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的關系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調整在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是指因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二者的聯系:
(一)都是旨在維護市場經濟充分競爭方面的法律
(二)都既有私法規范,也有公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也有程序法規范。
(三)兩法在商標權保護方面有交叉的部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混淆行為其中一條是商標混淆,與商標法的混淆有相同的規定)
三、二者的區別:
(一)雖然都體現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質,但反不正當競爭法體現的是國家對市場不當競爭的干預,因此屬於經濟法部門法;而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法規范和程序法規范都是為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這一私權服務的,不佔主導地位,因此屬於民法部門法。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以社會為本位,防止過度競爭對社會整體利益帶來的損害。知識產權法是以個人為本位,防止他人對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進行侵害。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僅由國內規范組成,而知識產權法有國內規范與國際條約組成。
(四)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適用程序不同。知識產權法有專門的機關,如商標委員會、專利委員會。
(五)知識產權法的技術性規范比較多,反不正當競爭法比較少技術性規范。
B. 反不正當競爭權是否屬於知識產權
你好。反不正當競爭是對傳統知識產權如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以外的其他知版識產權,進行的兜底規定權,主要有侵犯商業秘密、虛假宣傳等,這些屬於知識產權范疇。
另外,關於串通招投標、壟斷等情形是否屬於知識產權,可能有待進一步商榷。
C. 簡述反不正當競爭法歸屬於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原因
對你提的問題保留意見
個人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內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是交叉的容.在法律適用上,"知識產權法的規定應優於不正當競爭法,它們之間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因為在這個交叉領域中,由於這兩種法律提供了上文所述的兩種不同的保護方式,因此,權利人可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法律以最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是只能選擇知識產權法的規定進行救濟,並且,在這個交叉領域之外尚存在著廣闊的領域為知識產權法所無法觸及,這也正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優勢之所在,而這個優勢正是由於上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區別與聯系所決定的:兩者具有相似的立法目的與原則,然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更為概括、原則,它的保護范圍更廣,這決定了在知識產權法中,無具體規定時應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性的規定,後者是前者的補充,它可為知識產權制度提供一種兜底性的保護,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保護。"
D. 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與聯系
1、立法目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反對經營者出於競爭的目的,違反市場交易中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行為。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善意經營者的利益,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公平競爭。
反壟斷法則是從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出發,目的是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者,以便使交易對手和消費者在市場上有選擇商品的權利。根據反壟斷法的理論,只有當市場上出現了壟斷或者壟斷趨勢的時候,政府方可干預市場,干預的目的是降低市場集中度,調整市場結構。因此,概括地說,反壟斷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自由競爭,目的是保障企業有自由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
2、規制對象。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關注市場上企業間的相互競爭行為,目的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壟斷法關注的則是競爭者之間的協調行為,目的是防止市場上形成排除競爭或者嚴重限制競爭的局面。
因此,一個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行為,例如競爭者之間商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因為這個行為沒有損害任何競爭者的利益,從而不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另一方面,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如假冒商標或假冒專利,這些行為因為不會影響市場競爭結構,不會減少市場上競爭者的數目,反壟斷法也不會把它們視為是違法行為。
當然,反壟斷法中也有一些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范,特別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例如禁止這種企業實施搭售行為或者價格歧視行為等。然而,反壟斷法制止這些行為不是出於這些行為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當然這些行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的),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加強行為人已經取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惡化市場上的競爭條件。因此,反壟斷法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則只是針對那些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
E. 為何制止不正當競爭屬於知識產權的一個內容(答對給分)
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保護知識產權、維回護公平競爭和規范市場答秩序的重要法律。該法施行以來,人民法院審理了一大批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有效地保護了知名商品、商業秘密和商業信譽等知識產權,規范了市場秩序。
F.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是否有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法律,「知識產權」是一種,或者說一系列權利
G. 什麼是不正當競爭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哪些
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攏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里所說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
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反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有三種
一、商業假冒行為
是指經營者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故意在自己生產、經營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上做與他人之商業標記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業標記,使其生產、經營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與被假冒之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混同,或者明示或暗示自己生產、經營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與被假冒之經營存在某種聯系,欺騙消費者,誤導消費者購買。
包括商業主體混同行為,商品虛假標識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對商業假冒行為做了規定。
二、虛假宣傳行為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做與實際情況不服的虛假宣傳,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對虛假宣傳行為做了明確規定。
三、商業誹謗行為
指經營者採用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實力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對商業誹謗行為做了明確規定。
H.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哪些
《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包括以下四種: (一) 商品假冒行為包括商品主體混同行為,表現為三種情形: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還包括商品虛假標示行為,也表現為三種情形:1)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2)偽造產地,對商品原產地、商品來源或出處進行虛假表示;3)對商品質量做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二)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或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的行為。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三)侵犯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 密;與權利人有業務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 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 商業秘密;權利人的職工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四)商業誹謗行為 是指經營者採取捏造、散步虛偽事實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實力的行為。具體手段包括刊登對比性 廣告或聲明性公告等,貶低競爭對手聲譽;唆使或收買某些人,以客戶或消費者名義進行投訴,敗壞競爭對手聲譽;通過商業會議或發布商業信息的方式,對競爭對手的質量進行詆毀等。
希望能幫到你。
I. 哪些屬於知識產權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的界定,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或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由於發現權本身不能在工農業生產中直接應用,即不具有財產性質,許多國家不把它作為版權與有關知識產權保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作品;
(四)美術、攝影作品;
(五)電影、電視、錄像作品;
(六)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
(七)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第二百一十三條【假冒注冊商標罪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四條【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五條【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六條【假冒專利罪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七條【侵犯著作權罪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條【銷售侵權復製品罪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九條【侵犯商業秘密罪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J. 什麼是知識產權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
不正當競爭是一個范圍極廣的概念,泛指在工商業活動中違反誠實信用及公平競爭原則的一切商業行為,包括壟斷、限制競爭行為和狹義的反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本法所稱的反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里指的是狹義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包括以下四種:
(一)商品假冒行為
包括商品主體混同行為,表現為三種情形:
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還包括商品虛假標示行為,也表現為三種情形:
1)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
2)偽造產地,對商品原產地、商品來源或出處進行虛假表示;
3)對商品質量做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二)侵犯商業秘密
關於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在第7期中已經詳細論述,這里就不再贅述。
(三)虛假宣傳行為
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或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的行為。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四)商業誹謗行為
是指經營者採取捏造、散步虛偽事實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實力的行為。具體手段包括刊登對比性廣告或聲明性公告等,貶低競爭對手聲譽;唆使或收買某些人,以客戶或消費者名義進行投訴,敗壞競爭對手聲譽;通過商業會議或發布商業信息的方式,對競爭對手的質量進行詆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