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特徵6

物權特徵6

發布時間:2020-12-15 11:48:47

物權法第六十三條中的「決定」如何理解具體包括哪些行為

第六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
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集體財產權保護的規定。
●立法背景
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的財產是勞動群眾集體多年來通過辛苦勞動創造、積累的物質財富,是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集體經濟發展迅速,集體資產存量迅速增長,但由於集體資產的管理還相當薄弱等原因,造成集體資產的嚴重流失,不僅使集體經濟遭受了損失,集體生產力受到破壞,而且直接損害勞動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依法保護集體財產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現實需要,也是物權法應有之義。我國有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對集體財產的保護已經有所規定。如憲法第12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民法通則第73條規定:「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本條第一款根據集體財產保護的特點,依據上述法律作了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現實中,有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違反法定程序或者章程規定,擅自決定或者以集體的名義作出決定,低價處分、私分、侵佔集體所有的財產,嚴重侵害集體成員的財產權益。針對這種情況.本條第2款賦予r集體成員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不當決定的權利。
●條文解讀
這里的「集體所有的財產」主要是指本法所規定的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以及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從所有者來講,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財產,也包括城鎮集體所有的財產。
針對損害集體財產的主要行為,本條強調了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財產。所謂的「侵佔」是指以非常佔有為目的,將其經營、管理的集體財產非法佔為己有。侵佔的客體是集體所有的資產。侵佔的主體一般是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單位或者個人。構成侵佔,還必需具有非法佔有集體資產的主觀故意。「哄搶」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組織、參與多人一起強行搶奪集體財產的行為。哄搶的客體是集體財產。哄搶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的單位和個人,並且還需具備非法佔有集體財產的主觀故意。「私分」是指違反集體財產分配管理規定,擅自將集體財產按人頭分配給部分集體成員的行為,如有少數村委會幹部將應分配給全體村民的徵收補償款擅自分掉據為己有。「破壞」是指故意毀壞集體財產,致使其不能發揮正常功效的行為。如故意毀壞集體企業的機器設備或者農村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影響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經營的行為。破壞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的單位和個人,而且需有有毀壞集體財產的主觀故意。
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所有財產的,應當承擔返還原物、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關單位的責任人也要依法承擔行政甚至是刑事責任。
關於集體成員訴權,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是,每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有權針對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損害其權益的決定,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決定。本條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不僅僅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包括城鎮集體經濟組織;二是,提起訴訟的事由,是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了該集體成員的合法財產權益;三是,提起訴訟的時間,本條投有明確限制。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因此,集體成員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時起二年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或其負責人作出的不當決定。

Ⅱ 怎樣理解物權法第二十六條

《物權法》第二十六抄條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一般包括借用、出租等。舉個例子,乙租用甲的自行車,租期三天,後甲將自行車賣給丙,此時自行車還在乙手上,甲可以將自行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轉讓給丙,讓丙找乙要。在實務當中甲一般會給丙出具授權,並由甲通知乙該轉讓事實。這種交付方式屬於民法上的指示交付,屬於觀念交付的一種。前提是要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

Ⅲ 據《物權法司法解釋》第六條規定,空房也要100%交物業費嗎

這要看你接房時跟物業公司簽定的《前期物業管理服務協議》裡面是回如何約定的。但按照常答規,既然你已經接房了,就視為已經默認相關條件(無論手續是否全),但是沒有入住讓你全額交物業費顯然有失公平。有的地方政府關於住宅小區物業費的收取中有明確規定不住的按照一定比例繳費(一般是70%)。你的這種情況可以看下物業服務協議是如何約定的,也可以咨詢下當地房管局的物業科,但按照全額繳費,顯然有失公平。

Ⅳ 物權法解釋一第十六條

第十來六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自當認定不動產受讓人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一)登記簿上存在有效的異議登記;
(二)預告登記有效期內,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
(三)登記簿上已經記載司法機關或者行政機關依法裁定、決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不動產權利的有關事項;
(四)受讓人知道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主體錯誤;
(五)受讓人知道他人已經依法享有不動產物權。
真實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受讓人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的,應當認定受讓人具有重大過失。
如果受讓人被推定知道上述情形,就不構成善意取得

