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文學的版權問題
網路小說屬於抄文字作品的襲一種衍生方式,其版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屬於作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關鍵在於如何界定「盜用」的性質,根據性質不同所侵犯的法律關系是不一樣的。
a.如果是未經作者的授權擅自修改文章的實質性內容則構成對作者修改權甚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這要視改動的內容性質和程度而定,看有否惡意歪曲。其保護期限不受時間限制
b.如果是將已經發表在網站或論壇上的文章轉載於其他的網路平台,這種行為是行駛「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一種外在形式,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信息網路傳播權由作者或作者授權的人來行使。但在這種情況下,將他人已經發表在媒體上的作品轉載到其他媒體上的行為屬於法定許可的情形,即允許轉載人不經作者同意轉載作品但需向作者支付一定的費用且必須註明作者的名稱。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保護期限從作品首次發表到作者死亡後50年。
c.如果是將別人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再發表在論壇或網站上,在這種情況下,「盜用者」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作為人身權的署名權期保護期限也不受時間限制
B. 急求關於網路文學的外文文獻,我看見你曾經回答過別人相同的問題,希望也能幫我一下,論文急啊
本人英文不佳。找不到關於網路文學的外文文獻。網上,我學校的圖書館數字資源都沒有。只找到了幾篇碩,博士論文,有英文摘要。給你發了一篇,但不知能不能用。請注意查收。
C. 網路文學 外文文獻
張永清: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策略
來源:美學研究 日期:2006年3月16日 作者:張永清 閱讀:1475
面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現狀,研究者給予了諸多命名,諸如讀圖時代、視覺文明、視覺文化、圖像文化、影視文化、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等等。與此相應的是,文化研究的興起、廣泛傳播及實踐。毋庸置疑,在這些不同的命名中,潛含著共同的價值判斷,即傳統的文學及文學研究日趨式微乃至終結。需要指出的是,針對同一文化現象,各種概念的出現,一方面說明理論研究的活力與切入視角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概念與術語的使用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隨意性。因此,在討論問題前,就需要嚴格界定與規范某些概念的內涵與使用范圍,比如圖像文化與視覺文化,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等。我們將沿用視覺文化這一概念來指稱我們目前的社會文化現實。我個人把當代的視覺文化理解為與傳統的語言文化相對的影像文化,主要以電影、電視等藝術為代表。
西方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把人類文化分成了幾個大的歷史階段。主要有以下幾種劃分方式:第一種,口頭文化、手寫文化、印刷文化、虛擬文化。第二種,馬克·波斯特所界定的口傳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電子媒介文化。第三種,哈羅德·伊尼斯從媒介角度,把西方文化分為文字和印刷兩個時期,又可細分為9個時期: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中世紀時期(羊皮紙和抄本);中國紙筆時期;印刷術時期;啟蒙時期(報紙的誕生);機器印刷時期(印刷機、鑄字機、鉛版、機制紙);電影時期;廣播時期。第四種,巴拉傑在20世紀初的《視覺與人類》中,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視覺文化、讀寫文化,再到視覺文化這樣一個螺旋式發展過程,我們的文化將重新迎來以「視的精神」取代「讀的精神」,以「視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時代。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另外一些西方學者如尼克·史蒂文森則把從媒介角度進行文化研究諸多理論流派劃分為三大方法:第一,各種批判的研究的方法,如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探討對媒介進行意識形態歪曲的各種系統性形式以及媒介與更廣泛的所有制、權力和權威體系的聯系;第二,各種象徵和文化的研究方法或受眾研究,主要探討媒介的符號豐富性等,主要體現在麥克盧汗、詹姆遜以及博德里亞等的相關研究中;第三,考察媒介本身對我們共同視野的影響。史蒂文森認為,這三種研究方法對我們理解現代電子文化、印刷文化和口語文化均有裨益。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理論上來理解視覺文化以及它與傳統的文學研究的關系。這個問題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研究重心勢必導致不同研究格局的出現,以及迥然不同的理論思考。這里存在著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的兩個研究方向和領域。第一,把研究重心放在對傳統文學藝術的研究上,主要考察它在視覺文化的時代語境中,從文學的生產、傳播、文本到接受所發生的系列性嬗變,以及與此相應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品格與藝術特性。