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主義

物權主義

發布時間:2020-12-15 22:31:45

A. 物權法對於動產物權變動採取登記對抗主義,即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登記對抗是對的。但對產物權變動並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
動產物權還要區分所有權和他物權,其變動模式是不一樣的。
(從物權法定角度來說,動產只有擔保物權沒有用益物權)

具體來說,
動產所有權依交付而生效,依登記而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質押權同樣交付生效,登記對抗。

比較特殊的是,
動產抵押權依合同而生效,依登記而對抗。

所以樓主的提問失於模糊。

舉例:
你買一汽車,簽了合同交了錢、拿到鑰匙開上路,汽車就歸你了。
但如果車本(行駛證)沒過戶成你的名字,被原車主又賣給不知道你已經買了這車的另一個人並且過了戶。
這時候你就是白開心了。因你沒過戶(即沒登記)而人家登記了,人家比你牛,是可以找你要車的。而你只能找原車主的麻煩,但要乖乖的交車。

質押:還是這車。想弄點錢花,找到我借錢說把車押給我。行,錢拿走吧,車得留下,鑰匙給我。不給我車,質押權沒設立,我的錢不安全。

抵押:還是這車,還找我借錢,但又說你不能沒車用,天天上班20公里,沒車不行。那怎麼辦呢?咱倆簽個抵押合同吧,合同一簽抵押權設立了。但光設立了不行(就像所有權沒過戶一樣),得辦登記。到登記部門做了抵押登記我的錢才安全。不然,回頭你把車開走了,鑰匙在你手上,車本在你手上,你萬一賣了車我不白瞎了么?

就是這么個理兒。希望能幫到你。

B. 物權法定主義意義是什麼啊

物權法定主義包括:第一,無權必須有法律設定。所謂物權不得由當事人隨版意創設。第二,物權的內權容有法律規定,而不能有當時人通過協議設定。第三,物權的效力必須有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
其意義在於:物權法定原則與合同自由原則是有本質區別的。物權禁止私人意識進入,而合同則大力鼓勵私人意識進入。

C. 物權登記對抗主義

無論是否登記,乙丙合同有效,丙為善意第三人。抵押權是物權,合同內是債權,是否登記容不影響合同效力。
物權法中的登記對抗,指的是物權變動無需登記即可生效,但不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亦有學者稱其為「形式登記主義」,這種體制意味著登記對於相關物權變動之行為具有確認或證明的效力,但不對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起決定作用。
我國《物權法》中便使用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D. 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主義最早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中,承認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役權、質權等具有物權屬性。

物權法定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4)物權主義擴展閱讀

物權法定主要內容

至於物權的取得方法、變動方法、效力、保護方法等,不屬於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它們本身是可以通過協商約定的。而所謂物權的種類,其實就表現在物權的名稱上,當事人創設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種類。

其實就是自主創造一個新的物權名稱,比如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典權的規定,而當事人通過約定設典,一方當事人通過約定取得「典權」,此即創設物權種類,其方式是通過創設新的物權名稱而創設物權種類。所謂物權的內容,即物權的權能。

包括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每一項物權在此方面的內容都是法律直接規定的,當事人不得自由創設或改變,如買賣合同中當事人約定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該所有權不包含處分權。

此即創設物權的內容,又如當事人通過抵押合同約定抵押權人享有抵押物的佔有權和收益權,而依法律規定抵押權人並不享有這些權利內容。

此外,物權法定之「法」當以民商事法律為限,不包括其他法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權法定

E.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什麼是「房地一體主義」

「房地一體主義」主義就是抵押、查封和處置的一並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層含義:

一、房地一並抵押原則,也即房和地,要抵一起抵。

《擔保法》第36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2條都規定了應「同時抵押」。《物權法》第182條除規定了應「一並抵押」外,還規定若只抵押一個時,另一個「視為一並抵押」。

