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他物權有哪些
他物權 :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是指權利人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回的約答定,對他人之物享有的進行有限支配的物權,如承包經營權、抵押權、典權、質押權等。
按羅馬法理論,他物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此類權利以他人的所有權為前提而存在。通常僅體現為物權某項權能或一部分,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羅馬法上的他物權,一般包括地役權,永佃權,地上權,和質權四種,近代民法承襲了羅馬法的他物權概念及理論,但在其具體表現形式上則有越來越豐富的發展,學理上往往他物權成為「不完全物權」或「限制物權」並將其具體劃分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㈡ 親們.請問:按物權法規定什麼行為是善意取得.請舉例說明.
我偷了一個手機,價值2000元,我把這個手機以1900的價錢賣給你,並且對你說,這手機是我的,那麼你在不知道我偷了手機的前提下,並以合理的價格購買了這個手機,你就是善意取得~
㈢ 法律咨詢.. 他物權可善意取得嗎...舉例說明....
可以,只要滿足來善意源佔有的四個要件就成立:
1受讓人善意佔有;2轉讓人無處分權;3以合理價格有償轉讓;4善意取得財產已經發生物權轉移
所以動產、不動產都可以善意佔有.例:乙出賣了甲讓其保管的電腦交付與丙,丙在受讓時認為是乙的,根據善意取得制度丙取得電腦所有權.
㈣ 關於善意取得。 如題:「受讓人善意取得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所有權人須承受該他物權負擔」
拿擔保物權舉個例子抵押權
甲將相機給乙保管,乙自己拿去抵押給不知情的丙,丙又私自出賣給不知情的丁,並告訴相機設有抵押權,此時,丁就要承擔抵押權的效力
㈤ 什麼是他物權,能否舉個例子,謝謝
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按羅馬法理論,自物回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答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他物權一般不包括處分的權利。因為只有享有所有權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處分權。他物權往往不能排他享有。
常見的他物權有: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等,此外,除了這些用益物權以外,所有的擔保物權也是他物權。
(5)他物權善意取得舉例擴展閱讀:
他物權的特徵
1、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
這是他物權與自物權的最本質區別。他物權不能在自己所有之物上設定,因為自己所有之物,是所有權的客體,而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所有人享有最完全的支配權,勿需也不能為自己設定他物權。離開他人所有之物,他物權無從設定。
2、他物權是派生於所有權而又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物權。
他物權是所有權的派生之權,並非是完全獨立的民事權利。它是根據對所有權所設定的債權而形成的,而且來源於所有權,因而將所有權稱之為母權,而將他物權稱之為子權。
3、他物權是受限制的物權。
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不受任何限制。他物權則屬於限制物權。他物權的受限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物權受所有權的限制。二是,他物權也限制所有權的行使。
㈥ 舉例說明什麼是其他物權。
是指非所有抄人在所有人襲的財產上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以及在特殊情況下依法享有的處分權。
具有如下特徵:
1.其他物權是在所有權權能與所有人發生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
2.權利主體是非所有人,即除所有人以外的其他公民和法人
3.權利的內容是不完全的、受限制的
如租賃房屋後在徵得房主同意下的轉租行為,即為其他物權。
㈦ 善意取得的簡單案例
甲出差託付乙保管其電動車,在甲出差期間,乙把電動車賣給了丙,而丙事前並不知道乙沒有處置權,而且以合理的價格構成交易。該案例中就屬於善意取得,甲回來後,電動車歸丙,甲沒有權利索要,甲可要求乙交出交易金額,而且還可以要求乙賠償事宜。
㈧ 為什麼說「他物權成立後,優於所有權」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物權法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版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一條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物權法第二條規定與第九條規定內容有沖突有矛盾,根據第九條規定可以知道先有所有權後有物權,登記之後物權就反過來扼制所有權是不科學的。注意這個所有權的應用范圍不局限於經濟方面,任何方面是全覆蓋的,包括軍事、外交。起草物權法的那幾個人真不嫌寒磣,這么重要的問題不加思索就寫成法律,愧對全國人民
㈨ 指示交付為什麼能適用善意取得(最好舉例說明)
指示交付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之一就是善意受讓人由於相信無處分權人享有處分權而與之交易,這就要求無處分權人對標的物有權利之外觀。在實際生活中,若無處分權人沒有實際現實佔有標的物而欲同善意第三人進行交易時,其必定會提供證明自己享有標的物所有權的證明或者根據一般的生活經驗能夠判斷出出讓人對標的物「享有所有權」,只有這樣才能夠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所以,指示交付中期公示的效力相對較弱,但也因為如此,才更能夠顯示出公信的效力強度,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出讓人權利外觀的理解,增強了其對出讓人的信賴,從而與之為交易行為。
因此,善意取得的公信力指的是對善意相對人而言的公信力,對於否定論中提出的公示公信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只是片面的看法,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指示交付適用善意取得並不違背善意取得公信力的本質特徵。
㈩ 舉例說明動產的善意取得
動產的善意取得舉例如下:
某年某月初,吳奇,武漢理工大學教師到西藏出差給妻子向蘭帶回一個價值XX元的皮包,款式新穎,做工精細,妻子愛不釋手,花三天時間在上面綉了一個「愛」字。一天,兩人在一家酒店吃飯,不幸將皮包丟失。
事隔兩個月後,吳奇兩口子再次到此酒店吃飯,發現坐在他們旁邊的那位男士叫劉偉,肩背一個款式,型號跟自己的那個包非常相似,向蘭走上前仔細觀察,發現包上也綉一個「愛」字,跟她綉的那「愛」字一模一樣,向蘭斷定此包就是她上次丟失的那個包。
經了解,劉偉是從一個叫吳艷的姑娘手中花XX元買得的,當時吳艷聲稱是在一家酒店撿的,向蘭提出充分的證據後,要求劉偉返還,遭拒絕,於是吳奇兩口子將劉偉和吳艷訴至法院,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
法院在審理此案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1、認為此包歸吳奇倆,理由是吳艷對撿得的包無處分權,因此劉偉不能從吳艷那兒繼受取得包的所有權。依物權追及性這一法理,吳奇倆有權向劉偉取回自己的包。
2、認為此包歸劉偉,理由是劉偉取得包時並不知道吳艷沒有處分權也就是說他處於善意,他基於買賣行為有償取得包的所有權。吳奇倆不能向劉偉索回包,只能請求吳艷返還XX元的不當得利。
(10)他物權善意取得舉例擴展閱讀: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
一、在主體方面,轉讓人須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為有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在客體方面,從《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以交付為其公示原則,不動產以登記為其公示原則。
三、就主觀方面來說,受讓人應當的善意的。
四、在客觀方面,善意取得必須依一定的法律行為而存在,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