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益物權 動產 關系
我不知道你前面的問題和後面的舉例假設有什麼關聯,彷彿是兩個問題
1 你的舉例是版不必要的,因為我想你權自己也清楚法律不會有這樣的規定,法是拿
來反應普遍狀況,不是拿來假設極端例子的
2 按我對你想法的理解,你想表達的是「用益物權可以建立在不動產和動產之
上」這句話是錯誤的該怎麼回答,是嗎?
事實就是目前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都認為用益物權是可以建立在不動產和動產之
上的,只是在用益物權目前在我國主要是以不動產為標的物,是主要而非絕對,
所以只能建立在不動產之上自然是不合理的縮小解釋,而且平心而論相信你也無
意做法學泰斗去創建自己的學說,所以還是接受通說比較好
(附)我國用益物權的主要對象:
土地承包經營權 建設用地使用權 宅基地使用權 地役權 典權
2. 為什麼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
其實對於117條我是這樣理解的,117條規定動產可以設定用益物權,但是為什麼現在物回權法規定的四種用答益物權都是不動產,就是因為如果將用益物權只是局限於不動產,將來的法律很難對動產設定用益物權,這就不利於法律的發展。現在中國很多的法律處於發展狀態,這樣的規定就是為將來物權法的發展留後路。
3. 用益物權客體問題
1.首先,出租自行車體現的是債權關系中租賃關系,不是物權關系。
1四種用益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所指向的標的都是不動產,很多法學教材和著作上也都寫有「用益物權是不動產物權」。
2.但是,《物權法》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同時,《物權法》中又沒有關於動產作為標的用益物權的規定。此法條曾經引起廣泛的爭議和討論。
3.但是,我們從立法者的角度思考,為減少立法成本、增強法律的穩定性和嚴密性,「允許動產作為用益物權的客體,實際是為將來物權類型的發展留有餘地」。這也是目前學者中比較通行的解釋。
4.不僅是117條,你會發現在用益物權這一部分,其它法條也提到了動產。這充分說明,這只是體現了立法者的一個方向,而非現實的規定。其實,其他的部門法也存在這種現象的,不能僅從法條來解決問題。
5.自然,在現有的條件之下,用益物權指向的是不動產。
4. 用益物權是不是只能成立於不動產
物權法
第一百一十七條 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內使用和收益的容權利。
根據這條解釋,用益物權也可成立於動產,只是常見於不動產。
如果舉例的話,我理解計程車司機對於自己開的計程車就應該是享有用益物權。
5. 動產作為用益物權標的會面臨什麼法律問題
由於社會物質財富存在一定的差異,並且對物進行利用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有權人在一定情況下並不需要直接利用所有物,而非所有權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急需利用該物,同時又不願或者不能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基於此有了《物權法》動產用益物權的規定。
《物權法》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同時第一百一十七條又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針對這兩個法律條文,筆者想談談自己對動產用益物權的理解與適用:
一、對動產用益物權的理解。
與財產所有權、擔保物權相比較,用益物權具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法律屬性,表現在:
(一)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其主要內容,並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
用益物權之「用益」,顧名思義,就是對物的使用、收益,以取得物的使用價值。在這一點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不同,也由此決定了用益物權的設立,以對標的物的佔有為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必須將標的物的佔有(直接佔有)移轉給用益物權人,由其在實體上支配標的物。否則,用益物權的目的就無法實現。
(二)用益物權是他物權、限制物權和有期限物權。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是非所有人根據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對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因而從其法律性質上講,用益物權屬於他物權。用益物權作為他物權,其客體是他人所有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它是所有人為了充分發揮物的效用,將所有權與其部分權能相分離,由用益物權人享有和行使對物的一定范圍的使用、收益權能的結果。因此,用益物權是由所有權派生的權利。但是,用益物權的這種派生性並不影響用益物權作為一種獨立的財產權的存在。用益物權一旦產生,其權利人就在設定的范圍內獨立地直接支配其標的物,進行使用和收益。用益物權人不僅可以排除一般的人對於其行使用益物權的干涉,而且用益物權人在其權利范圍內可以依據用益物權直接對抗物的所有人對其權利的非法妨害。用益物權之所以附有一定的存續期限,是因為用益物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定的權利,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如果允許設定永久無期限的用益物權,則所有權會處於一種有名無實的境地,有損所有權的本質。
?
