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廢止

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廢止

發布時間:2021-08-06 04:23:11

❶ 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

國有企業使用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應當依法逐步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對國有企業改革中涉及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根據企業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體情況,可分別採取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土地租賃、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和保留劃撥用地方式予以處置。
本規定所稱國有土地租賃,是指土地使用者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簽訂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賃合同,並支付租金的行為。土地租賃合同經出租方同意後可以轉讓,改變原合同規定的使用條件,應當重新簽訂土地租賃合同。簽訂土地租賃合同和轉讓土地租賃合同應當辦理土地登記和變更登記手續。租賃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築物、構築物可以依法抵押,抵押權實現時,土地租賃合同同時轉讓。
本規定所稱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是指國家以一定年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作為出資投入改組後的新設企業,該土地使用權由新設企業持有,可以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關於出讓土地使用權的規定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形成的國家股股權,按照國有資產投資主體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委託有資格的國有股權持股單位統一持有。 國家根據需要,可以一定年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後授權給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控股公司、作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的國有獨資公司和集團公司經營管理。國有土地使用權授權經營,由國家土地管理局審批,並發給國有土地使用權經營管理授權書。被授權的國家控股公司、作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的國有獨資公司和集團公司憑授權書,可以向其直屬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以作價出資(入股)或租賃等方式配置土地,企業應持土地使用權經營管理授權書和有關文件,按規定辦理變更土地登記手續。
被授權經營土地使用權的國家控股公司、國有獨資公司、集團公司必須接受授權部門的監督管理。被授權的企業必須對土地資產保值、增值情況提供年度報告;對企業土地股權的年度變化情況以及對土地資產處置的文件及時報授權部門備案;授權部門每年要對企業經營土地資產的情況和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企業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超越授權經營的許可權和范圍使用土地或處置土地資產的,授權部門有權依法予以查處,並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國有土地使用權需要作價授權經營給省屬企業的,經國家土地管理局批准,由省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決定,並按本條規定執行。 企業改革涉及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採取出讓或租賃方式處置:
(一)國有企業改造或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組建企業集團的;
(二)國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合作制的;
(三)國有企業租賃經營的;
(四)非國有企業兼並國有企業的。 國有企業破產或出售的,企業原劃撥土地使用權應當以出讓方式處置。
破產企業屬國務院確定的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范圍內的國有工業企業,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應首先安置破產企業職工,破產企業將土地使用權進行抵押的,抵押權實現時土地使用權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後所得也應首先用於安置破產企業職工。 企業改革涉及的土地使用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批准可以採取保留劃撥方式處置:
(一)繼續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公益事業用地和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用地,原土地用途不發生改變的,但改造或改組為公司制企業的除外;
(二)國有企業兼並國有企業或非國有企業以及國有企業合並,兼並或合並後的企業是國有工業生產企業的;
(三)在國有企業兼並、合並中,被兼並的國有企業或國有企業合並中的一方屬於瀕臨破產的企業;
(四)國有企業改造或改組為國有獨資公司的。
前款第(二)、(三)、(四)項保留劃撥用地方式的期限不超過五年。 處置的土地使用權,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土地使用權必須權屬合法、無爭議,並已辦理土地登記,企業持有土地使用權證書。尚未登記的,企業應向土地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申請土地權屬審核,取得土地管理部門出具的土地權屬證明。
土地使用權除保留劃撥用地方式外,採取其他方式處置的,必須進行地價評估。企業應委託經國家土地管理局和省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認證的、具有相應土地估價資格的機構進行地價評估。 處置土地使用權應當按下列程序辦理:
(一)擬訂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由企業或企業隸屬單位擬訂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主要內容應包括企業改革的形式和內容、企業現使用土地的狀況和擬處置土地的狀況、擬處置方式和處置價格及理由等。
(二)地價評估結果確認和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審批。地價評估結果和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應當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確認和審批,報批時還應同時提交企業改革的批准文件、資產重組方案、土地使用權證書或土地權屬證明以及其他有關材料。
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改組或組建企業集團,屬於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部門批准設立的公司和企業集團以及境外上市公司的,土地估價結果和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由企業隸屬單位報國家土地管理局確認、審批;屬於省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批准設立的公司和企業集團,土地估價結果和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由企業隸屬單位報省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確認、審批。
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改組、租賃經營和出售、兼並、合並、破產的,土地估價結果和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由企業隸屬單位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確認、審批;屬於中央企業的,報國家土地管理局確認、審批。
(三)簽訂合同與變更土地登記。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經批准後,採取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處置的,企業應持土地使用權處置批准文件和其他有關文件與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並按規定辦理土地登記手續;採取國有土地租賃方式處置的,企業應持土地使用權處置批准文件和其他有關文件與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國有土地租賃合同,並按規定辦理土地登記手續;採取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處置的,企業應持國家土地管理局或省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簽署的土地使用權處置批准文件以及作價出資(入股)決定書,按規定辦理土地登記手續;採取保留劃撥用地方式處置的,企業應持土地使用權處置批准文件及其他有關文件按規定辦理土地登記手續。
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決定書的樣式、內容由國家土地管理局另行統一規定。 對土地權屬不合法或有爭議、未辦理土地登記或未能提供土地管理部門出具的土地權屬證明,不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及本規定進行地價評估的,地價評估結果不予確認,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不予批准。
企業改革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權,未經批准擅自處置並發生土地使用權轉移或改變土地用途的,按非法轉讓土地或非法佔地處罰。
土地管理部門違反本規定批準的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無效,對其單位有關責任人員追究行政責任。 本規定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❷ 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條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加強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管理,特製定本辦法。第二條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通過除出讓土地使用權以外的其他各種方式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第三條劃撥土地使用權(以下簡稱「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出租、抵押活動,適用本辦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依法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進行管理和監督檢查。第五條未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並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土地使用者,不得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第六條符合下列條件的,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其土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一)土地使用者為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二)領有國有土地使用證;(三)具有合法的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產權證明;(四)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第七條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單獨或者隨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轉移給他人的行為。