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勘察報告是否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應該是。
㈡ 探礦權的探礦權制度
探礦權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依法享有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它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特定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它屬於知識產權的范疇,因此在調整和規范探礦權法律關系時,就應當建立符合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探礦權法律制度,對現行的有關探礦權的法律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即明確規定探礦權是知識產權,修改礦產資源法律法規中關於探礦權是礦產資源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他物權的規定,取消依據探礦權是物權理論所設立的有關探礦權的法律制定的規定。
保證金
依據物權理論建立探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是指探礦權人向礦產資源的財產所有人支付相應費用,有償取得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探礦權人申請取得探礦權時,實質上取得的是對特定區域內有無礦產資源的科學研究項目的權利,而不是取得由礦產資源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他物權,即所謂的「經營權」或者「使用權」。根據《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規定:「國家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推廣應用科學技術成果,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以及應用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活動。」對取得科學研究項目實行有償取得制度,既不利於鼓勵科學技術研究的開展,也沒有理論依據。
當事人申請取得對特定區域內有無礦產資源的科學研究項目的權利,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取得了探礦權,而此時探礦權的客體並不存在,因此取得的不是探礦權。法律規定申請批准取得探礦權,其目的是申請國家保證探礦權人在特定區域內正常的礦產資源勘查活動不受侵犯,禁止他人進入同一范圍進行勘查研究的權利,實質就是租用一定范圍內地表以下的空間進行勘查研究的權利。因此,當事人在取得研究項目時,是取得國家准許其在一定范圍內地表以下的空間進行勘查研究的權利。
權利保證金制度,是指申請人按土地面積向國家繳納保證金,取得規定范圍內礦產資源勘查研究權的制度。即國家同意申請人的申請並頒發勘查許可證,確定勘查的面積,申請人則按土地面積一次或逐年向國家繳納權利保證金,以保證在同一區塊范圍內權利人享有獨立的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禁止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礦產資源勘查研究工作的制度。
建立探礦成果
無論是有體財產還是無體財產,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必須以法律的確認為前提。智力成果欲取得法律確認和保護,必須履行特定的法律手續或者需經國家主管機關依法審批。
國家投資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所獲得的勘查成果,經國家認可批准,進行勘查研究的當事人取得探礦成果權,這時的探礦成果權包括署名權和榮譽權,而不享有探礦成果權的財產權,此時的勘查成果任何人都可無償使用,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研究,以發現可以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因此可以定為公益性探礦成果權。
通過對公益性探礦成果權的研究,發現可供進一步勘查的礦產地,當事人經過一定時間的勘查研究,即經過普查、詳查或者勘探活動,圈出可供進一步勘查研究的詳查范圍、勘探范圍,或者已經查明可供開發的礦產資源的的勘查成果,申請人對其勘查成果必須申請國家批准,取得探礦成果權。只有經過國家批准才能取得探礦成果權,才能成為受到法律保護的知識產權,否則,這種勘查成果權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建立探礦成果權期限制度
探礦權的期限是探礦成果專有權受法律保護的有效期限。世界各國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有效期屆滿,除依法續展者外,權利人的權利便自行終止。喪失效力的知識產權,其智力成果便進入公有領域,成為全人類共有的財富,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皆可自由地加以無償使用,且不發生侵權問題。這樣規定的目的在於,鼓勵智力成果公開,促進科技進步和文化藝術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繁榮。為此要建立探礦權期限制度,推進智力成果的早日開發利用。第一,規定探礦權人在探礦權期限內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否則,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該智力成果;第二、規定探礦權的期限,超過規定的期限,其權利不受保護;第三,規定探礦權的續展次數和年限。探礦權人在探礦權有效期屆滿前通過一定的程序,可以申請延續原有探礦權有效期限。第四、規定喪失效力的探礦權任何人都可無償使用。
建立探礦權成果保護制度
探礦權和知識產權一樣,是一種絕對權,具有專有性和排他性。創造智力成果較為困難,而使用、復制和傳播它卻比較容易,所以必須建立探礦權保護制度,規定探礦權成果為權利人所專有,即除權利人同意或者法律強制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第三人不得享有或者使用該項權利。否則即視為對他人權利的侵犯。
