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瑞德西韋是美國公司的,為什麼中國擁有知識產權
這個申請專利是可以異國申請的,外國人可以擁有中國專利。
❷ 有沒有人有美國關於知識產權協議的反壟斷案例
美國Bayer公司利用「專利」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摘要:專利權的法律保護與反壟斷法之間「天生」就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本文筆者通過翻譯,介紹美國Bayer公司一案,將對Bayer公司的行為是否構成壟斷行為,以及如何平衡反壟斷與知識產權的保護之間的關系作出解析,希望為國內反壟斷法的司法實踐工作提供又一參考實例。
關鍵字:專利權 反壟斷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Bayer公司
前 言
專利權的法律保護與反壟斷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當兩者存在著矛盾時該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哪一個為重,一直都是業界備受爭議的一個問題。我國的《反壟斷法》已於2008年8月1日起頒布施行,但到目前為止,國內還少有專利權與反壟斷的案例出現。本文筆者通過整理、翻譯,介紹美國Bayer公司一案,將對Bayer公司的行為是否構成壟斷行為,以及如何平衡反壟斷與知識產權的保護之間的關系作出解析,希望為國內反壟斷法的司法實踐工作提供又一參考實例。
一、案情介紹
本案起源於1997年Bayer公司為解決專利訴訟糾紛而與以Barr為代表的三家葯品生產廠商2之間達成簽署的一份「解決協議」,該協議涉及一項有關抗生素有效成分CIPRO的專利,Bayer公司為了使Barr停止對該專利提起的無效宣告請求訴訟,同時為了有效排除包括Barr在內的三家葯品生產廠商與其競爭銷售CIPRO相關產品,最終簽訂了該份協議。
Bayer公司是CIPRO專利的所有者(該專利1987年6月2日取得,於2004年4月9日保護期屆滿),在1991年12月6日,Barr發布公告,依照美國Hatch-Waxman法3,該公司已經向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 (FDA)提交了一個簡要的新葯申請以尋求在Bayer公司的專利過期
1 Bayer案例內容基於Lexis英文資料庫翻譯、編輯。案例的資料庫編號:2006 WI App 102, *; 293 Wis. 2d 770, **;718 N.W.2d 251, ***; 2006 Wisc. App. LEXIS 405
2 三家葯品生產廠商: Barr Laboratories, Inc. ("Barr"),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 ("HMR") and The Rugby Group ("Rugby")
3 美國的 Hatch-Waxman 法案規定了一些激勵措施來支持專利已經過期的葯物的仿製葯開發,同時允許專利所有者補回在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 (FDA) 審批過程中耽誤了的時間。
案例評析
能夠被許可銷售CIPRO仿製產品,依照美國Hatch-Waxman法,Bayer公司將有四十五天的時間來控告Barr專利侵權。1992年1月16日,Bayer公司在紐約南部的行政區控告Barr,控告Barr侵犯了其專利,FDA就此中止了對Barr所提申請的審批,Barr在答辯期間聯合了Rugby(三家葯品生產廠商之一)針對Bayer公司提出專利無效宣告請求並為公眾實施的反訴。
在案件進入初審法院前,即1997年1月8日,Bayer公司與Barr共商並最終與三家葯品生產廠商聯合簽訂了「解決協議」。該協議對至少六年的美國整個CIPRO產品市場作出了劃分,協議內容包括:Bayer公司向Barr, HMR 支付總價值約達$ 398百萬的報酬,作為交換,Barr承認CIPRO專利的有效性,承諾在美國的CIPRO及CIPRO相關產品市場上不與Bayer公司相競爭。基於該協議,Bayer公司在美國的CIPRO及CIPRO相關產品市場上保持住了壟斷地位,從1997年1月到1998年12月期間,Bayer公司所銷售的CIPRO產品的價格上漲了16.7%,成為美國處方葯價格中上漲幅度最大的之一;內部銷售文件顯示,公司的稅收和利潤在簽訂該協議後均有大幅度增長,從1998年到1999年,Bayer公司從CIPRO項目上上繳的國家稅收從$834,620,400增至$1,042,473,100,漲幅為25%,其凈利潤從$756,265,800到$921,631,900,漲幅為22%。
2000年11月6日,上訴人代表自己以及美國威斯康星州因CIPRO商標而認夠CIPRO產品的消費群體開始了訴訟之路。上訴人主張,由於Bayer公司和Barr等廠商間共謀形成的反托拉斯的「解決協議」,固定了CIPRO及CIPRO相關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從而導致了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居民需要支付比沒有這樣的協議存在時高很多的價格來購買CIPRO及CIPRO相關產品,該行為實質損害了威斯康星州人民的利益,並對該州產生了不良影響,違反了威斯康星州的反托拉斯法第CH1334。
初審州法院認為,CH133僅適用於州內貿易,並以此為由駁回了起訴。二審法院認為,CH133不僅適用於州內貿易,在某些情形下,還適用於州際貿易。該法院判決認為,初審法院對威斯康星州反托拉斯法的理解存在錯誤,應當對原告訴被告違反威斯康星州反托拉斯法的主張予以支持,二審法院推翻了初審法院的判決。
該案經上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二審法院認為初審法院對威斯康星州反托拉斯法的理解是錯誤的認定是正確的,應當對原告訴被告違反威斯康星州反托拉斯法,以及原告訴被告的行為實質損害了威斯康星州人民的利益並對該州造成了不良影響的主張予以支持。但是,固定價格及壟斷行為在在專利有效期件內是合法的,在有效期外屬於非法行為,違反了威斯康星州的反托拉斯法。
