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英文達人幫忙找下關於〈不動產物權預告登記制度〉的英文資料
Journal of Shanxi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for Administrators》 2010-01Add to Favorite Get Latest Update Reflect on China's Real Property Advance Notice RegistrationTIAN Xiao-jiang(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0031,China)
Real property advance notice registration system is a an important system in civil law,the system is concive to safeguarding the safety of transactions,safeguarding market order.China's "Property Law" advance notice reference the civil law legal system,and establish real property registration system.However,there are many defects in the system,therefore proposing the road to improve is very urgent.
【Key Words】: real property advance notice registration perfect
【CateGory Index】: D923.2
【DOI】: CNKI:SUN:SXZF.0.2010-01-022
Download(CAJ format) Download(PDF format)
CAJViewer7.0 supports all the CNKI file formats; AdobeReader only supports the PDF format.
具體網址: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SXZF201001022.htm
您可以下載的,裡面有。
⑵ 我國《物權法》對不動產登記制度有何規定如何理解
《物權法》以個條文(第九條至第二十六條)的篇幅,確立了我國不動產登記的基本結構,為將來不動產登記法的制定,提供了整體的框架和結構。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此條規定不動產登記的法律效力。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法律效力,世界各國民法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立法例:
一是登記對抗主義。
認為不動產物登記並非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必須程序。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法律效力,但非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日本國采此立法例。
二是登記要件主義。
認為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不動產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外,還要進行登記,非經登記不僅不能對抗第三人,而且在當事人之間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德國、瑞士采此立法例。
三是地券交付主義。
又稱托倫斯登記制,該制度采任意登記制,不強制一切土地都必須申請所有權他項權利登記。
但如申請不動產物權登記,則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2)物權登記制度擴展閱讀:
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⑶ 什麼叫預告登記制度
預告登記指當抄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而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關申請預告登記。
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預告登記的保全權利、保全權利順位及確保交易安全的功能在預售合同備案中無從體現。
(3)物權登記制度擴展閱讀:
預告登記發端於早期普魯士法所規定的異議登記,後來為德國、瑞士、日本等國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所繼受,成為民法中的一項重要的物權制度。
不動產預告登記制度將物權法理論和債權法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賦予債權請求權以物權的排他效力,既保護物權請求權又保護債權請求權,可以有效地保護上述情形下的不動產請求權,最終達到平衡不動產交易當中各方利益的目的。
由於本國實際情況及法律背景的不同,各國對預告登記制度的目的、適用等做出了不同的規定。在我國以往的民事立法中,沒有設計預告登記制度,但學術界在有關外國法的譯評中有零星涉及。
⑷ 不動產四統一制度
」。《暫行條例》簡潔明了,重點突出。緊緊圍繞上述「四統一」進行制度創建,為不動產統一登記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引和保障,對下一步各地具體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提出了規范要求。
一、登記依據的統一是前提
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前提是登記依據的統一。不動產登記依據的統一至少有兩個層次:一是在物權實體法層面上的統一,二是在物權登記程序上的統一。我們不能想像,土地、房屋、林地、草地、海域等各種不動產在登記時適用各種不同的規則。《暫行條例》在程序方面做了統一規定。從規定可以看出,《暫行條例》借鑒吸收了現行土地登記、房屋登記的成熟做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和總結。《暫行條例》是不動產登記最重要的依據,為下一步實際開展登記工作制定了重要規矩。但《暫行條例》的頒布,並不意味著不動產登記程序統一的完成。不動產登記程序十分復雜,亟需國土資源部根據《暫行條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實施細則進行具體化。一些技術細節,更是需要通過登記規程等規范性文件進行明確。
二、登記機構的統一是關鍵
不動產登記的具體落實靠機構。現實情況是,不同的不動產分散在不同的部門進行登記。因此,要落實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登記機構的統一是關鍵。不動產登記立法的細化、登記簿冊的統一和統一的信息平台的建立,都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覆蓋全國的統一的登記機構。《暫行條例》緊緊抓住了機構統一的「牛鼻子」,明確將機構統一寫入條例中。《暫行條例》第五條明確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不動產登記工作,在國家層面上確定了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指導和監督機關。同時,《暫行條例》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不動產登記工作,並接受上級不動產登記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從基層層面落實了具體的不動產登記機構實行統一歸口。