建立探礦權強制使用制度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95%的能源和80%以上的原材料是靠礦業提供的,整個工業產值的80%左右來源於礦業及其下游產業,它的開發利用直接關繫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有增無減,當具備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的單位以合理的條件請求探礦成果權利人許可實施其探礦成果權,而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這種許可時,國家根據該單位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該探礦成果權的強制許可。或者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家也可以對探礦成果權給予實施強制許可。取得實施強制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付給權利人合理的使用費,其數額由雙方商定;雙方不能達成協議的,由國家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確定。
㈢ 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1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㈣ 探礦權的客體
探礦權的客體是指探礦權法律關系主體間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換句話說探礦權客體就是勘查成果,即探礦權人在從事礦產資源勘查科學研究領域內的創造性勞動成果。
探礦是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探礦,顧名思義就是探礦權人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對特定的區塊內是否存在礦產資源進行探索和研究,並探明礦種名稱、賦存狀態、品位、儲量規模、開采條件(包括水文地質情況、可選性等)和有無開采價值的活動。簡單地說,就是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和手段對特定區塊內有無礦產資源的客觀反映。這種認知和反映由於是受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和技術手段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有時是正確的,有時是錯誤的。
探礦是一種科學發現
探礦的目的是要在自然界尋找可供人類利用的物質財富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探礦是運用科學技術成果尋找和探索客觀世界已經存在的礦產資源,尋找到礦產資源,就是對已經存在的礦產資源的發現。因此可以說,探礦是一種科學發現活動。只不過發現的成果的作用和意義沒有象對自然規律的發現那樣重大而已。
勘查成果是礦產資源賦存的載體,是對礦產資源客觀存在的真實反映
探礦權人利用科學技術手段,經過艱苦探索和研究,如果沒有找到礦產資源,則這種探礦活動沒有實現找到礦產資源的目的,但其對特定區塊沒有礦產資源的評價,即沒有發現礦產資源的勘查成果仍具有科學價值,除非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重大突破,否則他人在該地區不需要再做重復、浪費的工作;如果發現礦產資源,那麼這種客觀存在的礦產資源的物質形態,即名稱、賦存狀況、品位、儲量規模、開采條件、范圍等,則是通過勘查成果這個載體予以體現的。
勘查成果是科技成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獎勵條例》的規定,「在推廣、應用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獲得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探礦權人的礦產資源勘查活動,就是探礦權人應用地質科學理論成果,對勘查區塊進行系統的工作和取樣分析、研究,探索和發現區塊內未知的礦產資源的活動。對於發現重要礦床,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單位和個人,符合科技進步獎勵條例規定條件的,則可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實際工作中,原地礦部在1986年就根據《科技進步獎勵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了「找礦成果獎」,對在礦產資源勘查中,發現重要礦床,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取得重大貢獻的探礦權人予以獎勵。由此可見,勘查成果是科技成果。
探礦權是知識產權
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在我國知識產權分為六種類型:即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其他科技成果權包括科學技術進步成果權、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進步成果權。
探礦是對未知世界的反映,探礦權顯然不是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和發明權,也不是發現權。根據《科技進步獎勵條例》的規定,探礦權屬於其他科技成果權中的科學技術進步成果權。所謂科學技術進步成果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依法享受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所以探礦權是知識產權。探礦權的確切含義是探礦成果權。
㈤ 大陸科學鑽探
1.2.3.1 國外大陸科學鑽探
