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淺談文化產業知識產權

淺談文化產業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1-08-05 19:02:36

1. 文化產業所有權是不是知識產權

文化產業中有大量的知識產權,例如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動漫作品的著作權,出版發行企業的相鄰權等。

2. 從經濟角度談談我國為什麼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中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積累了難以估計的文化資本,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本可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從而使我們在世界文化市場競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將文化資源優勢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如何將文化積淀轉化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產品;如何提高社會運用文化產業政策的能力、經營管理文化產業的能力;如何將中國文化融入現代管理,提煉出適合中國企業、組織的現代管理模式和理論;如何結合當代文化的發展方向為文化產業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如何尋找中西方文化產業的整合點和將其經驗、模式和資本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實現對接等問題都是學界關注但尚未解決的問題。
上述問題大致可以概括為:文化與經濟作用關系,文化與管理促進關系,文化與文化產業轉化關系。
經濟與文化互動。經濟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反過來文化又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繁榮。而文化產業就是是文化經濟化的直接產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滿足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文化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的滲透力越強,影響力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就越突出。從微觀角度來看,文化因素對人們的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從宏觀角度來看,文化因素還對經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文化素質決定著經濟素質。隨著文化的擴張和滲透,文化與政治、經濟日益一體化,文化力與經濟力、科技力、政治力、軍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構成綜合國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經濟和文化互動,其互動模式和機制,是研究的中心課題。
文化與文化管理作用關系。1911年泰勒創建了科學管理學,管理從經驗管理時期從此進入到古典管理時代,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以完善制度和提升技術為要義的管理科學面對多變經濟形勢和復雜的勞資關系越來越力不從心,管理的對象是人,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文化性,以人為本,就是文化管理,從科學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管理發展的必然。 文化管理的機理是文化,如何從文化中提煉出管理要素,特別是適合中國本土的管理思想,目前尚未有成熟公認的理論,這是本中心擬研究的課題。另外文化產業的繁榮對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迅速崛起的文化產業帶動了高校的相關學科建設熱潮,但是目前在專業定位上普遍存在問題:沒有統一的教材,缺少對口的教師,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為各高校文化管理專業編制一批內容規范、權威性強的教材,同時通過我們的培訓能為國家提供一些合格的文化產業管理與教學人才。
文化發展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依賴於歷史文化,更依賴於現代文明,新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中居於強勢地位,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具有創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這種含義可以概括為:觀念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品牌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先導;內容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科技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體制機制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營銷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
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文化創意,如果創意人的知識產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文化產業就是要靠創新內容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
因此,如何依據文化資源通過發展文化創新,提升文化競爭力,從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和升級是學者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3. 如何理解文化產業

隨著文化及文化產業的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實力較量已經從硬實力擴展至軟實力,文化競爭成為當代國際競爭新的發展態勢。為增強本國的軟實力,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形成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爭奪文化市場份額。

就我國而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較多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主文化品牌缺失。自主品牌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一國維系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碼。一般來說,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都有自主品牌的文化產品,如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和迪斯尼動畫、法國的時尚設計、韓國的網路游戲等等。相比之下,由於文化創新能力欠缺和文化傳播能量局限,中國在國際文化市場尚未形成有分量的自主文化品牌。第二,自主版權文化精品太少。我國是文化產品進口國,本土文化精品嚴重不足,電影票房收入70%依賴進口大片,少年兒童喜歡的動漫60%來自日本、30%歸屬歐美,網路游戲市場半壁江山被外國公司所佔領,暢銷圖書多為外國產品或中外合作產品。第三,盜版侵權行為屢禁不止。目前,我國盜版現象依然嚴重,音像盜版率長期居高不下。從長遠來看,盜版行為的存在,阻礙了文化創新,不利於調動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打擊盜版、保護版權是我們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自2008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公布以來,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戰略主動期。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實施的成功與否將決定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走向。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時,也正值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升級和企業改造的關鍵階段,文化企業能否在正確的產業政策指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庇護下,逆向而動,謀求發展的轉機和勝機,事關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及文化對經濟增長的帶動力。唯有以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為後盾,以制度運用為重點,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才能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和版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具體而言:

首先,以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為後盾,營造文化創新社會環境。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賴於明確界定產權歸屬,規範文化產品市場,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知識產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同時也是世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規則。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當前,要以著作權法、商標法的新一輪修法為契機,完善相關產權制度,保障知識生產、傳播與利用的智力勞動過程,服務於文化成果社會化、產業化、產權化的發展目標。

其次,以知識產權制度運用為重點,構建創新政策體系。我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雖比較先進,但並沒有完全實現其預期的政策目標。究其原因,在於我們運用制度的經驗不足。筆者認為,知識產權政策目標的實現有賴於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公共政策體系的建立;提升文化創新能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將知識產權制度與國家的科技政策、產業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貿政策相互配合,並在有關政策出台時增加知識產權條款。

