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使用權資產租賃概念
使用權資產是指承來租源人可在租賃期內使用租賃資產的權利。使用權資產是《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修訂版)》的產物。新准則下,無論是融資租賃還是經營租賃,對於承租人而言都不再進行區分,都要通過統一設置的「使用權資產」科目進行處理。
使用權資產核算的是承租人取得並持有的使用權資產的原價。過去,對於經營租賃,這個使用權是不量化為表內資產進行核算的;對於融資租賃資產我們則是基於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將租賃資產直接作為固定資產進行表內核算。
新准則下,使用權資產雖然納入表內,但是使用權資產並不等同於租賃資產本身。假設有個承租人通過經營租賃方式租賃一輛自行車,此時的使用權資產不是指這輛自行車本身,而是指承租人在租賃期內使用這輛自行車的權利。
⑵ 《物權法》講的是什麼內容
物權法
【名次定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物權法是調整財產支配關系的法律,是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最基本准則,是我國制訂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2.法學概念,私法的一個部分,指調整有形財產關系的法律。
【相關概念】
私法、物權、權利人、民事責任、一物一權、物權法定、公示公信
【法學-物權法】
什麼是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有形財產關系的法律,調整無形財產關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
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財產法。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界定產權,通過確定財產的歸屬,來達到制止紛爭的目的,從而節約交易費用。中國目前財產權保護的突出問題,就是產權不清。這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礦山、農民土地承包權,小到公民的各種收入、房產以及剩餘價值索取權等等。產權不明,紛爭不止,假如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又如何談得上財富創造和積累。明晰產權,就是我對物權法的第一個期待。此外,物權法必須解決現實難題。物權法不是憲法,也不像民法典,它應該切實指導經濟生活。此外,物權法還應該是一部「綠色」物權法,不只是確認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還應確認其生態價值。環境資源的自我調節性或環境容量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有學者把它稱之為「環境容量使用權」———利用人依法對環境容量資源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例如對於森林、礦產資源等,不僅要「有償使用」,還要進行「生態補償」。
《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其內容包括物權法、債權法(以合同法為主)、婚姻家庭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人人格權法等。物權法是專門規范民事主體(法人、自然人)對財產的佔有、收益、使用、處分權利的法律。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役權、建築物區分權等內容。說明白一點,物權法主要是保障人們的財產不受非法侵犯的法律,是對人們財產權保護的一種法律。英國有句古語叫「窮人的寒舍,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體現了物權法的保護功能。
主要解決問題
一、物屬於誰,誰是物的主人;
二、權利人對物享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怎樣的義務;
三、怎樣保護物權,侵害物權要承擔哪些民事責任。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一物一權、物權法定、公示公信,此三者在大陸法系民法理論中被稱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構成物權法的基本原理,物權法的具體制度內容和理論架構均在此基本原則之下展開。
然而近期以來圍繞物權法基本原則開展的討論有如火如荼之勢,而火勢苗頭又似乎以淡化甚或否定此三項基本原則為猛,並直接涉及到我國正在起草的《物權法》以及將來的《民法典》是否需要規定以及如何規定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問題,以故,對物權法三項基本原則的進一步的理論探討似有必要。
主要應用
物權法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住宅小區車位歸誰所有、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一物二賣、相鄰關系、拆遷補償、建築用地使用權期限等,這些都能在物權法中找到答案。
⑶ 物權法中提到的七十年的概念怎麼理解
你所抄取得的所謂"產權"其實是一種土地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因為我國憲法規定,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
開發商從國家那裡購買了70年的使用權期限,然後蓋房子,又賣給你。登記過戶,只是將使用權交給了你,過了70年以後,使用權就自動歸屬於國家了,但是國家當然是不會強行沒收你的房子的,而是會根據你需要與否,跟你進行續約。
⑷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4)用益物權的概念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⑸ 請通俗的說明下動產、不動產、用益物權、地役權、質權。別給我搬一大堆概念來,謝謝
你好,希望以下通俗的解釋可以幫助你理解!
動產: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看著它「任意移動」或者可以被「任意移動」的財產,通常來說是可以被身體感知到的、實在的物體。
不動產:你可以理解為動產的矛盾體,那就是不能看著它「任意移動」或者不可以被「任意移動」的財產,通常來說是固定在地上的房屋。
用益物權:用,使用;益,收益。它是一個物體(包括動產或者不動產)可以被用來使用或者受益的功能。學過高一政治的話應該知道,商品擁有兩個價值,一個是使用價值,一個是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是指這個商品有多大用途,交換價值就是指這個東西值多少錢。這兩個概念對應在法學上就是用益物權(使用價值:多大用途)和擔保物權(交換價值:值多少錢)。再通俗一點說就是,用益物權是 一個人可以使用某樣東西的權利。
地役權:這是一個語文上的倒裝,正確語序應當是「役地權」。役,就是驅使、駕馭、利用的意思,那麼這個「役地權」就是 使用(你可以理解為奴役)一塊地的權利。顯然自己的地不需要「奴役」,所以地役權就是指 將他人某塊地的某些功效歸自己使用的權利。舉個例子:花錢在別人的房子或地上打廣告。羅嗦一句:地役權是用益物權的一種。
質權:上面講到過擔保物權,就是說某樣東西值多少錢、可以用來換多少錢的權利。質權是擔保物權的一種。質,你可以用「人質」這詞去類推理解,質權,一般說來就是把自己的財產(需要明確告訴你大部分是動產,少部分還有股權之類的權利)交付給別人(也就是把某樣東西作為「人質」給別人看管),用來擔保你的一些具有經濟效益的、受到法律保護的行為。其實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它確實跟真的人質差不多:你事情完成的好,擔保完成,你的東西自然還給你,「質權」消失;你的事情搞砸了,那就拿那個「人質」拿走了不還給你了——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流不流血了。
希望能讓你滿意。
⑹ 土地使用權的概念和權囑
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民集體和公民個人,以及三資企業,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土地使用權是外延比較大的概念,這里的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使用權。2011年1月,一則「土地使用期滿後會無償收回」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法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土地使用權是中國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體現,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國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有劃撥、出讓、出租、入股等。而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
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可分為農用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用地使用權通過發包方與承包方訂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土地使用者申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2414081128)
⑺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7)用益物權的概念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⑻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物的分類
一、物的概念
1.含義:指人們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屬性,但物理上的物不都是民法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是物理上的物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特徵:有體性----權力行為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智慧成果」)
非人格性-----權利主體不是民法上的物(如「人」);但屍體、血液、腎臟可以作為特定的物,從身體分離出來以後,可以作為物
可支配性-----不可完全支配的物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恆星」)
二、物的種類
1.流通物、限制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
2.動產與不動產-------(1)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原則,不動產則須登記。
(2)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3.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4.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
5.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6.主物與從物-----(1)茶杯和杯蓋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2)房屋與窗戶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因為窗戶不具有物理獨立性,只是房屋的組成部分
(3)鞋子與襪子均具有獨立的經濟用途,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7.原物與孳息物-----(1)天然孳息: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