大陸地殼遠比洋殼古老,隱藏有更多的地球奧秘,大陸還是人類直接居住、獲取主要礦產與其他資源以及遭受地質災害威脅最大的地方,因此人們迫切希望通過大陸科學鑽探來更多和更深入地了解大陸。大陸科學鑽探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1996年2月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正式成立之前,許多國家就已經開展了大陸科學鑽探。
前蘇聯制定了龐大的科學深鑽計劃,在一些主要的地震剖面的交點處,布置了20餘口7~12km的科學超深井。1970年開始鑽進設計深度15000m的科拉超深井,至1986年達到12262m井深,成為當今世界最深的鑽井。前蘇聯共實施了11個科學超深井和深井,除了科拉超深井之外,其他的著名超深井有薩阿特累超深井、烏拉爾超深井、克里沃羅格超深井、第聶伯-頓涅茨克科學鑽井、秋明超深井、迪爾勞茲深井等。
德國實施了舉世聞名的「聯邦德國大陸深鑽計劃(KTB)」,在華力西縫合帶的結晶地塊中先後鑽了一個4000.1m深井和一個9101m的超深井,目的是研究地殼較深部位的物理、化學狀態和過程,了解內陸地殼的結構、成分、動力學及其演變。
美國實施了10多個科學鑽探項目,鑽孔深度都較淺,最深的只有3997.45m聖安德烈斯斷層科學鑽探項目,其他已實施的科學鑽探項目有索爾頓湖科學鑽探項目、伊利火山鏈科學鑽探項目、長谷地熱勘探項目、瓦萊斯破火山口科學鑽探項目、上地殼項目等。
1982年,法國的科學家提出了100個須通過科學鑽探解決的地學問題,從中選定了12個問題,計劃實施科學鑽探,已完成了3個,其鑽孔深度分別為900m、1400m和3500m。
瑞典國家動力委員會在瑞典中部Gravberg地區的錫利揚隕石撞擊構造,施工了一口6950m深的科學探井,以尋找非生物成因的石油和天然氣。
瑞典、瑞士和英國分別實施了以核廢料儲埋點勘察為目的的科學鑽探,鑽孔深度一般為1000~2000m,最深為2500m。加拿大等國均制定了大陸科學鑽探計劃,開展淺孔科學鑽探工作。
日本制定了為期10年超深鑽計劃,擬在太平洋、菲律賓及亞洲板塊結合帶上打超深井。目前已施工了一些以火山和地震研究為目標的淺至中深科學鑽孔。
1.2.3.2 我國大陸科學鑽探
我國從2001年開始實施「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經歷了4年時間,在江蘇省東海縣堅硬的結晶岩中施工了一口5158m深的連續取心鑽井(「科鑽一井」),目的是研究大別
-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的折返機制。2005年實施了青海湖科學鑽探項目。採用ICDP的GLD800湖泊鑽探取樣系統,施工了一系列淺鑽。該項目的目標是獲取高精度的東亞古環境記錄,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和構造演變及其與其他區域和全球古氣候變化的關系。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之後,從2008年10月開始,我國組織實施了旨在研究地震機制和進行地震監測預報的「汶川地震斷裂帶大陸科學鑽探」。該項目計劃施工5口科學鑽井,鑽井深度范圍為550~3350m。近期,我國在深部探測計劃專項的范圍內,圍繞超萬米科學鑽井的選址工作,施工了6~7口深度2000~3000m的小直徑科學鑽孔。
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由布置在大慶地區周邊的松科1井(分南孔和北孔實施)和松科2井(分東孔和西孔實施)組成(圖1.6),「2井4孔」分別對白堊系不同層段進行取心鑽進,最終連接各井岩心構造松遼盆地白堊系完整的地質綜合剖面。2009年,在國家「973」計劃和大慶石油管理局資助完成的松科1井成果基礎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教授牽頭組織的「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項目申報,獲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批准。2012年,由國土資源部批准立項、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財政專項資助、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承擔的「松遼盆地深部資源與環境鑽探工程示範」項目啟動,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鑽探計劃的主體工程——松科2井(東井)(以下簡稱松科2井)。
圖1.6 松遼盆地「2井4孔」在東西向大剖面上的投影
2006~2007年在大慶實施了「松科1井」項目,施工了深度分別為1810m和1915m的兩口取心鑽井,以研究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設計深度6400m的「松科2井」於2014年4月13日開鑽。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科學鑽探工程,實現「2井4孔、萬米連續取心」,填補完整的、連續的白堊紀陸相沉積記錄世界空白,為研究距今1.4億年至6500萬年間地球溫室氣候和環境變化奠定堅實研究基礎,建立起為建設「百年大慶」和基礎地質服務的「金柱子」。同時,通過獲取松遼盆地深達6400m的原位、連續地球物理參數,為松遼盆地及其相關類似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科學「標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在大陸深部科學鑽探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全面提升我國深部科學鑽探技術水平,最終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鑽探技術和方法體系,為我國萬米超深井科學鑽探提供技術儲備;使我國深部大陸科學鑽探技術研發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重大地球科學新發現和礦產資源儲量快速增加提供技術保障。
1.2.3.3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