這一規定抓住「兩頭」,對創建不動產登記機構體系、理順不動產管理和登記職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家層面地機構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加掛不動產登記局牌子,負責擬訂全國地籍管理和不動產統一登記相關法律法規;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國土資源部土地爭議調處事務中心)更名為國土資源部不動產登記中心(國土資源部法律事務中心),配合不動產登記局的工作。這兩個機構的設立,為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機構保障。在地方層面,許多地方已經設立或正在籌建統一的登記機構。相關工作也在開展。筆者認為,要落實《暫行條例》,地方必須根據條例的規定,加快開展職能整合工作,在市縣級層面明確一個機構從事不動產登記工作。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地籍管理與權屬登記關系密切。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地籍管理與權屬登記都在一個部門,地籍管理局與不動產登記局合署辦公,較好地解決了地籍管理與權屬登記的銜接問題。地方整合不動產登記機構時,也應該注意這一問題。
三、登記簿冊的統一是抓手
登記簿是不動產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登記簿冊是實現「四統一」的一個重要抓手。登記簿的統一,既是統一登記的應有之義,又是統一的信息平台建設的基礎。《暫行條例》改變了現實生活中各部門分設登記簿的狀況,《暫行條例》第八條對登記簿冊的統一設立做了明確規定,同時對登記簿應當記載的事項進行了明確,從法規制度層面上實現了登記簿冊的統一。
在設計統一的登記簿冊時,要注意各種不動產權利登記的銜接,把土地權利的登記作為土地上的其他不動產登記的基礎,把所有權、基礎用益物權的登記作為其他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登記的基礎。
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登記簿冊的設計既要考慮紙質填寫的需要,更要為登記薄的電子化、數據化處理創造條件。
四、統一信息平台的建設是目標
統一的信息平台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為不動產登記機關依法登記提供信息基礎,為不動產登記查詢提供便利,從而為不動產交易(包括融資擔保)及更有效率的利用提供保障;二是通過對登記信息的整合,為不動產登記資料查詢、不動產(土地、房屋和其他自然資源)管理等提供信息基礎,為宏觀調控和其他社會治理提供數據支撐。《暫行條例》設專章(第四章)對登記信息共享與保護做了規定。
《暫行條例》要求不動產登記有關信息與住房城鄉建設、農業、林業、海洋等部門審批、交易等信息實時互通共享(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並明確不動產登記機構能夠通過互通共享取得的信息,不得要求不動產登記申請人重復提交(第二十二條第三款),既方便了當事人,又為登記機關依法登記提供了信息基礎,有利於登記機關提高登記效率和准確性。《暫行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款按照《物權法》的規定,明確了權利人、利害關系人依法查詢、復制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權利,正是物權公示的應有之義,為不動產交易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暫行條例》要求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國家、省、市、縣四級登記信息的實時共享(第二十一條);國土資源、公安、民政、稅務、工商、金融、審計、統計等部門加強不動產登記有關信息互通共享(第二十二條第二款)。這種信息的縱(國家、省、市、縣四級登記信息的共享)橫(各部門間)共享將極大地促進政府相關調控和管理的科學性和及時性。《暫行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查詢、復制與調查處理案件有關的不動產登記資料,為有權機關對不動產登記資料的使用創造了條件。
相信隨著統一信息平台的建立,我國的不動產物權登記公示的效率,政府管理土地、房屋及其他自然資源的科學性將大大提高。
⑸ 物權登記制度
剛讀了王利明的「對物權法的登記制度的幾點思考」一文,了解了登記的功能為界定專產權、保護交易屬、促進資源利用、公信原則的基礎(權利推定和信賴利益的保護)。物權法採取的是登記要件主義為原則,登記對抗主義為例外。登記為形式審查,實行統一登記。為保護隱私權,只為交易對象或利害相關人提供查詢登記服務。預告登記有一種優先權,對登記錯誤的可提出異議登記然後採取訴訟措施。
王真是大家,能把復雜深奧的東西講得很淺顯易懂。對物權法的制定,其功不可沒,功在千秋。
⑹ 如何理解物權法律制度
《物權法》以18個條文(第九條至第二十六條)的篇幅,確立了我國不動產登記的基本結構,為將來不動產登記法的制定,提供了整體的框架和結構。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此條規定不動產登記的法律效力。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法律效力,世界各國民法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登記對抗主義。認為不動產物登記並非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必須程序。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法律效力,但非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日本國采此立法例。二是登記要件主義。認為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不動產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外,還要進行登記,非經登記不僅不能對抗第三人,而且在當事人之間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德國、瑞士采此立法例。三是地券交付主義。又稱托倫斯登記制,該制度采任意登記制,不強制一切土地都必須申請所有權他項權利登記。但如申請不動產物權登記,則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澳大利亞採取此種做法。四是登記公示主義。即以登記作為公示不動產物權狀態的方法,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當事人合意而發生效力。也就是說買賣合同有效成立,標的物所有權即行轉移,無需登記和交付。如法國的立法模式,這種立法模式不承認物權行為。本條取向第二種模式。
第十條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本條是關於不動產登記的統一性規定。《物權法》雖以法律形式規定我國實行統一登記制度,但未作具體規定。真正完成統一登記制的使命交給了未來的《不動產登記法》。
第十一條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提供權屬證書、合同書、法院判決或者徵收決定以及標明不動產位置、面積等的其他必要材料。
本條規定申請登記的材料。
第十二條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交的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地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登記機構認為對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實際狀況需要查看的,申請人以及其他有義務協助的人應當協助。
