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違章搭建的定義
違章搭建的定義是:
是指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專許可證或屬違反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建設的,或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佔地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建築物。
指未經政府規劃部門的批准與認可,在規劃審定的圖紙之外的建築物、構築物:自行搭建的地下室、車庫、陽光屋、游泳池、加層及自建的有頂走廊。
第一條,為了有利於對本市違章搭建和違章建築進行整治,改善本市的市容市貌,根據《上海市城市建設規劃管理條例》(以下簡稱《規劃條例》)和《上海市城鎮公有房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公房條例》)等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⑵ 「動產的善意取得」的定義是什麼其中三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怎樣
「動產的善意取得」講述的是物權變動的一種特殊情形,涉及到動產的原真實權利回人、無權處分人答和受讓人三方。動產原真實權利人並無出讓意思,無權處分人表示願意出讓,純粹是慷他人之慨,因此在原真實權利人和受讓人之間並未建立起流轉鏈條。
⑶ 房地產他物權是甚麼
物權是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而「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
由物權的定義就可以看到,該草案對社會的影響巨大。
在七次審議過程中,各界人士主要圍繞車庫、車位的歸屬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否抵押和宅基地使用權能否轉讓和抵押等問題進行了反復討論。
在常委會審議中,有些常委會委員對「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的規定一直有不同意見。
對此,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反復研究認為:我國地少人多,應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全面建立。農民一戶只有一處宅基地,這一點與城市居民是不同的。農民一旦失去住房及其宅基地,將會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影響社會穩定。
為了維護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關於宅基地的政策,並為今後修改有關法律或者調整有關政策留有餘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建議將這一條修改為:「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現在許多老百姓都買了房,比較關心車庫、車位歸誰所有的問題。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經過反復研究,認為車庫、車位不像電梯、樓梯那樣可以共有公用,它一般都是由業主專有和專用的;而且在買房過程中,通常都是和開發商約定,這些約定可能是出售、出租或者附贈。目前草案對車庫問題的規定是由當事人約定;對於佔用公用道路和其他場地的車位,草案則規定為共有。
⑷ 物權法定原則 定義判斷題
正確!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回的民事關系,包答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
他是規定財產所有制的法律,所以物權法禁止除法律以外任何「人」創設。
⑸ 請問,地上權規則是什麼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地上權是用益物權的一種,它因具有物權的性質和物權的一切法律特徵。而與作為債權的土地租賃區別開來。
定義:
地上權設定、喪失和變更,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地上權還具有長期穩定的特點。這也是制定地上權目的之所在。大多數國家的民法對地上權的期間規定較長。具體期間由當事人自行約定。在地上權存續期間,地上權人有對土地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還有對地上權本身的處分權,如以地上權設定擔保,地上權可以繼承,地上權人享有的使用土地的權利,不因建築物或樹竹的滅失而消失。地上權可以依照法律或協議設定。各國民法都規定,設定地上權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在地上權終止時,地上權人有權收回其建築和竹木,或向土地所有人取得補償,但在地上權人有恢復土地原狀的義務。
特徵:
第一,地上權為使用他人土地的一種權利。由於土地作為一種資源是有限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土地,在我國,個人是不具有土地所有權的,全部實行公有制;但是,土地所有權人由於各種原因,可能不親自行使所有權而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而是交由他人進行使用。因此,地上權「其主要內容在於使用他人的土地。」
第二,地上權是使用他人土地的物權。地上權是對他人所有的土地為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因而是他物權。「地上權為他人土地上之權利,故為他物權,乃系限制全面的支配權之所有權,而一面的支配土地之權利。」
第三,地上權為以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為目的的權利。這里的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是指在地上下建築的房屋及其他設施,具體可以包括建築物、橋梁、溝渠、堤防、銅像、紀念碑、地窖等,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的范圍還要廣。
總之,在我國,地上權是指在國家或集體所有的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他物權。
⑹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什麼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羅馬私法中所指的人法是對於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規定。在羅馬私法中,對「人」作了如下劃分。
1.自然人
(1)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2)法律意義上的人, 是具備人格、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奴隸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視為權利客體,因而不列入其中。
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
①自由權作為自由實現自己意志的權利,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沒有自由權,即為奴隸。