為了協調世界范圍內的大陸科學鑽探活動,減輕各國在實施該項活動時的成本和風險,實現成果共享,最終促進大陸科學鑽探在地學研究中的推廣應用,1996年2月由德國、美國和中國發起成立了「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其總部設在位於德國波茨坦的德國地學研究中心(GFZ)。ICDP成立至今已滿20年,共有25個成員,包括德國、美國、中國、日本、波蘭、加拿大、奧地利、冰島、挪威、義大利、西班牙、瑞典、法國、以色列、捷克、南非、芬蘭、紐西蘭、瑞士、印度、荷蘭、英國、韓國和比利時共24個國家,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個團體成員。該計劃從啟動以來,已資助了數十個科學鑽探項目,不斷還有新的國家和團體加入或申請加入該計劃。我國的「中國大別-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大陸科學鑽探項目」、「青海湖科學鑽探項目」和「白堊紀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項目」先後被列為ICDP項目,得到了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組織的資助。
㈥ 地質找礦體制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經濟規律辦事
地質找礦的體制和機製作為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反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要構建地質找礦新體制和新機制,就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按經濟規律辦事。為此,首先要給地質找礦一個正確的產業定位。
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地質找礦可以分為公益性的和商業性的,以尋找礦業權為目的並追求盈利的地質找礦,屬於商業性地質找礦,其產業定位應當是礦業的一部分。即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的第二產業B門類,稱之為「采礦業」。理由是:
(1)從礦業完整的生產流程看,必然包括兩大階段,即礦產勘查和礦產開采。因為礦產資源絕大部分都埋藏在地下,具有隱蔽性的特點,不經過勘查就不知道它的數量、質量、空間位置等。所以對隱性的礦產資源,在開采之前,必須先找到它、探明它。找礦是為了開礦,開礦必須找礦。在現實中,許多找礦和開礦活動就是由一支隊伍進行的,稱之為「探采結合」,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紫金礦業。「探采結合」如此,「探采分離」也並不能改變它的產業性質。
(2)從資金補償看,所有的探礦權、采礦權的投入補償,最終都來源於礦產品的銷售收入。在「探采結合」的企業中,探礦權、采礦權成本通過攤銷逐步進入礦產品成本;在「探采分離」的企業中,探礦權和采礦權價款通過開采企業購入,形成資產,再逐步進入礦產品成本。他們的區別在於:「探采結合」是以成本進入;「探采分離」是以價款進入(有升值)。但是不管以什麼形式進入礦產品成本,最終的補償都要從礦產品銷售收入中解決。從理論上說,如果礦產品賣不出去,探礦和采礦的資金鏈都要斷裂。從這個意義說,礦產勘查投入真正的長效機制,必須建立在它的正確產業定位上。
(3)從經濟利益的相關性看,探礦和采礦成本是可以互讓互補的。在礦產品價格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如果探礦成本高,而采礦成本低,兩者之和仍然有利可圖,是可以接受的。如危機礦山就地就近找礦,可以容納較高的探礦成本。如果探礦成本低,而采礦成本高,兩者之和無利可圖,是不可以接受的。這說明探礦權價格的形成,主要不是在於與其他產品的對比,而是在於自產礦產品成本的可容性。
這個定位說明,商業性地質找礦既然是礦業的一部分,它就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業經濟活動規律。結合當前地質找礦的實際情況,特別應當重視如下4點:
(1)商業性礦產勘查必須接受市場的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我國礦產品生產絕大多數已經是市場配置了,即在哪開礦、開什麼礦,在微觀層面上不是由政府決定,而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的。這種格局必然要求作為礦業生產要素的礦業權生產必須接受市場的配置。但是,在現實中,在「探采分離」體制的運作中,相當一部分非企業地質找礦主體不重視市場配置。在他們看來,只要找到礦,就能緩解資源瓶頸,為國家作貢獻。至於找到礦之後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並不重要。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國家出資找礦,不受市場約束。這對商業性地質找礦主體來說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將造成資金鏈的斷裂。
(2)商業性地質找礦投入必須資本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根據會計理論,若一項支出的效益長於一個會計周期,則該項支出就應予資本化,計入該項長期資產,並在該項長期資產耗用的期間確認為費用;若一項支出的效益僅限於一個會計期間,則此項支出就應作為收益性支出,即應在支出期間確認為費用。顯然,大量探礦權和采礦權屬於前一種。但是,在當前我國固體礦產勘查的投入中,有相當一部分投入主體不搞資本化,而實行費用化,即全部在當期核銷勘查投入。這種嚴重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做法,其危害是很大的。首先,它不能真實地反映礦業權的成本,必然無法通過成本約束來規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其結果必然形成高成本、低效益的礦業權。其次,這種做法使那些投入資本化的主體面臨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被擠出市場之外。長此下去,礦業權市場將不是優勝劣汰。
(3)商業性地質找礦成果必須是誰投資,誰受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商業性經營活動都是以資本為核心開展的,追求的是資本的增值,國家通過法律保護資本的合法權益。這個權益具體到礦業權上,就是全部收入減去全部成本的剩餘。成本中包括銀行貸款的利息、支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消耗的原材料費用、提取的折舊費,以及管理費等。這些成本在礦業權通過轉讓獲得收益之前已經付出。作為生產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已經拿回自己的回報,與投資者已經兩清了。至於礦業權轉讓後獲得的收益後與成本對比是盈餘還是虧損,它們也不承擔任何責任。這就是「誰投資,誰受益」的確切含義。但是,在地質找礦的現實中,出現了技術勞務要分享資本收益的主張,並用「知識產權」加以佐證。
