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決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作為創新之都,深圳將立法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企業或者個人有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不僅處罰的額度或將大幅提高,而且三年不得承接政府投資項目。《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草案)》昨天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但與這種創新實力不匹配的是,目前知識產權維權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嚴重挫傷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並阻礙了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能力,給深圳的經濟發展和創新動力都帶來負面影響。此次啟動《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立法,就是要從制度建設層面作出一些突破性嘗試,解決目前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亮點一:建立糾紛快速解決機制
知識產權權利人在糾紛解決中的首要目標是快速停止侵權,快速恢復其商業優勢,保障其經濟利益,因此在處理糾紛時需要有一種快速、有效、執行力強的解決方式。而目前知識產權訴訟或行政處理因諸多因素存在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
《條例(草案)》總結提煉實踐中具體做法,建立了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訴調對接等糾紛快速解決機制,具體來說:一是行政機關在知識產權案件立案前後可以進行調解,立案前達成調解協議並履行完畢的,可以不予立案,立案後達成調解協議並履行完畢的,可以依法從輕、減輕、免予處罰或者應投訴人請求撤銷案件;二是人民法院、仲裁機構可以分別在知識產權案件立案前和受理前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司法確認或者根據調解協議製作調解書,仲裁機構應當根據調解協議製作裁決書或者調解書。
亮點二:網站知曉用戶侵權要及時刪除內容
互聯網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利用網路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新型侵權問題也日益凸顯,很多網路侵權案件數額巨大、情節隱蔽、認定困難、後果嚴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條例(草案)》對國家相關法律、行政法規涉及網路侵權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充分的細化和完善,明確了認定網路侵權和網路教唆、幫助侵權的具體情形。
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應當及時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網路服務提供者未盡到網路注意義務的,就權利人損失擴大部分與侵權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亮點三:知識產權失信違法者寸步難行
結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條例(草案)》開展知識產權信用懲戒,讓知識產權失信違法者寸步難行,從而達到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
具體來說,在政府投資項目、政府采購和資金扶持等方面,對知識產權失信違法者作出限制。比如,侵犯知識產權構成犯罪的,三年內不得承接政府投資項目、不得參與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不得申請政府扶持資金和表彰獎勵。
《條例(草案)》還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知識產權失信違法信息納入公共信用監管體系,公布特殊監管名單,接受社會監督;政府部門在提供行政管理服務時,應當查詢了解相關對象的知識產權公共信用狀況,並依法作出相應處理。
亮點四:賠償金額大幅高於國家現行標准
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就必須在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數額上,體現出知識產權「值錢」。針對賠償金額低這一知識產權企業維權的主要痛點,《條例(草案)》突破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大幅提升民事賠償數額,按侵權情節,專利權在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商標權在五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著作權在一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予以確定,特殊情況下賠償金額還可超過五百萬。
《條例(草案)》還設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對明知屬於他人知識產權、五年內侵犯他人同一知識產權三次以上的、其他侵權情節嚴重或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規定除賠償損失外,還應當支付三倍於賠償損失的懲罰性賠償金。
除了大幅提高民事賠償的上限之外,條例也規定了罰款的下限——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無法計算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十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款。業界評論,此舉對於打擊侵權的小商家有重要意義,此前,這些侵權商家並不害怕被維權,因為很多法院對輕微的侵權案件只是罰幾千元而已。這個條例一旦實施,違法成本將大幅提高。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Ⅱ 知識產權的問題都存在於哪些方面呢
商標權與商號權的沖突。外觀設計權與商標權的沖突。著作權與商標權的沖突。 商標權與商標權的沖突。商標權與域名權的沖突。外觀設計專利權與著作權的沖突。
Ⅲ 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困難,有何建議和意見
社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流動人口管理就是最大的困難,但把房東管理好,工作就要好開展一些。
Ⅳ 我國知識產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原因、現狀以及對策