據此,當地上附有建築物時,房和地應一並抵押,若單獨辦理房產抵押的,物權法強行規定「視為一並抵押」,反之亦然。

二、房地一並查封原則,也即房和地,要封一起封。

201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下發的《關於依法規范人民法院執行和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協助執行若干問題的通知》(法發〔2004〕5號)第6條規定,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屬同一權利主體時,應當「同時查封」。

2014年10月出台的《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23條對此進行了彌補,該條規定,除房地權屬分屬不同的主體外,「查封一個及於另一個」。

三、房地一並處置原則,也即房和地,要賣一起賣。

2007年施行的《物權法》第146條、第147條又分別確立了「房隨地走」和「地隨房走」原則。

(5)物權主義擴展閱讀:

房地一體原則的例外

(一)劃拔土地上及其建築物

根據物權法第182條的規定,房地產抵押權一經設定,抵押標的物即自動涵括了設定抵押時的建築物所有權及土地使用權的全部價值。

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破產企業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應否列入破產財產等問題的批復》法釋[2003]6號文的規定,抵押權人只有在以抵押標的物折價或拍賣、變賣所得價款繳納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項後,對剩餘部分方可享有優先受償權。

從而導致劃撥土地使用權上的建築物設定抵押時,抵押權人對相當於出讓金價值的部分不享有優先受償權。

(二)土地租賃中的房地分離

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9條第2項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四章之規定及國土資源部《規范國有土地租賃若干意見》,出讓土地使用權人在符合一定的前提下可以出租其土地給他人使用,國有土地也可由政府直接出租給他人使用。

承租人在承租的土地上營造建築物必然導致房屋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合法分屬不同民事主體的局面出現。

(三)物權法第142條但書所指的房地分離。

《物權法》第142條規定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屬於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該條但書中對有證據證明未登記的地上建築物不屬於已登記的土地使用權人的,按房地分屬不同的民事主體處理。實踐中,該種情形主要發生於:

一是該地上建築物等不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比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他人,但為逃避稅收等沒有辦理變更手續,地上建築物實際上是由他人受讓土地後建造的。

二是地上建築物等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造的,但基於與他人設立的其他法律關系,如聯建、合資、合作等,按約定建成後的建築物等權屬應部分或全部歸他人所有。

三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已經將建造的建築物等預售給他人。

四是部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是通過TOT等方式進行的,政府部門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的約定,將已經開發建成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特許經營權授予投資方,但並不轉讓變更土地使用權的權屬。

那麼如果投資方另行增設的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將直接導致地上建築物與土地在經營期內分離。

F. 物權法上,登記對抗主義有哪些情形

物權法上,登記對抗主義的情形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情形。船舶、航空器未專經登記,屬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八十八條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四項、第六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6)物權主義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條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

(三)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

(四)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運輸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

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G. 論物權法定主義及我國現行法定物權體系

物權法定主義涵義

所謂「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類型以及各類型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許當事人自行創設。關於該原則的內涵,歷來有兩種觀點。狹義說認為僅指物權種類法定、內容法定,即法有明文規定的物權外,當事人不得任意創設物權形態和內容。廣義說認為包括物權種類、內容、效力、變動要件、保護方式等只能法定,不容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主義體現於物權關系的創設上,無論狹義說亦或廣義說均表贊同,這表明立法者意志對當事人意志在物權種類和內容上發揮創造進行的排斥,否定當事人自由創設。但法律對物權設立、變動、行使方式、效力及公示方式上的限制是否是物權法定主義原則涵義是值得探討的。

任何權利的設立方式均有法律明文規定,而不單就物權;例如不當得利須因損人利己的事實發生才成立債的關系。對於權利的變動;例如債權讓與,也有法定的 「形式」—通知。權利行使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債權物權概莫能外。至於權利的效力可歸結為強制力、約束力,無論物權債權均來源於法律規定。公示方式是由物權絕對性決定的,物權公示確實是法定的區別於債權相對性的重要方面,但將公示方式的法定性作為物權法定的內容卻欠缺意義。

因而,物權法定主義僅指物權種類與內容,即創設上的法定,狹義說較為可取。創設上的法定包括不得創設法律所不認可的新的物權種類,如不動產質權;也指不得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異的物權,如不轉移佔有的動產質權。

