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可以參考抄以下內容,具體填寫您的請求和情況。
民事起訴狀(公民使用)
原告:(寫明基本情況)地址: , 郵政編碼:
被告:(寫明基本情況),地址: ,郵政編碼: 訴訟請求:
事實和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
附:本狀副本 份
起訴人: (簽名或者蓋章)
年 月 日
2. 原告起訴被告侵害其土地使用權已過兩年訴訟時效,是什麼意思
法律上規定,一個人的權利被侵害,必須要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主張權利,超過期回限的,法答律不再保護,這就是訴訟時效期間。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
3. 土地使用權侵權糾紛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訴訟嗎
不可以,應當先調解。
《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
(一版)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先權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二)土地爭議雙方協商不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解,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
(三)協商、調解不成的,按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如屬個人之間、個人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區、縣級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先由當地土地主管部門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時,才能按規定依照司法程序解決。未經行政調處的法院不予受理。
(七)當事人對有關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 國有土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糾紛的管轄
實踐中,因土地管理部門違約而引起糾紛的情況比較少見,更多的是因受讓方違約,土地管理部門對其進行制裁而引起的糾紛。出讓方和受讓方因合同的有關條款發生爭議時,應尋求何種途徑解決糾紛,《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均未作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6月18日公布的《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5號)也迴避了這一問題。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不適用於仲裁機構仲裁
根據《仲裁法》第二條規定,民事仲裁僅適用於解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並非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其一方當事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行政屬性,因此,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糾紛不在《仲裁法》的適用范圍之內。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不適用於尋求民事訴訟救濟
首先,依民事訴訟審理對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利。這有多方面表現:一方面,在民事訴訟中法庭認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地位是平等的,土地管理部門是以民事主體的身份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因而法庭可能會否認土地管理部門在合同行為中的制裁權、處罰權、提前解除合同權等行政優先權。因此,土地管理部門正當行使行政優先權的行為可能被法庭認定為是非法利用行政權的行為,從而認定是違法的,這對於土地管理部門依法行使職權不利。
另一方面,民事訴訟不適用行政訴訟中的起訴不停止執行原則,這會導致合同因提起訴訟而被迫停止執行,影響行政職能的有效運轉和實現。例如,土地管理部門因受讓方閑置土地而解除合同,收回其土地使用權時,若適用民事訴訟規則,則在訴訟期間,土地依然被閑置而不能被有效利用。
其次,民事訴訟的規則也不利於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的舉證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提出主張而舉不出證據證明者則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土地出讓方可以在不與受讓方協商的條件下單方面作出行政決定,改變合同的正常形態,而對於出讓方的行為是否合法、合理,受讓方沒有足夠的舉證能力,從而可能會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最後,監督制約行政權是行政訴訟區別於民事訴訟的重要功能,依民事訴訟規則審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不利於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制約。適用民事訴訟審判程序,法庭僅僅能審查合同本身,注重合同的訂立、履行情況,而忽略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從而使違法的行政行為可能得不到糾正,無法實現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宜尋求行政訴訟救濟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兼顧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而行政訴訟以制約行政權、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為立法宗旨。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適用行政訴訟救濟方式,既有利於防止土地管理機關濫用行政特權、輕視合同約束力,也有助於防止行政機關以權謀私、濫用職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從而實現公私利益的動態平衡。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若因出讓方不履行交付土地義務、不履行登記發證義務引起的,受讓方即可提起行政訴訟。若受讓方違約或違法,應由土地管理部門行使制裁權,如果受讓方拒不履行,土地管理部門可依法採取有關措施加以強制履行,土地管理部門沒有強制執行權的,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如果受讓方不服土地管理部門採取的制裁措施,則可由受讓方提起行政訴訟。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訴訟中首先應當適用公法規范,包括在程序上適用行政訴訟法,實體上適用行政法律規范。其次,訴訟中也應當根據審理對象的特殊性適用一定的私法規范,包括在程序上適用民事訴訟法,實體上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私法規則能夠援用到行政法領域中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出讓方與受讓方之間的合意,是行政的實質與合同的形式的結合,發生的糾紛與民事糾紛有著相似性。如在合同中關於要約與承諾、契約自由、當事人行為能力等糾紛,應當參照適用民法規則。在國有土地出讓合同訴訟適用的程序上,許多情況下也應參照適用民事訴訟規則。如在舉證規則上,行政訴訟中一般由土地管理機關對其行使行政權的合法性負舉證責任,而對土地管理機關違反合同的行為及其對受讓人造成的損害,則應當參照民事訴訟規則,由受讓人負舉證責任。
