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此觀念極易被人忽視,而又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諸多的積極意義。它能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合理權利,並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與小夥伴更好的相處。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訂立規矩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規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學習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做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小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藉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適時的贊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教導,孩子逐漸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贊美和鼓勵,如:你真乖,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媽媽喜歡的,在鼓勵和贊美之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10、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卻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貳』 寶寶的物權意識太強了,該怎麼引導
2~3歲是抄寶寶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就像嘟嘟一樣,完全是一個「小霸王」的樣子,把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誰都不能碰一下,一旦動了他的東西,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爸爸媽媽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寶寶自私的表現,也不要跟寶寶太較真,對寶寶進行批評教育。這樣會讓寶寶產生反抗心理,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被侵佔,從而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來對抗,甚至會產生暴力傾向。
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父母應該採取溫和的態度,首先肯定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安撫寶寶的情緒;其次再向寶寶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麼會動他的東西,爸爸媽媽雖然動了寶寶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還是屬於寶寶的。如果寶寶還是不能接受,那就暫時放棄,不要跟寶寶對抗。等過了這個年齡段,寶寶自然會放開這些「佔有欲」。
『叄』 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要培養寶寶的物權意識
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寶寶物權意識是因為幫助寶寶分清界限遵守規則,擁有自主權,理解是非觀念。
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寶寶物權意識是因為讓寶寶理解是非觀念。寶寶也是身處於社會,誰都不能置身事外。所以物權意識能讓寶寶懂得是非觀念,不亂拿其他人的東西不亂動其他人的東西,當然自己的物品也要保護好。可以和小朋友交換分享都是出於主動自願,而不是出於被動強迫。
『肆』 缺乏物權意識,會對孩子造成何種影響呢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應該都是非常棘手的,那就是孩子總是有小偷小摸的習慣。
明明自己平時嚴格地控制著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確定沒有任何人教給孩子這一不良的行為習慣,但是孩子卻還是出現了“偷東西”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條很長的路,很多的家長都屬於這條路上的學齡前孩童,很多的東西都還不明白。
但正是因為這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要從多方面考慮,不要一遇到什麼事情就以成年人的思維來為孩子的行為定性。要主動去思考孩子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試著去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孩子出現了家長自以為的錯誤時,採用暴力手段。
同樣的,家庭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有正確的意識,如果連家長自己都沒有物權意識的話,那麼孩子自然也不可能會有。
當然,這里說的也不僅僅只是物權意識,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一定要以身作則,了解教育孩子需要的東西,了解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不同的教育。
『伍』 如何培養寶寶正確的物權意識
1、尊重寶寶的物權意識 爸媽要做尊重寶寶物權的有心人,每給寶寶添置一件物品時,就要向寶寶說明:這是送給你的」,然後幫助和指導寶寶找個合適的位置擺放好,並對自己所有的物品進行登記,還要定期清點和整理自己的物品,進行分類存放和取用。所以,爸媽可以專門為寶寶創設屬於他自己的小角落,專門存放他的小櫃子,擺放玩具書籍等。寶寶是這個角落的主人,可按自己的意願來支配、布置這些地方。
2、制定規則並嚴格遵守 爸媽要早早地給寶寶來傳遞規則理念,比如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可以拿,哪些東西是不可以隨便拿的,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和別人家等。而且在這些規則實施過程中,要從始至終切實遵守,不可朝令夕改,防止寶寶混淆不清。 同時,明確告訴寶寶想要什麼需要告訴爸媽,最好能夠在早期養成寶寶拿起一樣不屬於他的東西之前,先詢問爸媽可不可以。當然因為寶寶畢竟小,不是很了解為什麼看到的東西喜歡不能隨便拿,所以這樣做是要讓寶寶知道凡事需要來和爸媽商量。 如果寶寶未經允許拿了別人的東西,讓寶寶自己去歸還,當然必要時爸媽陪寶寶一起去,而且歸還過程中注意保護寶寶的自尊。
3、鼓勵分享,避免欺騙 有些寶寶的物權意識很強,就像前面我提到的那個小女孩,對於這類型寶寶,爸媽可以嘗試鼓勵孩子交換、借用等,比如,讓孩子把自己的東西和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進行交換,或是寶寶想要搶別的小朋友玩具時,告訴他需要先遵循對方同意,是否願意借給自己玩。同時,在寶寶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相處時,可以找機會讓寶寶幫助其他小朋友,尤其是比他小的寶寶,讓寶寶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能對其培養正確的物權意識、學會分享等有積極幫助。 有些爸媽會在處理寶寶爭搶別人東西時,採用哄騙方式來轉移寶寶的注意,比如給寶寶說:我們把東西還給別人,媽媽去給你買、或帶你去玩旋轉木馬,等等此類的。可真當寶寶歸還玩具後,爸媽卻不遵守自己的承諾,這對寶寶來說是極大的傷害,會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下次就不會再相信爸媽的話了。所以,且不可隨口承諾寶寶,最好使用我們能真正做到和實現的來幫助孩子轉移注意,或者乾脆別用這招。
4、有效溝通最重要,適時贊美不可少 其實,從這會開始,爸媽們就已經開始形成與寶寶的溝通模式了,良好的溝通對於培養寶寶的物權意識是很重要的,因為交流可以讓爸媽了解寶寶內心的想法,可提早防範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行為。 當然,在寶寶有任何一點好的表現,或是改變了一點不好的行為時,爸媽都需要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贊美,這些會強化寶寶正確的物權意識及表現了。
『陸』 培養寶寶物權意識的方法,一般都有哪些
因為物權這個概念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有著許多積極向上的意義,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它。父母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方法有哪些?讓我們看看詳細的介紹。
有效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之間的對話是非常重要。通過交流,你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鼓勵他說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這樣你就可以提前防止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行為。
『柒』 如何幫助寶寶建立物權意識,學會分享
1.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孩子這樣不是自私,孩子小,不懂得 分享,
2.大一點就會了。是應該讓孩子先學會跟家人,父母分享東西,
『捌』 物權意識,應該從幾歲開始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經常和孩子溝通孩子自然就懂了,再說了孩子的體征都不一樣,沒辦法具體給出答案
『玖』 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是個極易被人忽視而又對孩子健康成長很有積極意義的問題。尊重孩子擁有的這些物權,將會促進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發展。而尊重別人的物品則是一種社會規則,尊重這個規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成功順利地進行社會化。
培養物權意識的方法: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訂立規矩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規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學習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做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小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藉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適時的贊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教導,孩子逐漸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贊美和鼓勵,如:你真乖,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媽媽喜歡的,在鼓勵和贊美之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10、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卻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11、有效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