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轉讓人,接受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受讓人。第八條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方式包括出售、交換和贈與等。出售是指轉讓人以土地使用權作為交易條件,取得一定收益的行為。交換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間互相轉移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贈與是指轉讓人將土地使用權無償轉移給受讓人的行為。第九條土地使用權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單獨或者隨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租賃給他人使用,由他人向其支付租金的行為。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出租人,承租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承租人。第十條土地使用權抵押,是指土地使用者提供可供抵押的土地使用權作為按期清償債務的擔保的行為。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抵押人,抵押債權人稱為抵押權人。第十一條轉讓、抵押土地使用權,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隨之轉讓、抵押;轉讓、抵押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轉讓、抵押。但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作為動產轉讓的除外。出租土地使用權,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使用權隨之出租;出租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使用權,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出租。第十二條土地使用者需要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的,必須持國有土地使用證以及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產權證明等合法證件,向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第十三條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在接到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書面申請書之日起十五日內給予回復。第十四條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申請人經過協商後,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第十五條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行為的雙方當事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租賃、抵押合同。第十六條土地使用者應當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簽訂後六十日內,向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登記手續。第十七條雙方當事人應當在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登記手續後十五日內,到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登記手續。辦理登記手續,應當提交下列證明文件、材料:(一)國有土地使用證;(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三)土地使用權轉讓、租賃、抵押合同;(四)土地評估報告;(五)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提交的其他證明文件、材料。第十八條土地使用權轉讓,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登記文件中所載明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第十九條土地使用權出租、抵押,出租人、抵押人必須繼續履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第二十條土地使用權轉讓後,受讓人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內容的,應當徵得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同意,並按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經土地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批准,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土地登記手續。第二十一條土地使用權出租後,承租人不得新建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需要建造臨時性建築物、構築物的,必須徵得出租人同意,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土地使用權出租後,承租人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內容的,必須徵得出租人同意,並按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經土地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批准,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土地登記手續。第二十二條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終止後,出租人應當自租賃合同終止之日起十五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土地使用權出租登記手續。第二十三條土地使用權抵押合同終止後,抵押人應當自抵押合同終止之日起十五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手續。第二十四條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債務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間宣告解散、破產的,抵押權人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抵押合同的規定處分抵押財產。因處分抵押財產而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自權利取得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辦理變更土地登記手續。第二十五條土地使用者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在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時,其土地使用權出讓期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經過協商後,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訂明,但不得超過《條例》規定的最高年限。第二十六條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區別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等不同方式,按標定地價的一定比例收取,最低不得低於標定地價的40%。標定地價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根據基準地價,按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期限和地塊條件核定。第二十七條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代表政府收取,按國家有關規定管理。第二十八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期屆滿,土地使用者必須在出讓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持國有土地使用證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出讓登記手續。第二十九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期滿後,土地使用者再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時,須按本辦法規定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變更土地登記手續。第三十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期間,國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收回土地使用權,並根據土地使用者已使用的年限和開發、利用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第三十一條土地使用者未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支付全部出讓金的,出讓方有權解除合同,並可請求違約賠償。第三十二條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當事人不辦理土地登記手續的,其行為無效,不受法律保護。第三十三條對未經批准擅自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依照《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處理。第三十四條當事人對土地管理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劃撥土地應當提交下列證明文件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的監督檢查工作,對違法行為,應當及時查處。第三十六條土地管理部門在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時,被檢查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文件、資料,不得阻撓。第三十七條土地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可以採取下列措施:(一)查閱、復制與土地監督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二)要求被監督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或者報送與監督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及其他必要情況;(三)責令被監督檢查的單位和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第三十八條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等業務活動的經費,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三十九條經濟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從事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的,可參照本辦法辦理。第四十條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條件,與他人進行聯建房屋、舉辦聯營企業的,視為土地使用權轉讓行為,按照本辦法辦理。第四十一條對《條例》實施後,本辦法實施前發生的未經批准擅自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行為,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進行清理,並按《條例》規定處罰後,補辦出讓手續。第四十二條本辦法由國家土地管理局負責解釋。第四十三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❸ 哪位有關於國有土地的處置國有劃撥方面的文件

