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有哪些
首先想知道區分原則就要理解物權中所有權的取得,
所有權:
(1)動專產:法律行為+交付取得屬所有權(輪船汽車飛機這類也是交付生效,不登記不能對抗)
(2)不動產:法律行為+登記,登記後才有所有權
而區分原則:首先區分原則是單向的,就是合同生效不以交付or登記為要件,舉個例子,我和你簽訂房屋買賣合同,這是不動產吧?簽完合同後,合同直接生效,但是我還沒有取得所有權,因為我還沒有和你辦理登記,所以獲取所有權和合同生效是區分的,這就是區分原則。這也就是區分德國物權無因性的方面。聯系考的案例就是一房兩賣,兩個人都簽訂合同,合同都是有效的,但是辦理登記的只有一個,所以只有一個取得所有權,另一個沒有取得所有權的,因為合同有效,可以主張違約責任而不僅僅是締約過失。至於單向性是說:動產or不動產取得所有權是必須要法律行為有效的,如果法律行為無效,即使交付也是無權佔有,有權佔有人能要求返還原物請求權。
明白不?不明白可以再問的說..
B. 物權的區分原則是什麼
物權區分原則是指將物權的變動區分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簽訂合同為債權行為,移轉佔有為物權行為,但是我國不承認無因性理論
C.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一、什麼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原則,即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准繩。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所直接或者間接確立的、貫穿於物權制度中的法律實施之根本准則,包括守法准則、司法准則、執法准則和法律監督准則。它是民法基本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表達了物權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物權法中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
二、物權法的四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又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只能依據法律設定,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也不得變更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包括物權的種類法定、內容法定、效力法定、公示方式法定。
2、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就是物權的設立、轉移必須公開、透明。公示原則就是要求將物權設立、轉移的事實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使其他人知道物權變動的狀況,以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公信原則是指一旦物權的取得和變動經過公示,當事人就有理由產生合理信賴,相信以公示方法所表現出來的權利人和權利狀態是正確的。
3、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就是指的一個完整的、獨立物而不是指它的某一部分,一權就是在這個物上只能設一個所有權,也就是一物不能有二主。
4、區分原則
所謂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即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的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他們的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兩個區分的法律事實。
三、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1、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立法的准則。
2、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3、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物權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
4、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學者討論物權法所涉價值判斷問題時,應當權衡的主要因素。
物權法的四大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物權法定原則、公示公信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區分原則,在物權法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D.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
E.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區分原則什麼區別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說物權變動不因負擔行為的無效而無效。而物權區分原則是說物權無效,但合同若無其他效力瑕疵,合同仍然有效。
F. 物權的區分原則是什麼
在物權變動中。應把引起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和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行為分為兩個不同的法律行為。在我國認為是: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區分原則主要是調整物權變動時的法律關系。
G. 物權法區分原則的意義
物權法區分原則的意義的理解:就是債權形式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兩種物權變動規回則的差答異闡說。在物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規則下,物權法的區分(分離)原則是指作為物權變動原因的法律行為(債權行為)與直接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相區分的原則,祖國大陸及我國台灣地區學者以物權行為獨立性稱之。在物權行為模式下,物權變動效果是物權行為的直接結果,作為其原因的債權行為並不能直接影響物權的變動。物權變動原因的物權行為是債權行為的履行,是真正的法律行為,其本身不殘留任何履行問題。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規則下,區分(分離)原則是指作為物權變動原因的法律行為(如買賣合同)與履行該法律行為所發生的物權變動效果相區分,原因法律行為的生效(有效)不是物權變動效果的充分條件,有效原因法律行為與為履行該行為而完成法定公示方式共同構成物權變動效果的充分條件。公示方式的完成本身不具有法律行為的意義,而是純粹的事實行為。由此可見,債權形式主義立法模式下,物權變動效果的發生不是作為其原因的法律行為的當然和直接結果,而是以公示方式的完成為標志。公示方式的完成並不需要有特別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介入其間。
H. 簡要說明對物權法第15條(物權與債權的區分原則)的理解急!
物權法
第十五條 【物抄權效力與合同效力的區分】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區分的規定。
根據合同法規定,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合同一經成立,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就可以發生效力。合同只是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合意,並不必然與登記聯系在一起。登記是針對民事權利的變動而設定的,它是與物權的變動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物權變動的公示的方法。登記並不是針對合同行為,而是針對物權的變動所採取的一種公示方法,如果當事人之間僅就物權的變動達成合意,而沒有辦理登記,合同仍然有效。
I. 什麼是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相區分原則
合同效力是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產生的約束力。合同的效力可分為四大類,專即屬有效合同,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物權的效力是指物權基於物權人對物的支配權和物權的排他性而產生的特殊法律效力。物權的效力與物權的權能——佔有權能、使用權能、收益權能、處分權能有關,但並非物權權能本身,而是物權權能進一步發揮作用的結果。
J.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一)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二)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三)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