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物權無因性
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在19世紀前期通過對羅馬法交付規則的無因化解釋,尤其是通版過對羅馬法非債清償權規則的擴張詮釋,逐漸創設了現代意義上的物權行為理論。在1840年出版的《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他寫道:"私法上契約……首先是基於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並有廣泛適用。交付(Tradition)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方麵包括佔有之現實交付,他方麵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此項物權契約常被忽視,例如在買賣契約,一般人只想到債權契約,但卻忘記Tra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項與買賣契約完全分離,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
目前,我國的物權法還未出台,而很多法學家對物權行為一些理論性問題爭議很大。其中物權行為的有因性和無因性一直是很多法學家爭議的焦點,這些爭議的焦點就是對物權行為理論態度的問題,而物權行為理論的核心就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因此,無因性理論的存在價值是關鍵的問題。
B. 物權行為無因性到底是什麼!
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不受債權行為版的影響,即謂之無因。權這意味著在交付標的物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
如 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就是因為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其物權效力不受影響。
C. 物權行為無因性被我國法律承認嗎可以用個案例解釋什麼是無因性嗎
根據你的描述:來
1、我國不認自可物權行為無因性。
例:甲有一手錶丟失,被乙拾得,乙將該手錶賣給丙,乙取得合理價款後,將手錶交付給丙。丙能否取得手錶所有權?
根據無因性原則,乙與丙的交易,是不考慮乙取得手錶的方式的。所以,丙能夠取得所有權。
但我國不認可無權無因性,需要考慮乙取得手錶的合法性,即因為乙是拾得以實物,並非合法所有人,無權處分手錶,所以,丙無權取得手錶所有權。
希望對你有幫助。
D. 物權行為無因性是什麼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是德國民法創立物權行為概專念。指屬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債權行為是物權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於生效不瘦債權行為的影響,即謂之無因。也就是意味著當事人一方在交付標的物之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如: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的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行使不當得利返還的請求權,而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
舉例說明:
甲(房主)與乙(買房者)在10月1日簽訂一份買房合同,10月2日乙交付50萬首付金給甲,10月3日甲將房屋交付給乙並進行過戶登記。然而,10月4日甲以受到欺詐為由主張買房合同應被撤銷,次年2月法院終審判決撤銷該合同。
若依據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則可認定:1.買賣合同自始無效;2.乙保留房屋所有權,甲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3.甲保有50萬首付金的所有權,乙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
E. 物權行為無因性的我國態度
2007年《物權法》第15條區分了導致物權變動的合同的生效和物權變動本身的效力,但內並未認可「物權行容為」的存在。相反,該條將買賣等德國民法列為「債權合同」的合同稱為「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反而承認了買賣等合同的直接或間接物權效力。第25條至27條則采兩可表述,未明確有關「法律行為」「約定」的性質。總的來說,《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理論持迴避態度。
F. 大陸不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那大陸在這個問題上持什麼觀點
這是當初寢抄室討論主題之一,從本襲科到研究生。
好像討論到研二的時候終於得出的結論是,大陸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沒有觀點,人大法工委的眾人好像還不理解這個理論,或者他們怕人們誤會「物權行為無因性」。
其實,我也見過有德國學者在聽自己中國留學生介紹後,認為中國大陸其實已經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參見:[德]M·沃爾夫 著,吳越 李大雪 譯:《物權法(2004年第20版)》中文版導言第4頁~第6頁,法律出版社 2004年7月第2版。
本科時看的書,當時對於此說法深信不疑。
G. 什麼是物權的無因性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是德國民法創立物權行為概念回。指物權答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債權行為是物權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於生效不瘦債權行為的影響,即謂之無因。也就是意味著當事人一方在交付標的物之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如: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的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行使不當得利返還的請求權,而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
舉例說明:
甲(房主)與乙(買房者)在10月1日簽訂一份買房合同,10月2日乙交付50萬首付金給甲,10月3日甲將房屋交付給乙並進行過戶登記。然而,10月4日甲以受到欺詐為由主張買房合同應被撤銷,次年2月法院終審判決撤銷該合同。
若依據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則可認定:1.買賣合同自始無效;2.乙保留房屋所有權,甲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3.甲保有50萬首付金的所有權,乙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
H. 我國的《物權法》等法律是否體現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我國抄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採取的襲態度
2007年《物權法》第15條區分了導致物權變動的合同的生效和物權變動本身的效力,但並未認可「物權行為」的存在。相反,該條將買賣等德國民法列為「債權合同」的合同稱為「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反而承認了買賣等合同的直接或間接物權效力。第25條至27條則采兩可表述,未明確有關「法律行為」「約定」的性質。總的來說,《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理論持迴避態度。
I. 物權的無因性是什麼意思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屬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根據無因性原則,當原因行為被撤銷或者無效時(比如買賣合同被宣告無效),依此原因行為所為的物的履行行為(比如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並移轉所有權的行為)卻不會當然無效。因為當事人物的合意並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權不能因之而被撤銷。此時,已為物的交付的當事人可以向物的取得人提起不當得利返還之訴,但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更不能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追及權(如果買受人已將標的物再次轉讓給第三人的話)。
J. 請問誰知道德國物權的獨立性與無因性理論內容
這個問題真的很復雜,很多國內的學者都沒有搞清楚,我只能就我學到的給你一個簡單的答復
物權的獨立性及無因性是相對於債權來說的,我們知道,債權都是基於一定的合同關系存在的,而且由於是基於合同的關系,所以,債權的權利必然會受到其他法律關系的影響,而物權的存在不需要任何一種其他法律的關系為基礎,其本身就是權利的所有,獨立於其他法律關系。債權的產生是基於一種合議,有一定的原因,所以產生債權的合議和原因勢必會影響債權的效力,但是,物權的效力不受原因的影響。這個關系很復雜的,很多教授搞了一輩子都不是很清楚,給你個例子幫你理解。
甲與乙簽訂了一份貨物買賣合同,約定甲向乙出售一批貨物,乙在受到貨物後三天支付貨款,甲按時交納了貨物,而乙並未在三天後付款。這個案例有兩個法律關系,第一是債權,也即買賣合同,第二是物權關系,即甲將貨物交於乙。對已第一個關系,豈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因為甲乙的合議而產生的,其中甲乙的權利都是債權,而債權的行使要受雙方的合議和合同效力的約束。第二關系也是基於合同成立的,但物權關系又獨立出來了,並且不受合同關系的效力的影響,也就是說,此案中,甲將貨物交給了乙,此時,不管債權的關系如何,物權已經轉移,乙沒有付錢,甲只能以違反合同約定要求乙支付貨款,而不能以違反合同為由要求返還貨物。甲要拿回貨物,只能以對方不當得利來索要,通過合同關系,只能要回貨款。
不知道,你看明白沒有,反正,我剛開始看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挺簡單,但再一看就有點暈了,到最後,除了能說出具體的情況以外,對這個理論徹底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