國土資源部《關於改革土地估價結果確認和土地資產處置審批辦法的通知》(國土資發[2001]44號),為國有劃撥用地的價值認定及其估價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規定,國有劃撥用地是指國家機關用地,軍事用地,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公益事業用地,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用地等等。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通過除出讓土地使用權以外的其他各種方式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也是國家在一定年期內,繼續向土地使用者無償提供生產經營的場地。實際上,伴隨城市土地市場的進一步改革,國家土地管理局已於1998年2月17日發布的第8號令《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提出國有企業使用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應當依法逐步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對國有企業改革中涉及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根據企業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體情況,可分別採取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土地租賃、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和保留劃撥用地方式予以處置。不論哪種方式,劃撥土地的價值屬性已經在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濟中有所體現,明晰這些價值屬性及其結構,對於提高土地集約化效益,合理進行土地收益的分配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而言,劃撥土地使用權取得與出讓土地使用權取得在成本構成上的差別在於有沒有交出讓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的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區別於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等不同方式,是按標定地價的一定比例收取,最低不得低於標定地價的40%.標定地價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根據基準地價,按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期限和地塊條件核定。出讓金的高低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使用劃撥土地因沒繳納出讓金,所以沒有明確受那些因素的限定,這樣在評估劃撥土地使用權時如何參照出讓土地使用權作因素調整就顯得無所適從了。因此,需要估價師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適當的估價方法和合理的調整系數。本文在對劃撥用地的價值構成及其基本估價方法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進一步討論。

❹ 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是否有效

有效。
《劃撥抄土地使用權管襲理暫行辦法》是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加強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管理,制定的辦法。全文共四十三條。
於1992年2月24日經國家土地管理局第一次局務會議審議通過,1992年3月8日國家土地管理局令〔1992〕第1號發布施行。

《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加強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管理,特製定本辦法。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由國家土地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三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❺ 《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暫行辦法》

