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松下公司做為,國內甚至全球知名的家電品牌,請問在中國有多少分公司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謝謝!
松下Panasonic 集團 是全球性電子廠商,從事各種電器產品的生產、銷售等事業活動。1978年,中國國家領導人參觀了松下Panasonic 集團日本電視機工廠。在雙方會談中,創業者松下幸之助表達了為中國做貢獻的決心。隨後,松下Panasonic集團進入了中國事業的起始階段。在這幾年中,松下Panasonic集團一直致力於產品出口以及對中國工廠的技術合作,並於1987年設立了第一家合資工廠。截至今日,松下Panasonic集團在中國大陸地區(含香港地區)的事業活動涉及研究開發,製造、銷售、服務、物流、宣傳等多個方面。
松下Panasonic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並於2002年實現了獨資,主要負責開展家電和系統商品的批發和售後服務活動。作為中國地區投資性公司,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還負責開展人才培養、財務、法務、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統括和支援活動。2012年1月,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吸收合並了松下電工(中國)有限公司,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
現在松下在中國主要有: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東部平台):
北部營業課 地址在北京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西部平台):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南部平台):
② 松下為什麼也叫panasonic和national
以後全都是Panasonic了,請看:
松下集團:全球品牌趨向統一
松下電工「改頭換面」
松下集團源於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建的「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成立之初的產品就是配線產品,八十六年以來松下電工的產品從未停止生產。
松下電器成立於1935年,其後松下電工從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的第三事業部獨立出來,而今這兩家「兄弟企業」是松下集團的兩大主體。
僅就松下電工而言,業務范圍已十分龐雜,主要由照明、信息裝置和配線、家用電器、建築產品、電子和塑性材料及自動控制產品等六大類,2002年銷售額約合107億美元,配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National品牌是松下幸之助在1925年創立的,1960年代松下電器開始向海外出口,因為National有「國家、民族」的含義,在很多國家注冊商標時被拒絕,松下電器轉而使用Panasonic。不論National還是Panasonic,品牌的所有權都屬於松下電器。
原先松下電工使用 Panasonic 品牌屬於特殊情況:在日本、中國市場只使用 National、NAIS 品牌,沒有使用過 Panasonic;後者只在歐美的小家電市場使用,所以其產值相當小,只有120億日元,占松下電工百分之一的銷售額。
為了繞開松下電器過於強有力的電器品牌形象,松下電工在1981年自創了獨立品牌 NAIS。在日本,National、NAIS各占其一半市場;在海外如中國市場,NAIS品牌銷售額往往更高。據知情人士稱:松下電工過去一直是「有償使用松下電器的National和Panasonic品牌」。
2003年正當松下電器品牌整合的時候,田中弘司曾對媒體表示:「三月份開始,除了小家電用Panasonic,其他都要用 NAIS。」按照計劃,整合完成之後,松下電工旗下六類產品中除了小家電,將全部使用NAIS。該舉措曾被戲稱為松下電工的「獨立運動」。現在突然掉回頭去,取消品牌多元化方案,意味著什麼?
