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共有人

知識產權共有人

發布時間:2021-08-05 14:20:48

知識產權究竟屬於誰所有

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回委託所完成的發明創答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准後,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因此,你的單位是受其他單位的委託完成的發明創造,合同並未約定的話,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完成的單位(即你的單位);申請被批准後,申請的單位為專利權人。望採納,可追問。

❷ 專利共有人應該如何行使專利權

一、專利權共有人的專利權如何行使
根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專利各共有人之間,對專利權利的享有,可以是按份共有,也可以是共同共有。
按份共有一般根據合同產生,是指兩個以上共有人按照他們在做出發明創造中的貢獻或者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對共有的專利權或專利申請享受權利、承擔義務。共同共有是指兩個以上共有人對共有專利權或專利申請不分份額、平等地共同享有所有權。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共有人對共有的專利權共同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體現出共有人的意志。凡辦理涉及共有權利的手續,如提出專利申請、委託專利申請、委託專利代理轉讓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撤回專利申請和放棄專利權等,均應當由全體共有人在文件上簽字和蓋章,並由全體共有人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
二、專利權共有人的專利權行使規則是什麼
專利權作為無形財產權,其具有不同於物權所有權的特點,在權利共有時,應遵循其特殊的權利行使規則。
但我國專利法及實在施細則均未對此進行規定,因此,在專利法修改時,應當增加此方面的內容。專利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其客體為無形的技術信息,可以為多個主體共享,其使用不會發生像有體物那樣的磨損或損壞。
盡管Trips協議明確知識產權為私權,但是知識產權的確具有社會性。任何專利技術的創造,均不是專利權人苦思冥想出來的,其必須藉助已有的社會現有技術,通過專利權人的智力勞動而創造出來的,故專利權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其不同於一般有體物的物權,物權為純粹的個人私權,一般不具有社會性。專利權的這種社會性體現在專利法第一條「有利於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的立法宗旨中,也體現在專利強制許可、法定許可等制度中。故在專利權共有時,其權利行使規則應有別於物權共有的權利行使規則。這種區別在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中已有體現。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九條規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權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公道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
在《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十條中規定:「合作開發的軟體不能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權由各合作開發者共同享有,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權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公道分配給所有合作開發者。」這種區別並非我國知識產權立法特色,在美國,美國版權法規定,合作作品的每一位作者均是版權的共有人,可以單獨利用或許可他人利用作品,不必獲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但收益應共同分配。