1.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較晚,只有20多年的歷史。通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與Trips協議要求基本一致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並制定了其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條例。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總體狀況還存在著與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以及與面臨的國際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①知識產權意識薄弱。2008年,全國42.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申請了發明專利的約占企業總量的2.l%,獲得發明專利權的約占企業總量的0.6%。目前我國自有品牌商品出口量占總出口量的比重不足10%,國內出口企業(外資企業除外)中擁有國內注冊商標的不到20%。②我國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律體系存在局部缺失,有些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強,需要完善和修改。③與知識產權有關的管理部門很多,在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下,管理部門之間缺少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政策協調性差,管理越位和缺位現象並存。④知識產權保護達到中高收人國家水平。但知識產權執法水平不高,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護。⑤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靈活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和國際規則的能力,企業運用知識產權戰略的層次較低。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對策措施:
(1).著力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2).著力營造有利於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氛圍。(3).切實加強國家層面知識產權宏觀戰略的對策研究。(4).加強建設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5).積極推進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6).建立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體系和知識產權統籌協調機制。 (7).大力促進專利技術的實施。
Ⅳ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中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受制度、投入、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科技成果轉化不暢,造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率、轉化效益和對經濟發展貢獻度偏低等局面。
(一)制度因素
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因素是指對成果轉化起消極作用的制度或政策。主要包括科研立項體制、企業經營機制、職稱評定製度和成果評估及利益分配機制等4個方面。
1.科研立項機制
科研選題立項是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著科學研究能否順利進行,而且關繫到科學研究成果能否順利轉化。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項目的立項和科研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科研經費長期以來一直由國家撥給,科研成果也是由國家組織鑒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科研項目從選擇立項、確定研究的深度與方向到項目的評價等,大都是為了獲取相當級別的學術獎項,科技人員不必花費精力去考慮成果的轉化,更沒有必要為完成科技產品的後繼開發而在市場中苦尋商機,致使重研究輕轉化的問題嚴重。這樣,由於缺乏市場對科研成果應用價值的評判,大量的科研成果理論性強,但適用面窄,少有市場需求大、產業價值大的成果,對企業的吸引力降低,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各方面的投入也相應減少,致使大量的成果「賦閑」與有錢找不到好項目的不平衡現象十分突出。
2.企業經營機制
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擴散等,都是由政府控制的,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主體,政府則演變為宏觀經濟的調控者。企業功能的轉變由於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舊的科研體制阻礙著企業作為科技轉化主體作用的發揮。主要表現在:①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還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現階段企業在戰略管理及決策上還受到政府及上級部門的約束,企業的自主權難以發揮。②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很大程度還是受到政府的干預,眾多企業產權關系不明確,使他們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③我國的科技主力主要集中於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企業缺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科技人員,無法對科技成果的先進性、適用性、市場前景做出正確的分析。正是由於以上因素的存在,使企業缺乏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自身發展的動力,而是憑借現有的資源和工藝維持現狀或依賴生產資料投入量的增加片面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管理的決策者也往往不注重長期投入,致使企業的科技成果研究與轉化具有明顯的短期行為。
3.職稱評定製度
目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職稱評定指標體系一般都以科研論文(著作)發表數量和質量、科研成果獲獎數量等量化指標為依據,而且是必須達到一定標准才有資格參與職稱評審,對於是否申請專利、是否產生經濟效益卻不做要求,也沒有把這些指標作為晉升、評獎、計算工作量的條件之一。這一制度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科研工作的重點放在科研成果的學術水平和獲獎登記上,促進了科研成果的產出量,但對成果轉化水平和質量則重視不夠,導致科研人員不注重市場信息收集與研究,缺乏對市場需求的認識,花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及其論文的撰寫,而少有精力考慮到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實用性、經濟性,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明顯脫節,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低下。
4.成果評估及利益分配機制