②市民權是羅馬公民享有的特權。212年伽勒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援予羅馬境內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權,至此,除奴隸外,公民與非公民的界限完全消失。
市民權包括公權和私權兩部分。公權指選舉權、參政權、擔任國家公職權等,私權則指結婚權、財產權、遺囑權、訴權等。
③家族權,也寫作家長權,這是家族團體內的成員在家族關系中享有的權利,是一種對外代表全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對內領導全體家庭成員的權利。 家父為「自權人」, 其他處於家父權力之下的為「他權人」。
羅馬法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也才是具備完整人格的人。上述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人格即發生變化,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喪失自由權稱人格大減等,喪失市民權和家族權稱人格中減等,喪失家族權為人格小減等。
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已有如下劃分:一是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是完全行為能力人。 二是不滿7歲的幼童和精神病患者是完全無行為能力人。三是行為能力受限制者,包括4類:①未適婚人,即7歲以上、14歲以下的男性和7歲以上、12歲以下的女性, 他們可以為取得行為,其他行為非經監護人同意不發生法律效力。②適婚而未成年人,即14歲以上、25歲以下的男性和12歲以上、25歲以下的女性,他們原則上有行為能力,但可以為他們安排保佐人,以彌補其經驗的不足。③浪費人,指濫用財產、 揮霍無度、 損害本人及家屬利益的人。在法院依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其宣告禁治產期間,其所為行為若未取得保佐人或監護人同意,則不具備法律效力。④成年婦女,羅馬婦女長期處於家父權和夫權的監護之下,行為能力受到限制。直到查士丁尼時期,婦女仍然沒有公權。
2.法人
羅馬法中並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最初,市民法只承認自然人為權利主體。盡管社會上已經出現某些團體,但在法律上它們並不享有獨立的人格。
共和國後期,社會團體大量涌現,法學家對其進行研究,注意到團體與參加團體的個人是不同的。 帝國初期, 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論斷,如「團體具有獨立人格」、「個人財產與團體財產要完全分開,團體債務並非個別人的債務」等。這些論斷已初步涉及法人概念的本質和基本特徵。至帝國時期,羅馬法開始承認某些特殊團體在法律上享有獨立人格。羅馬法的法人分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種,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後者以財產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
奧古斯都時期的優利亞法規定了法人成立的三個條件:①必須以幫助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②必須具有物質基礎,社團要達到最低法定人數,財團須具有一定數額的財產;③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或皇帝特許。
3.婚姻家庭法
(1)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
(2)婚姻制度經歷了「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的利益為依據。 夫對妻無所謂「夫權」, 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彼此無繼承。
二、物法
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權法三部分組成。
1.物權
(1)物的定義。 物是指凡對人有用並能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與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要式轉移物與略式轉移物、可有物與不可有物、有體物與無體物、動產與不動產、消費物與非消費物、特定物與非特定物、有主物與無主物、原物與孳息、單一物與集合物等。
(2)物權。 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其范圍及種類皆由法律規定。羅馬法沒有將債權從物權中區分出來,但物權中有對物權和對人權之分,二者又與對物權的兩種保護方式(即對物訴訟和對人訴訟)相聯系。
物權的劃分——自物權(所有權)和他物權。
所有權是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最完全的權利,是物權的核心。其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禁止他人對其所有物為任何行為。蓋尤斯曾總結出所有權具有以下特性: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最早出現的所有權形式是市民所有權,其主要特徵是:主體只能是羅馬公民;客體十分狹窄;其轉移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擬訴棄權式等方式進行。共和國後半期開始,逐漸出現新的所有權形式。其中,最高裁判官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轉移方式的嚴格要求;外省土地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客體的限制;外來人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主體的限制。《查士丁尼法典》取消了上述差別,最終形成統一的、無限制的所有權形式,後被資產階級發展成為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原則。
他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權利,它不能離開所有權而單獨存在,是基於他人的所有權而產生的物權。羅馬法上的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包括役權(又分地役權和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後者包括質權和抵押權。
2.繼承
(1)羅馬法上的繼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續, 財產繼承是附屬的。這是由羅馬長期實行家長制家庭制度所決定的。繼承權指死者所有權的延伸,而非指繼承人的權利。家父死後,其權利必須延續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早期,繼承對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其財產權利和義務,即所謂「概括繼承」。 直至4世紀以後逐步形成, 並於543年才確立了「有限繼承」原則。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頒布敕令對繼承製度進行徹底改革,規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的權利義務,僅以已經登記在財產目錄范圍以內的遺產為限, 從而廢除了以往的繼承人無限責任原則, 而代之以有限責任原則。但仍以繼承人在得知其為繼承人的60天內提出遺產目錄者為限,否則仍應負無限責任。
