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權中涉及到追及效力與善意取得的問題怎麼區分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內人有權追回容。」在此種情況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顯然屬於物上請求權的一種形式,但它是一項獨立的物權效力,不能等同於物上請求權。另外當抵押人擅自轉讓抵押物給第三人時,抵押權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權。
物權的追及效力不是絕對的,法律在確認善意取得制度之後,物權的效力應當受到善意取得適用的限制。換句話說,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對物權追及效力的限制,但並不是說物權的追及效力與善意取得制度矛盾。物權追及力說的在我有物權的前提下,無論物被誰佔有控制,我都可以追及至物的所在地行使權利。善意取得說無權處分權人未經我的許可把我的物賣了,第三方不知情又支付了對價,那麼第三方即善意的第三人就對該物取得了所有權。關鍵是一物一權,你有了所有權我就自動喪失了所有權,沒有了所有權,自然沒有辦法再追及了。
⑵ 關於物權的追擊效力,案例如下:
此問題屬於拾得遺失物問題,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脫離物不適用),A有權迴向受讓人答D追回遺失物(手錶),但是要向D支付他拍得手錶所支付的費用。
理由:
拾得人對遺失物予以有償轉讓的後果要看權利人如何選擇。
一、向受讓人主張追回遺失物。
由於遺失物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故受讓人即使善意且無過失,也不能依善意取得主張對標的物的所有權;權利人當然有權向受讓人追回遺失物,期限是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2年。就受讓人已經支付給拾得人的費用問題,處理規則有二:
第一,受讓人通過拍賣、向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情形下,權利人追回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以保護此類受讓人的合法權益。此謂「有償回復」制度。當然權利人支付給費用後有權依據不當得利或者侵權賠償規定向拾得人這個無權處分人追償。
第二、除此之外的情形下,權利人追回的,不須支付給受讓人所付的費用,這就意味著標的物被追回後,受讓人只能在符合法定的條件下向拾得人主張費用返還請求權。
二、權利人也可以不向受讓人追回標的物,而向無權處分的拾得人請求不當得利返還或侵權損害賠償。
⑶ 違反物權法71條處罰
《物權法》第七十七條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從物權法的立法本意看,本條是尊重業主對住宅改為商業用房(即俗稱的「住改商」)的自主選擇權,是尊重民法的自由、平等之理念。但是該條同時規定須經利害關系業主同意,這樣在《物權法》實施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業主在「住改商」時,為了不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必須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營業執照,才能合法經營。但是有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是否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作為審批條件之一;二是業主「住改商」時並沒有妨礙相鄰業主,相鄰業主卻以此規定濫用其權利時,也侵害了「住改商」業主對房屋的使用權,也就是說,該條應明確界定何為「利害關系人」。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物權法》第七十七條規定,並提出一點建議。
一、該條實施是保護其他業主正常生活秩序
目前,有的業主「住改商」後經營歌廳、餐廳等,給居住小區帶來諸多弊端,危害性大。首先是此類經營時間不固定,直接影響到小區居民的生活休息;其次,由於出入的人員多且復雜,將直接影響到小區的治安環境;三是經營場所產生的垃圾、油煙等影響了小區的衛生環境;四是住宅樓內從事商業活動造成住宅配套資源的緊缺,如車位緊張、電梯擁堵、超負荷用電等,擾亂了樓內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降低了住宅硬體配套設施的使用壽命。此外,一些行業管理部門也反映,除了對衛生環境和公共秩序等方面的影響,許多「住改商」店鋪普遍存在經營證照不全、貨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由於店鋪一般位於住宅小區內,給執法部門的監管帶來了困難。由「住改商」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許多業主怨聲載道,對此業主們也無可奈何。《物權法》第七十七條規定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這樣就對業主的「住改商」行為進行了必要的限制,維護其他業主的正常生活秩序。