科技成果本質上是對科技開發研究的創造性的活動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我國雖然於2003年頒布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但該辦法對科學技術評價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僅做了原則性規定,再加之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程度、市場未來的不可預知性以及缺乏權威的科技成果評價機構等原因,我國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尚不完善。評價方式上,重視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分強調學術產出和學術水平從而產生了學術上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現象。評價過程上,重視轉化前(科技的研究、開發、小試、論證)評價,忽視後期(科技的中試、轉讓、轉化、應用)評價,導致實驗室產品無法順利進入市場(歐陽迪,2010)。評價對象上,多以科技人員為主,忽視了從事科技成果推廣的廣大科研管理人員,使得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專門人才普遍缺乏(李建成,2008)。
利益分配是一個關系復雜的問題,牽扯到諸多的利害關系。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由於缺乏市場談判和交易經驗,在不完善的技術交易市場中常常處於劣勢,再加上市場信用、科技評價、法律法規等因素的約束,致使其利益難以得到真正的體現和尊重(李瑋,2006)。盡管國家已經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規,但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協調和監督都十分乏力,造成供需雙方在價格和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影響成果轉化的結果。
(二)投入因素
投入因素是指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投入的不充分。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物質條件等要素資源,並將各種要素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才能實現成果轉化。投入機制不健全會影響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1.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轉向企業商品化的重要保證和前提。由於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長的活動,決定了難以從常規的商業渠道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對於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說,自身並不具備自我轉化的資金實力;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處於安全的考慮,大多數願把資金借給一些有名氣、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對企業來說,面對承擔高風險的巨大壓力,企業希望通過有關政策與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共同承擔風險(劉海燕,2002)。沒有資金的支持,成果轉化就無從談起。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的金融市場有了巨大發展,但尚未形成由國家、地方、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及其他組織或個人共同投資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傾向於科技研發的風險投資依然較少,用於中試、商業化和產業化環節的資金更加有限,不利於科技成果的轉化。
2.高水平人才缺乏
人才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最關鍵要素。專業化科技推廣人才缺乏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較為普遍的問題。相關人員缺乏市場工作經驗,既不能對成果進行深層次的評估和咨詢,又不懂得市場營銷技術,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多以組織參加各種成果展覽、交易、信息發布會的形式進行,服務工作沒有深度,導致成果推不出去,資金引不進來,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數停留在理論和實驗階段,難以成熟和應用,成熟的技術又難以迅速地搶占國內國際市場,經濟和社會效益沒有發揮。
3.技術及設備配置不合理
科技成果轉化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需要相關技術和設備的配套,包括科技圖書文獻資源的利用、大型儀器設備條件資源的共享等。目前科技圖書文獻資源和大型儀器設備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除了一些資金雄厚、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外,一般中小企業很難承擔技術及設備的費用支出,但是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多限於內部使用,外部企業很難共享其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
(三)市場因素
市場因素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要障礙。主要包括市場交易平台欠缺、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等方面。
1.市場交易平台欠缺
市場交易平台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保障。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的技術市場從無到有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科技信息交流會、技術交易會、通信技術網路、技術開發招標會等是我國主要的技術交易形式。但技術市場發育尚不完善,成熟度比較低,組織不夠健全,缺少區域性、全國性的信息網路(詹靜濤,林皎,1996),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為區域內流通,系統內循環,而與生產部門的供需信息交流還不暢,不能滿足技術交易需要。同時,科技成果轉讓法規不健全,管理不夠規范,對信息的真假、來源鑒定不夠,致使虛假信息介入市場,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2.中介服務機構不夠健全
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轉化、擴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雖然近幾年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中介機構發展迅速,為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中介服務機構大多功能單一,結構不健全,服務能力較弱,提供信息服務不及時或缺乏准確性,導致科研機構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無法實現轉化,企業需要的技術成果也找不到合適的供應者,無法實現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力支撐。中介機構良莠不齊,服務能力差距較大,懂技術、懂經營、熟悉法律的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並且缺少專業的風險評估、技術評價、技術定價的能力,使得企業對於科技成果的價值風險很難做出判斷,市場實現困難(歐陽迪,2010)。因此,在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日益依靠中介服務體系提供各種服務的情況下,我國中介服務及其機構卻從數量和功能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
