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權法問題
佔有的權利推定,是指佔在人於佔有物上行使的權利,推定為佔有人有此權利,如主張無權利者,應負舉證責任。
佔有的事實推定又稱作有的狀態推定。佔有狀態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若由佔有人承擔對於佔有事實和狀態的全部舉證責任非但不易,且與法律為維持現狀而設佔有制度之宗旨也相違背。鑒於此,法律對於佔有的事實狀態設計了推定製度。(佔有意思、佔有狀態、佔有時間、佔有人有無過錯的推定)
⑵ 簡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急需,求大家幫幫忙
一、物權絕對原則
(一)物權的支配性、排他性和對世性
物權絕對原則首先表現為物權的支配性、排他性和對世性。
1.對物權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性。物權人無需義務人的協助行為,僅憑物權人自己的意願即能支配物實現權利內容的利益。
2.行使物權的排他性。此種排他性表現為兩方面:支配力的排他和妨礙的排除。支配力的排他是指在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完全支配權,一個特定物上不得存在兩個不相容的物權。
3.物權的對世性。物權的對世性側重於物權在法律關系層面上的絕對性。如前所述,物權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對物的關系,正是因為除物權人以外的一切義務人的不作為,即容忍、尊重和不幹涉義務的履行,物權的支配力才得以實現。
二、物權客體特定原則
物權客體特定原則的內容
(一)物權標的物須為現實存在的物
(二)物權標的物須特定
(三)物權的標的物須為獨立物
三、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包括四個方面:①物權必須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隨意創設;②物權的內容只能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③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加以確定;④物權的公示方法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
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
(一) 物權類型法定
(二) 物權內容法定
四、 公示與公信原則
公示與公信原則的內容
(一)公示原則
1.公示原則的內容。公示原則的內容是,物權變動的事實凡是以法定形式公示的,產生權利變動和對世的效力。
2.公示的對象。公示的對象應是物權權利歸屬的事實。通過公示向社會不特定人表述其物權的存在及物權的范圍和歸屬情況,以獲得非權利人對於物權的認知,從而遵循不作為的消極義務以尊重他人的物權。
3.公示的方式。為了將物權歸屬的事實公開化,以便第三人知曉,法律要求必須以法定的方式為之。
4.公示的效力。 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所採取的物權變動的方式不一致,故經過公示的物權效力在不同立法例中有不同表現。總體而言,表現為兩種典型效力:
(1)公示對抗主義。
(2)公示要件主義。
5.公示原則的立法理由。
(1)使物權變動的事實為第三人得以知曉。
(2)保護交易安全。
(二)公信原則
1.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
2.善意保護效力。
五、 區分原則
⑶ 物權包括哪些權利
包括:佔有、收益、使用、處分權。
⑷ 法律中什麼叫做權利推定
法律中的權利推定,是近現代物權法上頗具特色的一類法律規范。它包括兩種形態:即佔有權利(所有權)之推定與不動產登記簿之權利推定,其概義大致為——不動產依其登記簿設權利人、動產依其佔有人而行使所有佔有權利之推定效力。
在我國司法中,已明確規定:對罪犯的權責界定,遵循著「權利推定原則」和「克減明示原則」。意即若法律未明文對罪犯權利作出限制、剝奪,那罪犯應享有這些權利,就算其因監禁狀態無法行使其權利,也不影響其權利主體資格。
比如罪犯在服刑期間,雖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其財產權未被剝奪,仍受法律保護,未經權利人的授權與允許,他人或其它社會組織不能處置與佔有。國既否定封建的有罪推定,也沒有明文規定無罪推定。強調在偵査。