5. 我起訴他土地使用權,他反訴我返款可以嗎
起訴對方歸還土地使用權,對方可以反訴主張返還錢款。
《中華人民共內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容五十一條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第一百四十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三十二條 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第二百三十三條 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
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反訴應由其他人民法院專屬管轄,或者與本訴的訴訟標的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無關聯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訴。
6. 土地使用權侵權糾紛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訴訟嗎
實際工作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處理辦法,首先是村、鎮調解,再到縣農內村容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仲裁,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時人民法院就會受理。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你申請仲裁時是免費的,並且都是了解農村情況的人員組成,對維護你的合法權益是有好處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你對照你的糾紛案件,是不是屬於法院受理的范圍。
7. 土地使用權侵權糾紛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訴訟嗎
不來可以,應當先調自解。
《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
(一)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先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二)土地爭議雙方協商不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解,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
(三)協商、調解不成的,按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如屬個人之間、個人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區、縣級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先由當地土地主管部門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時,才能按規定依照司法程序解決。未經行政調處的法院不予受理。
(七)當事人對有關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8. 土地使用權出讓糾紛起訴狀怎麼寫
起訴狀的專業性強,建議咨詢律師後委託律師代書。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專應當屬遞交起訴狀。
起訴狀是刑事自訴案件的自訴人或民事、行政案件的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指控被告的書狀。
起訴狀應包括以下內容:
(1)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公民應當寫明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工作單位及職務、住址和聯系方式,法人寫明法人全稱、住所地、法人代表人姓名職務、委託代理人姓名、單位職務、地址,律師則寫明所在律師事務所即可;
(2)有具體明確的訴訟請求;
(3)有起訴所依據的事實與理由;
(4)證據和證據來源;
(5)當事人簽名蓋章和簽署的日期。
9. 怎樣訴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侵犯個人土地使用權
征地按畝計算安置補助費是怎麼計算的?
按畝計算安置補助費的,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村委會違反國家政策發包土地的行為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大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法律以政策為指導,體現政策的精神。法律具有規范性、穩定性和強制性,而政策不具有這些特徵。由於民法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具有廣泛性,再加上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這就決定了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策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國家政策和法律相輔相成,用政策來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因此,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遵守國家政策。當然,適用國家政策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國家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才適用國家政策。我國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村土地是指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於農業的土地。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審判實踐中,可以看出違反民主議定原則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法理,土地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依照所有權人的集體意願行事,對重大承包事項必須經過民主討論並獲得絕大多數村民的同意,這就是民主議定原則。《土地承包法》在對此作出嚴格規定的同時,還明確了應當遵循的程序。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涉及村民利益的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作出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的規定。上述均為強制性規定,如果發包方違反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包,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承包合同無效。但最高法院根據實際情況也作了例外規定,其中在《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條、第25條就規定:承包合同簽訂滿一年,或雖未滿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作了大量投入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宜因發包方違反法定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包而確認承包合同無效,但可對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可以看出最高法院就承包合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無效請求沒定了一年的除斥期間,只要承包合同簽訂後的一年以內沒有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就不能再以此認定合同無效。