本條規定不動產登記機構的職責。目前各國登記機關所採取的審查制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為實質審查主義,一為形式審查主義。采形式審查主義的國家,對於登記的申請,只進行形式上的審查,至於登記證上所載權利事項有無瑕疵,則不予過問,這樣的公示不具有公信力。采實質審查主義的國家的登記具有公信力。依公示公信原則,只要無異議登記,即使登記所記載的權利與真實的權利狀態不符,因相信登記正確而與登記名義人進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的利益仍受法律保護。實質審查主義與形式審查主義的主要區別,在於就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基礎原因——債權關系,登記機關有無審查許可權。就本條來講,實行的是實質審查主義,賦予不動產登記以公信力。
第十三條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本條規定不動產登記機構的禁止性義務。
第十四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本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生效的臨界點。
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本條關於物權與債權效力區分,區分了物權變動和原因行為。
第十六條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 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本條規定不動產登記簿的證據資格和登記簿的管理。
第十七條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一致;記載不一致的,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⑺ 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就是不動產物權的什麼和什麼制度
事實上,早在6年前,《物權法》首次提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但此後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直到2013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中再次表示將出台並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什麼是不動產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又為何需要統一?對於不動產登記機構的選擇,我國應當考慮哪些因素?如果無法解決上述問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功能就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本文總結了目前國內學者的觀點,試圖探究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出路所在。
一、不動產以及不動產登記
動產與不動產,是近現代民法體系對於物所作的一種重要區分,其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法時期。不動產是指在一定的空間上佔有有形的固定位置,移動後會影響其經濟價值的物。現代民法理論和立法活動關於不動產與動產的分類方法,都是先確定不動產的范圍,然後再以排除的方式確定動產的范圍。如,我國《擔保法》第9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包括耕地、建設用地、林地、草原、水面、荒山、荒地、灘塗等。定著物,有時又稱附著物,是指附著於土地、具有連續性、不能移動,且在一般社會交易觀念中也將其視為具有獨立完整的經濟價值的物。
不動產登記是指依法被授權的國家登記機構根據登記申請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的程序,將不動產物權產生、變更、轉讓、消滅的物權變動事項記載於不動產登登記簿上,並供公眾查閱的行為。
不動產登記的內容主要是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的不動產登記范圍大致如下: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包括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農用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包括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農用地使用權登記)、無地上定著物的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房屋所有權登記、房屋抵押權登記、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林地所有權登記、個人使用的林地使用權登記、林木所有權抵押登記、探礦權登記、采礦權登記等。
⑻ 合同法和物權法關於登記制度都是如何規定的
登記有兩種效力。一種是生效的要件,一種是對抗要件。所以合同法中的登記是說成立以後,如果登記其中一方與善意第三人的行為有效,另一方不得以不知情或其他理由主張行為無效。但是登記以後就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了。
⑼ 論物權法規定的物權變動的規則
在物權法出台之前,通過對我國民法體系中關於物權變動規則分析,很容易看出我國採取的是一種相當於折衷主義的立法模式。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擔保法》41條關於不動產和准不動產的抵押規定為:「當事人依本法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43條關於動產抵押規定:「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等等。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一方面認為債權的意思表示即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承認物權行為;同時又認為僅有物權變動的意思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必須經過登記或交付,也就是公示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動產抵押上,我國民法規范採取的卻是登記對抗主義。
總體說來,我國民法現有規范關於物權變動採取的變動規則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但是卻缺乏理論和制度上的邏輯性。
我國目前正在討論中的《物權法草案》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規定,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二十七條規定, 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交付時發生效力。第二十八條 規定船舶、飛行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等等。
物權法草案採取的立法模式大體上是繼承了我國民法原有的立法模式,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不動產的公示為登記,動產的公示為交付,經過公示後,物權才能發生變動的效果。由於准不動產的價值大小不一,對其無論是以登記為公示方式還是以交付為公示方式,都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經濟流轉關於交易安全和迅速的要求,所以對於准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物權法草案以交付為物權發生變動的要件,以登記作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
