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wto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機制ppt

wto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機制ppt

發布時間:2020-12-15 07:13:29

① 為什麼要在WTO下建立一套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機制

為什麼要在wto下建立一套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機制

在「烏拉圭回合」開始以前,並未涉足知識產權問題由於經濟全球化及日益加強的國際貿易聯系,發達國家及我國開始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仍然很不力,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國內方面。雖然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已經確立數百年,但至20世紀80年代,仍有一些國家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健全。即使在建立了知識產權法的國家裡,也存在著相當多問題。有許多國家對外國人在本國取得知識產權保護往往施加許多限制,要求履行一些復雜的手續,使得外國人的知識產權很難在本國受到法律保護。同時,各國在立法上相差甚大,也妨礙了知識產權的保護。
二是國際方面。從《巴黎公約》於1883年締結,到烏拉圭回合談判開始,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出現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形成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體系。就這一體系的狀況而言,雖然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仍有許多不足,需要不斷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多邊國際條約的影響范圍太小。除幾個主要公約,如《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以及《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等締約國較多以外,其他許多國際條約的締約國數目太少,如《商標注冊條約》只有幾個締約國,很難發揮作用。
(2)許多國際條約本身缺陷嚴重。依目前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中起作用最大的三個國際公約——《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而言,它們本身就有很大欠缺。第一,各公約均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來保證其實施。雖然主要公約大部分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來負責管理,但該組織也沒有建立起一套強有力的保證體系來確保各公約在所有締約國都能得到遵守。其二,各公約均未規定某一締約國違反公約時應給予的懲罰,致使一國違反自己的義務時其他締約國束手無策,缺少有力的報復或懲罰措施。第三,許多公約允許締約國保留的范圍太寬,致使公約的規定名存實亡。第四,許多公約規定過於籠統,為締約國逃避自己的義務留下很大的餘地。
(3)各公約缺少相互協調機制,不能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
(4)現存的國際保護體系不適應新技術革命的要求。現存體系主要對專利權、商標權、版權及其鄰接權提供保護,對於一些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如生命工程、微電子技術等等,尚未納入這一體系當中。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不力已經對國際貿易構成嚴重的障礙。
首先,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尤其是由發達國家輸往發展中國家的貨物的技術含量較高,經常含有許多專利技術;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並不很高,對這些高新技術產品的法律保護不力,影響了高新技術產品向這些國家的出口。
其次,技術貿易和版權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不斷上升,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影響了技術貿易和版權貿易的正常發展。
最後,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商標、商號、商業秘密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在這些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國際標准,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構成障礙。
(二)知識產權談判的原則和目標
部長宣言關於「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包括冒牌貨貿易問題」部分指出,
「為了減少對國際貿易的扭曲和障礙,考慮到促進充分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的必要性,並保證實施知識產權的措施和程序本身不對合法貿易構成障礙,談判應旨在澄清關貿總協定的規定,並視情況制訂新的規則和紀律。
談判應旨在擬訂處理國際冒牌貨貿易的多邊原則、規則和紀律的框架,同時應考慮到總協定已進行的工作。
這些談判不得有礙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其他機構在處理這些問題方面可能採取的其他補充行動。」

