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標的物滅失後物權如何主張
你好!
標的物滅失,物權已經消失,但如果標的物的消失是因為侵權造成的,可以主張侵權損害,要求對方賠償損失。
如有疑問請追問,滿意請採納,謝謝
❷ 標的物滅失後能否提起物權確認之訴,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一、訴訟標的物滅失案件的審判思路是怎麼樣的?
確立如下審判思路:首先應該及時釋明引導當事人選擇恰當的訴訟請求;其次要掌握此類案件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再次要在特定案件中確立滅失標的物的價值認定方法與評估鑒定的限定;最後要正確把握標的物滅失案件中酌定損失方式的適用。
二、訴訟標的物滅失的范圍界定
訴訟標的物是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本文所指的訴訟標的物僅限於通常意義上的財物,不包括行為等。在合同法中,標的物滅失指徹底毀壞不留殘值以及下落不明等情形,如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表述為「標的物毀損、滅失」。本文所稱的標的物滅失,是為了研究和表達上的需要對某一類案件情形所作的統稱,不同於法律中常用的滅失,比其范圍要廣,是泛指同一類型的案件。既包括物理意義上的毀損、徹底毀壞不留殘值,也包括下落不明,還包括訴訟中查找不到的擬制滅失。根據標的物滅失的情形,以及與訴訟的關系,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標的物滅失的案例,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實際滅失。即在訴訟時,標的物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如遺失等)。此種情形比較常見,案例一即屬於此種類型,車輛經過多次交易,查找不到下落。
2.擬制滅失。即在訴訟中,一方否認持有標的物,或者認可持有但拒不提供標的物,導致人民法院在該案的審理中,無法查明標的物的確切下落。如案例三:原告孫某母親死亡後,原告應被告王某的要求,購買了金首飾3件(價值12092元),作為陪葬品交給王某。但王某沒有將其用於陪葬而是據為己有,原告要求返還。被告則辯稱放入死者衣服口袋一並火化了,不應該承擔返還責任。
3.金錢滅失。這是指在家事糾紛訴訟中,有證據能證明一方曾經持有一定數量的共有金錢,但在訴訟中,曾經持有的一方主張現在已經部分或全部使用完畢,而相對方又無證據證明該金錢現在仍然存在。如案例二。
三、及時釋明引導當事人選擇准確的訴訟請求
固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法官審理案件的第一步,也是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的基礎,因此法官需要讓當事人明確和固定訴訟請求,才能開展後繼的審理工作。為了保障審判的針對性以及訴訟的經濟性,相關司法解釋明確法官可以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予以釋明,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35條的規定,以及《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4條的規定。在標的物滅失案件中,當事人可能會提出返還財產、分割財產、確認物權、賠償損失等不同的訴訟請求。由於滅失的類型不同,會導致訴訟請求與案件不匹配,請求的內容不具有可執行性或可裁判性。如果簡單機械地按照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審理,就會增加訴累,也會影響裁判的可接受性和可執行性。因此,為了妥善解決紛爭,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當根據不同的請求權基礎,以及不同的滅失類型,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評估分析。如果認為其訴訟請求不當,應及時向當事人作出釋明,引導當事人選擇恰當的訴訟請求。具體而言,可以按下列情形予以釋明:
1.實際滅失請求賠償。標的物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當事人要求返還的,因此時標的物已不可能重現,除可以返還替代物外,應當向其釋明變更訴訟請求為賠償損失。
2.擬制滅失避免訴累。持有標的物的一方否認持有標的物的,權利人可以要求返還財產(若不能返還則賠償損失),或者直接要求賠償損失。權利人僅要求返還財產的,在不能查找到具體標的物的情況下,為減少訴累,應向權利人釋明增加若不能返還則賠償損失的請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時應一並查明標的物的價值;當事人堅持不增加的,可以只判決返還,但應向當事人釋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94條的規定。因為根據該條的規定,在不能執行原物的情況下,可能要再次引發訴訟來確定賠償損失的金額。
3.實際滅失不確權及其例外。對於標的物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的,一般不宜提起物權確認之訴,應當予以釋明,引導其主張賠償損失。因為標的物存在,物權就存在;標的物一旦毀損滅失,則特定物之上的物權也不復存在,這時物權已經消滅。原物權已經不存在,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基礎已經喪失,就不能再行使物權請求權了,只能另行提起侵權之訴。此時即使曾經的物權人請求確認物權,亦不應簡單支持其請求,而應當予以釋明,引導其主張賠償損失。但是,有原則就有例外,當實際滅失的標的物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爭議,對滅失之前的所有權歸屬進行確認,對當事人雙方存在確認利益且具有現實的爭訴價值時,允許對過去的物權進行確權是恰當的。[1]因此,當事人對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的標的物存在物權爭議,若物權爭議的當事人僅存在物權爭議,不負有賠償或補償責任,且只有確定物權人,才能進一步向負有賠償或補償責任的責任人主張權利時,物權爭議者可以提起物權確認之訴。權利人請求確認物權成立的,應支持其訴訟請求。
4.抵押物實際滅失的釋明。抵押權人對已經實際滅失的抵押物要求行使優先受償權的,此時應該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四條的規定,向當事人釋明,抵押權人可以就該抵押物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優先受償。當抵押物實際滅失後不存在或無法獲得保險金或侵權賠償時,若抵押物的滅失系因抵押人過錯所致,應向抵押權人釋明變更訴訟請求為以抵押物價值為限承擔賠償責任,或者要求另行提供抵押物。
四、准確分配對標的物進行確定的證明責任
在涉及標的物滅失的案件中,標的物的確定直接影響審判的進程,無論是返還還是賠償的訴訟請求,都必須建立在標的物確定的基礎上。在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明確後,第二步要對標的物進行確定,只有證明標的物現時仍然存在,才能判決返還財產;或者通過證明標的物的原先存在狀態,才能進而確定該標的物的價值,才能確定判決賠償的具體金額。因此,標的物的確定對於案件的審理進程至關重要。
綜合上面所說的,訴訟標的物被滅失那麼就會涉及到賠償的事宜,對於此案件,執法人員在審理的時候就會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處理,在審判的思路上就會結合案件的整個的過程來確定責任,最後決定該由誰來進行賠償這個損失。
❸ 在民法中原始取得完成後,取得人擁有該遺失物的物權,原物權人不得就該物主張任何權利
我也木有搞懂,要不你去「新華考資」查查相關案例,我當時考司考的時候用的資料都是在「新華考資」找的,你可以直接搜索「新華考資」去查找資料...預祝你新年快樂..我不是做廣告的,如果信得過我,就去「新華考資」自己下載...