審判過程中要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査研究,不輕信口供,嚴禁刑訊通供;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保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准確揭露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事實推定來源於司法人員的邏輯推理過程,但與一般的執法人員日常推理有別,是經過理論和實踐的長期的總結,成為了一種已經形式化、先定的作出某種結論的規則,即推定規則。所以要特別注意將事實推定與事實推理或推斷區別開來,不能將一般推理誤認為推定。
推定是根據某一事實的存在而作出的與之相關的另一事實存在(或不存在)的假定,這種推定與證據問題息息相關,它可以免除主張推定事實的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並把證明不存在推定事實的證明責任轉移於對方當事人。
⑸ 物權的全面性原則
權法定原則。指物權的種類、效力、公示方法都要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合同任意創設。
確立物權法定原則,首先是要在《物權法》中建立完整的物權體系。借鑒日本的做法,從物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角度,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大類。用益物權是對物的使用並獲取收益的權利,擔保物權是擔保債的實現設定的權利。前者支配物的使用價值,是主權利,後者支配物的交換價值,是從權利。
第二,一物一權原則。一個物上只能設定一個所有權,可以設定多個物權,但不能設定相互矛盾的物權。
一物一權原則必須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是,我們鼓勵一個物上設立多個物權,但要避免內容相沖突的物權,一旦當事人設立了內容相沖突的物權,應當通過什麼樣的規則來解決。一物之上有多個抵押權,根據物權的優先原則,實行先來後到的規則,先設定的抵押權優於後設定的抵押權。但不同的物權不可以簡單的實行先來後到。法律可以在例外的情形下規定哪一種物權有優先效力。在兩個不同性質的物權沖突時,如果使一種物權有優先於另一種物權的效力,必須使其有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使另一種物權人在設定時就已經知道有此種物權存在。否則,不能有優先的效力。
第三,公示和公信原則。物權是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其他人,因此要讓世人知道。公示是物權設立的基本條件,公示的效力,對於動產是交付、佔有,對不動產,是登記。登記在確認效力時,要把他和交易本身區別開。
公信主要用於不動產領域,指凡是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他是真正的權利人。如果登記記載的權利人以不動產進行交易,對方根據對登記的信任而與其進行交易,哪怕事後證明登記是錯誤的,交易仍然受到保護。主要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現代民法重要任務是保護權利的外部表象。登記形成權利外觀。交易的當事人應該足夠相信登記的記載,並基於這種相信進行交易,否則,交易沒有安全感。
⑹ 物權變動的原則是什麼急需答案!!求賜教
他包括兩種原則公信原則和公示原則,你上現代物業發展論壇看看吧,去參加學習一下哦
⑺ 什麼不動產登記的權利推定什麼是不動產登記的善意保護
什麼是不動產登記的權利推定?什麼是不動產登記的善意保護?
答:在不動產登記簿上記載某人享有某項物權時,推定該人享有該項權利。在不動產登記簿上塗銷某項物
權時,推定該項權利消滅。」這就是關於不動產登記簿具有「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的規定,所要解決的
是法官應當如何對待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的「真偽」問題,亦即規定作為證據的不動產登記簿的
「證據力」。
不動產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因為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因此可以直接根據不動產登記
去保護,物權法賦予不動產登記「公信力」、「善意保護」的效力,就可以達到特殊保護不動產交易的善
意第三人的政策目的。基於特殊保護善意第三人的政策目的,用登記的「善意保護」制度(登記的「公信
力」)保護不動產交易的善意第三人,以及特殊動產(船舶、飛機、機動車)交易的善意第三人;