對於知識產權的性質,協議序言第4段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知識產權是私權。

.知識產權應受民法保護
我國立法、司法實踐及法學研究各領域目前尚很少使用「私權」一詞。與「私權」含義相等的應當是「民事權利」。因此,我國民法學界和知識產權研究領域普遍將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TRIPS協議有關知識產權性質的表述,更加明確了這樣一個結論:知識產權是民事權利的一種。既然是民事權利,自然應受民法的規范與保護。這與我國的民事立法實踐也是相吻合的。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受民法通則的保護,但並不意味著知識產權法也是民法的一種分支。現在學術界有不少人將知識產權法納入到民法體系中,從權利的性質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但從法律部門的角度來看就很值得商榷了。對於知識產權法到底屬於哪個部門的問題,我們認為,應當在對知識產權法的規范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才能得出結論。
知識產權法,不論版權法、商標法還是專利法,其基本規范不外乎兩大類:關於權利人所享有權利及其保護的規范與關於權利人取得權利的條件和程序的規范。
關於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及其保護的規范屬於人們通常所說的「實體規范」的范疇,從其部門歸類的角度來看,由於這些規范涉及的是知識產權的內容、行使、保護等問題,而知識產權又屬於民事權利,所以這些規范在性質上應與民法通則關於民事權利的內容、行使及保護的規范是相同的。因此,就這部分「實體規范」而言,它們應屬於民法的一部分。
關於權利人取得權利的條件及程序的規范屬於人們通常所說的「程序規范」的范疇。這部分規范主要涉及權利人取得知識產權的手續和程序以及履行手續和程序中的權利義務。由於取得知識產權所需要履行的有關手續和程序在性質上屬於行政程序,這部分規范應被納入行政法的范圍。
所有知識產權法都至少由這兩種基本規范構成。不過,通過對比兩種不同性質的規范在知識產權法中的地位,我們就會發現,除了那些實行自動保護制度的國家的版權法外,在知識產權法中佔主導地位並不是那些規定權利人的權利及其保護的實體規范,而是關於權利人如何取得權利的程序規范。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籠統地將知識產權法劃入民法是錯誤的。實際上,知識產權法從其主要規范的性質上來看倒更應該被納入行政法。然而,知識產權法作為法律規范,到底應當納入民法、行政法,或者獨成一系,在實踐中似乎並無太大意義既然知識產權是民事權利的一種,其保護也應與民事權利的保護一樣。就知識產權而言,其保護主要是通過制止其他人的侵權行為而實現的。從我們在本書有關知識產權的具體類型所包含的權利內容中可以發現,知識產權的權利人的基本權利是禁止或制止他人未經其許可而實施有關行為。
。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知識產權法應當劃入經濟法,但凡知識產權其必備的要件就是能夠體現出客觀的市場價值。即所謂知識產權可用具體的貨幣衡量,否則不會有人去申請專利從而獲利。我國目前在知識產權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政府監管不力和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手段,以及國家所謂的試點工程導致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知識產權保護有了天壤之別。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更加惡劣的是我國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應而放縱民間企業大量復制和侵犯他國知識產權。比較知名的有山寨蘋果手機,998元。山寨憤怒小鳥主題公園;甚至是山寨的紐約城。一片山寨風氣甚囂塵上。而我國對於對於這類山寨侵權居然持認同意見。這明顯是一種倒退,也難怪wto或美國總找我國麻煩。這一民族的認知錯誤無法改變,中國就永遠只能是望其他國家項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當我國與其他締約方在知識產權方面發生爭端時,可以適用世貿組織統一的爭端解決機制。這個爭端解決機制一方面有助於減少或在一定程度上扼制過去極少數發達國家動輒使用的肆無忌禪的單邊報復的行為,使我們在可能與發達國家發生的知識產權爭端時,能夠在協議的框架下通過多邊談判解決爭端;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不能對有關締約方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利提供有效的保護,就有可能被終止應享有的減讓等優惠待遇,直至受到交叉報復和跨部門報復。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假冒、盜版行為進行有效、有力地打擊和制裁,就已經成為我國"入世"後必須要履行的義務。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的財產權,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在當今的國際經濟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涉及的領域在逐漸加寬,份量在逐漸加大。在未來的國際貿易競爭中,知識產權將是競爭的焦點。綜上所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機制有其合理及必要性。
(犧牲了我不少積分,希望採納答案哦)

② WTO體系之下的知識產權保護與WIPO體系之下的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WIPO是聯合國的一個自分支,它沒有執法的功能,沒有爭端解決機制,沒有執法的功能。WTO是單獨的一個貿易組織,成員國違反了任何義務,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受到損害的一方可以向WTO申訴,WTO會做出處理。

③ 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那些范圍

wto
1.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為WTO)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貿組織的貿易量已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現任總幹事是歐盟前貿易委員帕斯卡爾·拉米 (法國人),2005年9月任職。

其宗旨是: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服務;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大幅度削減和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截止1999年12月底,該組織由成員135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邁克爾.肯尼思.穆爾。WTO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他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所和作為一個論壇之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WTO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預算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還下設貿易政策核查機構,他監督各個委員會並負責起草國家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每兩年起草一份政策評估報告,對最發達的16個國家每4年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每6年一次。上訴法庭負責成員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知識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WTO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組織,其成立的目的就在於要公平,公正的處理各國貿易活動中所發生的爭端,建立平等互利的健康國際貿易秩序。然而在美國向歐盟出口的使用激素的牛肉這一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WTO 不斷完善其規章法案,但是仍然有不少國家和經濟體,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尋找種種借口,不遵守貿易條款。雖然一些權威的認證機構可以通過實驗等方法,證明貿易品完全符合要求,但是貿易方仍會通過其他因素,控制貿易。