二、該條在保護其他業主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時,也尊重業主「住改商」的自主選擇權。
《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是尊重業主「住改商」的自主選擇權,體現以人為本,有利於社會發展。
首先,「住改商」豐富了服務市場經濟,「住改商」的商業活動多是為本區的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服務,比如理發、裁剪衣服、小畫班、律師咨詢、小商品店、副食店等,真正得實惠的是當地居民。以上的商用經營行為大多是為本地區的居民服務的小本生意,受到了居民的歡迎。居民購買他們的商品和接受他們的服務,就是對這些商戶的最大肯定和支持,否則這些商戶不會呈現出如此繁盛。
其次,從社會權利角度上看,「勞動生存權」是第一位的權利,多數這類從業人員是社會勞動創業者,他們不僅向社會提供了服務,而且自力更生解決了就業問題,我們應該給予鼓勵,為之營造更好的工作和服務條件,這才是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現代文明社會的科學管理理念。禁止或限制「住改商」是剝奪公民的勞動生存權利。保障勞動者在家勞動謀生的權利,是對勞動者最基本的公平與正義,是最樸素的社會道義與良知。另外「住改商」還緩解了緊張的交通資源,節約了能源,是利國利民,綠色環保的工作方式。
三、該條沒有真正體現出,保護業主「住改商」的合法權益
合法的私有權益是法律規定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民權,屬於私域。而「私域」不能以沒有利害關系的其他人意見作為其前置條件。合法私有權益的行使過程中,如有被認為侵害了他人權益的情況,利害關系人應該依據相關法律,通過司法等途徑來調整各方利益,這才是法治社會對合法私有權益的態度。憑借壟斷的話語權,利害關系人濫用其權利,否定法律賦予公民的合法權益,是剝奪沒收私人的財產權利。
《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既保護其他業主正常生活秩序,同時也是尊重業主「住改商」的自主選擇權。但是該條沒有真正體現出保護業主「住改商」的合法權益,而是在業主「住改商」時規定了兩個前置條件:一是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的規定;二是同時必須徵得有利害關系業主的同意,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將住宅改為經營性用房。前者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後者是從立法上設定前置條件使「住改商」與《物權法》中的有關規定相違背。
首先,房屋是業主的私有財產,擁有對其的合法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等,別人無權干涉,不能以有無相關利害的其他人意見作為前置條件。《物權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的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同時《物權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既然《物權法》賦予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就不能剝奪他人的合法私有權益。
其次,城市居民的住房如同農民的土地一樣,是他們唯一的可以利用的基本生產資料。剝奪城市居民利用住宅為經營場所從事勞動的權利,就等於剝奪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以維持生活的權利一樣。剝奪他們自主使用房屋獲取生活經濟來源,就是剝奪貧困弱勢居民分享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是對基本民權的嚴重侵犯。
第三,房屋的所有人有權依法根據需要使用自己的房屋,從事經營活動,並享受從中獲取的經濟收益的行為,依法受到法律保護。如果「住改商」業主戶侵害了鄰居的某項具體權益,可以依據相關的法律,要求其排除妨礙。如民法通則及物權法均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能以此條,來限制「住改商」業主的登記
某業主在「住改商」申請中只要符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同時具備相關辦理登記手續,工商行政管理部應該給予及時辦理,而不能以利害關系人是否同意作為條件之一,來限制「住改商」業主的正當經營活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如果以「住改商」業主需經利害關系人是否同意作為條件,而拒工商局登記注冊門外,就侵害了從事勞動經營謀生「住改商」業主合法權利。例如:某業主老張下崗在家,為了再就業,將自家底層一套三居室房屋的客廳作為便利店。老張的開店計劃得到了鄰居們的普遍支持,一方面處於對老張下崗的同情,另一方面是以後買油鹽醬醋可以少跑點路,但是住在六樓的業主老王堅決反對,理由是:「如果店裡的燈光24小時開著無法睡覺。」老張認為我房間的燈光連二樓都不影響,是不會妨礙六樓的老王睡覺,而向當地工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可是老王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拿著物權法,說自己是利害關系人,未經我同意不能給老張辦理營業執照,導致老張便利店主至今未能實現。