最後,以知識產權創造為目標,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群。知識產權創造是知識產權戰略的主要目標,對一國文化創意產業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美國的矽谷地區、日本的關西地區、德國的巴登富騰堡地區、義大利的都靈及米蘭地區、法國的巴黎和英國倫敦等地區,都是通過知識產權創造來形成一大批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產業群。因此,我們要提高文化創新能力,選擇關鍵的文化產業、重點的文化企業作為突破口,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群,形成強勢自主版權和自主品牌。

4. 文化產業侵權的標準是如何界定的要怎麼處理

網路保護的力度因國而異。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路信息交流和聯系進一步加強,跨國著作權糾紛時有發生,各國之間關於著作權保護的溝通和共識逐步加強。各國在版權保護方面的合作有望通過建立國際組織、完善司法規定、達成國際公約等方式展開。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可以按照權利人侵權造成的復製品發行減少額或者侵權復製品銷售量與權利人單位利潤的乘積計算。發行量減少難以確定的,按照侵權復製品的市場銷售量確定。債權人的實際損失或者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職權確定賠償數額。人民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綜合考慮工種、合理的使用費、侵權的性質、後果等情況。

5. 論述 為什麼知識產權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

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知識產權」、「文化產業」。所謂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知識財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是指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等)、著作權(版權),也可以分為著作權、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所謂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在美國一般叫版權產業,在英國叫創意產業,其實國外的叫法更體現了其知識產權的特徵。
文化產業歸根結底是內容產業、知識產業,其核心是智力創意、創造,其成果體現就是版權。如果沒有版權這個核心的東西,文化就無法產業化,就沒有所謂的文化產業。如迪斯尼系列作品、好萊塢的電影,如果沒有版權,就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還不衰。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必須要走產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走這樣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有標記、要創品牌。文化產品的產業化成果就是文化商標權的專屬和擁有。如夢工廠、迪士尼等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除了版權、商標權外,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沒有技術支撐,文化就無法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如蘋果電腦、蘋果手機。一方面是技術推進了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如紙的發明成為圖書這種文化成果的載體,後來有了膠片、磁帶、光碟、網路等這樣的載體,這些載體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這種技術與文化融合的成果就是專利權的專屬和擁有。
文化產業要發展,就必須走文化產權化的道路。沒有法律對這種無形的文化產權進行確認和保護,文化就無從產業化,文化產業就無從發展。

6. 論述 為什麼知識產權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

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知識產權」、「文化產業」。所謂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知識財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是指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等)、著作權(版權),也可以分為著作權、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所謂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在美國一般叫版權產業,在英國叫創意產業,其實國外的叫法更體現了其知識產權的特徵。
文化產業歸根結底是內容產業、知識產業,其核心是智力創意、創造,其成果體現就是版權。如果沒有版權這個核心的東西,文化就無法產業化,就沒有所謂的文化產業。如迪斯尼系列作品、好萊塢的電影,如果沒有版權,就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還不衰。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必須要走產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走這樣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有標記、要創品牌。文化產品的產業化成果就是文化商標權的專屬和擁有。如夢工廠、迪士尼等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除了版權、商標權外,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沒有技術支撐,文化就無法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如蘋果電腦、蘋果手機。一方面是技術推進了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如紙的發明成為圖書這種文化成果的載體,後來有了膠片、磁帶、光碟、網路等這樣的載體,這些載體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這種技術與文化融合的成果就是專利權的專屬和擁有。
文化產業要發展,就必須走文化產權化的道路。沒有法律對這種無形的文化產權進行確認和保護,文化就無從產業化,文化產業就無從發展。

7. 知識產權保護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yiyizhongda

8. 文化產業融資難的一個因素是沒有完善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評估機制。請問如何完善如何評估一個文化項目

這是個復雜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以下方面如何:
一是完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的識別和認定工作;
二是完善文化產業產權的立法保護工作,盡快立法;
三是盡快建立產權的價值評估機構和知識產權的流轉交易平台,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成立文化產業產權交易所,也有相關的專門機構配套,但產權交易所在國內還屬於新鮮事物尚在探索中。
四是建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相關的產權登記制度、產權轉讓制度、產權抵押制度,理順產權進入生產服務領域實現產業化的制度障礙。

現在文化項目的評估分兩種情況,如果是有實物作為載體的可參照實物的評估,如果完全是無形的文化產權比如劇本等等評估,現在還沒喲完全成型的體系,一般說來針對特定領域有些行內規矩,比如收藏行業對文物的評估、比如影視製作公司對劇本的評估、也可以將無形知識產權交由版權交易所評估。但是文化產權有特殊性,目前的評估標准還難以量化,比如一個畫家的油畫,你很難說他值多少錢,只能參考市場拍賣的價格,但是拍賣有時候有存在市場投機成分,所以未來的路很長。

閱讀全文

與淺談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