這顯然需要作具體分析:如果出資者為了調動技術勞務持有者的積極性,同意他們以技術、知識入股,或同意分享一定比例的收益,那當然是可以的;如果說礦業權是知識產權,並以此要求分利,那是不能成立的。
(4)商業性地質找礦成果的財產權必須給予保護。保護所有者財產的合法權益,是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石。《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已經明確,探礦權和采礦權屬於物權中的用益物權,所有者具有法律規定的權能,其合法權益必須受到保護。但是在實踐中,這種物權常常受到侵犯,嚴重干擾了礦業權的正常運作。侵權者常常以「國家出資」或「資源國家所有」為借口,強行買斷或佔有礦業權。這是不能允許的。即使是國家出資,但不是國家直接投資,而是通過國有地勘單位出資,政府也不能收回。因為它屬於法人財產權,同樣受法律保護。正是對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的認可和保護,才能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體制和機制。
㈦ 有償利用
地質資料是一種地質礦產信息資源,它產生於勘探開發工程施工過程和地質研究與實驗過程。勘探開發的施工過程、地質研究與實驗過程一般是通過立項進行的。其實質就是「由一定的項目資金來支撐」的。地質勘探開發工作、地質研究與實驗工作花費了成本,獲取勘探、開發、研究和實驗成果大多體現在地質資料上。而利用地質資料也會引發相關效應,在礦產勘探開發和地基工程中產生廣泛的收益和回報。所以地質資料的利用應該是建立在有償服務的基礎上的。
(一)地質資料形成與管理是有成本的
地質礦產工作者從事地質礦產工作,過去是由國家以「地勘費」形式投入勘探開發實物工作量,收獲勘探開發研究和實驗工作總結報告和礦產成果。地質礦產實施市場化經營管理後,地質工作、礦產勘探開發工作以「立項」形式獲取經費,收獲的產品是礦產和對勘探開發區域內的地質構造、地層狀況、礦產生成及儲量等認識,也都體現在地質資料上。
一句話,地質資料的所有者是花費了一定成本才能獲取的。即使是地質資料擁有者,在獲取所有者的使用權後,地質資料的管理也是花費管理成本的。
(二)地質資料的利用可以帶來收益
利用地質資料,勘探礦產資源、開發礦產資源獲取的礦產品,同時收獲地質報告。知識產權也是有價的,它能給利用者帶來收益。即使礦產品沒有帶來正收益,但利用者在利用之初是期望獲益的,僅僅是虧本而已,利用者利用地質資料從事勘探開發的過程中又形成了新的地質資料,而這些地質資料也可看成是有代價的獲益。利用地質資料帶來收益可以有多種形式出現。
(三)有償使用地質資料,可以形成良性互動
國家對已經開放的地質資料,對利用者僅收取少量的「管理費用」,對利用地質資料的企業來說支出少量的「管理費用」可以忽略不計。對地質資料管理部門來說,地質資料利用率越高,回收的費用就越多,管理費就越寬松,改善地質資料管理條件,地質資料借閱利用就會獲取更多支撐。
對於企事業單位所有的地質資料,有償使用會讓單位的投入有所收獲,這也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優越,這些收益可以使地質資料所有者壯大財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對於地質資料的利用者來說,利用別人的成果從事礦產勘探開發和地質研究,是應該支出的成本,這能促使單位提高經濟成本意識、風險意識,防止「拍腦袋」項目盲目上馬,浪費社會資產資源。提高企業對投入項目的調研認證重視程度和科學管理意識。
(四)價格問題
國家已經擬訂了價格參考表,地質資料的價格確定主要有:
成本核演算法,按投入成本的百分比進行核算,加上貨幣的貶值或升值水平加權,最終在購買協議中以條款形式確定。
收益提成法,根據利用地質資料受益方在利用地質資料獲取的收益中按比例提成。雙方在地質資料使用協議的條款中達成妥協。
協商定價,雙方在參照成本和收益預期的基礎上,議定一個雙方可以接受的價格,以協議形式達成。
價目表,由國家或行業部門確定一個價目表,由買賣雙方參照執行。
㈧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技術
1. 地球物理勘查技術
航磁勘查系統方面,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實用的數字航磁全軸梯度勘查系統和一套地面氦光泵磁測系統。
航空重力勘查系統研製方面,形成了資源勘查型航空重力測量系統(GT-1A),研製了中國首套地球物理勘探航空重力測量系統,成為支撐中國油氣、固體礦產勘查的重要裝備;研製出中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捷聯慣導式航空重力儀。
航空電磁勘查系統方面,自主完成直升機和固定翼航空電磁勘查發射子系統和接收子系統總體結構的設計,研發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並研製出直升機吊艙式時間域航空電磁儀樣機和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儀樣機。
航空伽瑪能譜勘查系統方面,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靈敏度航空伽瑪能譜勘查系統,通過多個試驗區試生產實驗,表明自主研製的航空伽瑪能譜儀性能穩定,並達到了實用化水平。
航空物探遙感多方法綜合勘查系統方面,自主研製了適合於航空地球物理飛行模式的中面陣航空數字相機、新一代航空頻率域電磁儀、航空地球物理導航定位系統和航空地球物理儀器供電系統,在此基礎上研發集成了國內首套航磁 / 航空重力、航磁 / 電磁/ 伽馬能譜、航空重力 / 磁 / 遙感 3 套綜合勘查系統。
成功研製了發射功率達 63 千瓦的大功率多功能電磁法系統,可實現 AMT、CSAMT、TDIP/FDIP 等探測功能。研製了探測距離大於 500 米的大透距地下電磁波層析成像系統。研究成功了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解釋系統。研發出能夠實現復雜地形條件下重、磁三維反演的解釋系統。形成了可以探測深 2000 米、礦體規模不小於 100 米地質體的大探測深度金屬礦勘查的地震方法技術。完成了高溫超導瞬變電磁法測量及解釋系統的研製。