(三)用益物權具有獨立性。
用益物權不以用益物權人對所有權人享有其他財產權利為其存在的前提。用益物權的獨立性表明了用益物權不具有擔保物權所具有的從屬性和不可分性的屬性。也可以這樣說,用益物權不以其他權利的成立為其成立的前提,也不隨其他權利的讓與而讓與,亦不隨其他權利的消滅而消滅。此外,用益物發生變化,比如部分滅失或者價值減少等,用益物權將會隨之發生變化。
(四)用益物權的客體為不動產或者動產。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成立的物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首先,用益物權只能存在於他人之物上。其次,用益物權的客體可以是不動產也可以是動產。一般而言,用益物權的標的主要是不動產。《物權法》制定以前都將用益物限定為不動產,主要因不動產(尤其是土地)價值較高,擁有不容易。而動產通常價值較低,獲得也比較容易,將其利用價值與所有權分離而由不同的人來支配,並沒有多大社會意義。而隨著時代的不同,社會物質財富的不均衡,只規定不動產才可以設定用益物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故《物權法》在第四十條增加了用益物權的適用范圍,把動產也可以設定用益物權用法律加以規定。
二、動產用益物權是不違反「物權法定」的。
《物權法》出台前,我國任何一部涉及到用益物權的法律都只規定了不動產的幾種形態。所以大多數人只要提到用益物權就會說:「物權法定」是鐵打不動的,動產是不享有用益物權的,只有法律列出的不動產那幾種形態才是用益物權。而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動產用益物權是不違反「物權法定」的。大多數人認為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是對「物權法定」的理解錯誤。《物權法》第五條明文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這應該是人們所說的「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種類及其內容是由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只能依法律規定的種類和內容設定物權。眾所周知物權的種類分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即指權利人對自己所有的標的物依法進行全面支配的物權。「全面支配」意味著支配范圍的全面性和支配時間的無限性。只有所有權符合這一特徵,故自物權即所有權。他物權,是指權利人在他人所有的標的物享有的被限定於某一特定方面或某一特定期間的物權。它是由非所有權人對物享有的一定程度的支配權。從設立目的的角度對他物權進一步分類,可將其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以標的物的使用和收益為目的而設立的他物權,是「物權法定」中的種類法定的一種。用益物權人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用益物權所限定的范圍依自己的意思對物進行利用,並排除他人包括所有權人的干涉,享有物上的利益。物之所有權人通過設定用益物權,將其所有物交給他人使用、收益,以取得一定的利益,從而可以不必親自使用其所有物而獲得收益。物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都取得了各自的利益,說明了物的使用價值得到了最大的實現。用益物權不僅是要確認和維護用益物權人的利益,同時也反映物之所有權人的利益要求,從而達到所有權人與利用權人之間的利益的平衡。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物權的內容」?錢明星在《物權法理論》一書是這樣寫的:「物權的內容,就因對標的物的利益的不同,而有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動產用益物權是「物權法定」中種類法定中的他物權,是內容法定中的用益物權。《物權法》只是在法條中提了一下,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動產上設定用益物權,為什麼不像不動產那樣把每種形式列舉出來呢?筆者認為要把動產用益物權列舉出來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不動產用益物權可以列舉窮盡,動產不計其數,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列舉出來的。《物權法》把動產用益物權設定的權利賦予給了所有權人,這在第四十條中已經充分說明了。也就是說動產用益物權根據不同的動產需要設定的用益物權的范圍、期限的不同而由所有權人跟用益物權人自己約定。
三、動產用益物權適用的法律依據。
目前在我國動產用益物權是以《物權法》為唯一依據。《物權法》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第一百一十七條又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這兩個法律條文就是動產用益物權設立和行使的法律依據。因以前各種法律並不承認動產可以設立用益物權,所以因動產用益物權發生糾紛,只有在《物權法》中才有規定,就變成了《物權法》是動產用益物權的唯一法律依據。
談到用益物權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天然孳息收取權的問題,《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基於此法條,筆者談談動產用益物天然孳息收取權應該由誰取得的問題。