http://www.law110.com/law/tudi/12048.htm

❻ 我們為什麼主張廢除土地劃撥制度求解

然而,自從深圳等特區成立之後,中國大陸借道香港逐步引進了英國的「土地批租制」。土地批租制的核心是尊重土地的資源屬性和財產屬性,取消行政方式所進行土地無償劃撥,將土地重新「資本化」,然後由市場機制統一進行配置。這種土地制度的變遷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甚至可以說,開啟了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大門。
不過,誠如《土地管理法》第2條所規定的那樣,「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中國國有土地供給並沒有完全市場化,而是形成了「以市場為原則,以行政化的無償劃撥為例外」的「土地供給雙軌制」:即商業用地由國有土地所有權人(國家)在市場上進行有償供給,黨政軍機關、人民團體、非營利性的企事業單位等機構的辦公用地則依然保留行政劃撥的方式無償供給——當然,這里的「無償」是指劃撥土地使用權人不需要繳納土地出讓金,事實上,他們依然需要交納土地徵收補償費,土地稅費和一定數量的劃撥費等費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深化,今天的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通過市場的方式來供給土地資源,進而減少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范圍和數量。然而,當我們提出要完全廢除國有土地供給的「雙軌制」,即廢除土地劃撥制度,由市場來統一供給國有土地的主張時,人們似乎並不完全贊同。有鑒於此,我們認為,有必要系統闡述我們的觀點和主張。
(一)土地劃撥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這一點應當說是毫無疑問的,但今天的人們似乎並沒有對此進行徹底反思,反而借用了制度經濟學上的公共產品理論,為其披上了一個新的理論外殼。比如在2005年國土資源部召開的「劃撥用地目錄修訂專家研討會」上,多數專家就認為應當堅持「公共產品」原則,對純公共產品用地應當通過劃撥的方式供給,而對准公共產品和非公共產品用地則應當堅持市場供給的方式。
這種對公共產品理論不恰當的使用——即認為「公共產品用地就應該通過劃撥無償供給土地資源」的理論,既模糊了人們對於土地劃撥制度計劃經濟屬性的認識,也無助於預防和解決其所帶來的如下危害:
(1)土地資源配置效益差,利用效率低下。事實證明,無論是什麼樣的主體,政府機關也好,公立高校也罷,在土地劃撥制度下,他們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去節省和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於是,多佔少用、早占晚用、優地劣用、占而不用甚至亂占濫用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婁底市2006年落成的政府新大樓(因有7棟大樓採用了酷似美國白宮的圓頂建築,被戲稱「白宮建築群」)的主體建築佔地就達到247畝;同年建成的鄭州市的惠濟區政府辦公樓則達到了佔地530畝的規模,其中包括數百畝綠地,園林、假山、噴泉、湖波環繞其中。另外,因為高校可以通過劃撥方式獲得土地,所以各個高校的面積也是越來越大,比如吉林大學佔地9330畝,中山大學佔地9255畝,浙江大學佔地6750畝(數據均來自各高校官方網站)等等。
(2)國有土地「單位化」,收益大量流失。國家作為國有土地的所有權人,本應當從土地出讓中獲得相應的收益,但由於土地劃撥制度的存在,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土地收益流入了用地單位手中,進而成為用地單位以地生財的渠道。比如燕山大學2007年就以每畝130萬元的價格將劃撥得來的土地賣給房地產開發商,而該大學4年前取得這塊土地的價格僅為每畝6萬元;2010年,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了還債,以24.6億的價格將劃撥來的60畝土地賣給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旗下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進行商業地產開發。盡管1992年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出台的《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第6條和第27條規定,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可以在補交土地出讓金之後,可以轉讓、出租或者抵押劃撥土地,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則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代表政府收取和管理。但實際上這一制度經常不被執行和落實。比如上述提到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24.6億賣地款「經由杭州市財政統籌安排,撥給浙江大學17.6億元,杭州市政府獲得7億元。」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浙江大學,還是其城市學院,都不屬於《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所規定的可以轉讓土地的主體,但其依然從事了這些行為。