「因為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跟松下電器之間有了新的想法,簡單地說,松下電工和松下電器的框架性合作協議改變了我們的政策。」田中弘司對記者表示。
框架性合作協議簽訂於今年4月1日,新的松下集團包括這兩家最大的企業,並直接導致兩家的品牌回到了「共同點」。
「統一品牌有三個出發點:客戶至上;從全球立場上看,品牌統一是否有益;還要從競爭對手立場看品牌統一的效果。我們要滲透到消費者中去,發揮品牌最大的價值。從宣傳上,兩個品牌要花費不必要的費用。兩個品牌分開宣傳,不如統一為一個品牌。」
最終的決定是:在日本,品牌統一成National、Panasonic;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場,所有松下產品的品牌統一為Panasonic,包括中國地區。
背景:松下電器絕對控股「小兄弟」
分析人士認為,此番松下電工棄用「NAIS」、限用「National」,力推亞洲用戶不太熟悉的「Panasonic」,根本原因還是要和松下電器「保持一致」。
整個松下集團的銷售收入約是86000億日元,松下電工的銷售收入約13000億日元,算下來松下電工占集團總營收的15%以上,雖然利潤率比較高(松下電工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今年將超過5%,而松下電器的平均利潤率只有2%),但是在半導體、視聽領域實力雄厚的松下電器還是集團內的老大。雖然 2001/02會計年度報告創紀錄地虧損4000億日元、營收縮水,並將「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的位子讓給了老對手索尼,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集團的品牌統一之路還是必須考慮相對強勢的松下電器營銷整合的利益。
2002年年報顯示,松下電器在松下電工佔有31.83%的股份,為其第一大股東;在2003年12月19日召開的董事會上,松下電器決定購買松下電工的股份,取得51%的持股比例,成為後者的絕對控股方。「親兄弟,明算賬」,看起來,「絕對控股」是協調步伐的必要手段。
日本企業有相互持股的習慣,但是反過來說,實力稍遜的松下電工只持有松下電器「不大的股份」。
專家認為,品牌的差異化定位及區域市場覆蓋的不重疊性使得渠道難以共享,導致銷售費用增加;如果各品牌沒有嚴格的市場區分和「團隊精神」,會使各自產品市場相互擠壓,出現「此消彼長」的尷尬局面;綜合性品牌則有利於節省宣傳成本,增強品牌的美譽度、知名度和聯想度。
松下電器早就認為Panasonic和National的雙品牌經常會混淆用戶的概念,弄不清它們跟松下的關系,不利於增強整體競爭力。在遭遇了連續兩個財政年度的巨額虧損之後,松下急需調整品牌戰略、重新搶占市場份額。僅在中國市場,松下電器就計劃用於品牌整合戰略的資金大約就有70億日元。作為控股方,松下電器要求松下電工放棄「獨立思想」、一起做大單一品牌也在意料之中。
兩個企業將聯合起來結算,松下電工導入松下電器的財務規則,會計基準也以美國的會計制度為准。從2005年起,兩家公司的年度結算也將統一。
田中表示:「可以說,松下電工成為以松下電器為主的松下集團的一部分。但因為還有其他的股東,我們不是百分之百地按照松下電器的模式來運行。」
前景:松下加大歐美市場開拓力度
雖然銷售額不高,松下對中國市場還是比較重視。在內地,其假冒產品比較多,配線產品被假冒得最為普遍。「這次推出的產品用了日本都沒有的尖端技術,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除了法律上的保護手段,這次我們的品牌是用中國還沒有的激光設備刻上去的,當地廠家不可能仿造。一台機器就要5000萬日元、300 多萬人民幣。」田中表示。
盡管如此,從全球市場來看,除了龐大的日本國內市場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歐美市場。根據記者得到的數據,以松下電工為例,在其13000億日元的全球銷售額中,日本市場就有8700億日元;其餘的市場以歐美為主。採用歐美用戶熟悉的Panasonic品牌在全球推廣產品,說明松下把海外市場的開拓重點放在歐美市場,亞洲由於知識產權、消費實力的原因一時還無法與歐美市場的重要性相匹敵。
據了解,合並成為一個松下集團後,松下電工不必向松下電器交納Panasonic 的品牌使用費。「我們將逐漸統一,會有一段時間兩個品牌(National和 Panasonic)共存。」企業高管表示。據透露,National 的品牌百分之百的轉換需要三年時間。相比之下,屬於松下電工品牌獨立標志的「NAIS」就沒有那麼幸運,它將以最快速度被 Panasonic 所取代。
參考資料:http://www.swcn.cn/eb_manage/manage_info.php?info_id=114
③ 早期松下電視製造商是什麼