(2)羅馬法上的繼承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早期只有法定繼承,從《十二表法》開始有了遺囑繼承的規定。
在羅馬法中,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代位繼承、遺囑繼承中的遺囑能力與遺囑方式、繼承人的指定、遺囑的效用和遺囑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債權
在羅馬法中,債權是物權的重要內容。
(1)債是依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律聯系。其特徵是
①債是特定當事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②債的標的是給付。
③債權人的請求必須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因為債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債的發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約所生之債。
羅馬早期,訂立契約應符合形式主義要求。後來契約種類開始增多,出現各種契約,分為:要物契約、口頭契約、文書契約和合意契約。要物契約是指要求轉移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約。屬於這類契約的有借貸和寄託。口頭契約是由當事人以一定語言訂立的契約,由債權人提問、債務人回答而訂立。文書契約是登載於賬簿而發生效力的契約,相當於後世的契據。合意契約既不要求文書,也不需要當事人在場, 雙方當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 屬於這類契約的主要有買賣、租賃、合夥、委託等。合意契約是流行最廣、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約。
②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私犯)而引起的債。羅馬法將違法行為分為「公犯」與「私犯」。公犯指危害國家的行為,犯者受刑事懲罰;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應負賠償責任。
③准契約,即雙方當事人間雖未簽訂契約,但因其行為而產生與契約相同效果的法律關系,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監護和保佐、海損、共有、遺贈等。
④准私犯,指類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權行為。例如奴隸、家畜造成的對他人的侵害。
(3)債的分類
主要分類有:特定之債和種類之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之債和選擇之債等。
此外,關於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羅馬法上均有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1)與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相適應,訴訟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
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則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
(2)私訴程序先後出現了三種不同形式:
①法定訴訟。法定訴訟,也稱舊式訴訟,盛行於共和國前期,只適用於羅馬市民。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訴訟應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術語進行陳述,配合固定的動作,並且要攜帶爭訟物到庭。案件要經過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由審判官對當事人的要求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可以受理此案;後一階段是承審員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查,作出判決。
②程式訴訟。程式訴訟是由最高裁判官創立的,適應羅馬對外商業發展的需要,並藉以彌補法定訴訟形式主義缺陷的一種訴訟形式。仍然分為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簡化了訴訟手續。
③特別訴訟。特別訴訟,也稱非常訴訟,在帝國後期成為惟一通行的訴訟制度。在這種訴訟形式當中,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性命令或採取特殊保護的方法,而不是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它廢除了過去兩個階段的劃分,訴訟活動自始至終由一個官吏來擔任。偵查時允許告密。為了取證,對自由人也可以刑訊逼供。審判完全失去公開性質,只許少數有關人員參加,允許代理和辯護。
⑺ 所有權的權能包括
所有權的權能
所有權是完全物權,所有權人以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和其他任何可能的方式實現對物的直接支配的權利。
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是所有權的經典的4項權能。
上述4項權能,並不要求所有人一定同時享有。例如所有權人在物上設定抵押等他物權,並不影響其所有權人身份。
佔有權能,事實上管領的權能。
使用權能,加以利用。
收益權能,收取孳息。
處分權能,權屬變化和物理形態變化。
權能詳解
佔有權能與【僅作為事實狀態的佔有】不同,不僅受到佔有制度的保護,而且受到佔有背後的本權保護。
本權:具有法律上或者合同上原因的權利。
收益權能,收取標的物的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收益權能是所有權中的財產權內容,也是用益物權的主要內容之一。
例如種果樹,摘下來的果子就是天然孳息。養雞,下的蛋,就是天然孳息。
法定孳息:例如房東收自己房子產生的租金;銀行存款產生的利息等。
處分權能:包括法律上的處分和事實上的處分。
法律上的處分,是對所有權的轉移、消滅等法律行為,例如:買賣、贈予等。
事實上的處分,是對物進行物理上的處理的能力,如銷毀某物品、加工某物品等。例如刪除自己手機的照片等數據。
消極權能
所有權除了以上積極權能,還有消極權能,即在所有權受到妨害或者可能受到妨害時,所有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干涉,以恢復對物的圓滿支配。
所有權的5大特徵
1、 整體性
2、 社會性
3、 觀念性
4、 彈力性
5、 恆久性
所有權的權能也會時扁時圓滿
特徵詳解
整體性,其實對於所有權4項權能這一制度的再一回復。4項權能把所有權拆開了講,但是整體性又說所有權並不是這個權能的簡單相加。所有權本身就渾然一體。
可以對所有權的標的物設立一個完整獨立的他物權,例如抵押。但是不能在時間和內容上分割所有權。
怎麼理解?抵押權是未來獲得所有權標的物的優先受償權。影響的是現下所有權權的處分權能。
其實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是對所有權4項權能的限制,從權能角度講,是可以不完整的,就像前面講的,4項權能可以不同時具有。但是這里為什麼講「整體性」?