❸ 知識產權按份共有指的是什麼

知識產權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識產權人對同一項知識財產共同享有一個知識產權。共有主體稱為共有人,各共有人之間因財產共有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稱為共有關系。知識產權共有的客體稱為共有財產。在知識產權共有關系中,共有財產為知識財產,不是物,在所有權的共有關系中,權利人共有的是物,因此可以稱為「共有物」;而知識產權共有關系中,客體為知識財產,可以簡稱為「共有財產」,但不能稱為「共有物」。
財產的所有形式可分為單獨所有和共有兩種形式。在法國,共有是針對同一財產的同一性質的數個權利的集合。看得出來,共有的定義並沒有將其限定在物權范疇。其實,所有權以外的共有的情況早已引起各國和地區的民法典的廣泛關注,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831條、《德國民法典》第741條等。日本學界認為,知識產權以財產權為主,因此可成立共有。在我國大陸法學界,對知識產權共有也早有論及。江平先生認為,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對同一項財產共同享有所有權、使用經營權及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根據具體知識產權的種類,可以將知識產權共有關系分為著作權共有、專利權共有、商標權共有、商業秘密權共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每個共有人對知識產權所享有的控制、復制、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不受其他共有人的侵犯。無論是何種共有形式,在共有關系終止時,均需要對知識財產進行估價,並進行價金分割。
知識產權共有的類型
知識產權共有立法也將其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例如,在著作權共有上,就分為共同作品和集體作品兩種。這兩種作品,都是一個著作權由數個作者所享有。兩個和兩個以上的作者共同創作,最後構成一個統一的不可分的作品,就是共同作品,著作權歸合作作者共同共有。集體作品也是由兩個以上的作者共同創作,但每個作者成果是可以分開、可以辨別的,按照創作的成果在全部作品中所佔的比例,按份享有著作共有權。我國《著作權法》第13條規定的兩款,正是這樣兩種不同的著作權共有:「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這正是著作權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
在專利權中,如果共有的專利權是不分份額的共同共有,則為共同准共有;如果按照份額享有,則為按份的准共有。不過,共有專利權以共同共有居多。
在商標權中,如果是合夥取得的商標權,即為共同共有的准共有;約定按照份額取得的商標權,則為按份的准共有。
一.知識產權按份共有
(一)知識產權按份共有的概念
按份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知識財產分享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例如,甲、乙事先約定了專利權的共有份額,在獲得授權後,甲、乙之間的共有關系為按份共有關系。在知識產權按份共有中,如果各共有人的份額約定不明確,則推定其份額均等。在按份共有中,每個共有人對知識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基礎是份額,份額不同,權利和義務不同。但各個共有人的權利不是局限在自己的份額上,而是涵蓋知識財產的全部。
(二)知識產權按份共有人權利行使
原則上,知識產權共有人行使權利,在不妨害其他共有人權益的基礎上,可以單方決定行使,如自行實施知識產權,但須承擔告知其他共有人的義務;對於關系重大的權利行使則需要共同協商決定。無論是按份共有人還是共同共有人,享有的知識產權均涵蓋知識財產的全部,而不是特定份額。因此,不能將按份共有人的權利行使僅限定在知識財產的某些份額之上。日本學界認為,商標權共有人不是按其所持份額使用商標,原則上可以全面地、自由地使用商標,共有人雖可以通過合同規定每人的所持份,但該所持份只與注冊費繳納、商標權轉讓或許可費分配有關,與商標的使用無關。商標權在取得和轉讓上受到法律的限制。筆者認為,知識產權按份共有人並不能按照份額行使權利,因為所有權利人只擁有一個權利,除了轉讓份額外,權利是不能按照份額來行使的。各共有人在行使共有財產的權利時,特別是處分共有財產時,全體共有人應採取協商方式,尊重所有共有人的意志。但在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例如就知識產權轉讓和設定定限知識產權等重大事項而言,應該按照份額表決,即以份額為票數,表決結果以所佔份額的多少認定,份額多的表決為全體權利人的表決;行使轉讓權和設定定限知識產權等重大事項之外的事項,在不妨礙其他共有人行使的前提下,每個共有人都可以單獨行使,如普通許可。無論是何種方式行使知識產權,行使後所獲得的利益,均應按照約定或者份額進行分配。我國《專利法》第15條規定:「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共有人對權利的行使有約定的,從其約定。沒有約定的,共有人可以單獨實施或者以普通許可方式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的,收取的使用費應當在共有人之間分配。除前款規定的情形外,行使共有的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應當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另外,筆者贊同確立權利行使代表人制度,以便節省權利行使的成本,促進權利的實施。
原則上,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份額。在同等情況下,其他按份共有人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參照《民法通則》第78條的規定,按份共有人轉讓其份額的,「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種」。按份共有人死亡以後,其份額可以作為遺產由繼承人繼承。
二.知識產權共同共有
(一)知識產權共同共有的概念
知識產權共同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權利人,對特定知識財產不分份額地共同享有一個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共同共有,往往依據共同的研發關系而產生。在共同共有中,共有財產不分份額,各共有人平等地享受權利。我國《合同法》第340條規定:合作開發完成的發明創造,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合作開發的當事人共有。此處的「共有」,應為共同共有,而不是按份共有。根據《物權法》第103條的規定,「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我國《婚姻法》有「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知識產權的收益,為夫妻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規定,但不能以此認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的知識產權,為夫妻共有,共有的客體為「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知識產權的收益」,是許可費用和轉讓費用等收益,而不是知識財產。一般情況下,由於知識財產的個人屬性,往往被認為是個人財產,而不是夫妻共同財產。
(二)知識產權共同共有人權利行使
有關重大事項的權利行使,共同共有人應該按照人數進行表決,一人一票,表決結果以多數票為全體權利人的表決結果;行使轉讓權和設定定限知識產權等重大事項之外的事項,在不妨礙其他共有人行使的前提下,每個共有人都可以單獨行使,如普通許可。無論以何種方式行使知識產權,行使後所獲得的利益,均應按照約定進行分配。而在「共有」的行使上,我國《合同法》第340條規定:「當事人一方轉讓其共有的專利申請權的,其他各方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受讓的權利。合作開發的當事人一方聲明放棄其共有的專利申請權的,可以由另一方單獨申請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請。申請人取得專利權的,放棄專利申請權的一方可以免費實施該專利。合作開發的當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請專利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不得申請專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根據法律規定或依據共有人之間的協議,可以由某個共有人代表或代理全體共有人處分共有財產。無權代表或代理的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如果其他共有人明知而不提出異議,視為其同意。」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各共有人無權請求分割共有財產,部分共有人擅自劃分份額並分割共有財產的,應認定為無效。共同共有因協議分割(包括權利分割、變價分割和作價分割)、知識財產超過保護期限而消滅。

