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典和當到底是擔保物權還是用益物權啊我怎麼感覺是擔保無權啊
擔保物權的權利人是無權使用擔保物的;
而用益物權的權利人不但可以使用物而且可以獲得使用該物所的收益(或孳息)。
如農民在國家的土地上種糧食,糧食收益歸農民,同時向國家繳納一定的農業稅,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用益物權——對土地的用益物權。
典當中典權人即享有擔保物權又享有用益物權。
㈡ 現在司法考試還會考「典權」這個概念嗎這個帶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到底是屬於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典權人
典權應該屬於用益物權,所謂典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一種物權。由他的定義就可以看出 點權人有權力或者孳息
㈢ 物權法中有哪些用益物權
益物權是來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自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其大分類主要有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用益權。具體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租賃權等。
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這一概念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沒有出現,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也只有零星幾條。物權法草案第1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嚴格說來這也不是用益物權的立法定義。因此,在中國民事立法上難以給用益物權一個明確定義。在民法學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
㈣ 典權是擔保物權還是用益物權
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對他人的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典權是用益物權。
㈤ 典權就是具有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性質的一類物權
典權,應該是擔保物權的一種,打個比方,最常見的就是古時候的典當鋪,你需要錢了,就拿了值錢的東西去典當了,把東西交給當鋪,換回一些錢,在一定期限內,還可以用同樣的價錢贖回來,但過了這個期限不贖的話,東西就歸典當鋪所有了,而這個價格一般都是遠低於典當物品的實際價值的(當鋪賺的就是這個錢啊)同樣,典這種形式,也適用於不動產,而我所聽說過的不動產典權,一般都是期限較長,或不限期限,發生在同村近鄰朋友之間.再打個比方,家裡有難了,急需一筆錢,就把自家房子典給別人,先拿到錢救急,房子交給別人用,等過了這一段難,房子再贖回來,而這房子其實就是一種擔保形式.
說了這么多,直接回答樓主的問題,你談到的就是房屋的典權,這里說的典權人,就是出錢拿到房的這個人,是房屋的直接佔有人,但不是房屋的所有人,可以把這種形式理解為不動產的質押權,像承租人一樣,都是對不動產的直接佔有權的非所有權人,為了經濟活動的效率,經濟性,規定了這種購賣的優先權.
回復Christine穩:
目前學界對於典權的性質有不同的學說,有用益物權說、擔保物權說和折衷說,用益物權說乃通說,但通說之外其他學說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是因為典權自有其超越用益特權的性質,最為關鍵的就是「典期到期後出典人不得回贖」,這實際上就是超越用益物權、而具有擔保物權的性質了。
「擔保物權說」的主要理由是:(1)典權是債權人借貸給出典人的金錢,典物是轉移佔有的擔保財產,相當於質權標的,只能收取其孳息。(2)民國時期制定的民法典將典權規定在質權和抵押權之間,說明典權為擔保物權。
所以,在「擔保物權說」有理論存在可能的基礎上,筆者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看典權制度比較傾向於該說。
從現行法律對「典」與「當」的規定來看,無論是《民法通則》還是《物權法》都沒有典權的相關規定,而「當」則在基本法律與行政法規中都找得到依據。《物權法》第十七章規定了質權,《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則對「當」這個行業細則作出了明確規定。此處的「典當」說的即是「當」,目前在典當及其現今的典當經營活動中,實質上是典當不分,或者是只有當而無典,「典當」一詞,已成為一種習慣連用。
綜上,針對回答Christine穩的質疑:
你說:「1.典權是用益物權的一種,絕不是什麼擔保物權」
我說:從學說角度,只能說有不同的傾向和看法,各種學說各執其理,不能絕對否定,亦不能絕對肯定。
從法理角度,典權概念的外延超出了用益物權所能包含的范圍,具有了擔保物權的性質,故把典權完全、絕對、肯定地夫於用益物權概念項下是不妥的。
從現行法律規定角度,我國法律並沒有以明確規定來確認典權這種權利實體形式,之所以有探討的必要,是因為這種形式在農村中仍實際存在,無奈最高院不得不用司法解釋承認典權制度的存在並陸陸續續地規定典權方面的內容,內地司法解釋僅承認房屋典權作為典權的唯一形式。
你說:「2.典和當是不一樣的,不能用當鋪的例子來解釋典權的」
我說:典和當確實不一樣,但當鋪的例子大家基本都會知道,做為切入點極佳,而且當鋪屬於動產質押,所以用它來解釋,幫助大家理解典權的擔保物權性質亦非不妥。
另外,目前在典當及其現今的典當經營活動中,實質上是典當不分,或者是只有當而無典,「典當」一詞,已成為一種習慣連用。而且,典權制度從「當」制度中汲取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可見,典與當密不可分,對民法概念的理解就是要在相互之間尋找共通點,並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理解學習,這樣的民法知識體系框架才能像其所依託的現實生活一樣豐富多彩有血有肉。
你說:「現在我國只承認典不承認當的。」
我說:實際情況是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承認「當」是肯定的,依據是《物權法》第十七章規定了質權,《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對「當」這個行業細則作出了明確規定。
而反觀「典」,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廢除了包括民國民法在內的國民政府六法。使得典權制度成為習慣法。《民法通則》、《物權法》均無相關規定。只是我國台灣地區仍沿用民國民法,直接規定了典權制度。(話說Christine穩同學,你是台灣同胞么?)目前我國司法解釋也算承認了典權制度,所以,嚴格來講,中國現行法是只承認當,不承認典的。退一步講,也是兩都均承認。而絕不是你所說的「現在我國只承認典不承認當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典權是否屬於物權
樓主你好
典權是物權的一種,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內沒有規定。回但是典權是實答際存在的,如《民通意見》中就有關典權的規定(《民通意見》第120條),一些行政法規也有規定典權(《典當管理辦法》)。
因此可以說,典權是我國的法定物權,只是沒有像所有權等物權那樣有系統的統一的規范下來。
㈦ 用益物權包括哪些每項權利的的要素又是什麼
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用益權。
