要多於另一方的情況,也就不產生將一方界定為「權利主體」而將另一方界定為「義務主體」的問題。
公共需要論
經濟分析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波斯納(R.A.Posner)認為,「稅收……主要是用於為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s)支付費用的。一種有效的財政稅(revenue tax) 應該是那種要求公共服務的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的稅收。但這就會將公共服務僅僅看作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而它們之所以成其為公共服務,恰恰是因根據其銷售的不可能性和不適當性來判斷的。在某些如國防這樣的公共服務中,」免費搭車者「(free -rider)問題妨礙市場機制提供(公共)服務的最佳量:拒絕購買我們的核威懾力量中其成本份額的個人會如同那些為之支付費用的人們一樣受到保護」。所以,由於公共服務的消費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徵,決定其無法像私人物品一樣由「私人部門」生產並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其供求關系,而只能由集體的代表——國家和政府來承擔公共服務的費用支出者或公共需要的滿足者的責任,國家和政府也就只能通過建立稅收制度來籌措滿足公共需要的生產資金,尋求財政支持。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起源於階級斗爭,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階級專政的工具。「實際上,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19] 與此相聯系,馬克思主義國家稅收學說認為,稅收既是一個與人類社會形態相關的歷史范疇,又是一個與社會再生產相聯系的經濟范疇;稅收的本質實質上就是指稅收作為經濟范疇並與國家本質相關聯的內在屬性及其與社會再生產的內在聯系;稅法的本質則是通過法律體現的統治階級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國家意志。由此,國家分配論和國家意志論成為我國稅收和稅法本質學說的支配觀點。根據這一理論,稅收作為分配范疇與國家密不可分,「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即國家——引者注),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對社會產品進行再分配的形式;稅法是國家制定的以保證其強制、固定、無償地取得稅收收入的法規范的總稱。
[編輯本段]十、國稅與地稅
國家稅務總局為國務院主管稅收工作的直屬機構(正部級)。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稅收承擔著組織財政收入、調控經濟、調節社會分配的職能。目前,我國每年財政收入的90%以上來自稅收,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1994年稅制改革,省級以下國、地稅系統分設。
國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增值稅;2、消費稅;3、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4、中央企業企業所得稅;5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6、海洋石油企業企業所得稅、資源稅;7、印花稅(證券交易部分);8、境內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企業所得稅;9、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10、車輛購置稅。
地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營業稅、2、個人所得稅、3、土地增值稅;4、城市維護建設稅;5、車船使用稅;6、房產稅;7、煙葉稅;8、資源稅;9、城鎮土地使用稅;10、耕地佔用稅;11、企業所得稅(除國稅征管部分);12、印花稅(除國稅征管部分);13、筵席稅;14、地方稅的滯補罰收入;15、教育費附加。

❺ 按稅收管理許可權的不同,可將稅種劃分為,a,中央稅 b,地方稅 c,中央和地方共

稅收按稅收管理和使用許可權不同可分為;

a,中央稅 b,地方稅 c,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1. 中央稅是指稅收管理和使用的許可權再中央的各種稅種,如消費稅等;

  2. 地方稅是指稅收管理和使用的許可權在地方的各種說,如房產稅、車船使用稅等;

  3. 中央與地方共享稅是指稅收管理和使用許可權屬於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的各個稅種,如增值稅等。


❻ 什麼是稅收制度按照不同標准,可以將稅收制度分為哪幾種類型

稅收制度,簡稱「稅制」,它是國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確定的各種課稅辦法的總和,反映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國家財政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各種稅收法令和徵收管理辦法的總稱。稅收制度的內容包括稅種的設計、各個稅種的具體內容,如征稅對象、納稅人、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違章處理等。廣義的稅收制度還包括稅收管理制度和稅收徵收管理制度。
1.按征稅對象分類,可分為商品和勞務稅類、所得稅類、社會保障稅類、財產稅類、關稅,其他稅類等六種類型。
2.按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劃分,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等類型。
3.按稅制結構劃分,可分為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收益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流轉稅與收益所得稅並重的「雙主體」等三種類型。

❼ 企業需要交哪些稅

1、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增值稅、附加稅、企業所得稅、股東分紅個稅
2、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增值稅、附加稅、個人生產經營所得稅
3、合夥企業(經營):增值稅、附加稅、股東分紅個稅
4、合夥企業(投資):股東分紅個稅

❽ 按照徵收管理的分工體系,稅收分為工商稅和所得稅這道題對不對

1.按征稅對象分類,可將全部稅收劃分為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資源稅類和行為稅類五種類型。(1)流轉稅類——以流轉額為課稅對象(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
(2)所得稅類(收益稅)——以各種所得額為課稅對象(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3)財產稅類——以納稅人所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房產稅、契稅、車船稅、船舶噸稅等等)。
(4)資源稅類——對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類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
(5)行為稅類——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等)。
2.按徵收管理的分工體系分類,可分為工商稅類、關稅類。
(1)工商稅類——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管理(絕大部分)。
工商稅收是指以從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的各種稅的總稱,是我國現行稅制的主體部分。具體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等。工商稅收的徵收范圍較廣,既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也涉及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領域,是籌集國家財政收入,調節宏觀經濟最主要的稅收工具。
(2)關稅類——由海關負責徵收管理(進出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等)。
關稅是對進出境的貨物、物品徵收的稅收總稱,主要是指進出口關稅。關稅是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國家調節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手段。

❾ 國有土地使用權收購涉及哪些稅收問題

1、土地被政府收購與一般土地使用權轉讓不盡相同。
土地被政府收購,符合規定條件的,不徵收營業稅、免徵土地增值稅。土地收購合同應貼花。
土地政府收購,企業取得的收入屬於轉讓財產收入,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應繳納企業所得稅。若企業符合政策性搬遷的,可按《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政策性搬遷或處置收入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118號)的規定處理。
相關依據如下:
①《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行為營業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277號)規定,納稅人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時,只要出具縣級(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正式文件,無論支付征地補償費的資金來源是否為政府財政資金,該行為均屬於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的行為,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營業稅稅目注釋(試行稿)〉的通知》(國稅發[1993]149號)規定,不徵收營業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及納稅人代墊拆遷補償費有關營業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520號)第一條規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行為營業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277號)中關於縣級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正式文件,包括縣級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權文件,以及土地管理部門報經縣級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後由該土地管理部門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權文件。
②《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徵土地增值稅:……(二)因國家建設需要依法徵用、收回的房地產。
《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條例第八條(二)項所稱的因國家建設需要依法徵用、收回的房地產,是指因城市實施規劃、國家建設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徵用的房產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權。
符合上述規定的單位和個人,須向房地產所在地稅務機關提出免稅申請,經稅務機關審核後,免予徵收土地增值稅。
③《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花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解釋和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1]155號)規定,財產所有權轉移書據的征稅范圍是:經政府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轉移所立的書據,以及企業股權轉讓所立的書據。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條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本條例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的土地在2011年10月才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國家,轉讓土地使用權收入在2011年度確認。2009年、2010年不涉及企業所得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財政性資金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1號)規定,財政性資金是指企業取得的來源於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財政補助、補貼、貸款貼息,以及其他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包括直接減免的增值稅和即征即退、先征後退、先征後返的各種稅收,但不包括企業按規定取得的出口退稅款。

閱讀全文

與稅收按其管理和使用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