第二,把研究重心放在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當代視覺文化上,主要考察作為其整個藝術重要元素的語言在影視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功能、審美特性、敘述策略等。我個人以為,對前者的探討更重要,也更迫切,這一理論需要我們來回答這樣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一個越來越圖像化、視覺化的社會,傳統藝術尤其是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語言藝術還有無生命力,是否就此終結?從現實情況看,文學的處境已經非常尷尬,而文化的圖像化、視覺化才剛剛開始。語言藝術最終能消亡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就要從理論上說明由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結果。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同樣也要從理論上說明它在哪些方面進行變革才能應對視覺文化時代的嚴峻挑戰,從而壯大繁榮文學自身。這些都需要研究者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視覺文化時代的傳統文學研究應該開拓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媒介角度進行切入與突破。具體而言,要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語言的媒介方式在人類技術演變過程中的更替以及對文學的生產、傳播、文本結構及接受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傳統的文學研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語言藝術的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審美屬性,以及基於媒介自身特點所引發的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的深刻變化。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羅奇的相關主張,他認為藝術活動與媒介無關。事實與此恰恰相反,媒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媒介活動,正如美學史學者鮑桑葵所說,任何藝術家都對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賞識自己對媒介的特殊能力,藝術家靠媒介來思索,來感受;媒介是他的審美想像的特殊身體,而他的審美想像則是媒介的唯一的特殊靈魂。實際上,從媒介的角度來探究文學藝術早已有之,如亞里士多德在對藝術進行分類時就採用了媒介作為其中的一個標准,認為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眾所周知,媒介自身的歷史性演變有賴於新技術的問世,而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識和觀念的層面,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
對此問題,西方學者已作了富有成果性的理論探索,比如,麥克盧漢理論的核心在於,探究技術媒介影響人類感知的方式,這構成了今天媒介研究的最為重要的理論問題;與麥克盧漢在媒介問題上的樂觀主義相反,博德里亞持悲觀論,對擬像和超現實的探究是其理論的核心;哈羅德·伊尼斯其理論的獨創性在於,探究媒介在西方文明興衰過程中的作用,與麥克盧漢把媒介分為冷媒介、熱媒介不同,他著重探討媒介與空間、時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組織、結構的影響。對我們的文學研究而言,應該著重考察的是語言藝術在口傳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三大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傳播、文本結構、接受方式等存在的諸多顯著差異和內在聯系。概而言之,從作為媒介的語言來看,口傳媒介的文化主要是聽覺文化或聽說文化,聽覺生活壓制著視覺價值,比如,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手抄本和早期的書籍是被用來高聲朗讀的,詩歌是被用來吟詠和歌唱,與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印刷媒介的文化主要是一種讀寫文化。與口頭傳播時期通用的那種重復性的對話思維方式截然不同,印刷媒介能將事件以有序的、合乎邏輯的和客觀的方式進行組織,促成了線性的、序列化的因果思維方式。此外,以頁面文字所具有的物質性與口傳文化中言辭的稍縱即逝相比,印刷文化以一種相反但又互補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識分子和理論家的權威。印刷媒介也使文學生產與接受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說書—聽書,而是寫書—讀書,從而營造了一種更鼓勵人們思考的文化環境,培育了自我反省的概念,書被靜靜閱讀的過程中,審美靜觀、審美沉思的審美觀念也得以形成。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口頭傳統蘊含的是精神,文字和印刷的固有屬性卻是追求物質,口頭傳統之式微,意味著對文字的倚重(因而倚重眼睛而不是耳朵)。