地上權:地上權為使用他人土地的一種權利。在我國,地上權「其主要內容在於使用他人的土地。」;地上權是使用他人土地的物權。地上權為以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為目的的權利。這里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是指在地上下建築的房屋及其他設施,具體可以包括建築物、橋梁、溝渠、堤防、銅像、紀念碑、地窖等,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的范圍還要廣。總之,在我國,地上權是指在國家或集體所有的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他物權。
地役權:1、設立地役權的形式: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2、地役權登記效力: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3、地役權的期限:地役權的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剩餘的期限。4、土地所有權人享有地役權或者負擔地役權的,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時,該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繼續享有或者負擔已設立的地役權。
典權:當事人之間設定典權,須符合下列條件:1.須以不動產為標的物。2、須支付典價。3.須在典期以內設定。在中國,以房屋為標的物的典權合同,須到房屋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以土地使用權為標的物的典權合同,須到土地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手續。
用益權:亦稱「用益物權」。指對他人的物品有使用和收益權利。如租借他人的房屋,有使用該房屋權利。
㈧ 用益物權包括哪些
用益物權體系我們認為,中國未來的用益物權體系應當包括下列用益物權: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用益權,而永佃權、承包經營權、國有企業經營權、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租賃權等,則不能成為中國未來的用益物權。因為:第一,永佃權已無存在之基礎;第二,承包經營權並不是嚴格的法律用語,在未來的用益物權立法中應當盡量避免使用;第三,國有企業經營權是一個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而至今尚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對國有企業經營權,我們傾向於通過法人所有權的方式來解決;第四,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可以改造成為用益權;第五,租賃權自始都是一種債權,雖然現代法中有「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但這並不能改變租賃權的債權屬性。 1.地上權 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地上權是指為建造房屋、隧道、溝渠等工作物及培植竹木、樹木,使用他人土地之權。中國民法中是否存在地上權,是否應當確認地上權,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土地使用權實際上就是地上權,或相當於地上權;也有學者認為,地上權與土地使用權的性質是不同的,我們沒有必要硬拘泥於地上權的概念,不應非將它們的名稱統一不可。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說,土地使用權與地上權並沒有什麼差別,完全可以用地上權這一準確、統一的概念取代土地使用權的概念。建立中國的地上權制度,應當以現行的以營造建築物、種植樹木為目的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及造林權為基礎,同時,應當確認地下和空中地上權。 2.地役權 地役權是一種古老的物權形式,不僅在大陸法系國家普遍存在,而且英美法系國家也予以確認。通說認為,地役權是為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權利,可分為積極地役權和消極地役權、繼續地役權和不繼續地役權、表現地役權和不表現地役權。中國立法中沒有地役權的規定,《民法通則》只是規定了相鄰關系。相鄰關系與地役權頗為相似,立法例上也有將相鄰關系作為一種地役權加以規定的。如,《法國民法典》在地役權篇第二章「法律規定的役權」中就規定了諸如流水、通風、採光、滴水、通行等相鄰關系。中國也有部分學者將相鄰關系與地役權等同起來,用相鄰關系取代地役權。這是不正確的。從法律性質上說,地役權與相鄰關系是不同的:相鄰關系屬於自物權的范圍,其創設的目的是對所有權行使效力及范圍進行直接限制;而地役權屬於他物權的范圍,其創設的目的在於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於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自羅馬法將相鄰關系作為所有權行使的限制措施,納入所有權體系,德國、日本、瑞士等國的民法都沿用此制。因此,在未來的用益物權中,應當將相鄰關系與地役權區分開來,在用益物權體系中,給地役權以一席之地。 3.典權 典權是中國傳統的特有物權制度,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典權是屬於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學者們甚有分歧。我們曾對這一問題作過詳細的論述,認為典權是一種用益物權。在傳統民法中,典權的標的物包括土地和房屋。新中國成立後,以土地為標的物的土地典權被廢除,但公民之間的以私有房屋為標的物的典權一直大量存在,並得到了司法實踐的承認和保護。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典權的適用范圍有擴大的趨勢。中國未來的用益物權立法應當確認這一具有中國固有傳統的物權種類,並將典權物擴大到一切不動產和不動產權利,如土地、房屋、地上權等。 4.用益權——指對物或權利不加變更使用收益的權利 用益權是指對物或權利不加變更地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國外立法例中,如羅馬法、法國法、德國法、瑞士法等,均將用益權作為人役權的一種。按照《德國民法典》的規定,用益權包括物上用益權、權利上用益權和財產上用益權。借鑒國外的用益權制度來構造中國的用益物權體系,這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探索。有學者主張,中國的國有企業經營權和國有資源使用權可以改造成為用益權。我們贊同創設用益權制度的設想,但對用益權的具體內容則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認為,目前有兩種權利可以歸入創設的用益權之中,即以開發利用國有、集體自然資源(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礦藏)為目的的使用權和以耕作、牧畜、養殖為目的而承包國有、集體自然資源(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的承包經營權。因為,這兩類權利都符合用益權的特徵,其內容與用益權基本相同。至於國有企業經營權,應當通過法人所有權的途徑加以解決。關於能否將農村承包經營權改造成為永佃權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主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改造成為永佃權;也有學者主張,現代法中不能重建永佃權制度,但在未來立法中可以借鑒永佃權制度中的某些合理成分及其做法。我們認為,農村承包經營權以改造成為用益權為宜,而不宜改造成為永佃權。因為:第一,在現代法中,隨著各國土地政策的不斷改進,永佃權已趨式微,甚至消滅;第二,永佃權作為封建剝削的工具,已在大陸消失近40年,這種國情不能不予考慮;第三,使用用益權而不使用永佃權,國外已有立法先例。《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都規定的是用益權,而沒有規定永佃權。