2. 地球化學勘查技術
通過河南南陽盆地邊緣覆蓋區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研究,在地表獲得的地氣和土壤顆粒中發現了納米級金屬微粒,為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尋找深部隱伏礦提供了直接證據。初步建立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定量評價技術體系,研究發現,銅、鉬、鉍、銀、鉛、鎢等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是尋找玉龍式斑岩型銅礦床的良好指示元素。
3. 遙感地質調查技術
開展了寬幅蓋推掃式高光譜成像儀光機電軟子系統詳細設計與加工,為研製集成航空高光譜成像儀原型系統奠定基礎。基於高光譜衛星數據開展了月球等深空探測技術研究,實現了月球典型區玄武岩、克里普岩和斜長岩等 3 種月表主要組成岩石類型分類與填圖,以及橄欖石、單斜輝石和斜長石等月表主要組成礦物識別。
初步建立了中國首套國土資源高光譜衛星地質應用示範系統,較系統地解決了高光譜數據處理和應用系統的一體化集成的關鍵技術,實現了高光譜數據快速處理和高效數據管理,為中國高光譜衛星發射及其應用提前做好了准備。
4. 鑽探技術
完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 2000 米深部鑽探技術體系,YDX型 300 ~ 2000 米新一代地質岩心鑽機系列,為實現深部找礦突破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試采工作取得成功,為中國陸域凍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評價及開發利用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完成探礦工程網路服務平台及相關資料庫的初步建設。
5. 分析測試技術
建立鐵、銅、鉛、鋅、鉬、砷、鈷、鎳、鎢、鈮鉭、稀土礦等代表性硫化物礦物和多金屬礦中主、次、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建立生態環境地球化學樣品中砷、錫和鉛的有機化合物形態分析方法。
建立白雲石、方解石、氟磷灰石、羥基磷灰石、磷鐵礦、菱鋅礦、鋇解石、毒重石、冰洲石、鉛鋅礦等礦物物相鑒定方法。建立耐火粘土礦物、磷灰石、碳酸鹽、螢石、鉑族元素等礦物物相鑒別和分析檢測方法;建立相關礦物賦存狀態的系統研究方法。
建立校準定量測定 2 ~ 3 種礦物(鋯石、金紅石或磷灰石)中稀土等元素的 LA-ICP-MS 原位微區分析方法。建立了均一和冷凍狀態下的流體包裹體氣液相成分測試方法。
建立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51 種)、有機氯農葯(20 種)、多氯聯苯(8 種)、多環芳烴(14 種)、溴系阻燃劑等新型有機污染物的系列分析方法;構建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物分析體系;建立國土資源部系統首個公益性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室。
建立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鋰的化學分離提純方法和鋰同位素的等離子質譜測量方法;磷灰石 (U-Th)/He 同位素定年實驗流程。建立曲晶石的 SHRIMP 原位微區 U-Th-Pb 年齡測定方法 ; 鐵的化學分離提純方法和高精度 MC-ICPMS 鐵同位素測量方法;LA-MC-ICPMS 微區原位鐵同位素分析方法 ;Lu-Hf 同位素定年新方法,獲取更接近早期的成岩成礦年齡。
初步建立野外現場實驗室。建立適應多種野外條件的鑽孔氣體分析技術方法。初步形成污染水重金屬元素的離子交換紙富集- EDXRF 現場分析方法。形成面向野外現場的消解- EDXRF 礦石分析方法。
6.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開展了共伴生難選鉬礦資源選礦關鍵技術研究,成功開發出針對滑石型鉬礦的「原礦 — 破碎 — 磨礦分級 — 分流磁選 — 鉬粗細分級分選 — 粗粒鉬尾礦選硫 — 細粒鉬尾礦選鐵」的選礦工藝流程。開展江陵凹陷鹵水可利用性評價試驗,研究出經濟合理的富集硼、鉀、鈉等的工藝流程,為該地區富含鉀、鈉、硼、鋰、鈣、碘、溴等鹵水資源的科學評價和合理開發指明了方向。
開展礦產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和復雜難選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研究。通過開展湖南藍山褐鐵礦為主的鐵礦石選冶試驗,查明了鐵錳的賦存關系、嵌布粒度,金屬化焙燒試驗得到了 95% 左右的金屬化率;通過開展豫西難選鉛鋅礦浮選分離技術研究,查明含氧化鉛鋅類型鉛鋅礦石的結構構造、礦物種類、鉛礦物賦存狀態,確定等可浮浮選 — 鉛鋅分離 — 硫化鋅浮選的原則工藝流程,獲得了鉛精礦品位 50.62%,鋅粗精礦品位 25.50% 的選別指標;通過開展鉬礦物嵌布粒度細、氧化程度高的難選金鉬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確立了該類型礦產回收利用的原礦氰化浸出 — 浸渣浮鉬 —鉬粗精礦化工處理的原則工藝流程,金浸出率可達 83.64%,冶金粗精礦焙燒浸鉬鉬浸出率可達 90% 以上;通過開展貴州高硫高硅中低品位鋁土礦脫硅提鋁試驗,研究出浮選脫硫、正反浮選脫硅技術,硫的脫除率可達 89.42%。
㈨ 技術方法攻關新進展
戰略選區項目,通過對深水海域、西部復雜山地地區、南方碳酸鹽岩地區、火山岩覆蓋區等幾類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地區開展地震、非地震、綜合地球物理勘探聯合攻關,以及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攻關試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形成了技術方法集成創新,直接推動取得了一批油氣重大發現和重要地質成果。技術方法攻關取得的新進展,對於解決許多長期困擾我國油氣調查和勘探的技術方法問題,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形成適應不同地區有針對性的地球物理勘探配套技術,整體提高我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水平,促進油氣勘探開發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海域深水長電纜地震採集和處理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針對南海北部深水崎嶇海底的地震攻關,首次採用電纜長度5000~6500m以上的長電纜進行地震資料採集,在資料處理上,創新應用了分頻去噪及波動方程壓制崎嶇海底多次波技術、疊前深度偏移消除崎嶇海底影響技術、移動平均消除崎嶇海底影響的時深轉換方法,使地震資料的淺、中層信噪比大幅提高,深層信號能量也有較明顯增強。
