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法上的特定物與不特定物的區分說明
(1)概念
A、特定物是獨具特徵或被特定化並且無從替代的物。特定物既包括獨一無二的物,如魯迅某書手稿、劉海粟的畫等,也包括經當事人指定後被特定化的種類物,如經挑選的傢具等。特定物因其不可替代性,故也稱不可替代物。
B、種類物是以品種、規格、質量或度量衡確認的一類具有共同特徵的物。如1噸煤、20公斤大米等。種類物在交易時,具有可替代性,故也稱可替代物。種類物如經當事人指定後,也可成為特定物。
(2)區分的法律意義:
A、民事法律關系的專屬性。
民事法律關系,有的只能以特定物為客體,如租賃、借用合同等,而有的只能以種類物為客體,如消費借貸、貨幣借貸等。在租賃合同和借用合同期限屆滿時,承租人和借用人必須歸還原物--特定物。相反,在消費借貸或貨幣借貸合同期限屆滿時,借貸人只要歸還同種數量的物或同值的貨幣即可,因為所借之物或錢已被處分掉了,不可能也不需要返還原物或原幣,況且原物、原幣與返還的物、貨幣是具有共性、可替代的物--種類物。
B、標的物滅失時的法律效果不同。
當特定物作為債履行的標的物時,該物於交付對方當事人前滅失的,債務人可免除交付義務,改負過失賠償責任。而若以種類物作為債履行的標的物時,債務人不能以交付前物。已滅失作為免除交付的抗辯理由,仍需以同樣品質、數量的種類物交付。
C、所有權移轉時間不同。
特定物的轉讓,既可以物之交付為所有權移轉的時間,也可依約定或法定,以交付以外的方式確定所有權移轉的時間。而種類物的轉讓,因交付前尚未特定化,故只能以物之交付為所有權移轉的時間。
B. 我國民法對於擔保物權有哪些規定
您好! 擔保物權是指以擔保債權為目的,即以確保債務的履行為目的的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典當權等。 擔保物權具有以下特徵:1、變價受償性。擔保物權是為主債權的實現而設立的,因此擔保物都應變價受償。2、從屬性。主債權無效,則擔保物權無效;主債權消滅,則擔保物權消滅。擔保物權不能單獨轉讓。3、不可分性。在擔保物權一部分消滅時,其餘部分仍擔保物權的全部。4、物上代位性。擔保物權是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權利。 我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 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的約定,可以採用下列
方式擔保債務的履行: (一)保證人向債權人保證債務人履行債務,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
按照約定由保證人履行或者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人履行債務後,有權向債
務人追償。 (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財產作為抵押物。債務人不
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以抵押物折價或者以變賣抵押物
的價款優先得到償還。 (三)當事人一方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向對方給付定金。債務人
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
,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 (四)按照合同約定一方佔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
款項超過約定期限的,佔有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依照法律的規定以留置財
產折價或者以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得到償還。 還有我國《擔保法》第三十四條 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
(二)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
(三)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
(四)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
(五)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
(六)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財產。
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可具體參看擔保法網址是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msf/200311/20031110211735-2.htm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追問,謝謝!
C. 《物權法》中物權的類型有哪些
一、物權法的性質
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私法性質是基於民法的性質產生的;物權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仍是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法是財產法;物權法是強行法;物權法是普通法;物權法是固有法。
二、物權法的作用和意義
1、《物權法》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它以基本原則的形式確認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對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進行了系統規定,強化和完善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物權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它確認了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所有權,並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實現了對不同所有制的財產權實行平等保護,使其享有相等的權利,遵守相同的法律規則,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
3、《物權法》極大地擴大了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范圍,有利於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它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民事權利更為充分,這既是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也為中國社會未來的長治久安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4、《物權法》的制定和頒布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備法律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物權法中的物權類型有哪些
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
1、自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權。通常即指所有權,在大陸法物權分類中與物權相對應而存在。但按某些國家的民法理論和實踐,所有權以外的物權也可存在於所有人自己的物上,如土地的所有人可在自己土地上為自己利益而設定地役權或擔保物權。但此類例外並不影響自物權概念在學理上的存在。
2、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按羅馬法理論,自物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此類權利以他人的所有權為前提而存在,通常僅體現為物權的某項權能或某一部份,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學理上往往將他物權稱為「不完全物權」或「限制物權」,並將其具體劃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