Ⅳ 物權的原始取得方式有哪幾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之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回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答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Ⅵ 為什麼有人說《物權法》符合國民黨的《六法全書》

我國目前尚未頒布獨立的「物權法」,有關物權法的稱謂還只是法理學中的一個概念。部分物權制度散見於《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婚姻法》等單行立法中。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了《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我國的物權立法從此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但對物權法草案的意見繁多,爭議頗大。其中有關熱點問題更是論著輩出,卷軼浩繁。筆者根據司法實踐和對物權法原理的理解形成此文,意在從法理學角度對物權法進行一些探析。
一、典權制度

典權是一種典型的用益物權,我國是典權法律制度的獨創國。直至民國時期,我國的成文法里均有典權制度。1949年2月,國民黨六法全書被宣布廢除後,典權制度才在我國(大陸)的法律制度中被消滅,但民間的設典行為一直未停止,只是處於自然法約束的狀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典當方面的有關司法解釋或司法性文件即達15個之多。可見,典當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典」是買賣合同和融資租賃合同的結合物,介乎於抵押和買賣之間,是用益物權中極為靈活的融資方式。在典權制度中,除其一般原理外,還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典權的設定應否經物權登記。

我國目前的物權交易登記制度中,較為典型的是房地產轉讓過戶登記和抵押登記。過戶登記主要是保護買受人的所有權,抵押登記主要保障債權人的抵押權。那麼,典權制度中是否應當設立登記制呢?筆者認為,雖然不是所有的物權均須設立登記,但在某一物權有可能涉及第三人利益時,應當以其登記制度來對不特定的第三人起公示作用。否則,有可能影響物權交易秩序,這里主要涉及的是不動產設典行為。如某人因設典行為而獲得典物房地產一宗,在典權存續期間,其向第三人轉讓了該房產,典期屆滿後,出典人因回贖而必須恢復對典物的佔有狀態。此時,由於承典人並非所有權人導致其處分行為將法定無效,第三人即買受人的房產所有權將無法實現,其只能向承典人(即出賣人)主張債權。因為在典權法律關系中,出典人雖不佔管典物,但其仍保留典物所有權。只有當其在回贖期逾期不贖時,方才形成絕賣,即喪失了所有權。如果設有登記公示制時,第三人即不至於因盲目交易而受損。因此,對不動產典權設立登記制度是對第三人利益進行合理保護的體現。
(二)典物的回贖期和絕賣期是否同一。

這里應當區別三個概念。第一是典期,即典權合同約定的典權存續期間,一般不超20年。第二是回贖期,即出典人可以行使回贖權的期限。第三是絕賣期,即典期屆滿後的一定時期,出典人超出該期間而不贖典物的,則喪失所有權,形成絕賣。

回贖期與絕賣期是否同一,應考慮兩種情形。一種是定期的典權,另一種是不定期的典權。在定期的典權中,典期並不是回贖期,在典期內,出典人不得行使回贖權。只有當典期屆滿之次日起,方才開始計算回贖期,該期間由當事人約定,但一般不超過二年。在約定期內或法定的二年內,出典人不行使回贖權的,從期滿之日起,其喪失典物所有權,形成絕賣。故在定期的典權合同中,回贖期與絕賣期實際上是同一的。

在不定期的典權合同中,出典人可以隨時主張回贖權,只有當超出法定年限不回贖的則視為絕賣。就是說不定期典權中,回贖期等同於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而絕賣期則為回贖期滿後的兩年內,二者存在不同一的情形。
(三)找帖(找補)制度的效力

找帖制度是消滅典權的一種方式。也即在典權存續期間,出典人與承典人就典物讓與達成協議時,由承典人向出典人支付該典物應值市價超出原典價的部分,並據此獲得典物所有權而消滅典權的行為。找帖實為一種以買賣消滅融資的行為。具有提前結束融資行為,使典權與所有權的主體同一,從而一次性消滅典權的法律意義。
二、農地使用權
(一)物權還是債權?