世貿組織的來歷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

建立世貿組織的設想是在1944年7月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提出的,當時設想在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從而使它們成為二次大戰後左右世界經濟的「貨幣-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世貿組織未能成立。同年,美國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後,歐共體和加拿大於1990年分別正式提出成立世貿組織的議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才正式決定成立世貿組織。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並於2001年11月加入該組織。

世貿組織成員分四類:發達成員、發展中成員、轉軌經濟體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2007年1月,越南成為世貿組織第150個正式成員。

基本概念

●WTO的核心:促進貿易自由化。

基本原則

●非歧視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即不能內外有別,也不能外外有別。

●透明度原則——就是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公布服務貿易的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使政策具有可預見性,其他成員能了解該成員方的法律環境。

●公平競爭原則——不允許採取不正當貿易手段(入傾銷和補貼等)進行競爭。

●法制統一原則——地方規章要與中央政府的承諾相一致。

我國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最惠國待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國民待遇;直接參與國際多邊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獲得穩定、透明、可預見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保障。

●義務:遵守非歧視性原則;將關稅逐步降低到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廢除和停止實施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接受世貿組織的有關審議。

我國的教育承諾

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教育是12個服務貿易大類中的一個。教育服務貿易和其他類服務一樣,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等4種服務提供方式。2000年前,在當時的128個世貿組織成員中,有30個成員締結了教育服務貿易協定,但他們對教育服務的承諾不盡相同。

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的承諾是部分承諾,承諾的具體內容如下:在項目上不包括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即以上領域不對外開放。除上述特殊領域和義務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項目上作出承諾,許可外方為我提供教育服務。在教育服務提供方式上,對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未作承諾;對境外教育消費未作任何限制;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但不一定給予國民待遇;對自然人流動,承諾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應中國學校或教育機構聘用或邀請,可以來中國提供教育服務。因此,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作出的教育服務承諾將使我國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

我國對教育承諾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21311。

●兩個不包括——不包括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務(如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教育等)。

●一個不承諾——對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均未作承諾(因此,對外國機構通過遠程教育等向我國公民提供教育服務,我國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開放尺度,不受WTO協議的約束),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指教育提供者和學生均不流動,分別在各自國家,教育和培訓通過國際互聯網或遠距離課程實現。

●三個允許——(1)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外方可獲得多數擁有權,但不承諾國民待遇;(2)允許境外消費;(3)允許自然人流動,有條件地承諾國民待遇。

●一個定價——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服務實行政府定價。

●一個沒有——教育沒有過渡期。

加入WTO的好處

1,將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2,促進我國教育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地學習外國經驗
3,有利於吸引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補充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4,在教育領域引入新的競爭機制,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國教育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順應教育發展的世界潮流;
5,對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推動依法治教水平的提高.

2.世界旅遊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世界旅遊組織是聯合國系統的政府間國際旅遊組織,其前身是國際官方旅遊聯盟,1975年改為現名,總部設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1925年5月4日-9日在荷蘭海牙召開了國際官方旅遊協會大會。1934年在海牙正式成立國際官方旅遊宣傳組織聯盟。1946年10月1日-4日在倫敦召開了首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1947年10月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上決定正式成立官方旅遊組織國際聯盟,其總部設在倫敦,1951年遷至日內瓦,現設在西班牙馬德里。1969年聯合國大會批准將其改為政府間組織。

該組織宗旨是促進和發展旅遊事業,使之有利於經濟發展、國際間相互了解、和平與繁榮以及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信仰、尊重人權和人的基本自由。並強調在貫徹這一宗旨時,要特別注意發展中國家在旅遊事業方面的利益。

出版刊物有《世界旅遊組織消息》; 《旅遊發展報告(政策與趨勢)》; 《旅遊統計年鑒》; 《旅遊統計手冊》;《旅遊及旅遊動態》。

1975年5月,世界旅遊組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1983年10月5日,該組織第五次會議全體大會通過決議,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成為它的第106個正式會員。1987年9月,在第七次全體大會上,中國首次當選為該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同時當選為統計委員會委員和亞太地區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再次當選為該組織執委會委員。目前,世界旅遊組織在中國有兩家附屬成員。