通過長電纜地震資料採集技術與集成創新處理技術的緊密結合,地震資料處理效果的品質顯著提高,所獲得的高品質地震勘探成果,為我國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取得重大天然氣勘探突破,提供了技術保障。
2.復雜地區寬線地震勘探組合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針對柴達木盆地獅子溝-油砂山構造帶的特殊地質地理條件,採用「2炮2線」寬線觀測系統及精細的表層結構調查、單深井高速層激發等新技術,剖面品質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處理攻關中採用三維資料處理方法,在做好靜校正的前提下進行擴大面元處理,最終合成一條剖面,形成了有針對性的寬線地震處理技術。
在碳酸鹽岩裸露區地震攻關中,採用「寬線+彎線」觀測系統,提高覆蓋次數,壓制側面干擾及其他雜訊,增強深層弱反射信號,提高資料品質;資料處理中根據地下反射面元及覆蓋次數分布,優選了偽三維處理方法,得到了較好的處理效果。
通過攻關,地震剖面品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反射波波組特徵好,同相軸連續性明顯提高,易於對比追蹤,主要目的層接觸關系清晰,獲得了古生界內幕的有效反射信息,能用來進行精細解釋,為在整個南方碳酸鹽岩裸露區展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與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3.高原地震調查技術在羌塘盆地取得了明顯效果
高原地震調查攻關中,在嚴格控制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圍繞著確保野外採集施工質量、提高覆蓋次數來提高資料信噪比:通過檢波器面積組合、增加檢波器個數來壓制隨機干擾;採取加密表層結構調查點,根據潛水面變化選擇井深;增加疊加次數,確保疊加效果;減小炮點距離,增加有效覆蓋次數;採用可變線元觀測系統,以利於獲得較多的地質信息;用儀器監視外界雜訊,採取深埋檢波器減少干擾等一系列技術來保證採集質量。
處理工作中通過地表一致性靜校正解決短波長的剩餘靜校正量;選用不同處理系統的最佳去噪手段組合應用,有效提高疊前數據信噪比;利用了地表一致性和提高解析度的處理技術,保證了剖面信噪比的提高。
所獲得的地震攻關成果表明,地震剖面淺、中層反射波組較為齊全,且主要反射波組連續性較好,易於識別和追蹤,深層反射有所改善,反映的構造特徵較為明顯、可靠,基本達到了解基底起伏和區域構造格局的地質任務。
4.高精度重磁、三維電法(MT)勘探取得重要進展
在柴達木盆地西部花土溝-獅子溝地區實施的高精度重磁、三維電法(MT)勘探,是我國第一次在油氣勘探復雜區取得顯著效果的重、磁、電三維採集處理解釋一體化項目。
通過在微機群上開發出三維MT反演並行演算法軟體,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實際MT資料的三維處理與反演。實現了與地震資料同一平台解釋,提高了綜合解釋能力和效果。
該項技術具有精度高、信號均勻,能有效抑制雜訊和減少靜態位移影響,消除主測線與聯絡測線的閉合差等優勢。有利於開展進行重、磁、電資料的約束反演及綜合解釋,能夠得到較為真實反映地質現象的剖面和三維成果,補充深層地震勘探資料的不足。
5.火成岩覆蓋區、南方碳酸鹽岩地區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取得新進展
大楊樹盆地是我國東部地區較為典型的火山岩覆蓋型盆地,在本地區利用地震資料建立初始解釋模型,以此為約束進行重力和磁力資料的物性反演,利用EMAP的反演結果確定基底的起伏深度;用已知的鑽井資料做驗證,以及地質露頭的對應分析,可以較好地確定基底的起伏深度。與密度解釋模型相結合,較准確地推斷出基底的起伏深度以及基底的岩性分布。
針對海相碳酸鹽岩裸露區開展電法(MT)勘探工作,採用了高精度MT採集技術、長時間觀測等9項採集關鍵技術。通過開展MT資料處理攻關,確定出適用於海相碳酸鹽岩裸露區的「利用有效視電阻率處理、綜合信息二維反演成像系統為依託的二維連續介質反演、最優化信息異常分層技術和電阻率界面成像」的資料處理方法。
結合區域地質、地震、鑽井等資料,按電法剖面的地質解釋方法,較可靠地解釋出構造分區、斷裂、地層展布以及局部異常體等地質構造,成果可信度高。
6.首次將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油氣資源調查
戰略選區項目,首次將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柴達木盆地西部深層構造探測,開展了獅子溝-游園溝、乾柴溝-鹹水泉等復雜地形區的試驗,初步建立了微地震台陣網深層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為進行本地區深層地質結構解釋提供了新的手段。
7.首次成功實施高原地區超深井鑽探
戰略選區項目,在松潘-阿壩地區實施的紅參1井鑽探,在鑽機配置、鑽頭選型、鑽井液抗高溫穩定性、井斜控制以及設備防凍等方面,運用了多種有效的工程工藝技術方法,在海拔3500m的高原成功地打出了一口井身質量較高、井深達7012.8m的超深井,並取全取准了各項地質資料。
紅參1井的成功鑽探為今後在高原和復雜地質條件地區開展深井、超深井的鑽探積累了寶貴的鑽探工程技術。
㈩ 「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及其成果簡介
(一)項目來源及研究目的