二、案例解析
本案中,在CIPRO專利有效期間,即自合同簽訂日1997年1月8日至專利保護期屆滿之日2004年4月9日期間,Bayer公司作為CIPRO專利產品的所有者,其在行使該專有權的過程中,《專利法》賦予了Bayer公司在一個有限的時間段、一定地域范圍內就CIPRO產品的生產或者銷售的壟斷5地位,這種壟斷權利的賦予是作為Bayer公司向社會公眾公開其發明創
4 Wisconsin Stat. § 133.03:(1)任何限制州際間或與外國之間的貿易或商業的契約,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聯合,或共謀,都是非法的。任何人簽訂上述契約或從事上述聯合或共謀,將構成重罪。如果是個人,將處以不超過$ 100,000美元的罰款;如果是其他參與人,將處以不超過$ 50,000美元的罰款。(2)任何人壟斷或企圖壟斷,或與他人聯合、共謀劃壟斷州際間或與外國間的商業和貿易,將構成重罪。如果是個人,將處以不超過$ 100,000美元的罰款;如果是其他參與人,將處以不超過$ 50,000美元的罰款。
5 壟斷是指經營者或其利益代表者,濫用已經具備的市場支配地位,或者通過協議、合並或其他方式謀求或謀求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藉以排除或限制競爭,牟取超額利益,依法應予規制的行為。
造的代價或補償,壟斷權利使其獲取壟斷利潤的目的變得合法化。也就是說,此階段是以合法的方式保護壟斷,這種保護可以減少人們以暴力和欺詐手段剝奪他人財產的慾望,從而可以激勵人們從事更多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但是,在CIPRO專利期限屆滿後,即自2004年4月9日後,Bayer公司即喪失了對CIPRO產品排他性的壟斷權利,如果Bayer公司在此時間點後仍然延續其一貫的壟斷行為,就可能會導致一種利用過期專利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發生。因為,在專利過期的情形下,作為CIPRO產品的經營者或其利益的代表者,他們已不再享有受法律保護的壟斷地位。此後,Bayer公司的壟斷行為在主觀方面是牟取超額利益,在客觀方面存在著排除或限制競爭的行為,行為目的是為了維持或提高市場地位,獲取超額壟斷利益,行為後果是對市場競爭的實質性的損害或損害的可能性,因此,具有一定的違法性。在專利保護期屆滿之後,Bayer公司與Barr等廠商仍然按照「解決協議」的內容執行固定價格,排除競爭的行為,完全符合壟斷行為的構成要件。
進一步地說,在專利保護期屆滿之後,Bayer公司的壟斷行為屬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壟斷高價類型。Bayer公司作為CIPRO產品的經營者,在該CIPRO相關產品市場中已具有較大影響力,為了進一步排除競爭,它與Barr等三家葯品生產廠商簽訂了「解決協議」,對資源配置和利益重新作出分配,使其在CIPRO相關產品市場和相關地域市場上,幾乎占據了全部市場份額,沒有其他的競爭者能夠與之形成競爭。由於制葯行業的市場進入或退出障礙較大,CIPRO產品作為一種最常用抗生素類葯,市場集中度高,消費者對其依賴程度越大,Bayer公司的市場支配地位也就越高,而Bayer公司正是憑借該公司的市場支配優勢地位,以遠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幅度確定銷售價格來銷售其CIPRO產品,攫取超額壟斷利潤。
該壟斷高價行為不但實質性地損害了消費群體的利益,而且使自身失去或大大降低其通過平等競爭改善管理、推進技術進步的內在動力,並且阻礙了社會福利的增長,損失了社會整體福利,同時,該行為還踐踏了平等交易規則,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秩序,掠奪了社會資財,侵犯了其他經營者的利益。因此,在這種專利權過期的情形之下,如果Bayer公司依然擁有一個長期和穩定的壟斷地位,可能會導致社會經濟效益低下,因此,這一階段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所實施的妨礙競爭的行為,應當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
三、結語點評
本案給出的美國Bayer公司判例至少表明:專利權所有人的市場支配地位及壟斷高價行為在專利有效期間內具有合法性,在此期間,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維護市場有效競爭的前提條件下,給予其最大可能地保護,然而,這種保護並不是無期限、無限制的,相同行為在專利有效期外的延續則可能構成壟斷行為,屬於非法行為,此時應當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
❸ 美國對華知識產權調查是真的嗎
是真的。具體是這樣情況:
美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調查可能導致對中國的電信和半導體產品的經濟制裁,而中國則可能對美國的農業部門實施「報復」。
12月5日華盛頓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貿易問題專家史劍道說,美國正在進行的301調查可能為美國對中國的電信和半導體產品、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實施大規模製裁提供依據」。史劍道說,美國總統可以單邊宣布對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實施6個月的制裁或配額限制,包括零配額。