Ⅵ 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的新形勢,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國知識產權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他們必須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通過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使國家在知識資源上形成比較優勢,從而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挑戰
首先,各級政府應按照依法制國的方針,轉變職能,適應入世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營造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和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健全國家和地方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促進國家經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是在政策上予以傾斜。
從籠統扶持科技成果轉化到重點支持專利項目,特別是那些高科技專利項目,影響行業發展水平和方向的專利項目實施上來,建設擁有自己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群體。同時,採取得力措施,保證專利制度各項獎酬兌現,重獎一些重大發明專利技術。同時在技術創新中,要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科技優勢,在若干技術領域內取得優勢,並申請專利保護,注重開發專利新產品,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佔有和壟斷市場。
二是在資金上予以扶持。
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各級政府都應建立專利基金,以財政、企業為主體,廣開資金來源,採取多渠道、多形式的籌集資金。重點支持那些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專利技術的實施。同時,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新產品開發項目等各種科技和經濟計劃項目資金應向高科技專利項目實施上傾斜,積極扶持和發展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
三是在機制上予以保障,加強知識產權工作,還必須不斷完善中國的知識產權機制。
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通過執法來推動全民重視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激勵科技人員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產權成果,鼓勵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產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一要在高科技局部領域搶占專利權制高點。
中國在高科技的整體水平和絕對水平上,與世界工業強國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局部領域也有自己的優勢,處於世界前沿,其中許多極有價值的發明創造應予以高度重視和保護。
二要在民族優勢產業領域取得絕對控制權。
中國在一些傳統民族產業領域占絕對優勢,然而,他們一味固守傳統,不重視傳統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知識產權保護,這種絕對優勢也會逐漸喪失掉。突出的例子有中葯產業稀土產業基因產業等。
三要加強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創新成果的專利保護。
企業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與創新,是企業技術進步工作的關鍵環節之一,是技術引進成功的重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指南》中,甚至將消化、吸收與創新作為引進技術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日本的崛起與其說是技術引進的成功,倒不如說是消化、吸收與創新的成功。日本鋼鐵技術引進之後,各大企業就聯合組成研究班子,進行消化吸收和綜合,每花1日元引進技術,就用2-3日元來進行消化吸收研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少企業提高技術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技術引進。
四要採取「以小換大」的競爭策略。
入世必然帶來大量外國科技企業的湧入,中國企業完全可以採取適當的專利政策,打破他人專利權的獨佔地位。這主要是利用後續專利與在先專利法的比較優勢,在入世後對國外高新技術及其在中國申請的專利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在對在先專利進行研究改進之後,積極申請後續專利。美國一家企業在日本申請了一個專利,日本人立即對其加以研究,將專利產品換了顏色申請了一個外觀設計專利。結果,帶該顏色的產品在日本市場上比美國產品好銷,迫使美國人要麼「以大換小」進行交叉許可,要麼讓出市場收取許可費。日本人由於熟悉該國民族風情,只動了一個小腦筋就以「以小換大」的策略佔了美國人的大便宜。這個事例道出了一個道理,中國的企業也可在別人專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哪怕是局部的小改進,只要能產生較大的市場效應,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與外國企業的專利進行合理、合法的競爭。
全社會要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普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知識,學會用法律程序將新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同時要大力宣傳專利制度在技術中的作用,專利制度不僅僅是促進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而且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科技發展的一種動力機制。
要提高全民族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企事業經營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要徹底糾正那種只注重科技成果的鑒定,發表論文、申請評獎,而輕視申請專利,尋求法律保護的做法,把科技人員的思想觀念轉變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減少無形資產的流失。
國際挑戰