綜上所述,物權法中的物權類型包括自物權和他物權兩種,自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
D. 民法:如何理解所有權的完整性
所有權為定限物權的基礎。定限物權,如地上權、典權、地役權等用益專物權,與抵押權屬、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僅限於一定范圍內對標的物為支配,故學理上稱所有權為全面的支配權,稱其他物權為一面的支配權,並將所有權系對標的物全面支配不可分割的特性,稱為「完全性」或「完整性」。
強調所有權的全面性特徵,具有否定分割所有權的意義。故日耳曼法上的上級所有權與下級所有權,我國歷史上固有法中的大租權與小租權、田骨與田皮等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分割所有權觀念與制度,與對標的物為全面支配的近代所有權觀念並不相容,在近代民法中已無存在餘地。
E. 司法考試民法中引起物權的消滅的原因有哪些
物權消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或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不復存在。它可以分為物權的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絕對消滅指物權客體滅失,不可能於該物之上再存在一個物權。相對消滅指物權移轉,一主體物權消滅,另一主體則對該物享有物權。
(1)因法律行為而消滅,指因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而消滅物權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拋棄、合同和撤銷權之行使。其中,拋棄主要指為消滅物權所為之單獨行為。在這些情形中,物權權利人應向登記機關進行消滅物權的意思表示並辦理塗銷登記,否則,不發生物權消滅的效力。
(2)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標的物消滅,此時應依社會觀念判斷標的物是否消滅。二是因法定期間之完成而消滅,如抵押權因主債權的消滅而消滅。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一人。但如物權之存續於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權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時,物權並不因此而消滅。一般情況下,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權消滅時,無須進行登記。
(1)混同。物權消滅原因的混同,是指兩個無並存必要的物權同歸於一人的法律事實。這時的混同雖然表現為權利的混同,但實際上卻是權利與義務的混同。物權混同時,對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張:兩物權混同時,其中一物權被他物權吸收而消滅;由於同一物上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同時存在,或定限物權與以其為標的其他定限物權同時存在,並無不可,且其在不動產登記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權不因混同而消滅;兩物權混同時,原則上其中一物權消滅,但該物權對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關系時不消滅。
(2)拋棄。拋棄是指權利人不將其物權移轉於他人而使其物權歸於消滅。拋棄是單獨行為。拋棄物權,應有意思表示。
(3)標的物滅失,是物權消滅的當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滅。例如,采礦權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銷。
(5)法定期間之經過
(6)他人因時效取得物權而使原物權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權的,不僅原所有權消滅,而且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其他物權也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權的,原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種物權也消滅。
(7)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擔保物權以所擔保的債權存在為前提,因此,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時,擔保物權也消滅。應注意,最高額抵押權在其存續期限未屆滿前,並不因其所擔保的債權額為零而消滅。
F. 請問限制物權與不完全物權是否一樣
大眾的理解復應該是一樣的,制只是學術上一般用限制物權的概念,不用不完全物權的概念,不完全物權這個概念並不規范。
限制物權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可以支配物的權利。舉例來說,為了擔保債權或者使用土地而可以部分地支配物。民法中所認可的限制物權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是利用土地本身的效用即使用價值的權利,後者是把握物的交換價值的權利。
G. 屬於物權法所規定的物權是
1、物權的排他效力
在同一標的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內容不相容的物專權,亦即在屬同一物上已存在的物權具有排除在該物上再成立與其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的效力。
2、物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物權優於債權的效力(例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
3、物權的追及效力
物權的追及效力,又稱物權的追及權,是指物權成立後,其標的物無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物權均得追及其所在而之間支配該物。
4、物權的損害排除效力
物權的損害排除效力,又稱物上請求權或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物權人於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時,物權人得請求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以回復其物權的圓滿狀態的權利。
H. 什麼是限制物權
限制物權(台灣稱為定限物權,德語為beschrtes Sachenrecht,日語為制限物権),為了一定的目的而版可以支配物的權利權。舉例來說,為了擔保債權或者使用土地而可以部分地支配物。 限制物權與「絕對無限制」的全面支配物的所有權(完全物權)相對立。因此,近代民法中限制物權與所有權的關系,不同於以前的上級所有權與下級所有權,或者分割所有關系。限制物權與所有權有著本質的差異。即,所有權是物權的根源,而限制物權是非根源性的,換言之,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內被擬定的一種支配物的方法。而分割所有權中各方的權利是同質的權利,僅僅在量上存在差異。 近代民法將對物的支配方法分為根源性,非根源性兩種,限制物權是根據物的全面支配者即所有權人的自由意思而創設的。因此,也可以說限制物權是在他人的物上成立的非所有者的物權。在這種意義上,限制物權具有他物權的性質。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限制物權不具有他物權的性質。 民法中所認可的限制物權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是利用土地本身的效用即使用價值的權利,後者是把握物的交換價值的權利。
I. 民法總則關於不動產的規定
第一百一十五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