3.華沙條約組織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於1955年5月14日簽訂華沙條約,以對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6月4日條約生效時華沙條約織織正式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條約還規定設立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總司令和參謀長一直由蘇聯人擔任。華沙條約組織是蘇聯控制東歐各國和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工具。1968年8月蘇聯就以華沙條約組織的名義,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於同年9月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華沙條約組織亦告瓦解

4.世界廁所組織 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說起「WTO」,很多人不陌生。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不只一個「WTO」。除了眾所周知的世界貿易組織外,還有一個帶著馬桶蓋的「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廁所組織 ,它也簡稱WTO。

世界廁所組織是一個非政府性的組織,成立於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間協會、日本廁所協會、韓國清潔廁所協會、中國台灣廁所協會聯合創立的,總部設在新加坡。世界廁所組織致力於全球性的廁所文化,倡導廁所清潔、舒適、健康,目前已有17個成員(截至2004年11月)。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提供的數字,每個人每天大約上廁所6至8次,一年就是約2500次,算下來人的一生大約有二年時間耗費在廁所里。如廁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研討60億人的如廁問題,就絕非是小題大做之舉了。

各式各樣的國外廁所

世界廁所組織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改善那些佔世界40%卻從未使用過沖水廁所的人的衛生狀況。2001年,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廁所峰會,一直難登大雅之堂的廁所問題終於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會議討論了有關廁所的廣泛議題,包括廁所設計、衛生、舒適,以及解決排泄物污染和發展中國家廁所缺乏等問題。廁所問題終於首次可以像貿易問題一樣登上高級別議事廳了。會議決定,每年的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

2002年的廁所峰會在擁有世界上最好廁所但同時也是維修和建築廁所所需費用最高的韓國舉行;2003年的會議地點在中國台北。

2002年1月,北京爭取到了2004年第四屆世界廁所峰會的舉辦權,一年一度的世界廁所峰會於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發表《世界廁所峰會宣言》

④ wto對知識產權范圍的定義包括

《與貿復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制議》關於知識產權的效力、范圍及使用的標准

1、版權及相關權利

2、商標

3、地理標志

4、工業設計

5、專利

6、集成電路的外觀設計(分布圖)

7、對未公開信息的保護

8、在契約性許可中對反競爭行為的控制

(4)wto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機制ppt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權利:

1、注冊商標的所有人應有專有權來阻止所有第三方未經其同意在交易過程中對與已獲商標注冊的貨物或服務相同或類似的貨物或服務使用相同或類似的標記,如果這種使用可能會產生混淆。

若對相同貨物或服務使用了相同的標記,則應推定為存在混淆的可能。上述權利不應損害任何現有的優先權,也不應影響各成員以使用為基礎授予權利的權利。

2、《巴黎公約》(1967)第六條之二應基本上適用於服務。在確定一商標是否馳名時,各成員應考慮到該商標在相關部門為公眾所了解的程序,包括該商標因宣傳而在該有關成員獲得的知名度。

3、《巴黎公約》(1967)第六條之二應基本上適用於與已獲得商標注冊的貨物或服務不相似的貨物或服務,只要該商標在那些貨物或服務上的使用會表明那些貨物或服務與該注冊商標所有人之間存在著聯系,且這種使用有可能損害該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利益。

⑤ 迄今為止,中國運用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了多少貿易爭端(高分求解)

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實證分析
一、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自2001年加入WTO至今,中國正式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共有13起,其中作為申訴方參與的有2起,作為被訴方參與的有11起(詳見表1),這些案例呈現出以下特點。

表1我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案例匯總

第一,涉及的成員相對集中。除了一起爭端是由墨西哥對中國提起申訴之外,其餘12起都發生在中國與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尤其是與美國的貿易糾紛最為頻繁,共涉及8起。此外,別的成員向中國提出申訴的案件也都與中美貿易爭端有關。可以這么說,美國一直伴隨著中國經歷了所有上述貿易爭端。

第二,爭議領域相對集中,爭議影響較大。中國作為被訴方的11起貿易爭端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限制措施、出口退稅、進口商品知識產權保護、進口出版物及視聽產品的限制措施、金融信息透明度等問題,其中汽車零部件爭端涉及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多個成員,出口退稅爭端涉及美國和墨西哥兩個成員,金融信息透明度爭端涉及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三個成員。此外,涉及中國的貿易爭端還有不少其它的世貿組織成員作為第三方參與其中。