因為一般動產沒有登記簿,不得已創設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以保護一般動產交易的善意第三人。
⑻ 如何理解民法中佔有的權利推定效力、權利取得效力、保護效力
佔有 指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佔有人可以是依法有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如根據租賃合同在租期內佔有對方交付的租賃物。佔有人也可能是無權佔有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如借他人的物品,過期不還。佔有人不知道自己是無權佔有的,為善意佔有;明知自己屬於無權佔有的,為惡意佔有。 佔有 也翻譯成「同化」。解釋學用語。指使異己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即使文本與解釋者的疏遠不再存在。德國施萊爾馬赫用以指解釋者放棄自己的成見恢復作者的意圖。伽達默爾不主張到原作的視界.提出視界融合,因而承認解釋者與原作者的視界之間的距離可以存在。而在融合中形成一種新的視界。法國利科則認為佔有是通過實現文本的意義以擴展解釋者的意識世界,因而解釋者所要佔有的是可能的想像的世界。認為這個有的過程要由自我的反思來加以解決,自我反思是以一定的特定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具體的反思,它是一種解釋。它對對象、行為、象徵、符號進行理解,以獲得真正的自我。這種自我反思佔有文本的可能世界中所可以理解的東西而擴大了自我。理解就是解釋者超越自己的存在的有限世界,從佔有中得到一個擴大了的自我。 佔有possession對物的控制和管領。各國民法規定,所有人都有權佔有所有物。同時也有非所有人佔有的種種狀況,而且范圍十分廣泛,情況也相當復雜。為此,各國民法典和民法著作,按不同標准對佔有作了不同的分類,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①完全佔有和不完全佔有。一般認為所有人的佔有是完全佔有,他可以對佔有物擁有完全的物權。非所有人的佔有則是不完全佔有,如承租人對租用的房屋,不享有完全的物權。 ②直接佔有和間接佔有。直接佔有是指直接對物的控制,而不問權源如何。所有人常常直接佔有所有物;而在不少情況下,所有人並不直接佔有,而為地上權人、典權人、質權人、承租人、借用人、保管人、受託人、承運人等直接佔有,但所有人的所有權未變,依法或依約仍可請求返還。這種佔有稱為間接佔有。直接佔有也被稱為實際佔有。間接佔有由於是從所有權推定的,因此又稱為推定佔有。 ③合法佔有和不法佔有。或稱正當佔有和不正當佔有。在非所有人的佔有中,有合法佔有和不法佔有兩種情況。凡有法律依據,即依照法律規定、所有人的意志、行政命令或法院裁判以及其他合法原因而實行的佔有 ,叫做合法佔有。反之為不法佔有。另外,按照有無正當權源,可分為有權佔有和無權佔有,其含義和法律後果與合法佔有、不法佔有類似。 ④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在不法佔有或無權佔有中,按照佔有人是否知情,即是否已知或應知為不法佔有,可區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類。如佔有人知情或應當知情,就是惡意佔有;如佔有人不知情或不應知情,就是善意佔有。另外,佔有還分為公然佔有與隱秘佔有、和平佔有與暴力佔有等,用以確定因佔有時效而能否取得所有權(見民事時效)。王利明:試述佔有的權利推定規則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動產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該條確定了佔有的權利推定規則。這一規則的確立對於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保障財產秩序和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鑒於該規則首次見於我國立法草案,有關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將對該規則進行的相關問題進行一些初淺的探討,以供參考理論界與實務界參考。 一、佔有的權利推定規則設定的必要性 在民法理論與立法上,佔有究竟是一種事實狀態還是一種權利,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由於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不同,因此實際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佔有保護立法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一種模式主張佔有為一種事實狀態。