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納稅人轉讓2016年4月30日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如何繳納增值稅
根據《財抄政部 國家稅務總襲局關於進一步明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有關勞務派遣服務、收費公路通行費抵扣等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47號)文件規定:「三、其他政策
(二)......納稅人轉讓2016年4月30日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以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減去取得該土地使用權的原價後的余額為銷售額,按照5%的徵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
......
四、本通知規定的內容,除另有規定執行時間外,自2016年5月1日起執行。」
2. 如何正確理解<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第16條規定與《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土地使用權規定》,界點在哪裡
個人以為 就是將評估出的土地市場價格(《協議出讓。。。規定》)變成現實中真正的土地市場價格 讓土地市場更加公開 公正 公平
3. 農村土地使用權是多少年,我家是1997年分的地到現在共使用16年,還能使用多少年。
那時是說的30年不變,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固定承包,感覺到是長期下去了,說荒山草地是50年不變,可能具體還得看那時的合同。
4. 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16條第二款第3項如何理解
也就是說土地徵用時間發生在一九六二年九月至一九八二年五月而不是其他時間;使用單位必須是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而不是鄉鎮的集體所有制單位;而且當時進行過一定補償或安置勞動力而不是無償徵用。
5. 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十六條進行過一定補償如何理解,僅給青苗補償費算不算進行過一定補償
這是對地上物的補償,不是對土地的補償,我個人認為根據該規定的邏輯上看,不應該把青苗補償費這種對「地上物」的補償推定為對「土地」本身的補償,否則既不公平,又不合理。
第十六天第二款全文如下:
http://ke..com/view/437284.htm
第十六條:
......(略)
《六十條》公布時起至一九八二年五月《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時止,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原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國家所有: 1、簽訂過土地轉移等有關協議的; 2、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3、進行過一定補償或安置勞動力的; 4、接受農民集體饋贈的; 5、已購買原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的; 6、農民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單位轉為全民所有制或者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的。
......(略)
##################
注意:其法條最終的邏輯是這樣的:
。。。。。使用的原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過一定補償的屬於國家所有。
也就是說,法條的文義解釋是:對土地本身進行過一定補償的屬於國家所有。
換言之:僅僅對土地上的「地上物」青苗進行補償並非屬於對土地的補償。
當然,實踐中很多地方官員利用該規定沒有詳解的釋義進行偷換概念和擴張解釋,導致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這個是典型的中國式葬禮吧!弄死你都不讓你知道為什麼?死的不明不白的。
6. 如何理解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
【釋義】 本條是關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的規定。
一、本條是對原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的修訂。原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第一款)「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第二款)「個人之間、個人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處理。」(第三款)「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眼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第四款)「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附著物。」(第五款)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本條規定對原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的規定,沒有作實質性修訂。只是為了同其他有關條文保持一致和文字的簡潔作了一些個別改動。改動之處有:一是將原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的第二款和第三款合並成一款,並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統一修改成「單位」;二是將原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中的「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附著物。」修改為「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二、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一般是指與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相關的爭議,比如土地權屬爭議、侵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相鄰關系爭議等。關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從法律上來講應當非常明確,但是由於地界不清、土地權屬紊亂和因政策、體制的變更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便產生糾紛、使得爭議各方各持已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法律處理的原則和程序。
三、關於土地權屬爭議,本條規定了三種解決的辦法:
1.爭議發生後先由當事人之間協商解決。所謂協商,就是指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之間在權屬發生爭議後,各方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依照法律的規定,直接進行磋商,自行解決爭議。如果爭議各方達成一致意見則協商成功。如果協商不成或者協商達成了協議而另一方又反悔,不履行協議,他方可以依照本條的規定提請人民政府處理。
2.當事人協商不成時由人民政府處理。根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處理。人民政府收到爭議案件後,一般是對當事人先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進行行政裁決。其中人民政府的調解是依據事實和法律對當事人進行調停,促使爭議各方當事人進行和解。如果調解不成或者當事人不願意進行調解,人民政府則依法進行裁決。一般來講,具體工作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承辦,但作出處理決定須以人民政府的名義並出具處理決定書。該決定書須加蓋人民政府處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的專用章。處理決定書:一般列明各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申請理由、爭議事實和雙方的要求;處理決定所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處理決定;不服處理決定的期限。
3.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這里包含兩類訴訟: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6月11日《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意見(試行)》中受案范圍第七條關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門有關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處理決定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的規定,本條所講的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於需要人民政府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的糾紛(即司法實踐中所講的確權糾紛),應理解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必須在本條所規定的法定時間即三十日內進行,如果超過本條所規定的時間,該決定即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履行處理決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7月24日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應以民事侵權向法院起訴的批復」,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不應以民事侵權案向法院起訴,可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執行,該行政機關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註:第六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時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強制執行。
(2)除了上述所講的需要人民政府進一步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的土地爭議以外。其他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比如土地權屬已經明確的侵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等糾紛則應以侵權之訴提起民事訴訟。也就是說,有關當事人對於人民政府對這類土地糾紛的調解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以爭議中的另一方當事人為被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此外,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本條規定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的三種辦法中,如果有關當事人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需要先由有關人民政府確認的,人民政府的處理是本條所講提起有關訴訟的前置必經程序.如果沒有經過這個程序。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四、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過程中,當事人必須遵守本條第四款的規定,即「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同時,有關人民政府也應注意,對存在土地爭議的土地,在爭議沒有解決前,不應進行土地登記。
7. 中國的土地使用權是否屬於IFRS 16范疇
不屬於。IAS 16 PPE是有形不動產准則。中國的土地使用權適用於IAS 38 Intangible Assets,無形資產。
8. 我在今年7月看了房改過渡房土地證上寫使用權面積是16.77M,使用權類型是劃撥,是啥意思拜求,謝謝
能買,就是過戶時費用多些,如是轉讓費用就少了
9. 土地證上面使用權面積是16.8平方,樓層是六樓,請問每戶房屋面積是多少平米
哥們,首先來說已經是樓房了,怎麼會出來土地證了呢?土地證是開發商從國家以回招拍掛形式購得土地答後,國家給開發商下發的土地使用證,這個證是到不了買房者手中的。
或者給你個公式,你自己反推一下,一般塔樓的得房率是72%-75%,板樓的得房率在78%-83%左右,多層板樓的得房率在85%-88%左右,你反推一下就知道建築面積了!
得房率=使用面積
10. 土地證上使用權面積48.18,分攤面積16.06,但是房產證上卻說建築面積48.18,分攤公用面積為0
分攤面積 和 佔地面積 是兩個不同的土地面積概念
分攤佔地面積 是看不見回的 是你住的那棟樓全體住答戶共同分攤 整棟樓的佔地總面積
這種情況 一商品房 高層建築 才有的
佔地面積 是你獨有的 不與別人想乾的 這種就多見於別墅 集體宅基地 個人建房等
拆遷面積的計算 取決於房產證 所登載的建築面積 幾乎與土地證的使用權面積無關
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