第三,中國在WTO的出訴頻率越來越高。中國入世後遭遇的第一起被訴案件發生在2004年,2005年全年沒有涉及中國的貿易糾紛,但是從2006年起,中國屢遭其它成員的指控,其中2006年有3起,2007年有5起,2008年至今,已經有三個成員向中國發難。

第四,貿易爭端由雙方協商解決轉變為由第三方解決。2004年遭遇的第一起被訴案件是美國指控中國對進口集成電路產品徵收增值稅。當時,雙方在磋商階段就解決了彼此的糾紛,沒有將爭端提交第三方(評審團和上訴機構)解決。但此後的被訴案件除了4起目前仍在磋商外,其餘8起都在磋商未果後進入到第三方審理階段。

第五,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經驗不足,基本處於被動應訴的局面。在上述13起貿易爭端中,中國主動提起申訴的只有2起,其中2002年的申訴(DS252號案件)還是與歐盟、日本等7個成員一起向WTO提起的;另一起申訴案件(DS368號案件)目前仍停留在磋商階段。事實上,中國還沒有以申訴方的身份單獨經歷一次完整的爭端解決程序。

雖然在WTO受理的378起貿易爭端中,涉及中國的案例所佔比例並不是很高,但是它們對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自身原因包括國內的法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外部原因包括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WTO爭端解決機制固有的缺陷。釐清這些貿易爭端的形成原因以及尋找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途徑,對於正在將自己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中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具體原因及其抗辯理由剖析

從表1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參與的案件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出口退稅、減免稅、知識產權保護及強制執行措施以及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貿易權及分銷等方面,其結果有的是中國提出上訴、有的是中國勝訴,還有的目前正在磋商之中,結果未卜。對這些爭議的成因及其抗辯理由進行必要的分析,既是對失敗教訓的總結,又可對未審結案件提供新的抗辯思路。

1.有關汽車零部件案的成因及其抗辯理由

汽車工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增長幅度已連續多年超過GDP的增長幅度。但是,與世界上一些汽車生產強國相比,中國汽車的國產化率不高。目前,中國生產的汽車大部分用的是別人的品牌,不少廠商就是通過進口散件,在中國組裝後銷售的,中國本地企業只提供少量的零部件。由於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比整車的進口關稅低很多,這就導致了一些汽車廠商以進口汽車零部件的名義大量進口汽車整車散件,這種情形頗似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在許多歐洲國家建立的「螺絲刀工廠」。遺憾的是,中國在加入WTO之前沒有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在人世工作組報告第93段中只是籠統地規定:「中國代表確認未對汽車的成套散件和半成套散件設立關稅稅號。如中國設立此類稅號,則關稅將不超過10%。工作組注意到這一承諾。」然而,2005年4月1日起實施的由海關總署、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中卻規定,對等於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汽車零部件徵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這直接導致編號為DS339、DS340和DS342這幾起貿易爭端的發生。

2008年9月15日,被評審團裁定敗訴的中國就裁決結果提出上訴,在上訴審中,中國至少可以就以下問題表明自己的立場:

申訴方認為中國的做法違背GATT第3條第2款規定以及第3條第1款確立的原則。在此案中,申訴方對中國出口的汽車零部件從表面上看與國產零部件屬於「相似產品」,但由於這些零部件是以整車的方式進口到中國,因此,與其說它們與國產汽車零部件「貌似」,不如說它們與進口的整車更加「神似」。申訴方認為中國對用於組裝汽車的進口零部件設置特定的指標限量,對超過該范圍的汽車中的每個零部件徵收額外費用,這種做法不符合GATT第3條第4款的規定。事實上,中國有關部門出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並沒有對汽車零部件的進口設定指標限量,而只是在《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中規定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的60%及以上的即構成整車特徵(第21條第3部分)。這樣的規定是便於海關核定計稅標准。

申訴方指責中國針對產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設立並維持限定特定數量或比例的國內產品數量,這是對有關政策的誤解,因為無論是「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還是《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都沒有對國內汽車生產廠家使用國產零部件的比例作過明確規定。申訴方認為中國的做法違背GATI』第3條和第11條的規定,以及TRIMS協議第2條第1款、第2款及相關解釋所設定的義務,這也與事實不符。GATT第11條要求各成員取消旨在限制進口的一般數量限制,這種限制有可能以配額形式出現,也可能以進口許可證形式出現。TRIMS協議第2條以及附件所明確列舉的被禁止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包括:(1)本土化要求,即要求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原材料。(2)出口表現,即對企業的獎勵與其出口業績掛鉤。然而,中國政府出台的政策,既沒有強行要求汽車生產廠家必須使用國產零部件,也沒有對企業的獎勵與其出口業績相聯系。同理,中國也沒有違背《人世議定書》第7條第3款、《入世工作組報告》第203段和第342段規定的義務。

