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物權合同
物權復合同
又稱「物權契約」,制「債權合同」的對稱。指以物權的設定、移轉和消滅為直接目的的合同。物權合同的概念為德國法系所特有,英美法中沒有物權概念,大陸法系中法國法系也不承認有以物權變動為直接目的的合同,而只有《德國民法》規定,物權的設定和轉移,應以當事人的合意(不動產)登記於登記簿或(動產)交付才發生效力,因此存在物權合同。物權合同構成物權行為的絕大部分,非物權合同的物權行為只有遺言等很少幾種。物權合同的法律特徵是:
(1)要式合同。物權的變動涉及第三方利益,所以對決定物權變動的物權合同法律一般規定須為要式,其具體形式對不動產為登記,對動產為交付。
(2)無因合同。物權合同概念的確立意味著它與債權合同是相分離的,所以物權合同一般為無因合同。
B. 房屋轉讓協議書在法律上是什麼性質
單純的協議沒有實現完整的權利轉讓
《物權法》第九條第一款:「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專讓和消滅,屬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的;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C. 上面 說的意思是轉讓合同是合同 物權是物權嗎 還不登記就轉讓生效獲得物權 那股權質押 登記是要件嗎
或生效)是通過股份轉讓合同(即債權意思表示一致)並履行一定方式(交付或登記)以致產生股權變動的效力,因此股權轉讓變更登記實際是物權變動效力的問題,其本質為物權變動。
D. 房屋轉讓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么
爸爸哥哥放棄繼承的協議有效,但是該協議只能約束爸爸哥哥,不能約束5個姐姐,除回爸爸哥哥外,按法定繼承辦理,答財產份額在你爸爸和他的5個姐姐之間平均分配。房子自己搭的50平方如果超越房產證上的土地范圍,拆遷是沒有補償的,如是建在自己土地上,又有準建證的就有補償,有補償也是在爸爸和其姐姐之間平均分配。爸爸哥哥不承認協議,屬於有爭議。解決辦法是,爸爸以爸爸哥哥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放棄遺產繼承的協議有效。法院的判決書支持爸爸的話,持判決書到公證處辦理爸爸和其姐姐的遺產分配繼承公證,然後可以過戶。
E. 如何區分債權的轉讓與物權的轉讓
(一)物權反映靜態的財產支配關系, 債權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二)主體、客體不同(三)效力不同在有無期限性上存在區不同物權的變動采法定主義和公示主義,債權的變動則否。
F. 特殊動產的物權轉移問題: 1、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有:出賣人將標的物交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物權轉移的不同主要在於產權轉移的要求或時間不版同:權不動產物權是否發生轉移應以產權登記為准;動產則在交付後產權即發生轉移。《物權法》第十四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G. 房屋轉讓協議具有法律效益嗎
合同具有債權的法律效力。
但是合同本身是否有效力與是否能取得房產的所有版權(即樓上網友權講的物權的一種)是兩回事。
按你的描述,你取得該房產的所有權有一定困難。因為集體房的產權受權受到一定限制,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比如經過一定的年限,交納了有關稅費,經過單位批准)才能上市流通。也不是象有的網友講的那樣絕對不能交易。
房子的產權不經登記,不產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如果房子的所有人要求收回房屋,你必須返還。如果房子所有人同意,而且賣方承諾履行法定程序,可以幫助你辦理房產證,那麼你才可以取得所有權。
但協議本身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第三人主張房子的權益,你可以據合同向你的賣房主張違約責任。
H. 轉讓合同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無效的五種情形
一、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二、合同無效五種情形解讀:
(1)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之規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生的。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的規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
惡意串通而訂立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
1、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為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而故意為之。
2、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在實現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後,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
3、雙方當事人串通實施的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結果,應當是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並不禁止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獲得利益。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候,法律就要進行干預。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條規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也稱為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非法目的,或者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容上是非法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並不是違反法律的。但是這個形式並不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通過這樣的合法形式,來掩蓋和達到其真實的非法目的。因此,對於這種隱匿行為,應當區分其外在形式與真實意圖,准確認定當事人所實施的合同行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應當具備下列要件:
1、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須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禁止的;