其實是所有權作為一個整體不可以時有時無,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我們不探討這樣對或者錯,主要解釋前人的理解)。
例如,東北很冷,東北人冬天就想去海南度假。想在海南買個房子,但是其他時間自己不住,也不想打理。能否買房子每年冬天
⑻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8)他物權的定義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⑼ 債權法的區別
[摘要]在民法中物權與債權的區別、物權法與財產法之爭、債權的不可侵性等爭議源於物權與債權的關系不夠明確,物權的內涵和外延不甚清楚,有人把這歸結為在現代社會中物權債權化、債權物權化引起的特例。本文通過從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即《擔保權》中規定的權利質權來分析物權與債權及其其他一些權利的關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答上述爭議。
[關鍵詞]物權 物 物的客體 債權 財產 財產法 債的不可侵性《擔保法》第七十五條規定:下列權利可以質押:(一)匯票、支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二)依法可以轉讓的股份、股票;(三)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四)依法可以質押的其他權利。
這里以權利為客體設立質權,而質權是他物權中的一種。我們來看他物權的定義:是財產非所有人根據法律的規定或所有人的意思對他人所有的財產享有的進行有限支配的物權,又稱定限物權。自物權為原始物權,他物權為派生的物權是所有權部分權能與所有權分離的結果;自物權是完全物權他物權是定限物權;①所有權是一切定限物權的基礎。定限物權為所有權所派生,無所有權也就無定限物權。②物權是債權產生前提。從單個交易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商品交換,首先要求主題堆砌交換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否則就不能將該項財產進行交換,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債權。從定義及自物權與他物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他物權是以自物權(所有權)為基礎,是從所有權上分離出來的,換一種說法就是,沒有所有權就無從產生他物權。那麼是擔保法規定有誤還是江平先生的定義不盡合理還是另有原因?
我認為,江平先生的定義是合理的也是眼下的通說,擔保法也不是規定不合法理,權利質權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的一種經濟現象,保證了我們交易的安全,促進了我們市場經濟的繁榮,何錯之有?既然定義是合理的,法律規定也是有益的,那麼我認為只有我們在理解物權是發生了錯覺。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來認識一下物權及物的概念。當前的通說是:物權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指能夠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的有體物。③,上面列舉權利有債權、知識產權及其他不屬於物權的權利,但我們是否能讓其轉變成物權呢?債權作為特定的「物」能夠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的干涉,債權可以轉讓,可以設立他物權,可以拋棄,我認為就是對其的一種直接支配,同時其作為一種權利當然可以排除他人的干涉。其實關鍵在於作為物權的「物」是有其特別規定,即能夠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的有體物。債權當然能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但作為一種權利他是無體的,這么說債權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物權呢?其實不然,債權轉變成物權是有先例的,那就是貨幣和無記名證券。梁慧星先生的《建議稿》里就有這樣的規定:第六目 貨幣與有價證券所有權第一百七十五條 佔有貨幣者取得貨幣的所有權。