從印刷人到現代的圖像人,完成這一重要轉變的標志是照相術的發明。此後,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電視相繼出現,同時也伴隨著影視文化的蓬勃發展,昭示著我們社會進入了電子媒介文化階段。電子媒介文化不是聽說文化,也不是讀寫文化,而是視聽文化或視看文化。而傳統的讀寫文化如何在這一階段生存與發展,則是需要我們格外關注的理論問題。語言藝術不僅可以使用紙質媒介,也可以使用電子媒介作為載體、傳播方式等等,以及由此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性與美學品格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探究。這是因為,新媒介、新技術的問世,在改變人的存在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對世界、現實生活的感覺方式與審美心理,自然也就改變著對原有文學的認知模式,比如19世紀到20世紀小說敘事模式的深刻變革。現代人要求一種快捷、直觀的生活節奏與方式,而這些與印刷文化所要求的寧靜、平和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即使閱讀文字性的藝術品,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以一種悠然的心境咀嚼、品嘗、沉思藝術,而是一種隨意性的瀏覽、掃描,要求的不是永恆的審美體驗,而是瞬間的心領神會。現代人的這種內在需求,必然導致文學書寫模式、傳播模式、接受模式等方面的變革,而文學研究則需要從當代視覺文化這一主導格局中來思考文學面臨的挑戰。
面對文學在視覺文化時代所遇的困境,文學研究者的應對策略不應是紛紛轉向文化研究,甚至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學研究,這樣最終就取消了文學與文學研究;不應是只研究廣告、服裝、影視等流行文化。這些確實需要我們去研究,但目前更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文學研究如何面對視覺文化的全面挑戰。文學研究要突破,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需要從媒介的角度來思考語言藝術在口傳媒介、印刷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語言藝術在每一階段,其文學生產機制、傳播方式、文本結構、敘事模式、接受方式等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這就要求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範式進行相應的改變,在以媒介因素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把文學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作者簡介】張永清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
==============
從藝術的「生產工具」方面考察,文學的「生產工具」或者說媒介就是「語言」。我國傳統文學作品,從遠古的龜甲簡牘文學發展到現代的紙介質文學,語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網路文學的存在也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特 殊的計算機語言,我們稱之為是數碼,即「bit」(數位)和「byte」(位元組)的轉換與解碼。從人性化語言到智能化語言,文學生產工具發生了比較大的變遷,這種變遷改變了書寫者與閱讀者的范圍,反映了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建立了新的文學社會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生產工具以及文化傳播體系的改變時常是締造一個新型社會的重要條件。
網路文學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文學,究竟有沒有改寫傳統文學的既定規范?有作家認為,網路不過是作品傳播、發表的一個新興渠道而已,其文學特質沒有任何變化,所以網路文學的概念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有人斷言:「對於文學說來,無論是網上傳播還是平面出版傳播,只是傳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文學本質的不同。」又有人認為網上創作無拘無束,構成了塗鴉藝術,雖然豐富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但是很多進入不了藝術范疇,更無從談對傳統文學的取代了。
文學是不同歷史時代的產物,由很多社會要素組成,不同時代的書寫工具和傳播途徑對文學本質總是有著不同的影響。當初造紙術的發明為文學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網路的介入多少也會為文學帶來一些改觀。但就目前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現狀來看,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二者的根本特徵是一致的。文學是關注社會、歷史,關注社會歷史中的人,是關注人的心靈與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學,都莫不如此,網路文學並沒有超出這個范疇。從技術上講,網路作為一個載體,是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之後的一種新型媒介,網上傳播有著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便利和快捷。由於技術原因,網路文學在行文的規矩和形式上,與傳統文學有所區別,文中夾雜大量的外文字母、單詞和符號,但是這些還沒有成為文學的本質。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在文學的內在精神上,應該是相同的。
D. 哪位大神給幾本關於網路文學論文的參考文獻。。。
歐陽友權老師應該是現在網路文學研究中不能被忽視的吧。
你可以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來搜索一下,當然,網路也可以。
中文資料庫像是中國知網什麼的應該也是很好用的呀,你可以用關鍵詞來搜索的。
白燁老師也有相關的論述,他的三分天下的說法。
對青春文學和網路文學有交叉研究的邵燕君等。
還有一位批判玄幻文學怪力亂神的老師,名字很不巧地被忘記了······哦。對了,陶東風教授,說得也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更多的材料就需要你自己去找了,麥太依靠網路知道哦
E. 網路文學是侵權嗎
如何認定製網路文學侵權行為?