❹ 求大神告知,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請求權一年未行使喪失後如何救濟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 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專還原物;對屬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該條規定的是佔有人的佔有返還請求權,這個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是指在一定期限內不行使權力,自期滿時喪失權利的期間,是個時間段),只要超出一年,佔有人喪失權利;對比原物所有人,物權是絕對權力,無論何時,所有人都有權對侵佔人提起原物返還請求權。
❺ 有關抵押物滅失後如何救濟(以下為個案)
依據物上代位性,抵押權人有權逾期後優先執行滅世後財產賠償款。
❻ 用益物權已消滅情況下,怎樣主張民事權利
這是經濟法的范疇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這一概念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沒有出現,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也只有零星幾條。物權法草案第1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嚴格說來這也不是用益物權的立法定義。因此,在中國民事立法上難以給用益物權一個明確定義。在民法學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1]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2] 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中文名
用益物權
出 處
《物權法》
舉 例
土地承包經營權
定 義
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
特 征
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
❼ 物權請求權原物滅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五十專七條規定:屬「生效法律文書確定被執行人交付特定標的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被隱匿或非法轉移的,人民法院有權責令其交出。原物確已變質、損壞或滅失的,應當裁定折價賠償或按標的物的價值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其他財產。」這是司法界比較推崇的觀點。
也有人為既然原物滅失,物權返還請求權的基礎就不存在了,應另行起訴。
❽ 關於房屋 物權滅失如何認定 謝謝
翻建房屋沒申報(登記)並非就屬於違章建築。
至於老房子,你拆除完成的那刻,就已經事實不存在了,也就無所謂所有權了。
至於拆遷,該補償的還是補償。
❾ 標的物滅失,可否進行確權之訴
當事人擁有一所房屋,並在1960年取得房產證,後在文革期間由於歷史原因,搬出該住所,但一直在就房產稅。1983年當地政府房管部門將該房一並徵用給某公司,該公司將原房屋拆除進行了翻建,目前對於原房是否被拆亦然是本案的焦點,後一、二審法院認定原房已經被拆。標的不存在缺乏確權的事實基礎,駁回了當時人的訴訟請求。 暫且拋開事實的部分,就標的物滅失可否確權,談一點看法。從法律理論上講,權利到底是主體性還是客體性的?當然從完整的權利角度講權利是主客體的統一,沒有權利主體或者沒有權利客體都是不存在權利的,當然客體存在的情況下,對於主體是可以部位的,如遺失物無人領取的歸國家所有,無人繼承的遺產歸國家所有。這都是權利主體的補救制度。而權利的標的一旦喪失,是無法補救的,但是能不能因為權利的標的喪失就當然的剝奪主體的權利,權利就此消滅。當然不是這樣的,若如此財產的侵權就無法救濟,財產一旦受到損害必然其損失部分就相應的滅失,若其對應的權利也滅失。那麼侵權損害的請求就缺乏了基礎。因此在標的物滅失之後,應當承認其存續期間的權利人,亦然享有對於該物的權利。 從現行的法律規定看《侵權責任法》的第十五條規定規定的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都是在承認非法滅失部分的權利亦然存在,《物權法》的三十六條的規定,其邏輯前提也是承認非法滅失的財產,所有人的權利亦然存續的前提下規定的,負責根本無法操作。 當然在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及合法的行為消滅標的物的,是對於權利的放棄,權利當然消滅這既是《物權法》三十條的規定,在非法毀損標的物的情形下,是不能使用該條而認定物權消滅的。
❿ 在所有權人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時,標的物已經毀損滅失了,是不是所有權人就喪失了請求返還原物的權利
首先,天然孳息的歸屬有約定的從約定,無約定的歸用益物權人,無用益物權人的歸所有權內人。所以有權要求容返還小牛。
其次,義務以可能為前提,返還原物請求權以原物或孳息存在為前提。小牛已經滅失,不能再要求返還。
再次,相對人是善意時,只能要求返還現存利益,不能要求補全損失。所以不能要求賠償小牛的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