農地使用權在我國目前的法律形式主要即指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經營權是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貫徹落實而產生的一種土地使用權制度。2003年3月1日,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農民的承包經營權由此前的債權性向物權化方向轉化。此種農地使用權不僅取得了對抗相對人即發包人的權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世權的特徵。承包經營權的取得不再僅僅依據承包合同,而且實行物權性的登記制度。承包人的經營權具有流轉和處分上的相對獨立性。如果將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定位於債權的范疇,則由於債權的效力弱於物權,承包人無法對抗發包人和來自政府部門及第三人的侵害,轉包時也應獲發包人同意。租賃、抵押、轉讓受到禁止,引發承包人大量的短期行為。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前,由於限制交易,從而長期制約了農地權的融資功能,承包人對所承包的土地沒有主人感,這正是困繞我國「三農」問題最核心的根源。因此,使承包經營權物權化是在我國現行法統下解決土地使用權的根本出路。未來的物權法將農地物權化,其必要性自不待言。
(二)土地所有權主體虛擬化的問題。

一方面有著農民傾向於土地相對私有化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由於憲法、土地法等法統的限制,在所有權方面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致使所有權主體和使用權主體越來越分離。所謂的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越來越成為法律上的一種虛擬化權利。因此,物權法只有擴大使用權主體的各項處分權能,方能使使用權與所有權最大限度地靠近,並使之實質上回歸所有權的原本要義,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因所有權主體虛擬化而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問題。

我國的集體地權基本可分為農地和宅基兩種。宅基地應與城鎮建設用地歸為一類,共同納入基地使用權制度中,可以充分流轉,以增加其交易和融資功能。農地是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核心問題。目前的集體地權是禁止使用權人抵押、轉讓、出租、出借等流轉的。這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農民的自由融資權,也限制了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能力,更嚴重的是限制了農民的財產權。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明確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民房地產,實際上是違反市場需求和規律的。因此,未來的物權法應打破這種限制,使之物權化。唯獨如此,農民方可對抗來自集體經濟組織和各級人民政府的不當侵害。
(四)農地使用權的設立和取得方式。

1、原始取得。該權利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於社員權而以分配方式取得。在現有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不因人口數量變動和戶籍遷移而直接由國家發給農地使用權證並登記於國家土地文冊中。為了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配套,不得侵犯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並嚴格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農民獲得原始土地證書後,可對其農地使用權進行合法的自由流轉。

2、流轉取得。包括繼受和交易兩種形式。非社員的任何組織或公民可基於合法交易或繼承、贈與、抵押、典權等法律制度而獲得農地使用權,並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流轉權。流轉以書面合同為設立要件,並以登記為設定條件。但繼承人的權利不因未登記而受損,且繼承登記既能作事實上的分割,亦能作法律上的分割,從而產生新的物權主體。

無論以何種方式取得農地使用權的人均應按約定或法定要求對土地所有人和相對人承擔地租義務。除法定稅賦外,任何人不得要求農地使用權人承擔其地費用。但我國中央政府已計劃徹底取消農業稅,故農地權人已不再承擔地租義務。
三、基地使用權制度
(一)基地使用權的概念與特點

基地使用權在現行立法中指的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其應包括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權,各種建設用地等統稱基地使用權,並不得在流轉功能上區別對待。

基地使用權在現行立法中其范圍涉及地上權、地下權和空間權。「基地」與「地基」是性質不同但又有牽連的兩個概念。「基地」是法律術語,是地權的一種。「地基」是建築專業術語,是指承載建築物或構築物的基礎部分。
(二)基地使用權的原始設立和流轉設立。

原始設立分以下兩種情形。第一是指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於社員權而分配獲得的基地權,但此種權利的享有僅限一次。另一種是國家授予某機關或企、事業法人基地權,主要指劃撥。
流轉設立主要是指以徵收、交易、贈與、抵押、設典、拆遷等方式獲得的物權,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設立均應以物權的登記公示為設定要件。

任何基地使用權均可自由流轉並不受他人干涉。基地使用權的存續系永久性的,不因建築物的滅失而消滅。基地使用人只因徵收、交易、流轉、拆遷等行為方可喪失該權利,否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該權利。更不能因基地權人對基地不開發利用而強制剝奪之,無論是荒蕪或利用,均是基地權人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以某一期限內不開發即取消物權的立法具有明顯的掠奪性和不正當性。