在我國現行理論及實踐框架下構件物權變動規則以及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的思考
物權變動不管採取的是哪一種立法模式,其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能夠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迅速,要維護交易安全和迅速,關鍵在於能夠在保護交易時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同時,兼顧交易雙方的交易公平。法國式的「公示對抗主義」偏重於交易的迅速,但是卻是以不安全的交易為代價的,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法國的動產與不動產都使用的是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我國現在市場經濟民事法律體系下,顯然是不能對動產交易和不動產交易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德國式的「形式主義」立法,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只要物權行為一經設定,物權就告移轉。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使得在原因行為有瑕疵的時候,如債權合同被撤銷或者無效的時候,物權的權屬狀況仍不改變,賣方只能夠依照不當得利向買方行使請求權。但是,物權行為無因性卻能夠很好的保障第三人的利益,符合交易迅速的要求,第三人再向買方交易的時候,只要求買方的物權符合法定公示的要求,而不必擔心其物權原因是否有瑕疵。我國採取的是相當於折衷主義模式,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的主流並不贊同物權行為無因性,當債權合同因為瑕疵被撤銷或無效後,賣方可以以物上請求權向買方請求返還,這樣更有利於保護買賣雙方的利益。這種折衷主義模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為了避免無因性對出賣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否定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本人認為,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有利於保護交易中第三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但是,應當從理論上對它進行完善,並從形式上構建邏輯嚴明的立法模式。
首先,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物權變動立法找到理論上的依據,但是,承認物權行為並不意味著必須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物權行為的有因還是無因只應該是立法的選擇而已,應當從實踐上,從制度是否能實現市場經濟的交易迅速、安全和公正上來確定。
其次,我國的物權變動理論規定了公示公信原則,但是不能僅僅依照這個原則來實現交易的迅速和安全,而是要對它進行一定的補充和完善。公示原則規定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法表現出來。公信原則是指物權的變動公示後,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況與真實的物權狀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物權法草案中也規定了相應的原則,不動產以登記,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可以說公示為處於交易之外的第三人提供了保障,只要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公示確定權利的性質與歸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定紛止爭,維護交易安全。公示的公信力重在保護第三人,真正的權利人即使能夠舉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公示暇疵確實存在,而且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並無過錯,對公示的公信力仍不產生影響,第三人仍可藉公示的正確性推定和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不知情而獲得保護。 最後,不動產和動產雖然都屬於財產范疇,但是他們的性質卻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現有的立法框架中,不動產的公示方式和動產的公示方式從效力上來說也是有差別的,所以,本人認為應當區分不動產和動產,確定物權變動的規則以達到有利於促進交易,保障交易安全的目的。
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規則
對不動產適用公示公信原則來確定財產的歸屬與變動符合物權變動迅速和安全的要求。
不動產權屬和變動的公示為登記。不動產登記是權利人申請國家有關登記部門將物權的設定移轉、變更、消滅等物權事項依據法定的程序記載於登記簿的事實。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登記機關。此即對不動產的權屬和相關事項進行記載的人或機構;第二,登記對象。即作為物權客體的物。 第三,以書面記載的方式實現。口頭的方式一般不能成立登記。但是書面記載可能包括多種形式,可以表現為一般的記載,也可以表現為正式的登記表格填造,還可能是計算機資料庫的建立等等。以不動產的登記作為物權公示的方式有以下幾個優點,首先,由於登記機關是國家的相關部門,所以其形式上的准確性可以得到保障,並且不會有被隨意更改的危險。其次,這種登記能夠以一定方式被外界知曉。不動產登記制度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第三人基於不動產公示,能夠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這對於保護善意第三人是十分有利的。最後,不動產物權的登記,很少會產生錯誤登記,即使產生了錯誤,由於其責任在登記機關,而登記機關是公權力機關,對於利益的損失人,能夠進行有力的賠償。當然,不動產登記公示的優勢是建立在登記審查制度的嚴格、嚴密的條件下的。在建立了完善的登記制度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使用公示公信制度就能夠很好的保障交易的迅速和安全。
我國的物權法草案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進行了法條上的規定。這種不動產物權的公示公信制度適合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這種立法模式,實質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債權行為不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是要經過登記,登記後才能產生物權變動。並且這種物權在轉給第三方的時候,第三方不需要考慮前手的交易是否有瑕疵。我國的物權法理論主流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在立法實踐中,卻體現了承認性的效果。
⑽ 《物權法》規定的不動產預告登記制度有什麼作用
預告登記指當事人約定買賣期房或者轉讓其他不動產物權時,為了限制債務人處分該版不動產,保障債權權人將來取得物權而作的登記。如在商品房預售中,購房者可以就尚未建成的住房進行預告登記,以制約開發商把已出售的住房再次出售或者進行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