《德國民法典》第854條規定,物的佔有,因取得對物的事實上的支配力而取得。根據立法者的解釋,事實上的支配力體現為對物的事實上的一種實際管領,[2]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將佔有理解為權利。[3]但此種觀點並非主流觀點。而以日本為代表的另一種模式認為佔有是一種權利即佔有權。《日本民法典》物權法篇中第二章未規定佔有的概念,而是規定了佔有權。其第180條規定,佔有權,因因為自己的意思,事實上支配物而取得。根據學者的解釋:「佔有權的內容並非像其他物權那樣要確保對外界物資的使用,而是以事實的支配作為事實,而認為其暫且正當的一項權利,以便使之得出上述法律效果。[4對於上述爭論,筆者的觀點是,佔有既可能是一種事實狀態,也可能是一種權利。但為了擴大對佔有的保護,維護交易秩序和財產安全,有必要將佔有界定為事實狀態。因此佔有是佔有人基於佔有的意識而對物的事實上控制,或者說是民事主體基於佔有的意識對於物的進行控制的事實狀態。 所謂佔有推定規則,按照學理上一般理解,是指「佔有人於佔有物上行使之權利,推定其適法有此權利。即佔有人於佔有物上行使所有權時者,推定其適法有所有權。佔有人於佔有物上行使租賃權或其他權利者,推定其適法有租賃或其他權利。」[5]簡單地說,就是指動產的佔有人在法律上推定是動產的權利人,但此種推定具有可以辯駁的效力,只要存在相反的證據證明,就可以推翻此種推定 根據學者考證,佔有權利的推定是起源於日爾曼法上的佔有,是基於佔有的表彰本權的功能而產生的。[6]由於在羅馬法上,佔有制度主要是對佔有事實的保護,不牽涉到佔有本權的認定。佔有和所有是完全分離的,羅馬法諺還認為:「所有權與佔有毫無共同之處」,所以佔有和佔有權是分離的,因此在羅馬法中,佔有並不具有表彰本權的功能。[7]佔有也不必實行權利的推定。「羅馬法上之佔有系與真實之支配權分離,專就佔有本身承認其效力,而日爾曼法之佔有系與真實之支配權相結合,為真實支配權之故,對其表象之外部狀態(對物事實支配),承認其效力。」[8]因此在日爾曼法上有必要存在佔有的推定規則。由於該制度對於保護財產秩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為現代各國民法所充分採納。佔有的推定規則已經被各國的立法所普遍採納。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006條第1款第1句規定:「(1)為動產佔有人的利益,推定其為物的所有人。但從物從前佔有人那裡被盜、遺失或者以其他方式喪失的,對前佔有人不適用前句的規定,但物為金錢或者無記名證券的除外;(2)為前佔有人的利益,推定其在佔有存續期間曾經是物的所有人。(3)在間接佔有的情況下,這一推定適用於間接佔有人。」《瑞士民法典》第930條規定:「(1)動產的佔有人,應推定為該動產的所有人。(2)原佔有人,應推定曾為該動產的所有人。」《法國民法典》第2230條規定,「在任何情況下,均推定佔有人系以所有權人之身份進行自主佔有,但是能夠證明佔有人開始佔有就是為他人佔有者除外。」可見,佔有的推定規則,已經是大陸法系國家所通行的一項規則,也是各國立法所普遍採納的經驗。 我國物權法草案第4條也確立了佔有的推定規則。我們認為,採納該規則重要性在於以下幾方面: l首先,有利於維護財產秩序,促進社會的和諧。佔有的推定規則雖然是一種臨時性財產秩序,一方面,推定佔有人為權利人從而保護佔有,這樣任何人只要事實上佔有了某物,其他人都無權進行對其進行侵害。即使佔有人是非法佔有,那麼也只能由有關國家機關通過一定的程序對其佔有進行剝奪。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以其是非法佔有,而任意對其進行暴力剝奪。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德國法學家耶林指出,在佔有制度之下,對於強盜和小偷亦受保護。[9]這種說法雖然頗為極端,但也很好的說明了佔有推定規則對維護財產秩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佔有推定規則的適用,可以有效的防止個人採取非法的自救手段,避免出現以暴治暴、私人執法的後果。「無論在佔有人之自力防禦權中,還是在其佔有保護請求權中,禁止之私力這個概念均有重要意義。只有存在禁止之私力時,佔有之保護功能才會顯現。」[10]現代民法原則上禁止私力救濟行為,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能夠採取私力救濟,以此防止出現私人執法和暴力行為。盡管佔有人是非法佔有,但除非權利人有權採取合法的救濟手段,否則只能依據法定的程序來剝奪佔有人的佔有。