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樓的引用法條是對的,但是對法條的解釋是錯的。你們老師說的是對的專。
樓主的問題適用於《專利法屬》第六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即:
「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這里的「原有范圍」指的是:專利申請日前你們廠已經製造的相同產品,或為使用相同方法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在這里就是你們廠的原材料)。換句話說,你們廠現在能做的只有兩件事:1)賣完之前生產的產品;2)用完之前已經准備好的原材料。
如果在上述范圍之外另行采購原材料,並用與已經獲得專利權保護的相同方法進行製造並銷售產品的話,就構成侵犯他人的專利權了。
《專利法》之所以保護專利權,其實是以專利權期間內的排他權利來促使在專利權保護期結束後的技術公開。不管你們廠是忽視了專利權保護,還是考慮到專利權的有效期限,所以不去申請專利;但現在既然這項專利權已經被授予其他權利人了,你們就得遵照法律、尊重他人的專利權。
當然,你們廠也未必窮途末路了。你們可以尋求跟專利權人的合作,來獲得他們的授權——允許你們使用他們的專利權進行生產銷售。
祝你們廠好運!!
② 專利的先用權什麼意思
先用權指的是,根據專利法第69條第1款第2項的規定,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③ 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
所謂的在先使用權,是指行為人在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其行為按照規定不視為侵權.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在先使用權的合理行使
在先使用權的行使顯然會導致在先使用權人與專利權人之間產生利益沖突:如果過多地限制在先使用權,那麼在先使用權人未能得到其應當享受的合法權利,這對在先使用權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反之,如果在先使用權人的權利過大或不受限制,將嚴重破壞專利制度,甚至導致專利制度形同虛設.因此法律需要對兩者權利予以平衡,確定在先使用權人行使在先使用權的合理尺度.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將在先使用權人合理行使其在先使用權的范圍限定在"原有范圍"內.對於"原有范圍"的理解,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系以定點量化的方式來確定,即以專利申請日為分界點,在該日前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的專用設備的實際生產數量和生產能力的范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原有范圍,是指專利申請日前所准備的專用生產設備的實際生產產量或者生產能力的范圍.
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但是,這樣的界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如前所述,在先使用權人的在先使用權是基於其合法手段作出發明創造而獲得,該權利是一項獨立的權利,而在後的專利權應當不能對在先權利的合理行使構成限制.而判斷是否合理的標准應該看在先權利是否因為在後專利權的存在而涉嫌搭便車,如果是的,則屬於在先使用權的濫用,否則應當認定為屬於對在先使用權的合理使用.那麼,在先使用權人根據生產的需要擴大生產的規模是否屬於合理使用的范圍呢?從市場經濟一般規則來看,先用權人在剛剛開發出新技術時,市場前景一般並不明朗,在先使用權人會比較謹慎地做一些嘗試工作,一般不會進行大規模生產,而在等到產品推向市場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在先使用權人預測市場前景比較樂觀的情況下,才會根據市場需要和公司生產需要大量購進所需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如果不加分析的將所有在專利申請日後的擴大生產規模的行為都視為在先使用權的不合理使用的,無疑是要求在先使用權人在作出發明創造並開始市場化時就必須預見到今後若干年的市場前景並以此為依據確定生產規模,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市場行為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了市場前景等因素外,在先使用權人的生產規模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資金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大可能在初期就大規模化.因此,在先使用權人根據其生產規模的需要合理地進行擴大生產規模應當被認為是對其在先使用權的合理使用.
二、行使在先使用權應注意的問題
行使在先使用權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1、在先使用權人所使用的技術應當是通過在先使用權人自己獨立研究的或以合法手段取得的,而不是在專利申請日前通過抄襲、剽竊或其他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2、在先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僅限於產品製造者.對於使用和銷售者不適用在先使用權.3、在先使用權僅限在先使用權人本人行使,不能用來入股或轉讓,但是在先使用權連同企業一並轉讓的除外.
三、專利權在先使用權的規定
所謂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是指行為人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其行為按照專利法規定不視為侵權.
行為人援用在先使用權抗辯應當符合如下條件:
(1)行為人必須由實施或准備相同專利技術的行為,即已經開始製造與專利產品相同的產品、使用與專利方法相同的方法,或者為上述製造或使用而做好了必要的准備.
(2)上述製造、使用行為或為製造使用行為所做的准備工作必須是在該專利的申請日之前已經進行,並且應當一直延續到申請日後.如果在申請日前雖然已經製造、使用或為製造使用進行准備,但在申請日前已經停止上述行為的,仍不能以此作為在先使用抗辯理由;
(3)實施應當僅限於原來的規模.在先使用人在原來的規模範圍內繼續製造或使用專利所保護的產品或方法,不視為侵權.超出原來范圍實施專利的,超出的部分視為侵權.
