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概念

物權概念

發布時間:2020-12-19 01:45:52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物權是權利人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其特徵如下,物權具有直接支回配性及權利答,無人無需藉助他人的行為就能實現自己的權利。物權具有排他性。接同業標地物上不得同時成立兩個內容不相容的物質。權物權具有直接支配性,即權利人的權利可以對抗一切不待定的義務人。

②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2)物權概念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③ 物權變動的概念是什麼

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物權變動是物權法上的一種民內事法律效果,和其他容民事法律效果一樣,物權的變動也是由一定民事法律事實引起的。
就物權的發生(設立)來看,物權一旦設立,特定主體即享有該物權,產生了支配關系,不特定主體則應負擔相應的義務,由此在特定權利主體一方和不特定義務主體一方發生了物權法律關系;就物權的變更和轉讓來看,物權一旦在主體、客體或者內容上發生了變化,也相應地引起支配關系的變化;就物權的消滅來說,物權的消滅可以引起物權法律關系的終止,從而結束民事主體對特定物的支配關系。

④ 物權的概念和理解

比如說,你擁有一個物,你對這個物有所有權,而同時除你以外的所有人專都有一個義務屬就是不去侵犯你的物權,比如說不能偷這個物,不能不徵得你的同意就隨便使用這個物。你行使你的所有權,對物進行支配等,並不需要義務人積極地配合你什麼的,只需要他們消極地行使一個不作為的義務就是了。

⑤ 《物權法》 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為人所支配和控制,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體專物。
特徵:(屬1)非人格性;(2)有體性;(3)可控制性;(4)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5)獨立性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的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⑥ 物權行為的概念界定總結

可以發現,關於物權行為概念的各種學說,在去除對物權行為性質的判斷後專,根據屬對物權行為概念的外延范圍,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認為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本身即為物權行為
第二、認為唯有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與其形式相結合,始得構成物權行為
而實質上,物權變動的合意(物權的意思表示)為物權行為的基本要素,對此不存有任何爭議。所爭議的,物權行為作為一種法律行為,除了物權變動的合意,其構成要素應否還應包括交付(或登記)行為。

⑦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物的分類

一、物的概念

1.含義:指人們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屬性,但物理上的物不都是民法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是物理上的物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特徵:有體性----權力行為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智慧成果」)

非人格性-----權利主體不是民法上的物(如「人」);但屍體、血液、腎臟可以作為特定的物,從身體分離出來以後,可以作為物

可支配性-----不可完全支配的物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恆星」)

二、物的種類

1.流通物、限制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

2.動產與不動產-------(1)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原則,不動產則須登記。

(2)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3.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4.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

5.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6.主物與從物-----(1)茶杯和杯蓋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2)房屋與窗戶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因為窗戶不具有物理獨立性,只是房屋的組成部分

(3)鞋子與襪子均具有獨立的經濟用途,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7.原物與孳息物-----(1)天然孳息: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⑧ 物權法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版依法律規定理權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⑨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一詞是由中世紀的注釋法學派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解釋羅馬法時,以「對物之訴」為基礎,創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物權學說。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權的概念。1896年《德國民法典》以其為該法第三編的編名。其後,為大陸法系眾多國家接受。
概念2
根據《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力,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物權制度濫觴於羅馬法,但羅馬法並沒有出現物權這一抽象的概念,它是中世紀注釋法學派在研究、詮釋羅馬法時創造的。一般認為,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採用了物權的概念,該法第307條規定:「物權,是屬於個人財產上的權力,可以對抗任何人。」《德國民法典》率先在法典中設立了「物權」編,對物權制度作了系統、完整的規定。其後,物權概念為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接受,但除奧地利民法外,各國立法上並未給物權下定義。
從法律關系闡釋物權的涵義,主要有對物關系說、對人關系說和兩方面說(又稱折中說)三種說法。我國通說為折中說,認為物權關系是以對物的佔有、支配為媒介而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物權法》也采折中說,在物權的概念中強調了對物支配與效力排他兩個基本要素,並點明了物權的基本類別

⑩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有哪些分類

《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法中回所稱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答產是指能夠移動並且不至於損害價值的物,比如桌子、電視機等物;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就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建築等。民事立法上一般不給動產和不動產下定義,而是採取...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意思.或者中華人民展開全部《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閱讀全文

與物權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