Panasonic中文「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開始逐步更改為Panasonic,2008.10.1日起全部統一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業;發展品牌產品涉及家電、數碼視聽電子、辦公產品、航空等諸多領域而享譽全球;更有松下營銷文化的積淀,使得該企業品牌躍入《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 1994年9月2日,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與北京華瀛盛電器開發公司共同創立了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原簡稱CMC),總投資額達到3,000萬美元。CMC是「科·工·貿」三位一體的綜合支援公司,「科學」包括人才培訓中心、服務技術中心、唐山焊接機學校、FA中心、R&D中心等。「工業」包括向新事業推進、向製造型企業投資、和對現有企業提供支援。「貿易」包括建立銷售網路、綜合服務體制、促進出口等。在綜合事業支援活動方面,CMC向松下電器在華企業提供信息系統、知識產權、物流、公共關系、環境保護、技術法規和法務等支援活動。從1994年到2002年末,CMC的員工從100人增加到了600多人。 2002年12月17日,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正式轉變為獨資公司,英文簡稱也由CMC變為MC。公司從事業支援性公司變為地域統括性公司。公司注冊資本增加到了13,692萬美元,2004年初員工人數達到了約800名。
④ 松下電視是哪裡生產的在中國的產區在哪
東莞。
2015年松下電器發布通知證實,其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的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已於1月30日停產,將開始企業清算手續。這意味著松下在中國的民用電視機生產工廠已全部關閉。
雖然關閉山東工廠,但松下電視並未就此撤出中國市場。松下方面稱,將開展委託生產等業務,繼續銷售松下電器品牌的超薄型電視機。
關於部分業務用顯示器製品,松下將移交至集團企業之一的三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廣東省東莞市)進行生產。
(4)松下電器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2013年10月31日,松下董事會發表官方公告,正式宣布退出等離子面板/電視機生產業務。松下當時描述是,自LCD(液晶)電視大尺寸化以來,價格競爭嚴酷,盡管PDP為全球公認高畫質產品,但事業環境激變,全球PDP產品需求減少,松下已經很難繼續維持該事業運營,因此決定終止生產。
消費升級驅動下,中國的用戶早已經從消費供需向消費體驗轉變,日本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球市場上風光無限,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上,本土家電主要面向工薪階層消費者,而日本商品卻是高端大品牌,一度成為中高端消費者的首選。
但隨著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甚至某些方面已經遙遙領先,日本家電企業也正在面臨轉型陣痛期。
⑤ 松下期下都有那些品牌
「National」、「NAIS」和「Panasonic」。
在日本,品牌統一成National、Panasonic;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場,所有松下產品的品牌統一為Panasonic,包括中國地區。
松下集團源於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建的「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成立之初的產品就是配線產品,八十六年以來松下電工的產品從未停止生產。
松下電器成立於1935年,其後松下電工從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的第三事業部獨立出來,而今這兩家「兄弟企業」是松下集團的兩大主體。
僅就松下電工而言,業務范圍已十分龐雜,主要由照明、信息裝置和配線、家用電器、建築產品、電子和塑性材料及自動控制產品等六大類,2002年銷售額約合107億美元,配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National品牌是松下幸之助在1925年創立的,1960年代松下電器開始向海外出口,因為National有「國家、民族」的含義,在很多國家注冊商標時被拒絕,松下電器轉而使用Panasonic.不論National還是Panasonic,品牌的所有權都屬於松下電器。
原先松下電工使用Panasonic品牌屬於特殊情況:在日本、中國市場只使用National、NAIS品牌,沒有使用過Panasonic;後者只在歐美的小家電市場使用,所以其產值相當小,只有120億日元,占松下電工百分之一的銷售額。
為了繞開松下電器過於強有力的電器品牌形象,松下電工在1981年自創了獨立品牌NAIS.在日本,National、NAIS各占其一半市場;在海外如中國市場,NAIS品牌銷售額往往更高。據知情人士稱:松下電工過去一直是「有償使用松下電器的National和Panasonic品牌」。
2003年正當松下電器品牌整合的時候,田中弘司曾對媒體表示:「三月份開始,除了小家電用Panasonic,其他都要用NAIS.」按照計劃,整合完成之後,松下電工旗下六類產品中除了小家電,將全部使用NAIS.該舉措曾被戲稱為松下電工的「獨立運動」。現在突然掉回頭去,取消品牌多元化方案,意味著什麼?
