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法》第二條中「權利作為物權的客體」的含義範例如:
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的客體「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以有體物為主。但是版法律規定有的權利權也可以作為物權法規范的對象,包括權利質權和權利抵押權,如有人認為我國建設土地使用權就是這種類型。所以如果有特別法的規定的話,從其規定。
Ⅱ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2)物權的含義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Ⅲ 一物一權的含義
(1)一物一權主義內容界定的分歧 盡管一物一權是物權法上的耳熟能詳的名詞,但關於其要旨如何,並非沒有認識上的分歧。諸種學說觀點可以概括為三類:
其一,物權客體特定論。持此論者認為,所謂一物一權主義,又稱為物權客體特定主義,是關於物權客體的原則或者說是關於物權客體的基本要求。對於一物一權主義的涵義,有的謂:「系指一物上僅能成立一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而言。推而言之,一物只能有一權,故物之一部分,不能成立一物權,一物就有一權,故數個物不能成立一物權,物權之計算以一物為單位。」「依此原則,一個物權之客體,應以一個物為限,在一個物上只能成立一個所有權。」也有的學者認為:一物一權主義「是指一個物權的客體應以一物為原則,一物之上不能同時並存兩個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權。」或者表述為「一個物權客體應以一物為原則,一個所有權或他物權不能存在於數個物之上。」以物權客體特定主義來認識一物一權,莫如將其倒置而稱為「一權一物」更為貼切。
其二,物權效力排他論。持此論者認為,一物一權是物權的絕對效力或者排他效力的表現,是對物權排他性的形象表述。其本來要表達的意思,為「一物之上當然不可存在兩個以上的所有權,也不可存在兩個以上種類一致、效力相同的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或者說「意指同一標的物之上不得設立內容和效力互不相容的兩個以上物權,尤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
其三,客體特定與效力排他論,或謂綜合論。不少學者在解釋一物一權原則時,並不單獨強調其是指物權的客體特定性或者是效力上的排他性,而是兩者兼顧,將其表述為「是指一個物權的客體原則上應為一物,在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並不能同時設定兩個內容相互抵觸的其他物權。」也有學者明確提出,一物一權原則實際上包括物權的排他性原則與物權客體特定性原則兩個方面的內容,因而以物權的排他性原則或物權的客體特定原則來代替一物一權原則,均有不妥。
(2)對「一物」與「一權」之涵義的不同解釋
具體到一物一權主義中的「一物」與「一權」應如何界定和理解,學者們的見解也存在著差異:
關於「一物」的認識,有「客觀一物論」與「觀念一物論」兩種觀點。恪守羅馬法原有精神的「客觀一物論」者認為,物權的客體應限於特定的、獨立的一物,集合物上不能設定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物的一部分或物的成分一般也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對於集合物上成立一個所有權與設定財團抵押以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土地的觀念劃分等現象,或者對「一物」進行特殊解釋,或者作為一物一權原則的例外情況來認識。更多的學者則持「觀念一物論」,認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和獨立性的衡量標准,與其說是物理上的,莫不如說是社會的一般觀念上的、交易上的、法律上的。就是說,一個物具有物理上的特定性和獨立性,固然為特定性和獨立性之物,能成為物權的客體,即使不具有物理上的特定性和獨立性,但在交易上認為具有特定性獨立性之物,法律即可加以確認,允許它成為物權的客體。也即是說,一物一權中的「一物」,是指法律觀念上的一個標的物,它既可以是單一物,也可以是合成物或集合物,而不是指客觀事實上的一個獨立物。
關於「一權」的意義,也有兩種不同見解。有的堅持羅馬法之傳統,認為一物上之「一權」,僅指一個所有權(可簡稱「一物一主論」);也有的解釋在現代法中,該「一權」並不僅限於指所有權,也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在內,亦即一物之一權,是指一物之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所有權,也不能並存兩個以上內容、效力相抵觸的物權(可簡稱「相斥物權不得並存論」)。
(3)「寬泛」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之要旨歸納 由以上的考察分析,足見一物一權主義並非其字面意義那樣簡單。依多數學者之見,在以所有權為中心的羅馬法上,一物一權中的「一物」,原則上是指物理上或客觀上獨立、特定的一個有體物:「一權」亦僅指一個所有權(為便於表述,我們姑且將此種界定稱為「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而在現代生活中及法律觀念與法律實踐上,一般認為,「一物」的衡量標准發生了重大變化,指在「法律觀念上」具有特定性與獨立性的一物。客觀上的一個獨立物,自可成為一個物權的客體;客觀上、物理學意義上的一物,可以在法律觀念上被分解為或者說被視為數物(如建築物之區分所有權、土地通過登記的觀念區分等);客觀上或物理上獨立的數物,法律觀念上也可視為一物,而在其上設定一個物權(如集合物所有權、數物的一並抵押、財團抵押等);物之部分或成分,若與物之整體分離或具備獨立之經濟價值而有排他的可能性(如取自土地之砂石、地上及地中之空間),亦可為物權之客體。另外,現代法上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已不限於有體物,無體物和權利,也可成為物權的客體。隨著「以物之所有為中心轉向以物之利用為中心」和他物權制度的發達,現代法上所謂一物一權主義中的「一權」,也不再局限於所有權,而應包括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在內的各種物權,其意義也不再拘泥於一物之上只能有一個物權,而是強調一物之上不得並存兩個以上內容、性質相抵觸的物權。
據此,對現代物權制度上的一物一權主義,依前述綜合論者的所作的內容較為寬泛的解釋(姑且稱為「寬泛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可將其要義概括為兩個方面、四個要點:
第一方面,為「一權一物」,即一項物權的客體原則上須為特定、獨立的一物。其要點之一,是一個物權的客體原則上應為(法律觀念上的)一物;要點之二,尚未與物之整體分離的物之組成部分之上,不能單獨設立物權。