基地權的設立以法定和書面合同設立並行,但自登記時設定,並不得違反土地用途管制規定。當房地權不統一時,應以基地權為主要判別根據,這是由於基地權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和交換價值確定的。
(三)基地使用權也可適用時效取得。

現有部分物權法理論認為,基地權不得以時效取得。但實際上,這是很不嚴肅的,也與社會現實之間有極大的矛盾。如某人以改造自然而取得某基地且持續性地達到一定期間,後該基地的范圍已納人政府的建設規劃中,如不給此類權利人以基地權,則勢必引發社會物權秩序的混亂。故基地權也可適用時效取得,但應以時限較長為宜,一般以20年為准。
四、抵押登記中存在的有關問題
抵押是一種重要的擔保物權制度。由於我國擔保法的立法缺陷,致其在登記方面存在重大暇疵。
(一)應以「登記對抗主義」取代「登記生效主義」。

我國現有抵押登記採用登記生效主義的原則,即抵押合同自登記時生效。這種立法導致了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也混淆了合同法上的生效條件和物權法上的生效條件。抵押合同受債權法調整,其成立與生效均應受當事人意志的約束,不應受登記這一國家意志的干預。抵押登記與抵押權的實現以及抵押物的權屬改定不同,登記僅起公示作用。因而不能以登記這一公法上的效力而否認抵押合同這一私法意志。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應以對抗主義取代生效主義。即抵押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且抵押權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設定,經登記的抵押權自登記之日起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權利。這里的關鍵的確認善意第三人的范圍。該第三人應指在抵押合同生效後而在抵押物上享有合法物權或經申請而被人民法院在抵押物上設定司法負擔的申請人。如果抵押人有證據證明第三人在明知已投抵押的情形下而仍與抵押人串通改變物權的,不屬善意第三人。
(二)對單方登記效力的認可。

現行擔保法要求抵押人和抵押權人雙方共同登記方為有效,並未規定單方登記的效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應當規定,只要債權人已合法持有抵押物權利證書的,即應推定抵押人有授予抵押權人登記的意思表示,抵押權人有權持證到登記機關單方進行登記,其效力與雙方登記相同。

上述制度可有效地解決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債權人雖持有抵押人交付的權利證書,但又未履行抵押登記的問題。從而使當事人的私法意思和國家公法意志統一起來。因為,從雙方簽署抵押合同的目的來看,就是為設定有效的抵押權。抵押人當初對權利證書的交附也足以推定其意思是對該目的的支持。如果在此種情形下不賦予抵押權人單方登記的權利,則勢必會使抵押人惡意改變意志,拒絕登記,從而使抵押存有暇疵,這對債權人將構成極大不公。
(三)抵押的實現順位與登記的關系。

抵押物被設定多重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應以抵押權登記的先後順序來確定各權利人的優先次序。凡經登記的,應以登記在先的為優。同日登記的,按比例受償。未登記的不得對抗已登記的。各未登記的權利人之間,應以設立時間先後為序。同日設立的按比例受償。如前一順位受償後無余值的,後順位不再於該物值中受償。
五、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
(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范圍與特點: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實際上是為解決基地使用權與建築物所有權相分離以及多個建築物所有人之間的所有權關系的制度。最常見的區分所有是指單元樓式的建築。其范圍既涉及各專有部分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專有權與共有權部分之間的關系。此外還有物業管理、小區建設等各方面的物權法律關系。
建築物與區分所有權的各專有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自由性和排他性。共有部分具有附隨性和與專有部分的不可分性,即一體性的特點。
(二)對基地使用權的限制

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基地權一般由各區分專有人共有或由第三人擁有。由於區分建築物的自然特性,基地權的行使必須以整體安全為原則。故基地權人不得損及各區分所有人的權益,上下層之間也不得相互基於地利優勢而限制他人權利。在基地權人和區分權人之間,以及各區分權人之間均存有法定相鄰關系的權利與義務。
(三)物業管理

由於區分權人的分散性、多重性等缺陷,在組建首屆物業管理機構時,開發商應負主要義務。也即開發商對啟動物業管理負有責任。如果區分權人會議另有決議的,開發商的義務可以免除。

