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租賃房和產權房有什麼區別
一、租賃房沒有產權,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
1、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2、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3、拆遷租賃房屋實行產權調換,拆遷人提供的產權調換房屋在規劃市區內(在規劃市區外的房屋拆遷除外)、與原房屋價格相當並且使用面積不低於原房屋使用面積的,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應當服從。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
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具體補償安置要看各省市的規定。
產權房是指享有完整的房屋產權,是可以享受動遷補償的。
二、共租賃房是對住房困難人群的過渡性的解決方案,旨在為不屬於低收入人群但住房困難的人員,提供住房幫助。公共租賃房不歸個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學畢業生,外地遷移到城市工作的群體等。
三、所謂產權房,是指產權人對房屋(指建築物)擁有所有權,對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擁有使用權,產權人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這種權利是絕對的、排他的,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干涉和影響,產權人可以轉讓、出租、抵押、典當等方式合法處置自己的房地產權利。
『貳』 公有住房承租權可以繼承嗎
不可以繼承。公有住房為共有財產,不是公民私有財產,公民只有居住權,沒有版處分權,因此公民承租的權公房無所謂繼承問題。
《繼承法》
第三條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2)租賃住房使用權銷售擴展閱讀
《繼承法》第七條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
(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
(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第八條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叄』 使用權房屋的租賃權繼承問題
1、首復先要搞明白使用權是制否有繼承(危房改造了,怎麼會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呢?)難道之前的房子產權就不屬於他們?。
2、如果你們都沒有產權,而這個房子應該是由當時的管理部門來確認這個房子是否繼續租給你們。(應該是房管所或者企業內部)。
3、如有有人沒有房子住,這個可能夠條件繼續租賃,如果你們都爭,恐怕最後很難辦,說不定別人只有收回。
麻煩你詳細點說。房屋的產權和使用權性質和歷史成因。
『肆』 使用權房繼承權
只擁有使用權的房屋
除了普通商品房外,還有央產房、軍產房、公租房等等。由於這類房屋政策性很強,能否繼承主要看政策規定。
只有使用權,但可以繼承的房屋
有一些央產房、軍產房等不能上市交易,雖然只有使用權,但政策允許繼承。當然,繼承的也只能是使用權,即死者的繼承人對該房屋共同擁有使用權。然而多個繼承人如何公平、合理並友好地行使共同的使用權,在實踐中一直是個復雜的問題。比如,有的繼承人要自己居住,有的繼承人希望出租,收取租金;有的繼承人抱怨自己使用的空間小,有的繼承人認為公共區域無人維護等,往往矛盾百出。
只有使用權,但不能繼承的房屋
此類房屋比較典型的是公租房。公租房的性質是租賃,對於租賃的房屋,公民不擁有所有權,而且使用權也不能繼承。
有一些公租房,在原有承租人死亡後,同住同戶口的繼承人可以向房屋所屬單位申請變更為新的承租人,繼續承租居住該房屋。但有些公租房,已經不能變更承租人,理論上,原承租人死亡後,除配偶尚活著需要居住外,房屋所屬單位可收回該房屋。
實踐中,必須結合公租房的政策以及案件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和處理。
還有一類就是城鎮居民購買的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即所謂的「小產權房」,也不能繼承。
按照我國現有的法律和政策,國家不允許城鎮居民購買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更不承認此類房屋的產權。所以,此類房屋不屬於繼承法上規定的公民的合法財產,因此不能繼承。
農村宅基地及上房屋
宅基地只有本集體組織成員才可申請取得,而且有「一戶一宅」原則,所以,它的繼承還關繫到繼承人的身份問題。
如果繼承人和死者一樣均是本集體組織成員,其繼承死者的宅基地和房屋一般都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繼承人不是本集體組織成員,甚至已經成為城鎮戶口,因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其取得需要主體符合特定的身份,即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此,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權繼承宅基地使用權,但是建造在宅基地之上的房屋可以繼承,同樣,繼承後如何真正實現居住、使用的權利,依然需要有關法律和規定不斷探索和完善。
現實生活中的情況遠比上述內容紛繁復雜,仍要結合案件的具體事實和情況詳細分析和論述。
法律相關:
《繼承法》
第三條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第二十六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餘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
遺產在家庭共有財產之中的,遺產分割時,應當先分出他人的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3.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