❹ 有人同意,任何共有人是否無權轉讓共有的專利權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國的企業家整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是相對欠缺的,一般都是「後知後覺」,也就是在還沒有踏出國際這一步就出現了被他人搶注的情況。 最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後我國加入WTO組織之後,外國出現了一系列的搶注現象,包括五糧液、少林寺、天津麻花等國內知名品牌。 搶注者往往都是熟知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並相信「搶注」能夠從中獲得利益,才開始的搶注行為。而在現實案例中,能夠證明搶注者是故意「搶注」的是一個難點。 海外注冊商標需要花錢不想注冊? 怕花錢注冊商標是很多初創企業不願意注冊海外商標的原因之一。我們提倡「用知識產權創造財富」的主張,自然會想辦法幫助解決資金問題。 辦法一:政策補貼 大家都知道,我國現在非常重視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所以也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補貼等。比如上面智利搶注汕頭玩具品牌案例,建議研究當地的知識產權政策紅利,看能不能從這方面減輕企業的負擔。 辦法二:商標轉讓、許可或質押 商標注冊是需要花錢,但它真正的作用是「幫你賺錢」,商標可以進行轉讓、許可質押融資貸款等,都是實現知識產權從無形變成有形的有效手段,可能你因為花了少部分的錢注冊了海外商標,但是卻因為這個商標獲得了大量貸款或者許可資金,這時,就成功變現了。 幾條中肯的意見 海外注冊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要注冊 進行海外知識產權布局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如果是相對高端的產品,專利、產品等各方面都比較齊全,這樣最好在一些發達國家申請商標或者專利等的知識產權保護。 如果企業的產品一般,不那麼有突出的特色,可以去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有突出的特色,可以去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 綜合權衡選擇最佳途徑 面對海外搶注,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是正面而積極的途徑,並且具有非常好的社會效應和榜樣作用。 然而,並不倡導盲目訴訟,實踐中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往往是成本最高的維權手段。從市場規則的角度來看,是否有必要通過訴訟進行海外維權,是否有必要將官司打到底,都應當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加以考量。 例如上述的在美國電商平台銷售產品的客戶,通過律師發個律師函就解決了,根本不需要走到訴訟這一步。但是,邁出維權這一步就相對艱難。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知識產權是一種工具,企業獲得和維護知識產權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由此出發,企業作為一個理性的市場主體,在海外維權中要權衡利弊,綜合考量,能以盡量小的損失換來最大的利益總是最優選擇。