2、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規避法律的故意;三是當事人為規避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採用了合法的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了掩蓋。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規無明確規定,但合同又明顯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可以適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確認合同無效。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目的、訂約內容都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釋》第4條明確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的合同,當事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所為,還是過失所致,均則非所問。只要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則就確認該合同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這條規定是合同效力待定的規定,若權利人不予追認(不同意),則該處分合同應為無效。
林x欣明知該轉讓房屋是朱xx與林xx共同共有,仍與林xx簽訂房屋轉讓合同不屬於善意。所謂善意,在民法上主要是指明知與否的主觀狀態。在行為人不知動產或不動產不屬於讓與人所有的情況下,可以認定其主觀為善意,如果明知則應認為惡意。在房屋交易關系中,該明知的時間點應從開始簽訂房屋轉讓合同至辦理轉讓登記手續時。如果受讓人明知該房屋不是登記簿上記載的人所有,該登記簿上記載的人無處分權,仍與之訂立房屋轉讓合同,說明該受讓人主觀上是惡意的,這種明知是他人之物仍與之交易轉讓的行為,與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相悖,不屬於善意,所取得的利益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本案轉讓的房屋在建造時,是由林x欣出面操持打理,房產證也是由林x欣一手辦理的,且林x欣是朱xx的內弟、林xx的親弟,其對朱xx家的情況和該土地房屋的權屬很清楚,即其明知該土地房屋是朱xx夫妻共同共有的,其若要購買該房屋應徵得朱xx夫妻共同同意,或者在林xx出讓該房屋時,林x欣應問朱xx是否同意轉讓,最好是朱xx也要在該轉讓協議上簽名。但是,該轉讓房屋合同是在未取得朱xx的同意下,林x欣與林xx在林xx單位簽訂的,其行為不能構成善意,盡管林x欣支付了合理的價款,甚至辦理了房屋轉讓登記手續,也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房地產法》第38條第4項規定:「共有房地產,未經其他共有人書面同意的,不得轉讓」。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物權法》「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違反《房地產法》該項規定的轉讓合同效力取決於房地產的共有狀況。
若是共同共有或轉讓人所佔份額不足三分之二的按份共有的房地產,則根據《合同法》第51條之規定,該轉讓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轉讓人之外的共有人拒絕追認轉讓合同將導致轉讓合同自始無效。
若是轉讓人佔三分之以上份額的按份共有的房地產且共有人之間就該房地產的處分無特別約定,則根據《物權法》第97條的規定,該轉讓合同有效。
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物權法》第97條、《合同法》第51條、《房地產法》第38條之間司法適用上優先順序的問題,應優先適用物權法。參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深中法民第450號民事判決的判詞:「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在於被上訴人(指王某甲)未經案外人王某乙的同意向上訴人出售涉案房產的行為是否構成無權處分。我國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本案中被上訴人作為涉案房產99%份額的產權人,無須經過1%份額的產權人王某乙的同意即可對房產進行處分,故被上訴人未經王某乙的同意出售涉案房產的行為並不構成無權處分。由於我國物權法已經對佔三分之二以上份額的按份共有人可以對共有不動產進行處分的問題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原審判決認定被上訴人的行為構成無權處分並以涉案合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為由認定其無效,適用法律欠妥,本院對此予以糾正。」廣東高院就該問題持有不同意見,《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2009年度廣東省法院民事審判工作若干具體問題分析的報告》(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41集)中稱:「至於未經其他共有人書面同意轉讓共有房地產的,屬於無權處分行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只有經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或轉讓人事後取得共有房地產全部產權的,轉讓合同才能認定有效,否則應認定無效。」。
I. 摩托車 不過戶 寫轉讓協議可以嗎有什麼事的嗎
不過戶寫轉讓協議當然可以,但是該協議對你們兩個人有效,但不得對抗第三人。
也就是說如果摩托車行駛證上顯示的車主所有人將摩托車轉賣給第三人的風險由你無法避免。轉讓機動車實際交付,沒有辦理車輛過戶手續的情況,如果發生事故損害,由車輛實際受讓人承擔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被多次轉讓但未辦理轉移登記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當事人請求由最後一次轉讓並交付的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9)物權轉讓協議擴展閱讀:
動產物權在沒有交付之前,其物權權利屬於原權利人,只有交付後才發生法律效力。由於動產的活動性特點,其滅損的風險大於不動產,所以在未實際交付之前,即使有了動產的買賣或其他轉讓協議,其物權風險在交付之前由原權利人承擔,自交付之時起,風險由新權利人承擔。
動產物權自交付生效,只是因第三人依法佔有,權利人有權要求第三人代替交付,而第三人實際代替交付時,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才發生效力。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這一條規定與二十三條是相輔相承的。
因為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是「自交付時生效」,但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之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動產物權時,應該將交付時間確定在權利人實際佔有之時。即生效時間以「法律行為生效時」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