位於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里·赫夫鮑爾在接受采訪時說,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未來數月內不太可能爆發全面貿易戰。他說,如果美國對全部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而中國實施報復,那麼「我們馬上就會進入貿易戰」。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說,他將對中國產品徵收45%的關稅。
❹ 在美國收購了公司名下知識產權中國能用嗎
你好,收購了就可以,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❺ 美國有沒有限制知識產權轉讓到國外
知識產權轉讓,不受國籍限制,跨國企業,都有知識產權的合作。
最近最熱的不就是蘋果和三星。有知識產權官司,還有合作!
❻ 03年5月,某企業欲購買美國一家公司的產品和專利技術,報價是100萬美元,並稱該專利中包含有5項已獲專利
知識產權是一種民事權利,它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財產所有權的無形財產權,其特徵主要包括: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
(一)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是指知識產品的創造人對其知識產品所享有的獨占權。這一含義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知識產權為權利人所獨占,未經其許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權利人的知識產品;第二,排斥他人就相同屬性的知識產品享有同樣權利。即同一項智力成果,不允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同一屬性的智力成果並存。而統一屬性的有形物,可以同時被不同的權利人佔有或使用。如在同一種產品上使用的同一個商標,根據商標法的規定,商標權應授予在先申請並取得注冊的申請人,申請人獲得商標權後,具有對該注冊商標的專有權或派他權,可以禁止他人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和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但對注冊商標所依附的商品,許多人可以同時擁有,因為它是一種有形物體,可以同時被若干個人使用。正因為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是其主要特徵,所以一些學者也把其專有性稱之為壟斷性。
(二) 知識產權的時間性
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是指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的有效時間。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保護期,知識產權的客體就進入共有領域,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無償使用,而不會產生侵權的問題。時間性也是知識產權同有形財產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有形財產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只要所有人對其有形物不處分,有形物的所有權不會發生轉移。根據我國商標法的規定,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十年,自核准注冊之日起計算。我國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公民作品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加死後五十年;法人作品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首次發表後五十年。時間性是知識產權與有形財產權的主要區別之一。而有形財產沒有這個要求,只要有形物不滅失,權利就會受到法律保護。規定知識產權的保護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和壟斷性,如果不對知識產權進行時間上的限制,則會阻礙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就在於採取特殊的法律手段,調整因知識產品的創造和使用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這種時間性制度的設置,既保護了知識產品創造者的合法權益,又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很好地協調和平衡了知識產權專有性和知識產品社會性之間的矛盾。
(三)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指知識產權的效力只在其本國范圍內有效。知識產權不會自動產生域外效力。地域性是對知識產權的一種空間上的限制。這一特點和有形財產權不同,對有形物的保護原則上沒有地域限制,一國公民從甲國進入乙國,其有形財產所有權不會發生變化,依然歸權利人所有。而無形財產權則不同,根據一國法律獲得的知識產權,只能在該國得到法律保護,其他國家對此沒有保護的義務,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國家裡使用該知識產品,不必徵得權利人同意,也不需支付報酬。知識產權地域性的特點要求,如果要在他國受到保護,就必須按照該國的法律從新申請注冊或申請審批。