(一)對是否符合民主議定原則的認定
在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未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淪通過。在是否符合民主議定原則的認定上,中國法律知識網認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審判實踐,按照有利於生產,有利於穩定的原則予以正確認定,對未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的,不宜一概否認其效力。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在家務農的多是婦女、老人和孩子,這些人的參政議政意識不強,村民大會根本組織不起來,依法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難以落實。在這種情況下,村兩委及黨員代表大會集體對承包方案、招標方式等重大事項討論通過後,再通過某種形式予以公示,徵求村民意見,如村民在合理期限內未提出異議就應視為通過。從形式上看,的確未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村委充分尊重了民主,工作的透明度較高,村幹部沒有以權謀私、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就應確認符合民主議定原則而認定合同有效。這是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村實際狀況的,符合《合同法》鼓勵交易的立法原則,也是符合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條、第25條規定精神的。
(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被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如果村委在發包時未按以上原則及程序操作,未經民主議定即私自發包,依法應確認合同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如承包人無過錯,對承包權是善意取得的,完全是發包人工作上的瑕疵導致合同無效,對此發包入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對於承包人來講,無須也難以知道發包方在發包時工作上是否存在瑕疵,因此承包入不應承擔任何責任。而如果承包人和發包人在承包過程中惡意串通,損害集體利益,那麼雙方就要共同承擔合同無效產生的法律後果。
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後的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必然關繫到雙方的經濟利益,牽扯到合同無效給一方或雙方造成損失的責任承擔問題。根據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對合同無效引起的法律後果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應根據雙方的過錯責任來確定。有過錯的一方應賠償對方因此造成的損失;雙方均有過錯的,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對於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來講,一旦被確認無效,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一般是:返還土地的經營權,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對該類案件應當依法及時受理,盡快審結。對因發生糾紛可能影響生產的,可裁定先行恢復生產;本包方恢復生產確有困難或者拒絕恢復生產的,由發包方負責組織先行恢復生產,恢復生產所產生的費用由過錯方承擔。在返還土地的經營權時,應注意結合農村實際及農時,從有利於生產和收獲,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原則。
我們認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相比,具有長期性,一般為30年,這種具有長期性的土地承包合同簽訂後,承包人為顧及長久利益,其初始投入往往較大,成本應分攤在整個承包期;再者承包人的期待利益也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合同被確認無效,僅僅支持其直接損失,而不考慮間接損失,勢必會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不利於維護農村工作的穩定及生產力的長遠發展,因此對因合同無效給農民造成的間接損失,法院應予以適當的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由人民政府處理。國家土地管理局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或《行政訴訟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期滿不申請復議,也不起訴的,處理決定即發生法律效力,作為土地登記的依據。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
1、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
(1)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有建築物的,要約定建築物轉讓的內容;
(2)向縣以上國土部門提交轉讓申請;
(3)國土部門依法審查批准,審查內容為是否符合轉讓條件、與出讓限定條件有無實質性沖突、是否改變土地用途、成交價格是否合理,必要時進行國有土地使用權估價;
(4)繳納土地增值稅、契稅、營業稅等有關稅費;
(5)登記發證。
2、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
(1)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有建築物的,要約定建築物轉讓的內容;
(2)向縣以上國土部門提交轉讓申請;
(3)國土部門依法審查批准,審查內容為是否符合轉讓條件、是否符合城市規劃要求;
(4)受讓方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繳納土地出讓金,或經批准不需辦理出讓手續而將轉讓費中的土地收益上繳國家;
(5)繳納土地增值稅、契稅、營業稅等有關稅費;
(6)登記發證。
首先,轉讓合同簽訂之前,要對轉讓方的轉讓主體資格進行核實。轉讓方須是國有土地使用證上載明的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為國有或集體單位的,應提交有資產處分權的機構出具的同意轉讓的證明。
也就是說,你們是否有明確的土地使用權證。
其次,你們原來的土地是什麼用途?農用地,宅基地還是建築用地?國有土地轉讓往往涉及土地用途變更問題,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尤為突出。轉讓前的土地大多是工業用地、辦公用地等,轉讓後多為商業或住宅開發用地,不僅要經規劃部門變更土地用途,補繳土地出讓金,且須繳納相關配套費用。有的雖不改變土地用途,卻需改變出讓合同限定的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化率等用地條件。土地用途及相關條件能否變更、變更程序及費用負擔應在轉讓合同中約定清楚。
第三,費用。轉讓合同簽訂之時,雙方應對有關應繳納的稅費項目、標准及數額進行咨詢,並對稅費負擔問題進行明確。根據有關規定,稅費的計算依據一般為土地成交價,若成交價格明顯低於正常市場價的,則應以土地評估價作為計算依據。
你們是否簽訂了合同,是否由大多數村民共同通過,這些都不明確,就都是問題,可以協商提起復議或者進行訴訟,不過建議你們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