H. 物權法定主義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內容抄
至於物權的取得方法、變動方法、效力、保護方法等,不屬於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它們本身是可以通過協商約定的。而所謂物權的種類,其實就表現在物權的名稱上,當事人創設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種類,其實就是自主創造一個新的物權名稱,比如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典權的規定,而當事人通過約定設典,一方當事人通過約定取得「典權」,此即創設物權種類,其方式是通過創設新的物權名稱而創設物權種類。所謂物權的內容,即物權的權能,包括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每一項物權在此方面的內容都是法律直接規定的,當事人不得自由創設或改變,如買賣合同中當事人約定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該所有權不包含處分權,此即創設物權的內容,又如當事人通過抵押合同約定抵押權人享有抵押物的佔有權和收益權,而依法律規定抵押權人並不享有這些權利內容。
此外,物權法定之「法」當以民商事法律為限,不包括其他法律。

I. 物權法定主義的內涵是什麼樣

論物權法定 物權法定原則是大陸法系各國物權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物權法》沿襲各國物權法之慣例,確立了物權法定原則,在我國民事立法上具有重大進步和意義。但《物權法》對物權法定原則之規定沒有對其僵化性之缺陷給以改善。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內涵和合法性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內涵 物權法定原則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內涵, 大體有以下幾種: 1、物權的種類法定。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 (二) 物權法定原則制定的必要性 1、物權制度是經濟基礎決定的。 如果允許物權任意創設,任意創設物權的人必然會對他人享有的所有權產生種種限制或者是負擔,這樣對於保護物權人的利益是非常不利的。物權的創設主要源自於土地所有制。我國的土地資源是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如果取消了物權法定原則,整個土地制度體系的根基將不存在,從而導致該體系的土崩瓦解。 2、契約自由是市場經濟的要求。 保障契約自由,防止強行法對私的交易秩序的介入,這就需要預先確定交易的物權的內容。在不採納物權法定的情形,為防止在一物上任意創設不相容的數個物權,對合同進行外部的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只能導致合同自由被否定的結局。因此,只有堅持物權法定原則,才能使合同自由得以實現。 3、為物權的公示制度奠定基礎。 物權不同於債權,它是一種絕對權、對世權,而債權只是一種相對權。物權則不同,它是特定物歸屬於特定主體的權利,除了該權利人,其他的人均是義務人,均負有不得侵犯該項物權的義務。所以作為物權,是很有公示的必要的。只有將物權加以公示,使人人得以知曉該項權利內容,才可以要求他人不得侵犯該項權利。 4、降低交易的成本,保障交易的安全與快捷。 在市場交易的談判中,談判者的權利明確,他們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談判者的權利模糊,他們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各方的權利明確界定,可以使談判者了解自己在法律中的地位和風險。因而確定一個明確又簡單的所有權規則。 二、物權法定原則的歷史分析及立法建議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法理缺陷 物權與債權的區分支撐了民法體系的建立,有助於明了權利的性質,同時為物權法定原則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二元劃分完全是一種人為的理論上的區分,而任何人為劃分均具有理論上的不周延性,不可能將所有財產權利在理論上區分得完全窮盡,難免有中間的模糊地帶。由此導致在理論和實務上出現了很多問題,物權與債權區分的理論受到了挑戰。 (二)物權法定原則的歷史局限性 法律永遠是滯後的。對於物權法定原則而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論當時多麼先進的立法,總會出現其所規定的類型和內容不適合社會需求的情況。法定的物權種類和內容失去了靈活性,抑制了在市場交易與博弈過程中自發生成的新型權利和新生權利內容,壓抑了市民社會對權利的創新功能,將權利的源泉更多地視為來自立法的創制,而不是來自市民社會的自發運動。因此,嚴格固守物權法定原則必然導致其僵化的結局,僵化性也正是物權法定原則的局限所在。 (三)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建議 鑒於物權法定原則過於僵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從立法上進行了修正,以彌補物權法定原則的不足。 德國民法典對物權法定原則雖無明文規定,但事實上在學說上和判例中承認物權法定原則,這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法上,對物權法定的突破主要圍繞習慣法上的物權而展開的。我國台灣地區起初也堅持嚴格的物權法定原則,在動產抵押問題上經歷了從物抵押、特殊動產抵押和動產讓渡擔保創想艱苦爭論的歷程。 對於社會發展中新出現的權利類型,通過及時的立法承認,可以緩解物權法定製度的僵化。