此外,《原產地規則協議》第3條(b)項規定,當一件商品有兩個以上的生產加工地時,該商品的原產地應根據其「最後的實質性改變」這一特徵來確定。「最後的實質性改變」意味著產生了「產品價值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以此標准認定,用進口汽車零部件組裝而成的汽車,其產地應該根據其主要部件的產地來確認,具體而言,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60%及以上的汽車就應當歸類為「進口汽車」,中國海關對這類進口汽車零部件徵收關稅時,即使有人世工作組報告第93條的規定,仍然可以依照《原產地規則協議》按進口汽車對其保留徵收關稅的權利。

2.出口退稅、減免稅案的成因及抗辯理由

出口退稅作為一種補償制度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該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年底政務院修訂的《貨物稅暫行條例》。該條例第10條規定,已稅貨物輸往國外,經公告准予退稅者,得由出口商向稅務機關申請退還貨物稅稅款。縱觀中國出口退稅制度的歷史沿革,我們不難發現該制度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政策性較強。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口退稅制度的每一次變革都與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有關;二是補貼性質較為明顯。幾次出台的出口退稅制度都具有明顯的補貼功能,出口退稅在一定時期甚至成為彌補企業虧損的重要手段。雖然現行的出口退稅制度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中國的出口退稅制度是否與目前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特別是這一制度是否與WTO的有關制度相符,還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其實,出口退(免)稅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貿易制度,最早涉及該制度的國際條約是GATT1947。其第6條第4款規定:「任何締約方的產品進入另一締約方後,不能因為其被免徵或返還相同產品在出口國境內消費時所繳納的稅費,而被課以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這里所說的「出口國境內消費時所繳納的稅費」是指貨物在出口國境內流通時應繳納的間接稅。間接稅通常被稱為「轉嫁稅」,雖然是對生產和流通企業徵收,但稅額實際上由消費者負擔,是對消費行為進行徵收。出口貨物由於並未在國內消費,因此,應該將出口貨物在生產流通環節繳納的稅款退還給納稅人。目前,世界各國多以關稅、消費稅、銷售稅、貨物稅、營業稅、增值稅等稅種作為間接稅。

間接稅的多寡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依據國家主權原則,對本國境內所有商品(包括進出口商品)征稅是一國主權的體現,這種權力包括征稅權的行使和征稅權的放棄。在許多發達國家,由於國民收入較高,政府通過徵收直接稅便能保證其主要的稅收來源,間接稅在這些國家的稅收來源中所佔的比重並不高。而在一些經濟較落後的國家,國民收入相對較低,所得稅稅源不足,國家的稅收來源主要依賴間接稅。間接稅的大量徵收不會對這些國家國內生產和消費產生很大影響;相反,間接稅稅負易於轉嫁的特點,還可以刺激對外出口。這些都是出口退稅在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的主要原因。既然WTO協議在序言中強調要讓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分享國際貿易增長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果,世貿組織在對待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退稅問題上應該有更加靈活的政策。

中國的出口退稅制度是參考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並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專項稅收制度。既然世貿組織並沒有從根本上禁止出口退稅制度,只要中國的出口商品退稅幅度與該商品在境內流通時徵收的稅費相等,那就沒有違反GATT第3條和第11條的規定以及《補貼與反補貼協議》的有關規定。《補貼與反補貼協議》針對的補貼須符合以下4個條件:一是政府行為;二是財政行為;三是給予某種利益,包括利益的增加或義務的減免;四是具有專項性。出口退稅符合上述條件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項,但是不屬於第三項所指的「給予某種利益」,因為出口商品並沒有在出口國境內流通,本來就不需要繳納相應的稅費,退還出口商品原先被徵收的(國內消費)那一部分間接稅,與其說是增迦納稅人的利益,不如說是對納稅人利益的返還。同理,我國的出口退稅制度也沒有違反TRIMS協議的規定,因為出口退稅不是企業的「出口表現」依據,更與獎勵無關。