1、根據《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權人及其權利。著作權包括十七項人身權和財產權。而且還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
2、什麼是網路文學侵權的行為?-----結合相關法律規定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2)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5)剽竊他人作品的;
(6)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7)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8)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9)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10)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11)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F. 急求關於網路文學研究的外文文獻,最好能有中文翻譯,2000字左右,但一定要有外文文獻資料。
能不能把你的去年的關於網路文學研究的外文文獻發給我,親
G. 求與網路文學有關的外文文獻
張永清: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策略
來源:美學研究 日期:2006年3月16日 作者:張永清 閱讀:1475
面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現狀,研究者給予了諸多命名,諸如讀圖時代、視覺文明、視覺文化、圖像文化、影視文化、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等等。與此相應的是,文化研究的興起、廣泛傳播及實踐。毋庸置疑,在這些不同的命名中,潛含著共同的價值判斷,即傳統的文學及文學研究日趨式微乃至終結。需要指出的是,針對同一文化現象,各種概念的出現,一方面說明理論研究的活力與切入視角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概念與術語的使用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隨意性。因此,在討論問題前,就需要嚴格界定與規范某些概念的內涵與使用范圍,比如圖像文化與視覺文化,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等。我們將沿用視覺文化這一概念來指稱我們目前的社會文化現實。我個人把當代的視覺文化理解為與傳統的語言文化相對的影像文化,主要以電影、電視等藝術為代表。
西方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把人類文化分成了幾個大的歷史階段。主要有以下幾種劃分方式:第一種,口頭文化、手寫文化、印刷文化、虛擬文化。第二種,馬克·波斯特所界定的口傳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電子媒介文化。第三種,哈羅德·伊尼斯從媒介角度,把西方文化分為文字和印刷兩個時期,又可細分為9個時期: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中世紀時期(羊皮紙和抄本);中國紙筆時期;印刷術時期;啟蒙時期(報紙的誕生);機器印刷時期(印刷機、鑄字機、鉛版、機制紙);電影時期;廣播時期。第四種,巴拉傑在20世紀初的《視覺與人類》中,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視覺文化、讀寫文化,再到視覺文化這樣一個螺旋式發展過程,我們的文化將重新迎來以「視的精神」取代「讀的精神」,以「視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時代。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另外一些西方學者如尼克·史蒂文森則把從媒介角度進行文化研究諸多理論流派劃分為三大方法:第一,各種批判的研究的方法,如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探討對媒介進行意識形態歪曲的各種系統性形式以及媒介與更廣泛的所有制、權力和權威體系的聯系;第二,各種象徵和文化的研究方法或受眾研究,主要探討媒介的符號豐富性等,主要體現在麥克盧汗、詹姆遜以及博德里亞等的相關研究中;第三,考察媒介本身對我們共同視野的影響。史蒂文森認為,這三種研究方法對我們理解現代電子文化、印刷文化和口語文化均有裨益。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理論上來理解視覺文化以及它與傳統的文學研究的關系。這個問題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研究重心勢必導致不同研究格局的出現,以及迥然不同的理論思考。這里存在著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的兩個研究方向和領域。第一,把研究重心放在對傳統文學藝術的研究上,主要考察它在視覺文化的時代語境中,從文學的生產、傳播、文本到接受所發生的系列性嬗變,以及與此相應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品格與藝術特性。第二,把研究重心放在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當代視覺文化上,主要考察作為其整個藝術重要元素的語言在影視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功能、審美特性、敘述策略等。