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物權法中的,關於利害關系是否同意作為條件之一,來限制業主的活動。同樣也是損害 「住改商」業主的合法權益。老王濫用「利害關系」,打著「擾民」的借口,剝奪「住改商」的業主在家勞動經營維生的天賦人權。如果「住改商」業主在經營活動中侵犯了相對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利害關系人可以相鄰關系糾紛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改商」業主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索取相應的損失賠償。
綜上,筆者認為:《物權法》第七十七條在保護其他業主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時,也尊重業主對住宅改為商業用房的自主選擇權,但是本條沒有真正體現保護業主「住改商」的合法權益。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建議最高人民法院應盡快對該條中的「利害關系的業主」 和「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給予正確合理的法律界定和解釋。防止和警惕別有用心之人濫用《物權法》第七十七條,剝奪公民合法利用私宅從事家庭合法勞動經營謀生活動的權利,或設置種種無理障礙使得公民無法實現在家勞動經營謀生的權利。
⑷ 依據物權法,我該怎樣維權
此人的行為已經嚴重侵害了你的權益。
依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他已經嚴重侵害到了你的相鄰權。
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他的行為屬於權利的濫用,違背了民法通則第七條的關於禁止權利濫用的相關規定。
依據物權法第七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七十條 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第七十一條 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二條 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得以放棄權利不履行義務。 第七十三條 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這些都可以成為維權的法律依據。
除此之外,物權法第七章 相鄰關系更是對一些情況做了較為詳盡的規定。
至於消防法,我個人認為不宜引用。在此案中不宜引用消防法,因為首先這是私法的調整范圍,再者消防法對於個人行為沒有明確規定,它更多是針對與社會團體,企業,其他組織等而言的。但我不排除在司法解釋中有可能會有可以引用的條款。
我建議:一,首先可以想你所在地區的消防主管單位舉報,由他們來做鑒定。可以的話,可以由他們出面解決;二,可以直接以損害你的民事權利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如果訴訟解決的話,你應該是穩贏的(從法理上),只要掌握了相關證據。
祝你好運,為你有這樣的維權意識自豪!
一個法學院學生
⑸ 有關物權方面的案例分析
1 這屬於相鄰關系糾紛.
2 乙要求甲拆除封堵的木門是合理的.
3 甲要求乙拆除陽台的要求合理
4乙要求甲拆除陽台的要求合理
依據: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相鄰關系糾紛,應當本著,方便生活,有利生產的原則.
⑹ 物權法為什麼對中國老百姓無用
應正確認識物權法的作用。首先,物權法的作用是定分止爭。定分,即明確劃分各種權利的界限;明確公權和私權的界限;止爭,即規則完善、權利界限清晰,便於權利人行使權利,減少紛爭;發生權利沖突、紛爭時,便於人民法院依法裁判、消除紛爭,制裁違法行為人。其次,物權法不是保護法。物權法有利於保護合法的公私財產,但物權法不具有保護公私財產的職能(物權法屬於財產歸屬關系法,不是財產保護法);保護公私財產,是刑法(侵犯財產罪)、侵權法(侵犯財產的侵權責任)的職能。再次,誰的財產誰保護,是財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物權法規則完善、界限清晰,有利於公私財產的權利人正確行使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使自己的財產保值增值;遭受侵害時及時訴請人民法院予以救濟。無論公私財產,其權利人管理不善,導致流失、損失,都與物權法無關。最後,制定物權法的重大意義在於普及物權觀念。明確規定物權是具有排他性的權利,明確劃分公權和私權的界限,凡物權范圍之內是私人活動的空間,物權范圍之外是公權力活動的空間,可以約束、限制公權力的濫用。
偶爾的不合理不足為怪,仍然可以繼續伸張正義主張,知道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我們不積極維護法律、不相信法律,那法律才是真正不起作用。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