在物業管理中,管理機構是服務者,區分權人會議是最高權利機構。二者是物業服務與消費的關系,其權利義務由合同法進行調整。經區分權人會議議決的物業公約具有自治憲法的效力,有違反者,物業管理機構應在約定或特別授權的范圍內承擔排除責任。管理機構因服務暇疵而給任一區分權人造成損失的,得負有賠償責任。管委會的權能只能由區分權人會議授予,不得由其自行確定。
(四)對共有共用部分任意變更的禁止。

無論是管理人或區分權人未經區分權人會議決議或授權,一律不得對共有共用部分的建築或基地作任意變更。但維修或增益行為除外。必須確認區分權人會議的權威性,因為其建築物所有權關系中,只有區分權人是實體權利和義務和承擔者。管委會的責任和權利只能限於正當、善意和有授權的范圍內。對於改變構造、顏色、使用目的以及設置廣告物等方面必須由區分權人會議的決議。管理人的修繕義務也只能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或特別規定的范圍內承擔。公共基金的設立由各區分權人出資,由管委會負責理使用。但須向區分權人會議報告並得到事後核准方為有效。使用不當的,管理服務機構應承擔賠償責任。
(五)區分所有權的滅失與重建。

區分建築物因任何原因滅失的,均不消滅區分權人的基地權。即便是基地由第三人享有的,也不例外。此時,區分權人享有重建的權利。即滅失區分建築物的權利人有權根據區分權人會議的決議重建各區分建築物,重建權不因時效而消滅。區分權優於基地權,後者不得阻礙前者的重建權。
六、土地徵收、徵用和房屋拆遷中的重大問題。
徵收與拆遷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徵收拆遷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大量的商業拆遷主體假借行政和司法權力對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予以強制剝奪。這實際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和「行政權力土匪化」在物權法領域的體現。

根據憲法規定或自然法的約束,任何人的財產不應受非法強制剝奪。徵收應嚴格限定在確為公共利益且不得不為之的情形下。而徵用則只能依憲法規定適用於國家緊急狀態下才可實施。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徵收拆遷並非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商業目的。許多開發商與行政權力下的既得利益集團形成利益共同體並對公民財產進行強盜式的剝奪。國務院的《拆遷條例》設立的各種強制制度將被拆遷人的實體性權利幾乎剝奪殆盡,而司法救濟力又微乎其微,幾乎起不到任何強效的作用。

在具體操作中,往往只對建築物或附著物予以補償,而不對基地權和農地權進行補償,且補償價格不是以民事方式協議或司法方式公正裁決確定,而是以政府定價乃至行政命令強制實施。許多開發商只付出極少的補償費即可獲得巨額地產利益的不公正對價。而公民幾乎沒有公平救濟的途徑,形成嚴重的交易不公態勢。尤其是動用國家強制力實施拆遷和徵收,則更為任何國家物權民事變動法中所聞所未聞的方式。新的物權法應絕對禁止此類「匪化」的物權變動形式。
七、物權法與現存有關法律的相互關系。

這一問題主要是指物權法與民法通則、擔保法、繼承法、婚姻家庭法之間的吸收與並存關系。繼承法與婚姻法中的財產問題可准予適用。民法通則中的財產法的規定的效力應低於物權法的效力。但擔保法中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應予廢止。這樣才能解決立法體繫上的矛盾,並使之歸於統一。

物權法無論是單獨成法,還是直接統一於我國民法典之中,均是我國財產法中的一項重大制度。期待未來的物權法是一部真正符合中國實際和發展規律並具有前瞻性的成功立法。

Ⅶ 試述《物權法》中認定專有部分的方法與范圍

《物權復法》第六章第七十條制對區分所有的建築物的專有部分是規定了概念,沒有規定具體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對關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司法解釋,草案第2條規定了界定,表述的內容是:「具體構造和利用上的獨立性,並能夠登記成為單個業主所有權標的物的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房屋或者特定空間,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專有部分。」這個內容從表述上看,基本上可以,但是仍然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區分所有的建築物的專有部分,主要的不是解決哪些部分是專有部分,而在於專有部分的界限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壁心說、最後粉刷表層說、空間說都存在缺點,還是應當採納最後粉刷表層兼采壁心說比較適當。具體的意義是:第一,最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專有權人的合法權益,擴大使用空間,方便專有權人的利用。第二,劃清專有部分有共有部分的實際界限,實現對共有部分的保護。第三,有利於維護建築物的整體安全和價值,實現物的價值的最大化。

Ⅷ 6、 論述《物權法》的基本功能

又是我!哈哈哈..這個應該是對的!

