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這個法律的話呢,在將來數年社會的更替中,是肯定要變的。
你要是問內物權,那麼除了特殊的容物會過期(例如房產),時間一到物權消滅,其他的永遠不過期,還會繼承給你的子孫。如果不再屬於原來那個人,是通過合法的手段轉移的,發生的是物權變動。
㈡ 物權法:對於物權所有權的侵害,訴訟時效有限制嗎
侵來害物權所有自權的訴訟是侵權訴訟,一般為二年。
所有權確認糾紛訴訟是物權法內容的訴訟,沒有時效限制.侵害所有權的訴訟是侵權訴訟,一般為二年,最長不超過20年.最關鍵的是這個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就是如果不知道權利被侵害的事實,則不存在超過時效的情況。
㈢ 物權法的具體生效時間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16日表決通過物權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62號、第63號主席令分別予以公布。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這兩部法律。
物權法約22000字,分為總則、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佔有共5編19章247條。這部法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物權法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物權法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企業所得稅法約6500字,分為總則、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稅收優惠、源泉扣繳、特別納稅調整、徵收管理、附則等,共8章60條。這部法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依照本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適用稅率為20%。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國家對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㈣ 所有權是不是有期限的物權
所有權具有以下的特徵:第一,所有權是絕對權。所有權不需要他人的積極行為,只要他人不加干預,所有人自己便能實現其權利。所有權關系的義務主體是所有權人以外的一切人,其所負的義務是不得非法干預所有權人行使其權利,是一種特定的不作為義務。第二,所有權具有排他性。所有權屬於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所有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於其行使權力的干涉,並且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並存兩個以上的所有權。當然,所有權的排他性並不是絕對的,現代各國法律的所有權有不同程度的限制。第三,所有權是最完全的物權。所有權是所有人對於其所有物進行一般的、全面的支配,內容最全面、最充分的物權,它不僅包括對於物的佔有、使用、收益,還包括了對於物的最終處分權。所有權作為最完全的物權,是他物權的源泉。與之相比較,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他物權,僅僅是就佔有、使用、收益某一方面的對於物的直接支配的權利,只是享有所有權的部分權能。第四,所有權具有彈力性。所有人在其所有物上為他人設定地役權、抵押權等權利,雖然佔有、適用、收益甚至處分權都能與所有人發生全部或者部分的分離,但只要沒有發生使所有權消滅的法律事實(如轉讓、所有物滅失),所有人仍然保持著對於其財產的支配權,所有權並不消滅。當所有物上設定的其他權利消滅,所有權的負擔除去的時候,所有權仍然恢復其圓滿的狀態,即分離出去的權能仍然復歸於所有權人,這稱為所有權的彈力性。第五,所有權具有永久性。這是指所有權的存在不能預定其存續期間。例如,當事人不能約定所有權只有5年期限,過此期限則所有權消滅。當事人對所有權存續期間的約定是無效的。[1] 第六,所有權具有觀念性。觀念性,是指近代以來,所有權的存在已具觀念化,即所有人不以對所有物的現實支配為必要,發生了重要的從所有到佔有「所有人支配觀念」的轉化——把所有權行使帶來的利益看得比所有物的控制更為重要的觀念,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屬於「所有人實現利益觀念」的范疇。第七,所有權具有平等性。所有權作為私權,其法律地位應當無差別給予保護的物權屬性。在我國《物權法》第3條、第4條的規定,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所有權平等原則。
㈤ 為什麼物權的期限與物的壽命競合
知識產權法律規定一定的期限,期限屆滿,權利歸於消滅。按照物版權無期限屆滿權的規定,所以物權期限與物的自然壽命競合。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 知識產權與物權的區別是:
1、權利對象不同,知識產權的權利對象是思想或情感的表現形式,物權的權利對象為動產、不動產等客觀存在物。
2、權利公示的方式不同,知識產權公開後需要仰仗法律的保護,物權則通過實施佔有實現。 3、體現特徵不同,知識產權弱於物權。
4、期限不同。知識產權法律規定一定的期限,期限屆滿,權利歸於消滅。物權無期限屆滿的規定,物權期限與物的自然壽命競合。
5、價值的規定性不同,知識產權取決於市場的需要,人們對它的利用。物權取決於人的勞動,和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
6、知識產權之內容具有雙重性,而物權只是一種單純的財產權,不包含人身權利。
㈥ 民事權利最長保護期限是
一、民事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經過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律規定其版勝訴權便歸於消滅的制權度。 一般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適用范圍:1、適用於債權請求權,包括合同,侵權之債,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之債,締約過失之債2、不適用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但其受侵害而產生的債權請求權,也受訴訟時效約束;3、國家財產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受到侵害時不受訴訟時效限制;4、具有強制性,不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或變更其適用
㈦ 物權法中關於房屋年限的解釋
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業用地50年,商業用地40年,綜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壽命通常長於這個年限。
《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許可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自動續期,這使得住宅業主感到安心。自動續期解決了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在期限上的沖突問題,消除了二手房購買者對土地使用權年限的後顧之憂,將促進二手房的流轉,有利於提高房屋和土地的利用效率。
(7)物權保護時限擴展閱讀:
雖然《物權法》沒有提及續期後的費用及相關問題,對商業和綜合建設用地如何處理,能否自動續期也沒有具體規定,不過,隨著後續法律法規的完善,配套法律、法規將對《物權法》相關部分進行補充。
拿到房屋之後,房屋的產權年限都不是完整的幾十年,因為商品房產權年限從開發商取得土地的使用權之日起開始計算的。購房者可以登錄中國國土資源部土地市場欄目,然後輸入開發商所屬公司進行查詢。
比如70年產權的房屋,如果是新房的話,那麼購房者就比較容易計算商品房產權年限,可以根據開發商取得土地的使用權來計算。比如開發商是在2000年拿到的土地使用權,購房者是在2003年購買的商品房,那麼商品房產權年限就是2000年+70年-2003年=67年。
㈧ 物權請求權追訴不受任何時間限制
因為這時存在一個善意
受讓人
,所以為了保護交易的穩定性,所以限制了一個兩年期限。當然,若沒有第三人的情形就不適用兩年時效了
㈨ 《物權法》的通過經歷了近20年的時間嗎
沒有,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
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07年(丁亥年)3月16日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從頒布到現在經歷了8年。
㈩ 返還原物請求權沒有訴訟時效為什麼物權法107條還規定了兩年的時間限制
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區別:
1、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之10年期間。
2、構成要件不同。訴訟時效須兩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和權利繼續不行使之事實狀態;除斥期間只需一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
3、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並不使不行使權利本身消滅,而只是消滅附著於其上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使權利本身消滅。
4、期間起算點不同。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即權利人能行使權利之日起開始計算;而除斥期間自權利成立之時起算。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20年期間,既非訴訟時效期間,又非除斥期間,而是權利的最長保護期限,自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5、期間是否可變不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可以中止、中斷、延長;而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延長。
6、法院是否可依職權主動適用不同。訴訟時效之經過必須經享有時效利益之人為主張之後法院才可適用之;除斥期間之是否經過,法院應依職權主動調查而適用之。
(10)物權保護時限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該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從2017年10月1日起為3年。
特別訴訟時效
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