(一)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隨著知識產權在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都認識到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就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已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升到國家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的宏觀高度,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其在科技、經濟領域奪取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日
美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為恢復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地位,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重大舉措。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曾提出過「教育立國」、「科技立國」等口號,到2002年進一步認識到知識產權的戰略地位,制定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成立了跨政府部門的知識產權戰略會,把「知識財產」定位到「立國戰略」的高度,要發展成「全球屈指可數的知識產權大國」。此外,俄羅斯、韓國和印度等國在制定技術創新戰略的同時也把對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納入國家戰略。
(二)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不斷擴大,權利內容不斷深化
隨著新技術、新知識的不斷涌現,知識產權的新類別相繼出現,現代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已從傳統的專利、商標、版權擴展到包括計算機軟體、集成電路、植物品種、商業秘密、生物技術等在內的多元對象。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不斷地擴展電子、通訊、網路、生物領域的保護范圍,如美國、德國、英國、瑞典等國家都開辦了基因專利授予業務。美國甚至將網路營銷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專利保護范圍。在國際上,長久以來商業方法專利都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產物」而不能給予專利保護。但隨著世界商業的快速發展,這種傳統觀念正受到挑戰。商業方法是否具有「獲專利保護的可能性」,同生物基因專利一並成為目前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對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提出了保護的構想。
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的保護更加強化專有性。比如,馳名商標現在已經脫離了商品或服務而作為一個專有種類被列入保護范疇。美國專利和商標局頒發的基因專利,不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學、遺傳學方面功能證據的新基因,而且還包括功能尚不明確的DNA序列。
(三)知識產權審批的時間加快,保護的期限延長,對侵權的處罰力度加大
為了鼓勵創新,增加知識產權的貯備量,許多國家通過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受理時間來提高審批效率。如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成立200年以來,共授予了600多萬件專利,其中第一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00年,第二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50年,第三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25年,而第四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2年半。
知識產權是重要的民事權利之—,其存續是有法定期限的。對技術創新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知識產權的保護期,不僅在不同家或為同地區都曾有過不同的規定,而且就是在同一個國家或同—個地區的小問時間也都曾有過不同的規定。依據有關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規定,凡兒參加同際公約的同家或地區其該國或該地區為同知識產權的保護時間可以超過而不能少於國際公約年限。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地位的空前提升,世界各網均加強了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處罰力度,一方面是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額逐步增氏。如美國在1990年到1994年間知識產權訴訟中所涉及的損害賠償總額初步估計達到9200萬美元,侵權賠償呈觀高額化趨勢。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如中國刑法就專章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罪。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Ⅶ 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主復要體現在:制
一、管理者缺乏准確、統一的知識產權運營理念和思路;
二、研發工程師對於專利能力的缺乏是企業專利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專利目標難以實現的根本原因。
知識產權管理,是指國家有關部門為保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貫徹實施,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行政及司法活動,以及知識產權人為使其智力成果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採取相應措施和策略的經營活動。
Ⅷ 事業單位產權管理中存在哪些問題及對策
我國知識產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十幾年以來,雖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畢竟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時間不長,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還十分薄弱,知識產權工作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知識產權的管理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和要求。當前我國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建設不適應知識產權工作發展需要