我個人以為,對前者的探討更重要,也更迫切,這一理論需要我們來回答這樣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一個越來越圖像化、視覺化的社會,傳統藝術尤其是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語言藝術還有無生命力,是否就此終結?從現實情況看,文學的處境已經非常尷尬,而文化的圖像化、視覺化才剛剛開始。語言藝術最終能消亡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就要從理論上說明由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結果。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同樣也要從理論上說明它在哪些方面進行變革才能應對視覺文化時代的嚴峻挑戰,從而壯大繁榮文學自身。這些都需要研究者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視覺文化時代的傳統文學研究應該開拓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媒介角度進行切入與突破。具體而言,要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語言的媒介方式在人類技術演變過程中的更替以及對文學的生產、傳播、文本結構及接受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傳統的文學研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語言藝術的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審美屬性,以及基於媒介自身特點所引發的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的深刻變化。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羅奇的相關主張,他認為藝術活動與媒介無關。事實與此恰恰相反,媒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媒介活動,正如美學史學者鮑桑葵所說,任何藝術家都對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賞識自己對媒介的特殊能力,藝術家靠媒介來思索,來感受;媒介是他的審美想像的特殊身體,而他的審美想像則是媒介的唯一的特殊靈魂。實際上,從媒介的角度來探究文學藝術早已有之,如亞里士多德在對藝術進行分類時就採用了媒介作為其中的一個標准,認為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眾所周知,媒介自身的歷史性演變有賴於新技術的問世,而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識和觀念的層面,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
對此問題,西方學者已作了富有成果性的理論探索,比如,麥克盧漢理論的核心在於,探究技術媒介影響人類感知的方式,這構成了今天媒介研究的最為重要的理論問題;與麥克盧漢在媒介問題上的樂觀主義相反,博德里亞持悲觀論,對擬像和超現實的探究是其理論的核心;哈羅德·伊尼斯其理論的獨創性在於,探究媒介在西方文明興衰過程中的作用,與麥克盧漢把媒介分為冷媒介、熱媒介不同,他著重探討媒介與空間、時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組織、結構的影響。對我們的文學研究而言,應該著重考察的是語言藝術在口傳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三大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傳播、文本結構、接受方式等存在的諸多顯著差異和內在聯系。概而言之,從作為媒介的語言來看,口傳媒介的文化主要是聽覺文化或聽說文化,聽覺生活壓制著視覺價值,比如,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手抄本和早期的書籍是被用來高聲朗讀的,詩歌是被用來吟詠和歌唱,與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印刷媒介的文化主要是一種讀寫文化。與口頭傳播時期通用的那種重復性的對話思維方式截然不同,印刷媒介能將事件以有序的、合乎邏輯的和客觀的方式進行組織,促成了線性的、序列化的因果思維方式。此外,以頁面文字所具有的物質性與口傳文化中言辭的稍縱即逝相比,印刷文化以一種相反但又互補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識分子和理論家的權威。印刷媒介也使文學生產與接受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說書—聽書,而是寫書—讀書,從而營造了一種更鼓勵人們思考的文化環境,培育了自我反省的概念,書被靜靜閱讀的過程中,審美靜觀、審美沉思的審美觀念也得以形成。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口頭傳統蘊含的是精神,文字和印刷的固有屬性卻是追求物質,口頭傳統之式微,意味著對文字的倚重(因而倚重眼睛而不是耳朵)。
從印刷人到現代的圖像人,完成這一重要轉變的標志是照相術的發明。此後,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電視相繼出現,同時也伴隨著影視文化的蓬勃發展,昭示著我們社會進入了電子媒介文化階段。電子媒介文化不是聽說文化,也不是讀寫文化,而是視聽文化或視看文化。而傳統的讀寫文化如何在這一階段生存與發展,則是需要我們格外關注的理論問題。語言藝術不僅可以使用紙質媒介,也可以使用電子媒介作為載體、傳播方式等等,以及由此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性與美學品格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探究。這是因為,新媒介、新技術的問世,在改變人的存在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對世界、現實生活的感覺方式與審美心理,自然也就改變著對原有文學的認知模式,比如19世紀到20世紀小說敘事模式的深刻變革。現代人要求一種快捷、直觀的生活節奏與方式,而這些與印刷文化所要求的寧靜、平和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即使閱讀文字性的藝術品,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以一種悠然的心境咀嚼、品嘗、沉思藝術,而是一種隨意性的瀏覽、掃描,要求的不是永恆的審美體驗,而是瞬間的心領神會。現代人的這種內在需求,必然導致文學書寫模式、傳播模式、接受模式等方面的變革,而文學研究則需要從當代視覺文化這一主導格局中來思考文學面臨的挑戰。