「因為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跟松下電器之間有了新的想法,簡單地說,松下電工和松下電器的框架性合作協議改變了我們的政策。」田中弘司對記者表示。
框架性合作協議簽訂於今年4月1日,新的松下集團包括這兩家最大的企業,並直接導致兩家的品牌回到了「共同點」。
「統一品牌有三個出發點:客戶至上;從全球立場上看,品牌統一是否有益;還要從競爭對手立場看品牌統一的效果。我們要滲透到消費者中去,發揮品牌最大的價值。從宣傳上,兩個品牌要花費不必要的費用。兩個品牌分開宣傳,不如統一為一個品牌。」
背景:松下電器絕對控股「小兄弟」
分析人士認為,此番松下電工棄用「NAIS」、限用「National」,力推亞洲用戶不太熟悉的「Panasonic」,根本原因還是要和松下電器「保持一致」。
整個松下集團的銷售收入約是86000億日元,松下電工的銷售收入約13000億日元,算下來松下電工占集團總營收的15%以上,雖然利潤率比較高(松下電工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今年將超過5%,而松下電器的平均利潤率只有2%),但是在半導體、視聽領域實力雄厚的松下電器還是集團內的老大。雖然2001/02會計年度報告創紀錄地虧損4000億日元、營收縮水,並將「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的位子讓給了老對手索尼,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集團的品牌統一之路還是必須考慮相對強勢的松下電器營銷整合的利益。
2002年年報顯示,松下電器在松下電工佔有31.83%的股份,為其第一大股東;在2003年12月19日召開的董事會上,松下電器決定購買松下電工的股份,取得51%的持股比例,成為後者的絕對控股方。「親兄弟,明算賬」,看起來,「絕對控股」是協調步伐的必要手段。
日本企業有相互持股的習慣,但是反過來說,實力稍遜的松下電工只持有松下電器「不大的股份」。
專家認為,品牌的差異化定位及區域市場覆蓋的不重疊性使得渠道難以共享,導致銷售費用增加;如果各品牌沒有嚴格的市場區分和「團隊精神」,會使各自產品市場相互擠壓,出現「此消彼長」的尷尬局面;綜合性品牌則有利於節省宣傳成本,增強品牌的美譽度、知名度和聯想度。
松下電器早就認為Panasonic和National的雙品牌經常會混淆用戶的概念,弄不清它們跟松下的關系,不利於增強整體競爭力。在遭遇了連續兩個財政年度的巨額虧損之後,松下急需調整品牌戰略、重新搶占市場份額。僅在中國市場,松下電器就計劃用於品牌整合戰略的資金大約就有70億日元。作為控股方,松下電器要求松下電工放棄「獨立思想」、一起做大單一品牌也在意料之中。
兩個企業將聯合起來結算,松下電工導入松下電器的財務規則,會計基準也以美國的會計制度為准。從2005年起,兩家公司的年度結算也將統一。
田中表示:「可以說,松下電工成為以松下電器為主的松下集團的一部分。但因為還有其他的股東,我們不是百分之百地按照松下電器的模式來運行。」
前景:松下加大歐美市場開拓力度
雖然銷售額不高,松下對中國市場還是比較重視。在內地,其假冒產品比較多,配線產品被假冒得最為普遍。「這次推出的產品用了日本都沒有的尖端技術,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除了法律上的保護手段,這次我們的品牌是用中國還沒有的激光設備刻上去的,當地廠家不可能仿造。一台機器就要5000萬日元、300多萬人民幣。」田中表示。
盡管如此,從全球市場來看,除了龐大的日本國內市場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歐美市場。根據記者得到的數據,以松下電工為例,在其13000億日元的全球銷售額中,日本市場就有8700億日元;其餘的市場以歐美為主。採用歐美用戶熟悉的Panasonic品牌在全球推廣產品,說明松下把海外市場的開拓重點放在歐美市場,亞洲由於知識產權、消費實力的原因一時還無法與歐美市場的重要性相匹敵。
據了解,合並成為一個松下集團後,松下電工不必向松下電器交納Panasonic的品牌使用費。「我們將逐漸統一,會有一段時間兩個品牌(National和Panasonic)共存。」企業高管表示。據透露,National的品牌百分之百的轉換需要三年時間。相比之下,屬於松下電工品牌獨立標志的「NAIS」就沒有那麼幸運,它將以最快速度被Panasonic所取代。
