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保護知識產權的意義
(一)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調動人們從事科技研究和文藝創作的積極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致力於保護權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領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對權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權利給予及時全面的保護,才能調動人們的創造主動性,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保護知識產權,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決定了企業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時技術、品牌、商業秘密等無形財產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讓這些無形資產逐步增值,有賴於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保護。
(三)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促進對外貿易,引進外商和外資投資。我國已於2001年12月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保護國內外自然、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知識產權。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我國就不能參與世界貿易活動。
⑵ 簡述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意義
(一)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調動人們從事科技研究和文藝創作的積極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致力於保護權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領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對權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權利給予及時全面的保護,才能調動人們的創造主動性,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保護知識產權,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決定了企業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時技術、品牌、商業秘密等無形財產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讓這些無形資產逐步增值,有賴於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保護。
(三)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促進對外貿易,引進外商和外資投資。我國已於2001年12月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保護國內外自然、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知識產權。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我國就不能參與世界貿易活動。
我國知識產權學術界對知識產權的定義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范圍說或列舉說。知識產權概念的范圍說或列舉式說,源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8)款,又被對世界經貿影響力更大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的第一部分第一條所重復。上述兩個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劃定的范圍,是當今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為止,多數國家的法理專著、法律,乃至國際條約,都是從劃定范圍出發,來明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或給知識產權下定議的。
(二)、概括說。我國不少學者採用以概括式的方法對知識產權進行定義。如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知識產權法教程》所下定義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們可以就其智力創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又如《知識產權法詳論》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對其從事智力活動而創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再如《知識產權侵害賠償》中使用的知識產權概念,是指智力成果的創造人依法享有的對其智力成果的權利和工商業活動中商業標記所有人對其商業標記的權利的總稱,包括工業產權和著作權。
(三)、無形財產體系說。近幾年來,有的學者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下的各項權利,並非都是來自知識領域,亦非都是基於智力成果而產生,知識產權的"知識"一詞似乎是名不符實。因此該學者建議,參照無形資產的類別,在民法學研究中建立一個大於知識產權范圍的無形財產權體系,以包容一切基於非物質形態(包括知識經驗形態、商業信譽形態、經營資格形態)所產生的權利。該無形財產權包括創造性成果權、經營性標記權和經營性資信權等3類權利。
⑶ 論述保護知識產權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於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它既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制度,又是開展國際間科學技術、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基本環境和條件之一。中國把保護知識產權作為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七十年代末即著手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同時積極參加相關國際組織的活動,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因而,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設,在初始階段就顯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國際保護水平的高起點。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知識產權立法速度之快,也是史無前例的
⑷ 我國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有何重要意義
一、對專利權的法律保護
關於外國人在我國依法取得專利權問題,我國《專利法》規定了有條件的國民待遇原則。我國《專利法》第18條規定:「在中國沒有經常居所或者營業所的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外國其他組織在中國申請專利的,依照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根據本法辦理。」可見,外國人在我國申請專利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該國與我國有條約關系;二是該國與我國有互惠原則。外國人在中國申請專利和辦理其他專利事務,必須委託國務院指定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目前,國務院指定的涉外專利代理機構有: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即中國國際商會)專利代理部、上海專利事務所、中國專利代理有限公司等。外國人必須向專利代理機構提供下列文件:(1)國籍證明;(2)外國企業或者外國其他組織總部所在地證明文件;(3)外國人、外國企業、外國其他組織的所屬國,承認中國公民或者單位可以按照該國國民的同等條件,在該國享有專利權和其他與專利有關權利的證明文件。
關於外國人在我國申請專利所享受的優先權問題,根據我國參加的《巴黎公約》規定,成員國的國民或在成員國有住所的人就同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其他成員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12個月內,外觀設計6個月內,又在中國提出申請的,可以憑在其他成員國第一次申請的證明文件,在我國享有優先權,即依第一次申請之日為申請日。
中國單位或者個人將其在國內的發明創造向外國申請專利的,應當首先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並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同意後,委託國務院指定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擅自向外國申請專利泄露國家機密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對商標權的法律保護
關於外國人在我國的商標注冊問題,依照我國《商標法》第17條規定:「外國人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商標注冊的,應當按其所屬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辦理,或按照對等原則辦理。」第18條規定:「外國人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商標注冊和辦理其他商標事宜的,應當委託國家認可的具有商標代理資格的組織代理。」這就是說,我國對外國人的商標注冊採取了有條件的國民待遇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十萬件商標在我國注冊獲得了商標專用權。外國人在我國注冊商標,以及辦理其他商標事宜,應當委託國家指定的中國國際商會代理。委託代理,必須正式辦理經過公證認證的委託書和有關證明文件。