甚至在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合法佔有人喪失佔有,而被非法佔有人佔有,但合法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沒有主張權利,那麼非法佔有人就可能變成合法佔有。法律上所禁止的私力是指違背佔有人的意思而侵奪後者妨礙其佔有的、為法律所不許可的行為如盜竊。又如,不經佔有人同意而私自將其物取走,即使行為人沒有盜竊的意圖,也是實施了法律所禁止的私力。[11]所以,因為法律保護佔有,所以任何人必須依據法律規定才能夠剝奪他人的佔有,未經佔有人的同意,即使是剝奪某種不合法的佔有,也是應當受到法律禁止的。 其次,有利於維護私有財產權、鼓勵社會財富的創造。一方面,通過權利佔有規則可以有效地使得公民佔有自己的財產,不必因為對其財產佔有提出異議而使自己的財產處於不安全狀態。公民佔有自己的財產之後,不需要時刻收集證據以證明自己的財產的是合法的,或者證明自己對財產具有所有權(事實上,就動產而言人們常常很難證明其屬於自己的財產)。如果每個人對自己佔有的財產,都要證明其所有權,那麼人們在購物之後必須永久的保留各種取得該財產的法律文件(如買賣合同書)或者書面證據(如購物發票)。這就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麻煩。如果不能舉證證明自己佔有的財產是自己享有所有權的財產,其財產的合法性就會受到他人挑戰,這樣財產的秩序、安全就會受到重大損害。我國憲法規定合法的財產應當受到保護,而「合法」的限定就需要通過民法中佔有推定規則來加以保障。這就是說,現實中佔有的財產都可以推定為合法的財產,從而充分地保護公民的財產所有權,並有利於維護財產秩序,防止以暴易暴。即使是非法的財產,任何人也不能從佔有人人手上隨意搶奪,而只能依據法律程序予以處理。我國刑法本來實行的是無罪推定,這與佔有保護也是一致的。所以佔有推定規則對保護公民財產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佔有都具有保護本權的作用,佔有的背後常存在本權,佔有本身就具有表彰本權的功能,所以保護佔有可以強化本權、保護本權。[12]還要看到,一旦在物權法中引入佔有推定規則之後,可以對合法財產保護的范圍更為寬泛,推定規則的前提就是對事實狀態的保護。如果在物權法上僅僅調整有權佔有,那麼就大量需要及時保護的佔有無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這樣就會使得佔有的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起到法律定分止爭的作用。佔有本身雖然等同於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但佔有體現了一種重要的財產利益。尤其在財產權屬暫時不明的情況,仍然可以提供有效的保護方式。 第三,有利於維護交易秩序的安全、快捷。在佔有人對佔有的財產進行處分的時候,受讓人可以藉助於佔有的外觀,產生對出讓人的信賴。法律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對善意取得人的保護。任何人都無法僅僅憑佔有的事實就判斷佔有人的權利事實,但是要進行切實的審核既無效率也不可行,所以法律規定依據佔有的事實可以推定佔有人是合法的權利享有人,而在有例外證明情況時除外。佔有的推定規則為善意取得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它對保護交易安全、鼓勵和促進交易具有重要意義。[13]還要看到,為了維護交易安全需要確定公示原則,對動產的公示方法就是佔有,在物權法中,規定佔有就必須對佔有作出明確的界定,如果僅僅將佔有限定在佔有權,實際上限定了動產的公示方法,給動產的物權變動帶來很大的困難。 最後,佔有推定規則有利於促進物盡其用、提高效率。德國法學家海克(Heck)、鮑爾(Baur)認為,佔有人對其佔有物具有繼續使用的利益,佔有作為持續性的狀態和利益,在法律上應當獲得保護。[14]此種持續性的利益在民法上有多處體現,如取得時效,租賃權的物權化等。佔有的持續性規則需要有佔有的推定性規則來實現,只有推定佔有是合法的,才能夠保證佔有人長期、持續的利用佔有物,充分起到物盡其用的效果,在滿足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依法通過取得時效獲得所有權。並且民法上的先佔規則,也體現了此種佔有的效率規則。
⑼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一)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二)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三)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