面對文學在視覺文化時代所遇的困境,文學研究者的應對策略不應是紛紛轉向文化研究,甚至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學研究,這樣最終就取消了文學與文學研究;不應是只研究廣告、服裝、影視等流行文化。這些確實需要我們去研究,但目前更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文學研究如何面對視覺文化的全面挑戰。文學研究要突破,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需要從媒介的角度來思考語言藝術在口傳媒介、印刷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語言藝術在每一階段,其文學生產機制、傳播方式、文本結構、敘事模式、接受方式等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這就要求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範式進行相應的改變,在以媒介因素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把文學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作者簡介】張永清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
==============
從藝術的「生產工具」方面考察,文學的「生產工具」或者說媒介就是「語言」。我國傳統文學作品,從遠古的龜甲簡牘文學發展到現代的紙介質文學,語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網路文學的存在也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特 殊的計算機語言,我們稱之為是數碼,即「bit」(數位)和「byte」(位元組)的轉換與解碼。從人性化語言到智能化語言,文學生產工具發生了比較大的變遷,這種變遷改變了書寫者與閱讀者的范圍,反映了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建立了新的文學社會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生產工具以及文化傳播體系的改變時常是締造一個新型社會的重要條件。
網路文學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文學,究竟有沒有改寫傳統文學的既定規范?有作家認為,網路不過是作品傳播、發表的一個新興渠道而已,其文學特質沒有任何變化,所以網路文學的概念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有人斷言:「對於文學說來,無論是網上傳播還是平面出版傳播,只是傳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文學本質的不同。」又有人認為網上創作無拘無束,構成了塗鴉藝術,雖然豐富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但是很多進入不了藝術范疇,更無從談對傳統文學的取代了。
文學是不同歷史時代的產物,由很多社會要素組成,不同時代的書寫工具和傳播途徑對文學本質總是有著不同的影響。當初造紙術的發明為文學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網路的介入多少也會為文學帶來一些改觀。但就目前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現狀來看,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二者的根本特徵是一致的。文學是關注社會、歷史,關注社會歷史中的人,是關注人的心靈與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學,都莫不如此,網路文學並沒有超出這個范疇。從技術上講,網路作為一個載體,是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之後的一種新型媒介,網上傳播有著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便利和快捷。由於技術原因,網路文學在行文的規矩和形式上,與傳統文學有所區別,文中夾雜大量的外文字母、單詞和符號,但是這些還沒有成為文學的本質。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在文學的內在精神上,應該是相同的。
H. 網路文學版權問題
做成文檔形式後,看有沒有以盈利為目的來使用該文檔,若是以盈利為目的從事商業活動則造成侵權。若只是用來自己方便閱讀,那屬於正常的購買使用權,不造成侵權的。
I. 網路文學著作權有沒有專利的網站(如起點)給的稿費都交稅了么
你在網上寫文,如果沒有和網站簽約,那麼,你的電子版權就全部是你的,簽約之後會有一點限制,還有一類買斷文,這個就是買版權,賣了以後,你就沒有版權了。網站給的稿費一般都是稅後的,你直接收取就可以了
J. 網路文學著作權是否受法律保護
肯定是受保護的,你了解一下《雲霄閣侵犯網路著作權案》,可能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