關於外國人在我國注冊商標所享受的優先權問題,按照我國參加的《巴黎公約》的原則,我國國務院規定,從1985年3月19日起,凡是公約成員國國民,已向《巴黎公約》的任何一個成員國提出了商標注冊申請,其後又在中國就同一商標,在相同的商品上提出注冊申請的,可以從第一次申請後6個月內要求享有優先權。凡要求享有優先權的,應當提出書面聲明,以及在其他成員國第一次申請的副本和其他有關文件。
我國出口商品需在國外注冊的,應依照我國參加的《巴黎公約》和《馬德里協定》或根據對等原則,以及對方國家規定的無條件國民待遇原則,首先在我國工商管理機關注冊,並委託中國國際商會代理,在外國申請注冊。
三、對著作權的法律保護
我國《著作權法》的國際保護也採取了「雙國籍國民待遇原則」,即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其在境內還是在境外是否發表,均作為中國作品,受中國《著作權法》保護。如果外國人的作品在中國境外首先出版,30天內在中國境內也出版的,視為在中國境內首先出版,也作為中國作品受法律保護。
外國人已在我國境外出版的作品,應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受中國《著作權法》保護。上述外國人的作品不論是否在中國境內首次出版,只要符合《著作權法》的規定,都在我國境內像中國公民的作品一樣,自動受到法律保護。
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作品,如要在外國受到法律保護,可以根據我國已經參加的國際公約的規定,在公約某一成員國首次出版,在其他成員國也同時等到法律保護,或者首次在我國出版後的30天內也在《伯爾尼公約》某個成員國中出版,將被視為同時出版,則可以受到所有成員國的法律保護。
總上所述,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各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是各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本國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並且能更好的利用國外的知識產權使之更好的服務於本國經濟的發展。
⑸ 知識產權法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有何意義
你好。知識產權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知識產權制度是激勵和保護創新的重要法律制度,是當前國際競爭中的兵家必爭之地,利用知識產權贏得市場競爭的先機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韓俊在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
韓俊說,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去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也提出這個目標以及到2020年更長遠的目標.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著力點.「十二五」更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攻堅時期,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能否發揮出這一助推器的最佳效益是實現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的決定性要素之一.
「知識產權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財富資源,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知識產權制度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撐,也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巡視員孟憲棠在論壇發表演講時表示.
他說,知識產權深刻影響著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直接決定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關鍵是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對市場主體自主創新的推動和引導作用.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如2010年度全國科技進步獎評審項目中大概有超過1/3的項目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對我國專利資料庫檢索後發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23個重點方向中,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軌道交通、衛星應用、高性能復合材料、生物醫葯、先進環保、高效節能等領域發明專利國內佔到九成以上.
孟憲棠強調,加快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強化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
一是加強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知識產權政策的銜接協調,特別是要強化科技重大專項、產業重大創新工程和知識產權布局之間的聯系,突出知識產權對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
二是鼓勵引導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著力突破重點領域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形成知識產權,加大對具有重大社會效益創新成果的獎勵力度,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水平.
三是積極研究推進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利益保障和實現機制,鼓勵企業聯合構築專業聯盟,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評估交易機制,引導開發和運用具有區域特色的知識產權.
四是強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支持企業主體加大知識產權投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投融資體制機制的創新.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基礎保障作用,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孟憲棠說.
馮曉青:知識產權制度要立足現實規劃未來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⑹ 保護知識產權的現實意義
⑴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調動了人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⑵為智力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傳播提供了法律機制,為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運用到生產建設上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⑶為國際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則,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
⑷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作為現代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中國法律體系,建設法治國傢具有重大意義。
(6)保護知識產權對我國的意義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exclusive right)。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他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或是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
它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有些重大專利、馳名商標或作品的價值也遠遠高於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
一、著作權與工業產權
知識產權是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以及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
它有兩類:一類是著作權(也稱為版權、文學產權),另一類是工業產權(也稱為產業產權)。
(一)著作權
著作權又稱版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主要包括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通常我們說的知識產權主要是指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和作品登記。
(二)工業產權
工業產權則是指工業、商業、農業、林業和其他產業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一種無形財產權,由此看來「產業產權」的名稱更為貼切。主要包括專利權與商標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