④ 專利許可權制中的先使用權
在先使用權,也稱先用權,是指權是指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做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行為人對於該專利產品或專利方法享有合法的實施權。 在先使用權見於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
在先使用權的行使顯然會導致在先使用權人與專利權人之間產生利益沖突:如果過多地限制在先使用權,那麼在先使用權人未能得到其應當享受的合法權利,這對在先使用權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反之,如果在先使用權人的權利過大或不受限制,將嚴重破壞專利制度,甚至導致專利制度形同虛設。因此法律需要對兩者權利予以平衡,確定在先使用權人行使在先使用權的合理尺度。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將在先使用權人合理行使其在先使用權的范圍限定在「原有范圍」內。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原有范圍,是指專利申請日前所准備的專用生產設備的實際生產產量或者生產能力的范圍。
行使在先使用權應注意的問題包括
(1)在先使用權人所使用的技術應當是通過在先使用權人自己獨立研究的或以合法手段取得的,而不是在專利申請日前通過抄襲、剽竊或其他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
(2)在先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僅限於產品製造者。對於使用和銷售者不適用在先使用權。
(3)在先使用權僅限在先使用權人本人行使,不能用來入股或轉讓,但是在先使用權連同企業一並轉讓的除外。
⑤ 專利先用權
所謂專利先用權也稱佔先使用權。就是說,甲乙兩方不約而同地研究同一課題,甲方就此申請了專利,而乙方在甲方提出專利申請前就已實施了該發明或者已為實施該發明做好了必要的准備,即使甲方就此發明獲得了專利,乙方也可以繼續從事合法的生產,但不能超過甲方申請日前自己已有的生產規模和范圍。這是照顧同行不約而同地從事開發同一產品的研究,對雙方都很公平,故各國專利法多有這一規定。但是,有些專利課題的研究開發恰恰是沒有及時做好付諸實施的准備,從而喪失佔先使用權,給企業帶來不小的損失。
比如
日本的甲公司與雅西卡公司不約而同地進行攝影機驅動電機電池消耗量表示法進行研究開發,而且甲公司的研究工作在前,但是他們卻沒有及時申請專利,因此受制於申請了專利權的雅西卡公司。此時,甲公司想到運用日本專利法關於佔先使用權的規定。但是雅西卡公司根本不予理會,雙方只好為此訴諸東京地方法院。
作為被告的雅西卡公司辯駁:原告甲公司聲稱在雅西卡公司申請專利時完成了設計,把拍攝影機的驅動電機電池消耗量表示裝置具體化了,但是,僅僅完成了設計並不等於是完成了發明,事實上也不能構成專利法所規定的為實施發明做好了准備。
法院最後的判決也採納了雅西卡公司的辯駁意見,認為原告在該發明思想的基礎上完成的攝影機驅動電機電池消耗量表示裝置的設計圖,但僅如此程度,不能說是為生產具有該裝置的攝影機做好的准備,也不能說明原告為實施該發明做好了必要的准備......
這就是說,雖然甲公司完成了設計,但還沒有滿足享受佔先使用權的條件,還必須受制於雅西卡公司的專利。在這個事件里,甲公司已搞出了發明設計,在沒有及時申請專利權的同時,試圖爭取佔先使用權,但都沒有成功。
這件事告訴我們,企業研製出了發明,除了要及時申請專利以取得法律保護外,為了萬無一失,防止受制於他人,一定要盡早地投入實施或做好實施准備,一旦喪失了專利申請權,作為補救,還可利用專利先用權,維護企業的部分權益
希望幫助到您
⑥ 什麼是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在先使用權抗辯的條件
你好,商來標轉讓知夫子為您回自答:
所謂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是指行為人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其行為按照專利法規定不視為侵權。
二、專利權的在先使用權抗辯的條件
行為人援用在先使用權抗辯應當符合如下條件:
(1)行為人必須由實施或准備相同專利技術的行為,即已經開始製造與專利產品相同的產品、使用與專利方法相同的方法,或者為上述製造或使用而做好了必要的准備。
(2)上述製造、使用行為或為製造使用行為所做的准備工作必須是在該專利的申請日之前已經進行,並且應當一直延續到申請日後。如果在申請日前雖然已經製造、使用或為製造使用進行准備,但在申請日前已經停止上述行為的,仍不能以此作為在先使用抗辯理由;
(3)實施應當僅限於原來的規模。在先使用人在原來的規模範圍內繼續製造或使用專利所保護的產品或方法,不視為侵權。超出原來范圍實施專利的,超出的部分視為侵權。
⑦ 什麼叫先用權和在先使用權
先用權是指專利申請前,已經有人做好製造或者使用的必要准備,則在批准申請人的專利權之後,上述人員仍可在原范圍內繼續製造或者使用的權利。國際上一般都把「先用權」當作不能視為侵犯的專利情況之一。
在先使用權:依據中國商標法的規定,商標注冊實行自願原則,因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就產生了注冊商標和未注冊商標,現行商標法只從管理的角度對未注冊商標進行調整,對於未注冊商標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商標法》第31條有關制止搶注行為,但對一旦搶注成功後,搶注人能否要求商標在先使用人停止使用或者損害賠償未置可否。