對於民事主體在實際中依債權行為創制的事實上的「物權」,應及時進行物權立法,除去其債權形式,還其物權的本來面目,使經濟關系的本質要求與法律規定統一起來。對於法律行為設定的「物權」在社會上比較普遍化以後,形成習慣時,只要有適當的公示方法就應承認此類權利為物權。但是,法律具有穩定性,如果對物權的承認均有賴於立法,則必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與其脫節,也不能及時調整新的物權形式,對於產生的糾紛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容易造成社會的混亂。同時,還可能導致法律的朝令夕改,影響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行為預期的形成。因此,不能完全依賴立法對物權的承認。 三、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法定原則 (一)物權法定原則在中國物權法上的立法實踐 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作為我國的民事基本法,其在第五章「民事權利」中規定了債權,但沒有使用「物權」的字樣,而是規定了「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民法通則》制定之後的法律和各種民事法規,仍然沿襲了《民法通則》的做法,沒有明確地提出物權的概念。 雖然民事立法沒有明文規定物權法定原則,但我國民法學說還是接受和承認物權法定原則和理論的。但是,「由於缺乏實在法的支撐,學說並沒有指明該項學說的法律淵源與效力,司法機關也沒有以解釋或判例的形式來確立這項規則。由於學說缺少實在法上的統一性,因而民法學說關於物權法定主義的認識並不一致。」 我國《物權法》立法的啟動和制定並出台,使「物權」的稱謂為眾多的老百姓耳熟能詳,物權的觀念也日漸深入人心,物權法定原則也最終為《物權法》所確認。但是,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雖然大多數的學者贊成在物權法中規定物權法定原則,但仍然有頗多爭議,各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所設計的物權法定原則也頗有不同。 2007年3月16日,《物權法》終於出台了。 在《物權法.》中對物權法定原則也作出了明文規定。其第5 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我們姑且不論這一原則規定得如何,其歷史意義在於物權法定原則終於在我國民事立法中得以確立了。 (二)我國物權法堅持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基礎 物權法定原則作為近現代物權法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各國物權法中佔有重要地位,並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物權法定原則伴隨時代的發展,顯現出某種程度的僵化性,但各國立法和民事理論並沒有全盤否定物權法定原則,而是對其進行適當的修正,彌補其缺陷,以使其順應社會發展變遷對法律提出的新要求。物權法定原則要求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設定物權類型和物權內容,而不能憑借自己的自由意志任意創設法定物權之外的物權類型。在堅持物權法定原則的前提下才能依據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結合本國的政治和經濟條件架構築符合本國國情的物權法體系。如果否定物權法定原則,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整個物權法體系。當然,鑒於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特性,考慮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物權類型和內容不斷涌現,舊的物權類型和內容也可能不斷消亡,而法律是不可能朝令夕改的。因此,堅持物權法定原則的同時,必須配以合理的制度設計與原理的構建,應當保留有一定的靈活空間,為將來新出現的物權種類打開大門。綜上所述,物權法定原則在我國還是有必要堅持的。我們不能因為它具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就抹殺了它的巨大的歷史功績。我國《物權法》對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在肯定《物權法》規定物權法定原則的積極意義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客觀地評判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而不能只唱高調,無視其規定的欠缺。這無異於盲目自大,而且無助於立法的發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伴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緩解、弱化等手段克服物權法定原則的不足與缺陷,使新的物權或物權的某些新內容也能納入到既有物權體系之內,則物權法定原則在新的時期一定能夠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J. 試述物權法定原則

所謂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 物權法定原則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閱讀全文

與物權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