我國政府對知識產權的管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專利、商標、版權分屬於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由於專利管理機關、商標管理機關和著作權管理機關在各自職權范圍內行使《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所賦予的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政執法職能,致使三個知識產權的行政管理部門各自只考慮自身管理的那一片,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整體觀念,各自為政。這既不利於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也很不利於政府全面加強對知識產權工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行為,使得知識產權工作中存在和新出現的問題難以得到及時研究和解決。
在地方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設置方面,除了商標管理工作體系相對健全以外,著作權和專利行政管理機關都顯得比較薄弱。目前,我國省一級的專利管理機關,除極少數省、自治區的專利管理機關為行政正局級或行政副局級外,大部分專利管理機關為事業單位,甚至有的現在還是省科委管理的處級單位。在副省級城市,除了個別市的專利管理機關為行政正局級以外,絕大部分是處級事業單位。目前在區、縣一級,大部分沒有成立獨立的專利管理機關,專利管理一般由科委成果管理部門兼管,從事專利管理工作的人員均為兼職人員,並且機構人員經常進行變動。版權的行政管理機關同樣不健全。一是全國絕大多數省屬地市還沒有建立版權局,縣級建立版權局更是鳳毛麟角,地縣的著作權行政管理機構基本上是空的;二是相當一部分省份已經建立的版權局大多數與新聞出版局、文化局合署辦公,只掛了牌子,沒有自己的編制、不能獨自行使自己職能,名不符實;三是絕大多數已經建立的著作權行政管理機構在編制、經費、辦公設備等方面困難重重,很難開展工作;四是中央、省、市、縣級版權局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明確,尤其是地市縣級版權局的職能不明確,與版權管理工作脫節、十分被動。
2.知識產權管理中的行政執法力度、執法手段不適應知識產權工作發展需要
長期以來,知識產權管理機關普遍存在行政執法力度不夠、執法手段薄弱的問題。在專利行政執法方面,隨著專利申請量的大幅度增長,專利糾紛不斷上升,冒充專利行為層出不窮。但從專利管理機構建設、隊伍建設、技術設施、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執法條件來看,都處於落後狀態。在對侵權處理方面,由於專利管理機關沒有行政處罰權且賠償力度不夠,致使有些專利侵權者未得到應有的制裁,侵權現象屢禁不止。
從商標管理的行政執法情況來看,也同樣存在著力度不夠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中對被侵權人的經濟賠償不夠。如西安市1998年查處的31個商標侵權案件中,責令賠償經濟損失的僅僅有4件,佔12.9%,賠償金額也只有3.7萬元。其次,就是查處經銷侵權商標商品案件時,由於種種原因,卻難以追究到侵權商品的製造者和侵權商標標識的印製者責任。
從版權保護行政執法來看,日前還處於無序狀態。一是嚴重存在著多種執法主體的問題。現在,各省市「掃黃」辦、廣電、文化、公安、工商、「消協」都可以並大量處罰著作權盜版侵權案件,嚴重違反《行政處罰法》、《著作權法》和《著權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規定的國家版權局和各省版權局是著作權侵權案件的唯一合法執法和處罰主體條款。二是著作權行政執法部門查辦盜版侵權大要案件重點不明,成效不大。三是有的地區還沒有形成經常性的規范的執法檢查制度;有的地區還沒有研究和重視預防著作權違法犯罪工作。
3.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建設不適應知識產權工作發展需要
一方面政府在支持與推動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建構上相對滯後,不能滿足知識產權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對已經成立的中介服務機構監管不夠,特別是對專利中介服務機構缺乏必要的前置審查和監督,對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從事專利技術中介行為缺乏必要的資格審查和監督。對專利技術展覽、展示活動缺乏必要的審查和管理,致使冒充專利行為時有發生。這些冒充專利行為侵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損害了專利技術的信譽。4.企事業單位對知識產權管理不重視
大多數企事業單位缺乏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單位的領導只重視有形資產而忽視無形資產管理。而政府在這方面又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專利工作為例,我國僅國有大中企業就有10萬多個,再加上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總共有3500萬個。而每年企業的專利申請只有1萬件上下,按最高的年份1996年計算,也只有20301件。企業專利申請量只佔全國專利申請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5.專利、商標審查能力仍不適應知識產權工作發展需要
發明專利申請周期太長,尤其是在醫葯方面的發明專利五六年還批不下來,嚴重挫傷了發明人的積極性。復審與無效宣告請求案件審查積壓情況仍然嚴重,致使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商標注冊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每件商標從申請到領到注冊證需要一二年的時間,使企業感到極為不便。另外,專利、商標重復授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望採納
Ⅸ 企業在技術研發,成果引進方面面臨哪些困難問題
企業在技術研發,成果引進方面面臨的困難問題:
1、缺乏調研盲目引進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本土企業為了佔領市場先機,凡是有利潤空間的行業不經深入的技術調研,就迅速引進技術設備投入生產,其結果往往是引進了發達國家即將淘汰的生產技術。而利潤的驅使又使得其他廠商躍躍欲試,但由於得不到先進企業的技術幫助,後進廠商不得不再次引進同樣的生產設備。各個地方政府為發展本地區的經濟各自為政,忽視行業總體的發展狀況,不斷引進其他地區早己引進的技術設備。企業與地方政府技術引進的條塊分割使得我國技術引進的重復性體現出三種特徵:一是低水平的一般加工性項目重復引進多;二是地方性重復引進多;三是在個別行業集中性重復引進多。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VCD產業從零到世界產量第一僅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VCD的生產企業最多時達到上百家,VCD機的銷售價格從初期的三千多元迅速降到後來的區區兩、三百元,大批生產企業在很短的時間里就經歷了從誕生到破產的全過程,而VCD生產技術在進入我國之初就早己被發達國家所淘汰。
2、技術引進難以獲得核心技術