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大,知識產權的地域性限制和知識產品的國際性需求之間出現了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國際社會成立了相關的組織,簽定了一些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如《巴黎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議》等,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套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國民待遇原則是對知識產權地域性的重要補充。根據國民待遇原則,一國承認和保護的知識產權在他國發生域外效力成為可能。但這並未動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各國依照主權原則,對他國的權利申請是否批准,如何保護,仍然由各國根據其國內法來決定。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本案中的美國公司的專利技術,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判斷:第一,根據知識產權地域性特徵,考查美國專利技術是否在中國申請或獲得專利,如果沒有申請或獲得中國專利,××企業即可在中國無償使用,毋須徵得美方公司同意;如果美方已在中國申請並獲得專利,擁有了對該專利的專有性,我方就不能無償使用,要經過對方許可並付費,否則構成侵權。第二,根據知識產權的時間性來看,美國的專利都是發明專利,來中國申請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從申請之日開始計算。美方聲稱,其產品包含有5項專利技術,我們應當逐一審查,根據專利文獻,看是否有下列情況:(1)超過保護期的,我們可以不用付費;(2)接近保護期的,我們可以討價還價,因為技術的價值也有生命期,越到最後其價值越低;(3)審查五項專利技術中是否有被宣告無效或權利人聲明放棄專利權利的,這樣會導致其專利技術進入共有領域,我們也無須付費。通過我們的調查判斷和分析,如在本案中,美方提供的專利技術中有這幾種情況,我們就有可能使對方的技術轉讓費用降低。
❼ 如果收購了美國企業知識產權,使用會受限嗎
樓主的材料來信息掌握的不多吧源,中國的外儲哪有那麼多,外匯不僅僅只有美元還有歐元英鎊等,美元只佔百分七十左右,加上外儲不是只是現金,也包括美國的國債(很大一部份)和投資等等,近幾年來美元不斷貶值而人民幣不短升值,是有一種說法是使外儲蒸發了三分一,真正能拿出來用的貌似三千億吧,不過相對其他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來說確實是一比不小的數目,至於你的提議是挺不錯的,大舉收購,但是是不是有趁人之危之嫌,是否影響國際形象呢?這點比較重要,而且收購一般不是國家出面的,一般是由大企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來制定計劃實行,另外一點就是如樓上所說的,若想收購美國的高科技公司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即便公司允許,會有人出面阻止的,舉個例子我國有一次想去收購美國一家實力不是很靠前的石油公司,但最終因為國會的出面而受阻,可見收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過來說而且咱們也不會輕易把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轉讓給外國
❽ 華為到底有沒有侵犯美國知識產權
華為應該沒有沒被惠普收購,惠普收購的是HC. 00年1月日,由於思科起訴中國華為專公司及華為美國分公司,要求其停屬止侵犯思科知識產權的事件發生,華為沒有選擇退出國際市場,而是在同年11月選擇和已進入衰退期的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為期三年),也就是華為COM公司。其為控股1%,COM公司公司股份的%。經過三年的合作後,華為完全撤出其投資,華為COM更名為HC,也就是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可以這么說,從從00年11月開始,華為和華三是兩個完全沒有關系的公司了。
❾ 注冊美國公司後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美國公司注冊成立之後,除了日常合法經營管理,要想維持公司正常狀態,就要按時辦理美國公司年審手續。在美國,由於各州公司法不盡相同,對於公司年審的要求和時間,某些州也有微小差異,因此需要根據每個州具體要求來辦理年審手續。
包括董事和股東資料以及公司高級官員的最新信息,注冊代理人和注冊地址信息;
在美國很多州都需要繳納特許稅,就是只要在本州注冊,無論是否開始經營,無論是否在本州經營,都需要繳納一個最低的稅費。像特拉華州是75美元,加州是800美元。
在美國,很多州都要求必須有位於本州的個人或公司作為公司的注冊代理人,同時要有位於本州的注冊地址。
如果公司在美國有了經營,就需要請會計師做賬報稅。對於大多數注冊美國公司,用於品牌宣傳或離岸經營的內地人士,只要按時做周年申報,繳納特許稅,就可以保持公司正常了。
聯邦稅號也被稱為稅務識別號TIN,聯邦僱主識別號FEIN或聯邦稅務識別號。EIN是一個唯一的九位數的號碼。
新公司注冊後需要申請是很多人知道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也需要申請新的EIN。當公司結構發生變化或所有人變化時就需要申請新的EIN。例如當公司由Corporation變為LLc,或者新收購一家現成的公司時,就需要新的EIN。
一旦EIN分配給一家公司,那麼它就是永久性的,如果你不想使用了,也不能把EIN銷掉。只能聯系國稅局關閉這個EIN賬戶,但是號碼還是存在的,今後可以繼續啟用。
在美國,除了沒有僱傭員工的個人所有公司之外,都要申請一個聯邦稅號。某些非營利機構,如教堂,俱樂部等也必須申請EIN。
一個要僱用員工或者滿足其他國稅局要求的公司需要獲得聯邦稅號。另外,銀行都會要求公司在開戶之前先獲得聯邦稅號。
❿ 個人專利被外國公司收購,應該怎樣納稅
按個人所得稅納,不過會有相應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