(3)因為土地劃撥制度的存在,土地使用人往往盡量多的申請劃撥土地,占為己有,或者進行囤地。於是,產生了兩個方面的效果:其一,市場上可以供應的國有土地量相應減少,客觀上刺激了土地價格的上漲;其二,那些有權獲得劃撥土地的使用權人卻可以公開或者私下將這些土地伺機轉讓或者出租營利,由此造成了土地市場上的制度不公平,上述燕山大學的案例就在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問題。
(二)對黨政軍等公共機構實行土地有償供給,極有必要。人們通常認為,如果徹底取消無償劃撥,黨政軍等公共機構也有償購買土地的話,那等於把納稅人的錢從一個口袋放到另一個口袋。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事實上,盡管兩個口袋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國有資產,但到底放在這個國有資產口袋,還是放到那個國有資產口袋,效果是不一樣的。原因如下:
(1)如果我們抽象地談論國有資產,大家都會覺得無所謂,這是國家的,那也是國家的,並不會真正將「國家」具象化。然而,一旦具體到某一國有動產或者不動產,實際上權利意識(雖然僅僅是使用權)就特別強烈,比如A大學的國有資產肯定不會讓B大學無償拿走,C省的國有礦產也不會讓D省無償開采,雖然它們都是從國家的一個口袋轉到另外一個口袋。
(2)即便是國有土地,土地上的收益應該歸誰所有呢?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術界已經對「國有土地地方化」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批判,但對上述所提到的「國有土地單位化」則關注不夠。事實上,雖然都是國有資產,但究竟歸A單位管理和使用,還是B單位管理和使用,效果是不一樣的,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也是不一樣的。而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國有土地地方化」,還是「國有土地單位化」,背後都有著相同的邏輯,即,土地的所有者並不是土地資源的真正支配者,而實際的支配者和收益享有者卻不是土地資源的所有者。
(3)由於今天的土地出讓金已經統一納入地方基金預算管理,收入全部繳入地方國庫,通過土地的統一有償出讓,國家可以將分散在各級各類政府和國有單位「口袋」中的「土地收益」全部納入財政部門這個「口袋」。這既有利於土地收益的科學和規范管理,也有利於土地市場的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
(三)取消土地劃撥,不會帶來太多的麻煩。一些人擔心,如果黨政軍或者公立大學這樣的國有單位也需要繳納土地出讓金的話,那麼他們的經費從何而來,會不會給他們帶來財政上的困難?我們認為,既然是公共產品,比如政府大樓、公立高校或者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那麼就應當由財政統一撥款,而且應當接受人大的討論和監督。事實上,既然這些機關是由納稅人供養的,那麼就應當由納稅人的代表來決定這些機關需要佔用多少土地。這樣既有助於納稅人知悉他們所交稅款究竟都用於何處,也可以通過預算額度的限制來防止「多佔少用、早占晚用、優地劣用、占而不用甚至亂占濫用」等亂象的滋生和蔓延,而且還可以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建設豪華樓堂館所的沖動。
還有一些人擔心土地劃撥會導致公立高校、醫院將土地成本轉嫁給學生和病人,進而可能會讓「上學難,看病貴」的頑疾加劇。我們認為,這種擔心並沒有必要。因為,如果土地收入能夠統一納入財政預算,然後經由人大統一審議後統一撥付,並不會對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的提供產生太大的影響。
另外還有一些人擔心取消土地劃撥可能會進一步推高房價,我們認為這種擔心同樣沒有必要。因為土地劃撥的取消雖然會讓土地市場上購買者增加許多,但同時也增加了市場上的土地供給量。盡管我們無法通過具體的數據來分析同時增加的土地購買者和土地供給量之間的比例差別,但是從各地劃撥土地中存在的土地資源浪費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土地劃撥制度取消後,市場上土地供給增量會大大高於土地購買者的增量,因此並不會導致土地價格的大幅上漲。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末,人們就已經對土地劃撥制度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比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1998年出版的《土地管理法釋義》中就猛烈抨擊土地供給制度帶來的種種弊端,2005年,國土資源部也試圖通過修改《劃撥用地目錄》來縮小土地劃撥的范圍。然而由於人們沒有深入剖析土地劃撥制度所具有的計劃經濟本質,因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無償劃撥制度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而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我們認為,土地無償劃撥制度實為一種計劃經濟在我們思維中的殘存物品,應當廢除。盡管將國有資產從國家的一個口袋轉移到另外一個口袋,會產生很多繁瑣的程序和制度,也會增加很多交易費用,但同樣要看到其對制度的公平,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土地管理的規范化所可能產生的積極意義。所以,我們堅定地認為,只有廢除土地劃撥制度,才能讓中國的土地市場走上公平、規范和法治化的道路。