㈨ 怎樣區別用益物權中的地上權、地役權、典權
地上權、地役權兩者同屬於用益物權。
1地上權是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權利;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2產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土地劃撥,鄉村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而產生;後者則是基於供役地的存在,一般是設定地役權的合同,也有根據遺囑的單獨行為的。
3消滅事由不同,前者是基於年限的規定;後者則是由於土地滅失,目的事實不能,拋棄,存續期間屆滿或其他預定事項的發生。
4權力不同,前者可以進行轉讓,抵押,出租等權利處分;後者則僅具有使用和為附屬行為的權利
5義務不同,地役權人在供役地上建設的設施可供供役地人使用。地上權人則無此義務。
關於典權
1、典權是中國固有的一種物權,屬於用益物權的一種。所謂典權,是指承典人支付典價而佔有、使用、收益出典人的財產,出典人在一定期間內有權回贖的一種民事權利。(佟柔主編《中國民法》,第278頁,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對他人的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具有以下的特徵:(1)典權是不動產物權;(2)典權是以支付典價而成立的物權;(3)典權是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物權。(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第307-30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典權是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限制物權。在典權關系中,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者,為典權人;其相對人,即取得典價而以自己的不動產供典權人用益者為出典人。該項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交付於出典人的價金叫作典價。(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第41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訂版)
4、典權,是指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並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其法律特徵為:(1)典權為不動產物權,在動產或其他權利上不能設定典權;(2)典權以對典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3)典權以權利人佔有典物為要件;(4)典權因支付典價而成立。(溫世揚著《物權法要論》,第153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所謂典權,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1)典權為習慣法上的物權;(2)典權為不動產物權;(3)典權為他物權;(4)典權為定限物權;(5)典權為用益物權;(6)典權為有期限物權。(梁慧星、陳華彬編著《物權法》,第284-285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典權制度是我國特有的法律制度。典權一詞有兩種含義。廣義的典權的標的不限於不動產,也包括動產。民間所用的典當、典質即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典權的。狹義的典權,其標的僅限於不動產,其含義是指典權人支付典價而佔有出典人的不動產、並進行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從我國建國以來政府和司法部門頒布的有關政策、法規及司法解釋來看,我國法律和政策所認可的典權指狹義的典權。(王利明著《物權法論》,第659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7、稱典權者,謂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權。(1)典權系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之物權;(2)典權系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物權;(3)典權系支付典價而成立之物權。(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上冊),第453—45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8、所謂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在典權關系中,佔有他人不動產而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稱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給典權人使用收益的一方,稱為出典人;作為典權客體的不動產,稱為典物。(郭明瑞、唐廣良、房紹坤著《民商法原理(二)——物權法 知識產權法》,第21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典權是以支付典價為對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他物權。(1)典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上設定的有期限的用益物權;(2)典權以支付典價,佔有典物為要件;(3)典權是得以回贖的限制物權。(彭萬林主編《民法學》,第287-288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的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前款所稱不動產,僅指建築物。(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第83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㈩ 請問典權為什麼是用益物權謝謝
典權具有復一定的擔保性,這不可否認制。但是就典權的規定可以看出,典權的設置更為核心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典物的使用權,通過對典物使用權的行使來獲得利益,如果是擔保物權就不可能在贖典時以原價贖回了,這樣典權人如何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對典物的使用收益是典權區別於擔保物權的本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