安徽是資源儲量的大省,具有得天獨厚的成礦地質條件。它地處華北、揚子、大別山三個板塊結合帶,在華北、揚子兩個板塊結合縫上,馳名中外的郯廬斷裂自北向南縱穿全省,是全國19個成礦帶之一的長江中下游銅鐵多金屬成礦帶。為了進一步加快深部找礦步伐,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於2008年4月向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礦局申請「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立項,2009年被列入安徽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09010301015)。
該項目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深部礦體勘探速度、勘探靶區精度、地質成果的准確性,為加速我國尋找隱伏礦與開拓深部「第二找礦空間」提供技術支持。主要任務是通過研發鑽探設備及機具、鑽探方法、取心方法、鑽孔護壁、高效長壽鑽頭等技術,解決深部鑽探效率問題;通過研究受控定向鑽探技術解決深部陡礦體和異型礦體、地表障礙物下部礦體勘探難題;通過鑽孔攝像及定向取心技術完成鑽孔地質信息採集,由單孔獲取岩礦層參數的任務。歷經近四年的研究、試驗,再研究、試驗與完善,於2012年底結題,通過鑒定驗收。
(二)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由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主持承擔,合作單位有: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無錫探礦工具廠、唐山市金石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張家口探礦機械廠等,同時聘請了國內部分資深專家作項目指導。
「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指導思想是,結合我國深部找礦技術需要,充分集成國內探礦技術優勢,實行產、學、研、用相結合機制,以縮短研究周期,加速成果轉化。項目的總體思路是:符合我國國情,以野外生產需求為中心,要求研究成果適用性好、可靠性強,易推廣應用,且具有先進性、創新性,有自主知識產權。該項目共分4個課題:
課題一:分體塔式全液壓動力頭鑽機及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研製
(1)分體塔式全液壓動力頭鑽機(FYD-2200型)
1)鑽機實行分體結構設計,改變深孔鑽探車載、桅桿式結構存在的弊端,以適應山區、丘陵、農田等道路較差的地區運輸;
2)提升鑽具設計為高塔形式,以增加立根長度;
3)鑽機實現無級變速,增加調速范圍;
4)鑽機長行程(4.8m)設計,以增加回次進尺長度;
5)鑽機動力頭卡盤設計為卡瓦夾持和頂驅式兩用結構;
6)鑽機操作系統實現參數數字化,塔上操作可視化及鑽探現場遠程監控。
(2)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
1)鑽桿及接頭優選國產高鋼級無縫管材,進行特殊熱處理,以增加強度和耐磨性滿足3000m以內孔深鑽探要求;
2)鑽桿螺紋副設計為特殊形式,以增加抗扭、抗拉、防脫和密封性;
3)採用成型精密刀具加工鑽桿接頭螺紋,以提高螺紋加工精度。
課題二:鑽孔攝像及定向取心技術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研究
(1)鑽孔攝像技術
1)實現360°孔壁數字成像、無縫拼接及高清晰度虛擬鑽孔岩心圖顯示;
2)具有深孔內信息傳輸與數字分析處理功能;
3)運用鑽孔攝像技術在單孔中解析岩礦層產狀。
(2)定向取心技術
1)研究垂直孔、傾斜孔岩心定向系統,以擴大定向取心技術應用范圍;
2)設計恆壓岩心列印裝置,保證可靠的導向鑽進和平衡反扭矩效果;
3)研究水壓力平衡,提高機械倉密封的可靠性;
4)研究孔底岩心列印控制裝置,實現電機工作狀態的自動控制;
5)研製微型金剛石鑽頭,以保證定向取心器孔底列印可靠性;
6)研究定向取心技術,在泥漿護壁鑽孔中解析岩礦層產狀。
課題三:鑽孔設計與軌跡動態監控技術研究
1)鑽孔彎曲規律分析,預測待鑽鑽孔的軌跡形態變化規律;
2)鑽孔軌跡設計及鑽孔軌跡形態繪制;
3)鑽孔軌跡空間位置計算及中靶精度預測;
4)探礦、地質綜合設計書編制;
5)鑽孔綜合資料整理及其電子文檔自動生成;
6)鑽孔軌跡三維可視化動態顯示。
課題四:深部岩心鑽探鑽進工藝方法研究
1)關鍵裝備優化選擇與配置;
2)鑽孔結構及套管設計;
3)特殊地層鑽進取心技術;
4)高效、長壽命金剛石鑽頭研製與使用;
5)泥漿與護壁技術;
6)鑽孔軌跡控制技術;
7)孔內事故預防與處理;
8)鑽頭成本與技術指標分析。
(三)項目研究主要成果
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按任務書設計要求完成了FYD-2200型分體塔式全液壓動力頭鑽機及配套機具、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N、H系列,施工深度3000m以內)、地質勘探鑽孔攝像及定向取心技術、鑽孔設計與軌跡動態監控技術、深部岩心鑽探鑽進工藝方法的研究與開發。完成了「江淮下游新生代晚期環境變化研究」與「湖北神農架晚期第四紀環境研究」不擾動樣環境科學鑽探孔、「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3孔、「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ZK1725孔等科學鑽探試驗孔,國家深部探測3000m科學鑽探「華南於都 贛縣礦集區科學鑽探選址預研究」NLSD-1孔與「華東廬樅盆地科學鑽探選址預研究」LZSD-1孔、安徽壽縣正陽關鐵及多金屬潛力資源預查項目和滁州明光鹽礦勘探孔等深部找礦鑽孔的鑽探任務,並在安徽霍邱鐵礦、金寨沙坪溝鉬礦、泥河鐵礦、廬樅鐵礦、琅琊山銅礦以及山東、浙江、江西、甘肅、四川、北京、上海等地不同地層、不同口徑、不同鑽進方法的深孔地質找礦和科學鑽探中加以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項目研究共獲得8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項)、1項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項目四個課題全部通過國內外科技查新及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項目全面總結的小口徑深部岩心鑽探工藝及配套機具體系,對地質岩心鑽探、科學鑽探、環境地質勘探、水文地質水資源勘探施工等項目具有指導意義。項目研究成果總體評價為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