❼ 《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是否已廢止

沒有被廢止,依然現行有效。

❽ 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的法規條款

第一條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加強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管理,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通過除出讓土地使用權以外的其他各種方式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第三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以下簡稱「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出租、抵押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依法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進行管理和監督檢查。
第五條
未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並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土地使用者,不得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
第六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其土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
(一)土地使用者為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二)領有國有土地使用證;
(三)具有合法的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產權證明;
(四)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第七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單獨或者隨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轉移給他人的行為。
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轉讓人,接受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受讓人。
第八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方式包括出售、交換和贈與等。
出售是指轉讓人以土地使用權作為交易條件,取得一定收益的行為。
交換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間互相轉移土地使用權的行為。
贈與是指轉讓人將土地使用權無償轉移給受讓人的行為。
第九條
土地使用權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單獨或者隨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租賃給他人使用,由他人向其支付租金的行為。
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出租人,承租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承租人。
第十條
土地使用權抵押,是指土地使用者提供可供抵押的土地使用權作為按期清償債務的擔保的行為。
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抵押人,抵押債權人稱為抵押權人。
第十一條
轉讓、抵押土地使用權,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隨之轉讓、抵押;轉讓、抵押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轉讓、抵押。但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作為動產轉讓的除外。
出租土地使用權,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使用權隨之出租;出租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使用權,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出租。
第十二條
土地使用者需要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的,必須持國有土地使用證以及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產權證明等合法證件,向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
第十三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在接到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書面申請書之日起十五日內給予回復。
第十四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申請人經過協商後,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第十五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行為的雙方當事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租賃、抵押合同。
第十六條
土地使用者應當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簽訂後六十日內,向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登記手續。
第十七條
雙方當事人應當在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登記手續後十五日內,到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登記手續。
辦理登記手續,應當提交下列證明文件、材料:
(一)國有土地使用證;
(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三)土地使用權轉讓、租賃、抵押合同;
(四)土地評估報告;
(五)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提交的其他證明文件、材料。
第十八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登記文件中所載明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
第十九條
土地使用權出租、抵押,出租人、抵押人必須繼續履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第二十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後,受讓人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內容的,應當徵得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同意,並按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經土地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批准,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土地登記手續。
第二十一條
土地使用權出租後,承租人不得新建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需要建造臨時性建築物、構築物的,必須徵得出租人同意,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土地使用權出租後,承租人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內容的,必須徵得出租人同意,並按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經土地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批准,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土地登記手續。
第二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終止後,出租人應當自租賃合同終止之日起十五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土地使用權出租登記手續。
第二十三條
土地使用權抵押合同終止後,抵押人應當自抵押合同終止之日起十五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手續。
第二十四條
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債務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間宣告解散、破產的,抵押權人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抵押合同的規定處分抵押財產。
因處分抵押財產而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自權利取得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辦理變更土地登記手續。
第二十五條
土地使用者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在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時,其土地使用權出讓期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經過協商後,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訂明,但不得超過《條例》規定的最高年限。
第二十六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區別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等不同方式,按標定地價的一定比例收取,最低不得低於標定地價的40%。標定地價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根據基準地價,按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期限和地塊條件核定。
第二十七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代表政府收取,按國家有關規定管理。
第二十八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期屆滿,土地使用者必須在出讓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持國有土地使用證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出讓登記手續。
第二十九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期滿後,土地使用者再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時,須按本辦法規定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變更土地登記手續。
第三十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期間,國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收回土地使用權,並根據土地使用者已使用的年限和開發、利用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三十一條
土地使用者未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支付全部出讓金的,出讓方有權解除合同,並可請求違約賠償。
第三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當事人不辦理土地登記手續的,其行為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第三十三條
對未經批准擅自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依照《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處理。
第三十四條
當事人對土地管理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劃撥土地應當提交下列證明文件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的監督檢查工作,對違法行為,應當及時查處。
第三十六條
土地管理部門在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時,被檢查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文件、資料,不得阻撓。
第三十七條
土地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查閱、復制與土地監督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
(二)要求被監督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或者報送與監督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及其他必要情況;
(三)責令被監督檢查的單位和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
第三十八條
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等業務活動的經費,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九條
經濟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從事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活動的,可參照本辦法辦理。
第四十條
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條件,與他人進行聯建房屋、舉辦聯營企業的,視為土地使用權轉讓行為,按照本辦法辦理。
第四十一條
對《條例》實施後,本辦法實施前發生的未經批准擅自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行為,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進行清理,並按《條例》規定處罰後,補辦出讓手續。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由國家土地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三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閱讀全文

與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廢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