(1)《物權法》出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物權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最基本關系的規則化,同其他法律可能只規范某一特定群體而非全民的權利不一樣的是,《物權法》和每一個公民的利益都息息相關。物權立法全民參與,充分地吸納民意,充分地尊重每一個利益相關者,讓利益相關者進行充分博弈,有利於催生一個理性恆產時代的來臨。當然,對一部法律抱過高的期望也是不現實的,《物權法》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配套法規。但是,通過全民參予《物權法》的立法,恆產時代的大門廣闊敞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2]的規定將有堅實的踐履支點。通過全民參與的物權立法,在充分博奕中確立恆產的同時,傳遞一種基於共同利益感覺的恆心,強化公民感覺,提升市場道德水準。
(2)《物權法》推進社會秩序的健康發展。以《物權法》確立恆產對當下我國社會秩序的健康推進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是公共權利缺乏對私人財產權的尊重,近年來房屋拆遷糾紛眾多,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剝奪公民合法財產權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危害了社會穩定,也傷害了公民對國家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公民缺乏對財產權的安全感,雖然「保護公民合法私有財產」[2]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但基於我國憲法尚未司法化,私產缺乏法典的保護,無恆產也就導致了無恆心,這自然傷害到公民創富的熱情和守富的信心。同樣,物權的飄忽也傷害到了市場道德的建立,沒有恆定的物權牽連起社會共同的利益感覺,「私惡即公益」的公德鏈條就會斷裂,騙貸、欺詐、制假等敗壞道德的行為就會充斥與市場。
(3)《物權法》提高財產的使用和利用效益。制定和實施《物權法》將有利於我國這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的國家提高財產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權法》通過界定產權的歸屬來達到定分和止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他物權的規則確定資源在交易中的流轉,有助於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確立了一整套有效利用財產的規則,這些規則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制定《物權法》是制定民法典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步驟。我國要在2010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就必須盡快制定和頒發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主幹的民法典。

Ⅸ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07年(丁亥年)3月16日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私法性質是基於民法的性質產生的;物權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仍是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
物權法是財產法;物權法是強行法;物權法是普通法;物權法是固有法。
基本原則是貫穿一部法律始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在中國的立法和學理上,有確定一部法律的基本原則的習慣: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

Ⅹ 物權法第六十條是效力規定嗎

《物權法》第六十條: 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
(一)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二)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三)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1、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由誰來代表農民集體行使所有權的規定。
2、立法背景
根據我國廣大農村集體所有權基本形式來規定相應的主體來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這與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現行法律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也使得黨在農村的政策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而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3、條文解讀
關於誰來行使集體所有權,本條的規定分為三種情況:
一、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這里的「村」是指行政村,即設市村民委員會的村,而非自然村。該行政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等集體財產,就由該行政村集體經濟組織來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在許多農村沒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該集體經濟組織已不健全,難以履行集體所有土地的經營、管理等行使所有權任務的情況,需要由行使自治權的村民委員會來代錶行使集體所有權。
二、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這里「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主要是指該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在改革開放以前就分別屬於兩個以上的生產隊,現在其土地和其他集體財產仍然分別屬於原生產隊的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的農民集體所有。這里的「村民小組」是指行政村內的由村民組成的自治組織。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根據居住地區劃分若干個村民小組。如果村內有集體經濟組織的,就由村內的集體經濟組織行使所有權;如果沒有村內的集體經濟組織,則由村民小組來行使。
三、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還需要解釋的是「行使所有權」的含義。一是行使集體所有權的客體,不但包括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也包括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沒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以及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二是行使所有權的內容就是對集體所有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例如,對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發包,分配宅基地等。三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和村民小組不是集體財產的所有人,只是依法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並且向所屬集體負責,接受其監督。

閱讀全文

與物權特徵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