第一百七十六條 無記名證券所有權的取得,准用第一百七十五條的規定。記名有價證券與指示有價證券所有權的取得,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貨幣與有價證券從外觀來看像是一種自然物,而其本質是一種債權。只是這種債權被紙張固定下來了,加上他們具有的一種高流通性,使記載權利的憑證成為權利本身的代表,權利和憑證融為一體,權利就是憑證,憑證就是權利,人們擁有憑證就等於擁有了憑證上記載的權利,而憑證是一種自然物、有體物,就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在它上面成立物權,而使這種債權成為物權的客體——物,也就在債權上成立了物權。這里能使債權成為物權的客體的關鍵就是債權的有體化,通過一種外在有體的形式固定債權,使其成為債權的代表。推理,當任何一種債權通過某種有體憑證來作為其代表,憑證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那麼就等於憑證上記載的債權也就成了物權的客體。有人可能認為憑證只是憑證,他成為物權客體並不表示債權就是物權的客體。其實憑證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張紙或其他物品時,並不是物權的真正權利,因為憑證作為一張紙可能一文不值,真正的利益是在於其記載的權利。就好象是貨幣一樣,那張紙並不是其物權的客體,而是其記載的權利,那張紙只是其外觀有體的體現,假幣就是一個反例。也就是說只有記載了權利的憑證,就象真正的貨幣一樣,才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憑證就是權利,是權利的外在有體表現,因而憑證記載的權利也就成為物權的客體。也許有人又懷疑憑證就是權利嗎?既然為權利創設了憑證,就是用憑證來代表權利。要是憑證丟失呢,象一般債權丟失憑證並沒有喪失其真正權利,有如何解釋?只有貨幣及無記名證券丟失就等於喪失了其真正權利,而一般債權雖然丟失了憑證但還是有真正的權利是因為,當一般債權憑證的丟失以後,他人並沒取得憑證的所有權,不象貨幣具有高流通性、無記名,自己也沒有喪失憑證記載的權利,憑證就是權利,但並不表示權利就是憑證,因為他不象貨幣那樣具有高流通性,無記名,因而當憑證消失時,只是債權的外在有體表現不復存在,也就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
物權是債權產生前提。從單個交易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商品交換,首先要求主體對其交換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否則就不能將該項財產進行交換,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債權。④這也就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債權既然可以轉讓,那麼應當以對其享有所有權為前提。孫憲忠在《德國物權法》中也說到:第398條規定的債權讓於就是債權人對其債權進行處分,而處分行為是典型的行使物權。故從這一現象來看,債權人對其債權也是一種支配權,即對債權的「所有權」,故在處分債權時,債權人的地位與所有權者地位並無本質區別。⑤既然債權在取得外在有體化後能成為物權的客體,在債權上設立物權,同屬於無形權利的知識產權也就可以在取得外在有體形式後成為物權的客體,在知識產權上設立物權。
既然能在這些權利上設立物權,當然就可以以它們為客體設立所有權,那麼肯定就有人會提出疑問,債權與所有權是格格不入的,所有權具有全面性(完全性)、恆久性(無期性),而債權、知識產權的相對性、期限性怎麼能相融合呢?
我並不否認債權、知識產權的相對性、期限性,而是我們在這里錯誤的把債權和知識產權平等起來,在這里債權和知識產權與物權不是同一位階,而是物權的客體。我首先來分析物權的全面性。所有權是最典型的支配權,所有人對所有物的支配,不限於佔有、使用、收益,凡實際上可能而未被法律予禁止的支配行為均應包括在內,特別是包括了對物的最終處分權,表現出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一般性全面支配的最完全最充分的物權。⑥而當債權通過外在有體化表現出一定的物質形態,這種物質形態我們當然可以直接佔有,而且對他的佔有就實際上擁有了債權;也可以使用,我們可以拿出來,比如債券,向債務人行使權利,請求債務人償還債務,也可以出質,擔保債務;而至於收益是針對耐用品,債權一經行使就不存在,不是耐用品,所以就不會有所謂的收益;對重要的處分權,我們可以轉讓我們的債權,也可以設立質權,甚至拋棄。雖然債權本身只是一種相對權,只能請求債務人為一定的行為,而不能去直接支配債務人的行為,但債權在這里只是物權的客體,物權的客體多種多樣,客體的功能也就各不相同,飛機能飛,你也就不能要求汽車也飛到天上去,也不能拿個汽車要求別人還債,同理,債權只能要求別人還債,是不能飛的。知識產權一樣,作為物權的客體可以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再來看所有權的無期限性,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無期限性,不是說只要一旦擁有物權就可以永遠擁有,任何東西不可能無期限的存在,總有消失的一天,既然客體都已經消失,建立客體之上的物權也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所有權的無期限性是只要客體有存在的一天,所有權就不會消失。債權、知識產權是有存在的期限,但只要債權知識產權存在一天,不管是一年還是十年、一百年…以他們為客體的物權就跟隨存在。就象一輛汽車,你才開一天就毀了,所有權也就只存在一天了,或許你可以用十年,百年,只要你的車還存在,那麼所有權就不會消滅。