3.知識產權保護及強制執行措施案的抗辯理由

中國的知識產權立法在人世之前經歷了一次全面修訂。但是,法治的關鍵在於守法,而守法程度的高低除了依靠重典重刑之外,與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也是密不可分的。根據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新進展》白皮書介紹,2004年,全國文化市場稽查管理部門檢查音像經營單位555,368家,查繳各類違法音像製品1.54億張(盤)。白皮書內容在表明中國政府執法決心的同時,也暴露了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在中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知識產權的保護固然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權利人的維權意識,但是更需要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知識的文化氛圍。政府的制度主要是規制人們的外在表現,很難凈化人們的內心意識,而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時還需要考慮維權的成本。因此,這次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WTO成員指責中國保護知識產權不力,被訴人雖然是中國政府,但是真正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的卻是全體國人。

WTO倡導的多邊貿易體制雖然要求各成員開放市場,但是文化產品不同於普通商品,它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消費功能外,還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徵甚至意識形態。因此,許多世貿組織成員對此類商品都持謹慎態度,有些成員甚至在市場准入談判時就明確拒絕向別的成員開放電影市場。中國雖然在人世時承諾進口部分外國電影,但是從總體上講,這些產品的進口還不如其它產品順暢。新頒布的《電影管理條例》第5條明確規定國家對電影攝制、進口、出口、發行、放映和電影片公映實行許可制度。該條例第24條還規定國家對電影實行審查制度,不合格的電影,不允許投放市場。《出版管理條例》第42條第2款也明確規定在中國經營進口出版物的單位必須是國有獨資企業並有符合國務院出版行政部門認定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關。基本國情和政治體制的不同是導致美國訴中國限制部分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貿易權及分銷服務的主要原因。

一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形成與完善,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經濟的原因。相比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得較晚,與此同時,國人對進口文化產品的需求與實際經濟水平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盡管如此,中國政府在人世時候還是庄嚴承諾:「中國已經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其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在DS362號案件中,針對申訴方美國的指控,中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抗辯。

申訴方指責中國針對假冒商標和盜版行為的刑事處罰規定不符合TRUPS協議第41條第1款和第61條的規定,這樣的指控不能成立。我國《刑法》第213、214、215條規定,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或者是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第216條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第217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有法定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它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雖然,刑法處罰上述行為的前提是「情節嚴重」,但是對於那些達不到刑法處罰標準的行為,有關部門還可以對行為人進行行政處罰,這同樣能夠起到遏制違法行為的效果。因此,我國現行的法律對任何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都有相應的處罰規定。

TRIPS協議第46條和第59條要求WTO銷毀被查處的假冒商標或盜版產品以及生產這些產品的原材料。申訴方指責中國政府違反上述條款的義務,這是與事實不相符的,事實上中國政府對處罰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決心歷來都是非常堅定的,2005年1月1日,文化部、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辦公室在全國開展違法音像製品統一銷毀活動,集中銷毀6335萬張(盤)各類違法音像製品。這次行動不僅有力打擊了假冒商標和盜版的行為,同時也彰顯了中國政府對於處理被查處的侵權產品的明確態度。

申訴方指責中國違背TRIPS協議第9條第1款和第14條的義務,即保護尚未在中國公開出版發行其作品作者的著作權。未公開發表的作品包括合法作品和非法作品,對於前者,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第2條已作出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既然中國已經加入《伯爾尼公約》,保護這部分作者的著作權自然是中國的國際義務。但是對於後者,即那些被我國著作權法所禁止出版發行的作品,中國自然沒有義務對此提供保護。這樣的規定符合GATT第20條(a)款的規定,也不違反TRIPS協議第41條第1款的規定。

4.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貿易權及分銷案的抗辯理由

中國《人世議定書》第5條第1款規定:「在不損害中國以符合《WTO協議》方式控制貿易的條件下,中國應逐步放寬貿易權的取得及范圍,以便在加入後3年內,使所有在中國的企業均有權在中國的全部關稅領土內從事所有貨物的貿易,但附件2A內所列依照本議定書繼續實行國家壟斷貿易者除外。此種貿易權應為進口或出口貨物的權利。」出版物和視聽產品的進口雖然屬於貨物貿易的范疇,但是它們有別於普通商品,因為人們消費出版物和視聽產品,不是看重產品的物理性能,而是其承載的內容,即產品的精神品質。基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少成員對於文化產品的進口都有一定的限制,包括對進口商品品種的限制和從事此類商品進口經營者的資格限制,這樣做也是GATT第20條(a)款所允許的。根據《出版管理條例》和《電影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中國政府對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採取某些限制措施,包括發行主體資格的限制和審查制度,這沒有違反WTO的基本義務。因此,美國指責中國違背《人世議定書》第5條第1款和第2款、《人世工作組報告》第83段和第84段以及GATT第11條第1款的理由不能成立。同理,中國政府也沒有違反GATS第16條(市場准入)和第17條(國民待遇)規定的義務。