筆者舉一個例子,張三租了李四一頭母牛耕種,在租期內母牛產下一頭小牛,小牛應該歸誰呢?大數人會說當然歸所有權人。其實並不必然歸所有權人,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如果張三和李四之間簽定的是動產用益物權合同,那麼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的應該歸用益物權人所有。對於此例小牛當然歸張三所有。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只有在物之所有人沒有設定用益物權時才享有天然孳息收取權。這就給所有權人提了個醒,如果要設定用益物權就應簽定書面合同,並在合同中約定好天然孳息收取權歸誰?否則所有權人可能因沒有約定而喪失了收取天然孳息的權利。
有人看到筆者舉的例子就會說租賃合同產生的不是債權關系嗎?筆者的回答是:如果是一般的租賃關系當然產生的是債權關系,如果在租賃期間為所有權人設定了一些限制,對租賃人設立了一定許可權那就是動產用益物權了。因動產用益物權人是對他人所有的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就很容易讓人聯想這會不會發生債權和用益物權的競合呢?筆者認為此時是不會發生債權和動產用益物權競合的。因《物權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也就是說動產用益物權必須要所有權人和用益物權人設定,既然提前設定了,那麼發生糾紛時法律依據自然是《物權法》。到目前為此,我國除了《物權法》對動產用益物權有規定外,其他法律並沒有涉及,所以動產用益物權人與所有權人發生糾紛時的法律依據只能是《物權法》。
6. 用益物權僅指不動產物權嗎對於動產的用益 叫什麼
你好,用益當然包括動產 但目前大陸還沒規定, 大陸的物權法還很不完善,剛跟別人那裡抄來了,動產的用益物權是放那裡准備以後再搞的!!!
7. 什麼是用益物權,舉個例子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版的排他性的權利權。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是指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用益物權作為物權之一種,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在現代民法上,各國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已經逐漸放棄了傳統民法注重對物的實際支配、財產歸屬的做法,轉而注重財產價值形態的支配和利用。這種立法趨勢反映到理論研究上即是學者越來越注重對用益物權的研究,然而,對用益物權的法律性質則有不同的闡述。
8. 用益物權只能是不動產嗎
是的。我們國家有四種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都是屬於不動產。
9. 用益物權的動產
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動產,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權。這是用益物權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只能設立於不動產之上的說法。對於建設用地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來說,是針對不動產的。但也有對動產的,例如你借了他人的動產或是通過合同等合法方式對他人所有物(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你借來的物品所有權屬於他人,但你合法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
10. 什麼是用益物權主要包括哪幾種
益物權是指使用他人動產、不動產的權利,通常指以向動產、不動產的合法權利人提供利益的方式合法取得使用該動產、不動產的權利,並通過此權利來獲取其它利益。
是指使用他人動產、不動產的權利,通常指以向動產、不動產的合法權利人提供利益的方式合法取得使用該動產、不動產的權利,並通過此權利來獲取其它利益。
例1:房客甲將租得的三居室的另兩室分租於租客乙、丙,並獲取租金。而與房東的租房協議中未明確該行為,或明確通過此方式獲取的租金歸房客甲所有。
例2:某開發商租用某居民二層樓立面,用於廣告宣傳,租用協議中明確使用方式、費用、年限......,開發商通過該宣傳所獲取的利益與居民無關。
(10)動產用益物權擴展閱讀
用益物權是隨著人類對財產利用的范圍和程度的增強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源遠流長,發達甚早,但用益物權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例如,在西方古代的羅馬法和日耳曼法上,在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和以英美為代表的英美法上,用益物權都體現出了鮮明的特色和權利觀念,反映出了用益物權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密切聯系程度。用益物權的發展呈現出如下趨勢:用益物權在物權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它已發展成為現代物權法上處於中心地位的物權制度;用益物權因社會經濟的變遷而發生變動,新的用益物權不斷產生,固有的用益物權因不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逐漸消滅;用益物權的權能在逐步擴大,以不斷滿足人們對不動產利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