同時以有體化權利為客體的所有權同樣具有整體性、彈力性,同時更反應了近代以來所有權表現的一種觀念性。近代以來所有權的客體雖然一般都是有體物,但客體物質的有體性,只是單純的表現在外部的現象,其本質乃是觀念上的價值。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的物均具有商品的性質,而商品是以價值加以衡量的。所有權的客體的價值化的極端即是貨幣,單貨幣的本身價值是極其微小的,其價值乃在於交換價值。故貨幣所有權不過是價值所有權,其所有的實體不過是觀念的產物而已。⑦債權、知識產權以一種外在物質形式成為物權的客體,實際上是一種反向運動,不是由物質轉向價值,而是由價值轉向物質,但結果卻趨於一致,即客體的有體性只是單純的外在表象,本質是觀念上的價值。例如,生產者生產出一輛汽車,對他而言,不是這車可以用來做什麼,而是可以賣多少錢,所有權對他來說就是錢、價值。就好象一個把自己的所有財產全部轉化成存款或股票後,他不是一無「所有」(所有權),他還有(所有權)債權。
這樣一來,我們對債權成為物權的客體,可以在債權上成立物權似乎相當的煩瑣,債權已經作為一種權利由債法來規定了,在這里又來規定權利的權利有沒有必要?謝在全在《民法物權論》中也說到債權之歸屬,也以債之關系處理為足,而無當作債權所有權之必要。⑧我認為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債也是有歸屬的,那麼就可以在債權上成立所有權;而是,債權已為債法規定,而無須再在物權中規定。本人也認為,債權已在債法中規定,其中有關於債之歸屬、轉讓、拋棄等處分行為,無須在物權中重復,但並不能因此否認債權也可以成為物權之客體。我們只需就物權的客體物作出一種正確的解釋,擴大物的外延,就可以使債權的歸屬、轉讓、拋棄、設立他物權按照物權法的規定,以符合其本質。否則,債權就不能得到法律應有的保證,也是民法嚴密的邏輯受損,不按邏輯而去對其作出一種例外的規定。所以以這種理由來反對債權是物權的客體理由也是不充分的。
眼下有一種爭論,就是我們應該立物權法還是財產法。我認為爭論的起由還是物權與知識產權、債權、財產權的關系的爭論。我們來看鄭成思教授的文章:有學者主張「財產權」是上位概念,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十分廣泛的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用「財產權」代替「物權」,將把除人身權以外的全部權利囊括其中,就不應該有獨立的債和合同制度。我們認為,主張用來代替「物權」的「財產權」顯然並非所謂上位的「財產權」。把財產權定義為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之上的總的權利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觀點,而且這種提法有很令人費解之處。⑨有的學者斷言「債」也屬於「財產權」,同時有指出:財產法是規范財產歸屬的、債權法是規范財產流轉的。至於轉移這種動態自身又怎麼成了「財產」了?⑩我們建議,設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其根本理由在於,「物」在財產中的比重已經很小,「物」又是一個缺乏彈性和延伸性的概念。如果以「物權」為起點立法,就會造成調整社會財富關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將社會財富的主要部分排除在外的結果。(11)假設一個富人把自己的全部房地產、汽車、電器、時裝、首飾等一股腦都換成現金,然後存入銀行,換成定期存單和旅行支票,難道鄭成思教授就真的認為他變成了「無產者」?!(12)我認為應當正確理解財產和財產法的區別,財產就是能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的物(廣義物,包括有體的,無形的),有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債權作為一種財產也是無可置疑的,就象梁慧星所說。但財產包括債權並不意味財產法也包括債法。理由就是鄭成思教授說的債法是規范財產流轉的,一種財產的流轉、運動是不可能成為財產的。我們來看債法的規定主要是債的產生,債的履行,債的消滅。而沒有規定債權作為財產他的價值,使用收益。債法嚴格來講應當是規定財產是如何流轉,所以債法不叫債權法,就是要區別債法和債權。至於由於財產流轉產生的債權才能成為財產的一種。因此本人認為嚴格來說債法不是財產法,也不能用財產法來取代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因為財產里除了物權、知識產權還有繼承權、債權。但由於債法里也規定有債權效力、轉讓等,也可以算是財產法的一部分,不然財產法了里的債權又是在那裡呢?