第二方面,為「一物一權」,即一物之上不得並存相抵觸的兩個物權。其要點之一,為「一物一主」,即一物之上絕不得存在兩個所有權(但不排斥所有權的共有);要點之二,為「相斥之物權不得並存」,即一物之上不得同時存在兩個以上性質、內容相抵觸的物權。
(4)「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觀念的重申 近來,有學者針對理論界關於一物一權主義在解釋上的諸多分歧,提出一物一權主義的准確涵義之解釋,應以多數日本及台灣學者的見解為妥當,即:「一物一權是指一物上僅能設定一個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而諸多大陸學者所作的「一物一權是指一物上僅能設定一個物權,而不能設定兩個以上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之解釋,並不準確。原因在於,一物一權主義為物權法學說上的歸納,目的僅在表達所有權與其標的之間的關系:其一,物權標的的獨立性決定了一物之組成部分不得成立獨立的所有權,故只有完整的、獨立存在的「一物」才能成立所有權;其二,物權標的的同一性質決定了所有權必須設定於一個獨立物之上,而不能設定於有數個物所構成的一個集合物上。而如果將「一物一權主義」擴張適用於他物權,則明顯缺乏邏輯支撐,因為一物之上顯然不止僅能存在「一權」,而是可以有「數個」物權並存。因有這種限定,則以集合物上得設定「企業擔保」、「財團抵押」等新型擔保物權為由,認為其構成對一物一權主義的挑戰或認為一物一權主義應予修正,理由並不充分。因為集合物之抵押權與集合物之所有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法律承認一個抵押權得設定於集合物,不等於承認集合物上得設定一個單獨的所有權。基於交易的方便或經濟價值、整體效用上的需要,數個不同種類的物得被「捆綁」起來作為集合物而成為「一項交易的標的」,但並不等於集合物必須被視為一個獨立物,更不等於集合物上必須設定一個單獨的所有權。將集合物作為一個獨立物並成立單獨的所有權,即無必要,也不可能。因為,在以集合物為標的交易中,構成集合物之組成部分的各獨立物,其所有權的變動並不因其為集合物的構成部分而與其他同類物有所不同:集合物中不同之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仍須個別進行,集合物中的動產,如無特別約定,其所有權變動也只能依每一單獨動產的交付而完成。尤其是,如果非要在集合物上設定一個「所有權」,則還必須圓滿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將集合物作為一個整體而單獨設定了一個所有權,那麼,構成集合物的各獨立物上的所有權到哪裡去了?
重申原本或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原則的學者,還對一些學者借論證集合物上得單獨設定一個統一的所有權而為雙重所有權理論或者變形的雙重所有權理論尋找某種新的依據的傾向,以及所謂的「法人財產雙重所有權理論」提出了深刻的批評,並表明「一物一權,不可動搖」的態度。
我們認為,以上論述中關於一物一權的應有涵義及集合物上不能成立單獨所有權等觀點的論證頗為深刻、精到,值得重視。不過,此「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雖值肯定,但其是否就一定應居物權法基本原則之「高位」,仍有探討的餘地。
Ⅳ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物的分類
一、物的概念
1.含義:指人們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屬性,但物理上的物不都是民法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是物理上的物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特徵:有體性----權力行為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智慧成果」)
非人格性-----權利主體不是民法上的物(如「人」);但屍體、血液、腎臟可以作為特定的物,從身體分離出來以後,可以作為物
可支配性-----不可完全支配的物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恆星」)
二、物的種類
1.流通物、限制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
2.動產與不動產-------(1)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原則,不動產則須登記。
(2)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3.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4.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
5.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6.主物與從物-----(1)茶杯和杯蓋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2)房屋與窗戶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因為窗戶不具有物理獨立性,只是房屋的組成部分
(3)鞋子與襪子均具有獨立的經濟用途,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7.原物與孳息物-----(1)天然孳息: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Ⅳ 求讓渡物權的含義
你問的是不是物權轉移?現代民法理論認為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而非權利內。佔有表彰的是容一種特定的法律地位,乃是一種受到法律保護的特定事實狀態。 佔有之轉移,即交付有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兩種,而觀念交付又包括簡易交付、佔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三種形式。 《物權法》理論上根據物的價值區分不動產和動產,以此物權之 客體的區分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具有各自不同的法律規范技術,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不動產物權之公示方式為登記,而動產物權則以交付為公示方式。
Ⅵ 物權的含義
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特定的物進行直接支配,享有利益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Ⅶ 物權法的含義
應該由物業從維修基金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