❺ 知識產權共有的知識產權共有的法律特徵

知識產權共有具有如下法律特徵:
第一,主體的復合性。知識產權共有的主體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
第二,權利的單一性。在知識產權共有關系中,數人就同一知識財產享有同一個知識產權。雖然權利人是多數的,但知識產權只有一個。如果數人對同一知識財產享有不同的知識產權,則不構成知識產權共有,如完全知識產權人和定限知識產權並存的情況。
第三,客體的特定性。知識產權共有的客體,即共有知識財產必須是特定的。但是並不要求客體單一,因為在共同集成的場合下,客體就不是一個,而是多個知識財產的集合。共有關系存續期問,共有知識財產不能分割,共有人也不能約定由各個共有人分別就知識財產的某一部分享有知識產權,如對一幅畫的不同部分,對一曲音樂的某個創作片段。每個共有人的權利及於整個知識財產。
第四,內部關系的可分性。在知識產權共有人的內部關系中,如共有關系終止後變價分割共有財產,或者對共有財產獲得的收益的分享方面,是按照一定的份額進行的。也就說,無論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從內部關系看,共有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可分的。而在外部關繫上,因各共有人享有一個知識產權,因此表現出來是不可分的。知識產權共有是社會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一個現象,一個復雜的創造性智力勞動,往往並非單個個體或者組織可以完成,需要多個個體和組織的聯合,於是就產生了知識產權共有。知識產權法需要確認和規范知識財產共有關系,確立知識產權共有制度,正確解決共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

❻ 請教一個問題,各種知識產權的共有人對權利的行使方式沒有約定時,應如何實施

共有人可以單獨實施或者以普通許可方式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的專,收取的使屬用費應當在共有人之間分配。
《專利法》第十五條的規定如下: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共有人對權利的行使有約定的,從其約定。沒有約定的,共有人可以單獨實施或者以普通許可方式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的,收取的使用費應當在共有人之間分配。 除前款規定的情形外,行使共有的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應當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
知識產權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識產權人對同一項知識財產共同享有一個知識產權。共有主體稱為共有人,各共有人之間因財產共有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稱為共有關系。知識產權共有的客體稱為共有財產。在知識產權共有關系中,共有財產為知識財產,不是物,在所有權的共有關系中,權利人共有的是物,因此可以稱為"共有物";而知識產權共有關系中,客體為知識財產,可以簡稱為"共有財產",但不能稱為"共有物"。

❼ 知識產權共有包括源代碼嗎

源代碼屬於軟體開發過程中的一般性組件。共有知識產權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分享源代碼。共有可以是知識產權的使用收益等。是否提供源代碼以及再開發問題,由雙方合同約定予以確定。

❽ 專利所有人可以填幾個人的名字

專利所有人可以是個人、企事業單位,還可以是個人和個人、企事業和企事業、個人和企事業聯合申請,專利法沒有規定專利權人的個數。

如果一項非職務發明創造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發明人、設計人共同完成的,則完成發明創造的人稱之為共同發明人或共同設計人。共同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和取得的專利權歸全體共有人共同所有。

對於職務發明創造來說,專利權的主體是該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所在單位。職務發明創造,是指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

這里所稱的「單位」,包括各種所有制類型和性質的內資企業和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從勞動關繫上講,既包括固定工作單位,也包括臨時工作單位。

(8)知識產權共有人擴展閱讀:

申請原則

(一)專利申請的原則

1.形式法定原則。申請專利的各種手續,都應當以書面形式或者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規定的其他形式辦理。以口頭、電話、實物等非書面形式辦理的各種手續,或者以電報、電傳、傳真、膠片等直接或間接產生印刷、打字或手寫文件的通訊手段辦理的各種手續均視為未提出,不產生法律效力。

2.單一性原則。是指一件專利申請只能限於一項發明創造。但是屬於一個總的發明構思的兩項以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可以作為一件申請提出;用於同一類別並且成套出售或者使用的產品的兩項以上的外觀設計,可以作為一件申請提出。

3.先申請原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給最先申請的人。

4. 優先權原則。

專利優先權是指專利申請人就其發明創造第一次在某國提出專利申請後,在法定期限內,又就相同主題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的,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其在後申請以第一次專利申請的日期作為其申請日,專利申請人依法享有的這種權利,就是優先權。

專利優先權的目的在於,排除在其他國家抄襲此專利者,有搶先提出申請,取得注冊之可能。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共有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