另一篇參考文章:
http://www.chinesetax.com.cn/Article/Class1389/200508/172246.html
單品牌與多品牌的辯證法——松下品牌策略轉變的思考
資料來源網路,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⑥ 松下電器好不好
2、這款空調製冷效果很好,制熱效果要等冬天用了才知道,室內機的噪音控制方面沒預想中好;我們這小城市的安裝好像是外包的,技術水平很一般,不銹鋼架收費120元,看別人的好像都沒有超過100元的,抽真空的時間才11-12分鍾,不知道有沒有達標,希望不會有問題吧。
3、買之前考慮再三,對比了美的,格力,最後還是選擇了相對價高的松下電器。相信它的電機不會讓我失望吧!還沒怎麼用。今天剛安裝好,中間曲折,還好都解決了。安裝師傅也沒有像評論里那麼難以相處,反而我感覺特別好,很有禮貌,外機安裝位置也幫我共同思考了一番,非常感謝貼心的安裝服務。整理了一番後看圖喔!不銹鋼架被收費80元。棒棒噠
4、空調質量很好,製冷效果顯著,靜音無聲,符合松下的優質標准。但是運輸非常野蠻,運來的室外機包裝箱上面被踩滿了腳印,尤其空調安裝人員技術極差,都是新手,不知道是些什麼人員,安裝了3個多小時才搞好,室外機裝了3次才裝好,還裝歪了!室內機安裝過程中野蠻操作至內機導風扇葉損壞,幸虧松下售後及時趕到,修復了故障!未按規定取走機器條形碼,差點喪失保修資質!加長管道收費較貴!空調本身質量很好,售後安裝極差!
5、空調使用不到一個月 發現自動開機 報修 售後一推再推 約定了時間 三次沒有誠信的不按約定時間修理 因為和售後約定好時間 推掉工作 三次在家等 也沒有任何解釋 就說今天來不了 你售後的工作是工作 我的工作就不是工作了 40℃的高溫 來回跑了三趟等你售後維修人員 報修後第三天來了修理人員 拆機 直接用鉗子把 電路板上零件強行拆壞 空調手動開機功能不能再使用 說這個零件沒用 這個功能也沒用 辛苦掙錢3 剛買一個月的空調就從電路板上損壞式的強行扳掉零件 另外空調外機有異響 第一次保修 售後受理 但根本沒有安排維修人員上門 因為聲音不算太大 工作忙 就沒有再理會 這就是百年松下的態度和產品質量嗎 相信這個品牌才買的這個品牌 這就是這個品牌的價值嗎 另外我在詢問天貓客服售後保修退換貨問題時 客服一開始沒有拿出售後明文條款 說他口頭說的就是售後政策 我說請他拿出明文規定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具體內容 而不是以誰的口頭說明為准 客服態度就很不耐煩 客服的工作 就是為消費者解釋這些內容 掙的這份錢 請尊重自己的工作 也尊重消費者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去維護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合理權益了無奈
6、這個牌子家裡裝了幾台了,效果不錯,還靜音,這次性價比高,配送安裝速度很快。 室外機受損凹陷,不知道是運輸受損還是其他。 安裝師傅不負責任,家裡只有老人不懂,就隨意安裝,導致室外機在樓梯間下樓梯會碰頭,很鋒利,隱患大。
⑦ 企業年投入專利知識產權的成本有多大
您好,向日葵知識產權為您解答:
不同的企業對於專利的投入都不相同專,這取決於公司的屬運營情況,創新情況以及對待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
然而,一般來說,企業對於專利創新的投入越大,意味這企業的創造力越強,自然企業收益也會相應增多。
可以參照「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僅在中國范圍內的專利申請量高達31380件。我這么說您可能沒有太大感覺,那對比一下時下風頭正勁的「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他們在中國的專利申請是多少件呢?答案是50件。
當然我這么說沒有任何抬高貶低的意思,畢竟小米是一家經營還不算很久的公司,相信小米以後也會越來越好。
只是想說明,沒有辦法具體說出一個數字來表明公司對於專利的投入到底有多大,但是可以說創新越多的公司,盈利基本上也會越多。
⑧ 詳細介紹下日本松下公司
