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1)物權喪失6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貳』 因善意取得而喪失原有權利的人的救濟措施(物權法角度)
善意取得一經成立,會有如下兩方面法律效力(樓主所需是第二條):
1、善意取得一旦具備構回成要件,受讓人即答取得動產所有權。
2、善意取得既引起原所有人所有權之消滅,同時,也引起原所有人請求無權處分動產者返還不當得利或者賠償損失的權力的發生。當無權處分人有償轉讓所有權人財產時,他所獲利應以不當獲利返還給所有權人;當所有權人無償轉讓時,應依侵權法有關規定賠償原所有人損失。
也就是A(所有權人),B(無權處分人),C(善意取得人),此時A不可以向C追償,只能向B追償。謝謝!
『叄』 求大神告知,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請求權一年未行使喪失後如何救濟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 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專還原物;對屬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該條規定的是佔有人的佔有返還請求權,這個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是指在一定期限內不行使權力,自期滿時喪失權利的期間,是個時間段),只要超出一年,佔有人喪失權利;對比原物所有人,物權是絕對權力,無論何時,所有人都有權對侵佔人提起原物返還請求權。
『肆』 什麼屬於違建
違章建築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目前我國法律並沒有明確「違章(法)建築」的含義,在學術界目版前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權法是:違反《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建造的建築物和其他工作物。違章建築拆除有補償嗎,哪些屬於違章建築?
(1)未申請或申請未獲得批准,並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而建成的建築物;
(2)擅自改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建成的建築物;
(3)擅自改變了使用性質建成的建築物;
(4)臨時建築建設後超過有效期未拆除成為永久性建築的建築物;(5)通過偽造相關材料向主管部門騙取許可證而建成的建築物。
『伍』 質權和留置權的區別
質權和留置權的區別如下:
一、成立條件不同。
1、質權依雙方當事人的合意而成立。
2、留置權是依法律直接規定。
二、佔有條件不同。
1、質權在設定時才移轉佔有,擔保物與債權事先沒有佔有的關系。
2、留置權的債權事先就與擔保物有法律上的牽連。
三、法律關系客體不同。
1、質權的標的包括動產還有財產權利。
2、留置權的標的僅為動產。
四、權利實現不同。
1、質權在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時,就可以當然行使質權。
2、留置權則在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時,還必須具備法律規定的程序,才可實現留置權。
五、消滅不同。
1、質權不因債務人另行提供擔保而消滅。
2、留置權則在債務人另行提供擔保時消滅。
留置權與質權的共同點:
1、留置權與質權同為擔保物權,當債權未受清償時,對留置物或質物折價或拍賣、變賣的價金優先受清償的權利。
2、留置權與質權的客體都為債務人或第三人的動產。
3、留置權與質權擔保的范圍都為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費用和實施費用。
4、留置權人和質權人都應以善良管理人責任心保管留置物或質物,因未盡責任心而致留置物或質物毀損、滅失的,留置權人或質權人都應承擔賠償責任。
5、質權分為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動產質權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留置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留置物保管費用和實現留置權的費用。
質權-網路
留置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