我國多年的技術引進並沒有帶來大量的核心技術和創新技術,我國引進的更多的是成熟或標准化的技術。目前,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主要是通過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的。實踐證明,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示範和模仿效應、聯系效應與人力資本流動等方式帶動本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本國企業從中取得的技術進步僅僅限於與跨國公司有密切聯系的某些加工製造環節,不但未從根本上提高本國企業的核心技術開發力,僅限於為跨國公司作配套型生產服務,而且使得本國企業為獲得跨國公司的訂單與合作又大量地引進為滿足跨國公司對合作方生產設備提出的要求所需的生產設備。當今世界,經濟競爭已轉向標准與品牌的競爭,佔有核心技術與專有技術是取得競爭優勢的必備條件。因此,從長遠看,僅僅是某些加工製造環節取得技術進步己不能滿足我國經濟進一步持續發展的要求,而需要由本國企業掌握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與專有技術。以汽車工業為例,我國汽車工業引進的技術達到80年代水平的佔30%;開發的換代產品達到80年代技術水平的佔30%;技術落後的產品佔40%。轎車的關鍵生產技術始終控制在外方手中。本國汽車企業只能佔領部分附加值較低的中低檔轎車市場,而附加值較高的中高檔轎車市場皆為國外品牌的轎車所佔有。在汽車行業研發方面,上海大眾汽車雖與通用汽車合資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但至今為止,尚難有效運作,技術溢出效果也不明顯。
3、技術引進主要集中於勞動和資源密集型行業
當今的發達國家技術研發重點已由提高生產效率與工藝水平的技術向研發新產品的技術轉變。從近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技術引進的重點仍然是集中於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型技術,主要用於提高製造業的工藝水平。201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從合同金額上看,技術引進主要集中於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領域,分別占合同總金額的15.02%, 13.47%, 10.06%。從合同數量上看,技術引進主要集中於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和其他製造業等,其合同數量佔全部合同數量的比例分別為15.02%, 13.47%, 10.06%。由於我國工業化階段的任務並沒完成,整個國家的基礎加工製造能力還比較落後,使得我國企業不得不繼續引進用於提高傳統基礎加工製造業水平的技術和工藝。而在發達國家,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電子及通信設備的製造、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和交通運輸設備的製造早已進入技術成熟和標准化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階段性的差異。
4、消化吸收資金投入低
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二次創新是技術引進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引進技術的目的在於促進本國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包括外資企業的技術進步。技術引進後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地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從而形成有本國特色的技術成果,是決定技術引進是否能有效推動本國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的唯一途徑。但由於各種原因,目前在我國技術引進中,普遍存在對技術引進有餘,而消化吸收嚴重不足的問題,用於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資金投入僅為技術引進資金投入的1/3,而日本的這一比例為3:1到5:1之間。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主要看國家對研發的投入程度如何。2011年,全國研發經費總支出為6842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54%,而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約為2%左右。企業科技投入的總量近幾年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但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仍然處於很低的水平,科技活動經費和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分別僅為1.5%左右和0.8%左右,遠低於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引進後只有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才能逐漸形成具有適合本國發展要求的技術成果,推動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技術消化進度不夠則無法有效地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那麼技術引進也只是停留在原來技術水平上的引進,造成重復引進和資源的浪費。
5、技術中介機構的服務不力
首先是規范技術中介服務的法律制度缺乏。我國涉及中介機構的法律制度包括《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管理辦法》、《留學人員創業園管理辦法》、《民法》、《合同法》等,但是總體上仍缺乏一部完整的法律全面協調規范科技中介的各項權利和義務,對於中介市場中拉關系、給回扣、虛假廣告、無序競爭等現象打擊的力度不夠。其次是技術中介機構對於技術引進企業的需求了解不足。我國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路線是將科研成果轉化到下游高新技術需求企業,以改善下游企業的運行質量和競爭力,但是忽略了與下游企業就發展中的技術需求狀況以及技術引進後是否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狀況進行溝通,科技信息僅僅由技術供方、技術中介方、技術受方作單項流動,技術引進無法再最大程度上滿足技術市場上的有效需求。再次是金融機構對於中介的支持不力。我國的科技中介機構大多依賴政府的貸款,金融機構的服務和支持較少,投資主體的單一使得中介機活動的規模受到限制。
6、 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
主要表現為教育水平不足,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0一2011年的國際競爭力報告,我國教育體系的質量世界排名53位,職工的再教育水平世界排名57。教育水平不僅影響到當地子公司技術轉讓的進程,而且影響到對當地經濟的擴散。
Ⅹ 科技成果轉化成專利有哪些難點
如何對技術成果進行保護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法律層面、技術內層面、市場層容面以及費用預算層面,公司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職責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即決定如何保護公司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包括核心技術),是申請專利、作為技術秘密保護還是直接公開,如果申請專利、需要在哪些國家申請,來自不同部門的人員需要就相關的問題進行綜合衡量並由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最終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