松下電器從1978年開始向中國出口產品以來,已向中國出口了各種產品和零部件。另一方面,還提供了彩色電視機等AV家電、電冰箱等家用電器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推動了這些產品的國產化進程。1987年9月,松下電器首次在中國(北京)成立了合資公司。在此之後,又相繼成立了從家用空調、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到通訊設備、圖像、音響、半導體等生產器材的廣泛領域的獨資·合資公司(到2004年12月31日為止,已成立的合資·獨資企業達61家)。生產的產品已經獲得了好評。松下電器之所以能夠獲得今天的發展,主要是由於把下列6個方面作為成立合資公司的指導思想。
1. 要開辦受中國當地歡迎的事業
2. 開展符合中國國家方針的事業
3. 生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4. 促進技術轉讓
5. 獨立自主經營
6. 培養中國當地企業管理、技術人才
在上述經營指導方針下,今後,松下電器仍將繼續為工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1994年9月2日,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與北京華瀛盛電器開發公司共同創立了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原簡稱CMC),總投資額達到3,000萬美元。CMC是「科·工·貿」三位一體的綜合支援公司,「科學」包括人才培訓中心、服務技術中心、唐山焊接機學校、FA中心、R&D中心等。 「工業」包括向新事業推進、向製造型企業投資、和對現有企業提供支援。「貿易」包括建立銷售網路、綜合服務體制、促進出口等。在綜合事業支援活動方面,CMC向松下電器在華企業提供信息系統、知識產權、物流、公共關系、環境保護、技術法規和法務等支援活動。從1994年到2002年末,CMC的員工從100人增加到了600多人。
2002年12月17日,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正式轉變為獨資公司,英文簡稱也由CMC變為MC。公司從事業支援性公司變為地域統括性公司。公司注冊資本增加到了13,692萬美元,2004年初員工人數達到了約800名。
隨著松下集團全球品牌統一工作的推進,2005年1月1日開始,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英文名稱由 Matsushita Electric Instrial Co.,Ltd. 改為 Panasonic Corporation of China.
⑨ 松下冰箱質量如何
松下Panasonic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廠商之一,松下冰箱一直以控溫精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在質量方面也有著不錯的表現,因此推薦購買松下的冰箱產品。
那麼下面我們我們將從冰箱的製冷量、節能效果、壓縮機性能、質量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松下冰箱。為了介紹得更為具體,我們從京東商城上選擇了一款銷量較高的松下冰箱產品——松下NR-C31PX3-NL(BCD-313WPCC-NL)三門冰箱作為具體例子,結合上述的關注點,來了解一下松下冰箱產品。
松下NR-C31PX3-NL(BCD-313WPCC-NL)三門冰箱
除了擁有不錯的保鮮性能表現以外,這款冰箱產品還擁有出色的Ag+銀離子除菌裝置,根據檢測報告顯示這款裝置的抗菌率能夠達到99.99%,有效抑製冰箱內細菌滋生,去除異味,打造更加清新健康的保鮮環境。這款冰箱在針對蔬果保鮮方面,採用了獨立的蔬果保鮮盒,配備了透濕保鮮膜,能夠有效保持適當的水分。此外,還擁有全自動的製冰系統,方便夏天製作冷飲使用。
而在質量以及售後方面,松下冰箱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品牌裡面算是質量可靠性第一梯隊的品牌,因此在購買松下冰箱時無需為質量過多的擔心。而這款冰箱也享受三包服務,一年質保期,在售後方面擁有較為不錯的保障。
松下冰箱作為多年的品牌產品,作為冰箱的核心產品壓縮機的生產研發也有一定的經驗,對於需要高質量的冰箱產品,這款冰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