《土地管理法》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六十二條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伍』 開發商以租賃方式轉讓住房使用權租方是否可以轉購
租方可不可以轉購,權力不在租方,要看開發商後來有沒有出售出租房的打算。如果開發商有意出售,租方有優先購買權。如果人家永久性出租,沒有出售的打算,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陸』 怎麼理解只有「使用權的房子」
所以在此就這一類問題再談一些個人的看法。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實行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大多數公房都經過產權改革變為了私房(即以一定優惠條件將公房出賣給單位職工),但在一些地區有少量公房沒有改革,仍然由職工象徵性地出一些房租繼續租住。由於一住就是幾十年,房租又很少而且還是從工資里直接扣除,所以住戶已經意識不到租賃關系的存在,總感覺這個房子就是自己的,只不過自己享有的是「使用權的房子」。然而,根據物權法定的原則,在物權法的權利體系中並不存在「房屋使用權」這一獨立的物權類型。雙方之間存在的只是租賃合同,只是債權債務關系。關於租賃合同,《合同法》是這樣定義的:「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第二百三十五條又規定:「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應當返還租賃物」。所以說白了,所謂的只有「使用權的房子」實際上就是承租來的公房,承租人僅僅是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房子真正的所有權人並不是租住在裡面的承租人,而是收取房租的單位即出租人,雙方之間只是出租與承租的關系,最終承租人還必須將房屋返還給出租人。因此「只有使用權」的房子,只是民間通俗的說法,法律上並不存在這一物權類型。《物權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在民法上,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被稱為所有權的內容或所有權的四項權能。在出賣給職工之前,單位將房屋出租給職工居住,只收取少量房租,單位行使的是四項權能中的處分和收益權能;職工通過購買實現房屋所有權的轉移,使單位失去所有權,自己獲得所有權而成為房子真正的主人,職工才能擁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這四項權能,進而才能談得上出賣、贈與、抵押、出租、繼承等。租來的公房在單位出賣時怎麼辦呢?《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承租人盡管享有的是債權,但是這個債權又具有一定的物權的性質,是物權化的債權,所以在單位出售房屋時,作為單位職工的承租人可以優先購買該房屋。買下後才成了房子真正的所有權人,才談得上以後的處分問題。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的,房屋就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承租期間,簽訂租賃合同的承租人去世怎麼辦呢?《合同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承租人在房屋租賃期間死亡的,與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賃合同租賃該房屋」。本人認為,一般而言,在租賃合同上簽字的可能只是承租方中的一個人,但是應該理解為簽字人是代表承租方簽訂合同的,所以並不是一旦簽字人死亡了租賃合同當然立即終止,與其共同生活的人(范圍很廣,不限於家庭成員)立即就沒有權利繼續租住了,而是在原租賃期限內,與其生前共同生活的人還可以繼續居住,直至租賃合同期滿。但由於是租來的,該房屋仍然不能出賣、贈與、抵押或者繼承。
『柒』 上海的公租房和使用權房的區別
一個是租賃房,一個是出售房。
公共租賃住房是指由國家提供政策支持,內各種社會主體通過容新建或者其他方式籌集房源、專門面向中低收入群體出租的保障性住房,是一個國家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租賃住房不是歸個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學畢業生,還有一些從外地遷移到城市工作的群體。
『捌』 公有住房出售政策有哪些規定
公有住房的承租使用權與因房屋租賃合同而取得的房屋普通使用權有著以下不同的區別。
第一,公有住房使用權的存續具有永續性。公有住房使用權不受期限限制,租期屆滿後自然續期,非因特定事由,房管部門不得終止公有住房租賃合同。承租人死亡的,其配偶、子女、父母等還可以申請繼續承租公有住房。這樣,承租人對公有住房就獲得了永久性的佔有和使用權,這與一般的私有房屋租賃是明顯不同的。
第二,公有住房使用權因其租金遠低於市場租金水平,因而具有高度的價值性。公有住房的租金由政府統一規定,公有住房人繳納的公有住房租金基本只用於房屋維修的成本費用支出,房管部門並不從公有住房租金中經營獲利。這與一般的私有住房租賃存在本質不同。
第三,公有住房使用權的取得需要支付對價,遇徵收時可以獲得補償。公有住房雖然租金低,但其最初取得使用權卻需要支付其他對價,初始投入成本巨大。公有住房承租權的取得或是因計劃經濟時代作為實物工資的一部分分配給承租人,或是公有住房政策改革後,由承租人通過市場置換(使用權有償轉讓)等途徑從前手承租人處出資購得。公有住房雖名義上屬於公有,但其絕大部分價值構成卻應歸承租人享有。當公有住房遇徵收時,按照有關徵收政策,被徵收公有住房補償金額的大部分應給予公有住房承租人。
第四,公有住房使用權可轉化為完全所有權。按照現行公有住房政策,直管公有住房的使用權人只需支付很小的價款,即可購得公有住房所有權。該購房資格只有承租人才具有,非承租人不能以如此低廉的價格購得公有住房的所有權。
第五,公有住房使用權具有實質上的可處分性。按照現行的公有住房政策,承租人在向房管部門備案後不僅可以將公有住房以市場價格對外轉租,而且承租人還可以通過置換的方式以市場價格將公有住房使用權轉讓。上述區別說明,公有住房使用權具有迥異於一般私有房屋租賃使用權的性質,其所具有的永續性、支配性、可轉讓性等特徵,使其在性質上更接近於物權而非債權。雖然公有住房使用權實質上具有用益物權的特徵,但由於我國《物權法》沒有將其規定為法定的用益物權種類,受物權法定原則的制約,將公有住房使用權界定為用益物權,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難以獲得法理上的有力支撐。鑒於此,應將公有住房使用權界定為一種高度物權化了的特殊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