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早教有用嗎
如果希望寶寶未來有好的發展,不早教是一定不行的。0-6歲是兒童智力和心理版發展的關鍵時期。
其中0到3歲是權寶寶早教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給寶寶進行早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0-6歲期間,寶寶會經歷口唇敏感期、手腳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否定敏感期、物權敏感期、身份確定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等等,早期的教育對孩子度過各種敏感期非常有幫助。
在孩子大腦發育的巔峰時期給予正確的引導,能鍛煉孩子未來一生都需具備的認知能力。在孩子人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及時引導培養,能讓孩子有強大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
因此,早教對孩子的影響是貫徹一生的,無論是去早教中心還是在家,都需要對孩子進行早教。
Ⅱ 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是個極易被人忽視而又對孩子健康成長很有積極意義的問題。尊重孩子擁有的這些物權,將會促進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發展。而尊重別人的物品則是一種社會規則,尊重這個規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成功順利地進行社會化。
培養物權意識的方法: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訂立規矩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規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學習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做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小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藉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適時的贊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教導,孩子逐漸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贊美和鼓勵,如:你真乖,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媽媽喜歡的,在鼓勵和贊美之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10、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卻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11、有效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Ⅲ 寶寶的物權意識太強了,該怎麼引導
2~3歲是抄寶寶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就像嘟嘟一樣,完全是一個「小霸王」的樣子,把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誰都不能碰一下,一旦動了他的東西,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爸爸媽媽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寶寶自私的表現,也不要跟寶寶太較真,對寶寶進行批評教育。這樣會讓寶寶產生反抗心理,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被侵佔,從而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來對抗,甚至會產生暴力傾向。
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父母應該採取溫和的態度,首先肯定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安撫寶寶的情緒;其次再向寶寶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麼會動他的東西,爸爸媽媽雖然動了寶寶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還是屬於寶寶的。如果寶寶還是不能接受,那就暫時放棄,不要跟寶寶對抗。等過了這個年齡段,寶寶自然會放開這些「佔有欲」。
Ⅳ 孩子多大適合上「早教」
嬰幼兒的早教從出生就應該開始了。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版種潛能開發較為關鍵的權時期,因此越早早教對孩子越好。
其中0到3歲是寶寶早教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給寶寶進行早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0-6歲期間,寶寶會經歷口唇敏感期、手腳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否定敏感期、物權敏感期、身份確定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等等,早期的教育對孩子度過各種敏感期非常有幫助。
如果條件許可,家長可以選擇正規的早教機構對孩子進行系統全面的早教。通常,早教中心的接收范圍是六個月到三歲的寶寶,一般將近一歲左右去是最好的階段。
Ⅳ 一歲以後出現的敏感期有哪些
注意3歲前的敏感期
遵循孩子的天性
1、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幹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2、肢體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3、物權意識敏感期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
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
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
「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
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Ⅵ 如何培養幼兒整理物品的能力
早教的重要性已經被許多生理研究結果所印證。經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版神經系統發育最快、權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其中0到3歲是寶寶早教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給寶寶進行早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0-6歲期間,寶寶會經歷口唇敏感期、手腳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否定敏感期、物權敏感期、身份確定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等等,早期的教育對孩子度過各種敏感期非常有幫助。家長可以選擇專業的早教機構進行早教,也可以在家早教。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要對其記憶力、聽覺能力、感覺能力、動作能力、模仿能力進行訓練。在家與在早教中心的區別在於早教中心的教學互動游戲比較豐富、教玩具種類多、而且有很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系統性地學習和良好的社會化環境會讓寶寶的早教效果更好。除此之外,早教也要注重家長與孩子的互動,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
Ⅶ 孩子為什麼拒絕分享玩具兒童心理師怎麼說
在孩子和其它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總避免不了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玩玩具。很多時候,家裡來了客人,帶著小孩。別人家的孩子看到自己家孩子在玩玩具,就想把孩子的玩具借過來玩一玩,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不願意。
這個時候,許多家長會勸孩子大方一點,把玩具借給人家玩一玩。如果孩子仍然不願意,家長可能會想對方父母解釋,自家孩子「自私,不懂事」。
把選擇主動權教給孩子
不給孩子建議或者強迫孩子做什麼,讓孩子自己去做出選擇和舉動。讓孩子多經歷幾次分享或者被拒絕的體驗之後,孩子就會懂得如何去做了。
對於孩子分享玩具的問題不能太片面化。不過,還是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具體意願,但也要適時適當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教育。不能讓孩子在分享中失去自我,不懂得拒絕。也不應該過多遷就孩子,讓孩子真的變得自私自利。
Ⅷ 在0—3歲階段,家長可以利用敏感期教幼兒學習漢字 這句話對嗎
早教的重要性已經被許多生理研究結果所印證。經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版最快權、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其中0到3歲是寶寶早教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給寶寶進行早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0-6歲期間,寶寶會經歷口唇敏感期、手腳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否定敏感期、物權敏感期、身份確定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等等,早期的教育對孩子度過各種敏感期非常有幫助。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
Ⅸ 孩子有哪些特徵,代表著以後容易吃虧呢
家長如何引導?
·讓孩子正確認識失敗,並且多強調過程,不要總是計較結果。
·在孩子遇到失敗的時候,家長不要打擊、否定,而是應該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