(7)專利先使用權擴展閱讀:
《商標法》第25條規定,商標在中國政府主辦的或者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自該商品展出之日起6個月內,該商標的注冊申請人可以享有優先權。
商標在先使用權界定
確立商標在先使用權制度的意義集中體現在彌補申請在先原則和注冊原則的不足。具體而言包括:
1、保護公平競爭,平衡商標注冊人和在先使用人的利益,避免給在先使用人帶業不公平的後果。
2、就制止搶注而言,商標在先使用權制度賦予在先使用人繼續使用商標的權利,搶注人「注冊商標的限制。同時,為商標在先使用人啟動撤銷注冊不當程序贏得時間。
3、由於商標在先使用權人有權繼續在原商品或者服務上使用其商標,而不構成對商標注冊人的侵權,因此必須符合一定的構成要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用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標在先使用權
⑧ 獲得在先使用權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認定申請注冊商標損害他人專利應考察以下要件:
第一、申請注冊的商標含有與他人專利權相互沖突的內容。受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由於商標注冊的可視性要求,申請注冊商標可能與之發生沖突的情形主要見於外觀設計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客體要素為形狀、圖案與色彩,因此,如果將他人外觀設計中具有顯著性的形狀、圖案、色彩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就可能損害他人的專利權。判斷商標與外觀設計是否相沖突應注意以下問題:1、商標與外觀設計在整體上完全相同或極為近似,則可認定相互沖突;2、商標與外觀設計在整體上有一定區別,但在構成要素上存在相同或近似的,則只有當商標的顯著部分與外觀設計的顯著部分或要部(某些產品存在著容易引起一般消費者注意的部位,該部位稱為「要部」)相同或近似時,才可認定為商標與外觀設計相互沖突;3、商標與外觀設計所含文字相同或近似的,由於一般文字和數字的字型以及字音、字意不能作為要求保護的外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同時,在外觀設計相近似性判斷中,產品外表所表現的包括產品名稱在內的文字是一種圖案,應當考慮其作為圖案的裝飾作用,而不應當考慮其作為文字的字意,故而,只有在商標與外觀設計所含文字的外觀相同或近似時才能認定為相互沖突。
第二、他人的專利權在先並有效。首先,應以專利的申請時間為標准來衡量其是否較之於商標申請在先。其次,在申請注冊商標與外觀設計專利發生糾紛的案件審理中,應當對該外觀設計專利是否有效的問題進行重點審查。
第三、商標的使用商品與外觀設計的使用產品應相同或類似。如果商標的使用商品與外觀設計的產品不相同或者不相類,則不應認定商標損害了外觀設計專利權。
第四、申請注冊商標的行為未經在先專利權人的授權。
⑨ 專利權的優先使用權
專利優先權定義:
專利優先權是指專利申請人就其發明創造第一回次在某國提出專利申請後,在法定答期限內,又就相同主題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的,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其在後申請以第一次專利申請的日期作為其申請日,專利申請人依法享有的這種權利,就是優先權。
作用:
排除在其他國家抄襲此專利者,有搶先提出申請,取得注冊之可能。
特徵:
1.優先權是專利申請權的一項附屬權利,沒有專利申請權也就是沒有優先權。
2.只有在專利申請人提出了專利申請後,專利申請權才可能衍生出優先權。
3.優先權具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即只有法律規定的優先許可權期內,優先權才有效,過期則無效。
4.專利申請人所提出的先後兩份申請如果在同一個國家,專利申請人所享有的優先權為本國優先權;如果在不同國家,則為外國優先權。
5.優先權不能自動產生,即專利申請人在提出在後申請時主張優先權的,必須在提出在後申請的同時提出優先權要求申請,並按規定提交了相應的有效證明文件,經審查合格後,才能產生優先權。
6.要求優先權的在後申請與在先基礎申請必須具有相同的主題,但在後申請的主題可以是在先的基礎申請的改進。
⑩ 如何證明我的專利的在先使用權
在專利申請人提出專利申請時,他人有可能已經作出了相同的發明創造專,已經製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已經在屬使用相同的方法,或者為製造該該產品或實施該方法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顯然,在先作出發明創造人在獨立地作出了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發明創造的情況下,作出發明創造人應當享有獨立實施該發明創造的實施權,換言之,發明創造人對其所作出的發明創造的實施權並不應當因在後作出發明創造人所獲得的專利權而終止。專利權作為在後所取得的權利,並不能損害在此之前他人已經合法取得的權利。對此,我國憲法與民法通則均有明確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