認清物權與債權的區別同時可以解釋債權的不可侵性。債權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在債權上可以成立物權,對債權歸屬的侵害其實是對以債權作為客體的物權的侵害。只有物權具有的絕對權並可以排除他人干涉,才能解釋債權的不可侵性。而所謂通過侵害債務人或者債權標的來侵害債權,我認為是不存在的。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不管他人有沒有知悉,都不可能對他人產生排除干涉的權利。如果認為其有這種效力的話,我們可以設想:假如第三人明知債務人為債權人設計一種機器設備,為了自己產品的銷售而綁架債務人,致使債權人不能如期得到設計圖樣而延誤生產,而債權人也就無法如期向其訂購者叫貨,訂購者不能如期生產出產品又無法如期向消費者供貨,那麼這個第三人是否要向債權人、訂貨者、消費者承擔侵權責任?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網路,廣泛的聯系,只怕到大最後他都要向自己主張侵權了。債權人在與債務人成立債時應充分想到債務人不能履行的各種的情況,債權作為一種請求權,不是現實的權利,必然有風險,這是不可避免。當債務人不能履行時,只能要求債務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能直接要求第三人來賠償,債務人以其損失要求第三人賠償,即使債務人沒有賠償能力,也不向第三人追償,這時可以適用代位權規則,向第三人行使債務人的債權。如果直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法理根據是什麼呢,第三人和債務人的關系是連帶責任嗎?如果不是,那麼就等於債務人不要承擔違約責任了,合同法中規定的嚴格責任是不是也要改寫了?
結語:民法自《德國民法典》,物和物權的概念出現以來,一直以邏輯嚴密為其驕傲,民法的發展取得了質的突破。我們不應當逆流而動,而是應當來不斷完善他的邏輯體系。我認為承認債權的「物」性,將使民法的發展更進一步!
⑽ 何謂物權法上的物權 定義並舉例說明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根據《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力,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案例:某甲在草場發現一隻走失的綿羊,領回家中飼養.某乙聽說此事,找到某甲,聲稱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要領回去.某甲查問某乙家綿羊的特點,沒有相似之處,便拒絕講綿羊交給某乙.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某甲返還其侵佔的綿羊.在法庭上,某乙沒有提供充足證據證明自己是綿羊的所有權人.某乙主張某甲應提供其對爭議綿羊具有所有權的證據,某甲沒有證明.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請結合本章內容思考:1.某甲對綿羊是否構成佔有?2.某甲對綿羊的佔有,是何種類型的佔有?3.作為佔有人,某甲對於該綿羊享有何種權利?4.你認為法院對本案的判決對嗎?
分析:在本案中,某甲發現走失的綿羊領回家飼養,就已經佔有了這只羊.按照佔有成立的條件看,某甲符合佔有的主體的要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佔有的客體是綿羊,是有體物,符合佔有客體的要求.在佔有的客觀方面,某甲對綿羊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在實際上控制了這只綿羊.在佔有的主觀方面,某甲作為佔有人,對佔有的綿羊具有佔有的意思.既不是對佔有物的所有意思,也不是單純的不以任何意思為要件,只是單純的事實上的支配.這種佔有是無權佔有、善意佔有、和平佔有、公然佔有和單獨佔有.某甲在佔有該綿羊之後,就享有了佔有的權利,可以使用該物,並享有就該物取得收益的權利.
某乙獲悉某甲佔有該綿羊後,生成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並主張領回,但沒有舉出其對該綿羊享有所有權的充分證據,某甲拒絕將綿羊交給某乙,是正當行為.當發生訴訟的時候,按照舉證責任的規則,某乙作為原告,應當舉證證明自己對爭議綿羊享有所有權.但其舉證不足,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反之,某乙讓某甲提供甲對綿羊享有所有權的證據,則不符合證據規則要求.因此,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並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