三、尋找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途徑

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不僅要據理力爭,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積累經驗,盡量將爭端解決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WTO爭端解決機制被WTO成員頻頻援引,除了這一機制具有化解貿易爭端的功能外,也暴露出該機制能夠被一些成員利用作為拖延履行WTO義務的弊端。

其一是執行機制存在缺陷。DSU中的第21條、第22條和第23條是爭端解決機制的執行條款,但是,目前至少有兩個程序問題影響這一機制的有效行使。

第一,如何准確解釋DSU第21條第5款的規定,即「當爭議雙方就被訴方是否徹底履行評審團或上訴機構的裁決意見不一致時,該爭議應該通過爭端解決程序來解決,包括由審理最初爭議的評審團進行評審」。從字面上看,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條款制定得不夠嚴密,在實踐中容易引發以下幾個問題:(1)本條款提到的爭端解決程序是普通程序,還是特別程序?如果是普通程序,那麼,DSU第6條至第18條是否都可以適用,即爭端解決程序可能包括評審團審理和上訴機構評議兩個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裁定其做法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一方沒有誠意履行WTO爭端解決機構的裁決,那它只要在每次履行中對有關做法稍作調整,就可以使爭議雙方進入到一個周而復始、曠日持久的訴訟怪圈。這有可能成為一些貿易大國慣用的伎倆,而廣大弱小國家卻會因此長期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使在一些貿易大國之間,有時出於某種政治利益考慮,人們也會利用這個法律漏洞來拖延爭端解決。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歐盟與美國之間的「香蕉案」之爭。如果是特別程序,那麼,DSU對此又沒有相應的規定。(2)如果評審團認為在規定的90天內無法完成評審報告,向爭端解決機構申請延長評審時間,那麼,該評審階段的最長時間究竟是多少?在這一點上,是否可以參照DSU第12條第9款,即評審時間最長不得超過9個月?如果這種假設成立,那麼爭議雙方將被訴方是否完全履行評審團或上訴機構裁決的爭議提交評審團後可能又搭上一年半載的時間。

第二,如何正確理解「交叉報復」的順序問題,世貿組織對此已經有了判例解釋。在上訴機構對「香蕉案」作出終局裁定後,美國認為歐盟沒有完全按照上訴機構的裁決和世貿組織有關協議的規定履行其義務。雙方經協商以後,又將此爭議提交爭端解決機構仲裁。仲裁機構認為審議「交叉報復」中第2種和第3種情形的前提是仲裁機構已經充分考慮了第1種情形。換言之,「交叉報復」是有先後順序之分的,即實施後面一種報復措施的前提條件是無法實施前面一種報復措施。然而,根據DSU第3條第2款之規定,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功能之一是根據國際法通常的解釋規則來解釋世貿組織的有關法律條文,以確保世貿組織成員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日本酒稅案」中,上訴機構也認為「對世貿組織協議內容的適當解釋,首先應該是對條文的字面解釋。」因此,判例解釋在世貿組織以後的爭端解決過程中有可能被引用,但它不具有法定約束力。「交叉報復」的順序問題在實踐中仍有可能成為執行機制有效行使的一個障礙。

其二是補償機制存在缺陷。由於WTO的爭端解決具有不溯及既往的特點,這種機制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為申訴方的損失提供相應補償,而是對世貿組織成員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在「香蕉案」中,申訴方之一的尼加拉瓜針對歐盟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其它領域所採取的任何報復措施,即使從貿易統計角度看,可以與其所受的損失大致相抵,但也無法彌補其作為國內支柱產業的香蕉業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尼加拉瓜在這一案件中可以採取的任何補救措施,從本質上講,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寬慰或者是一種期待的利益而已。在WTO爭端解決實踐中,許多發展中國家之所以不選擇補償作為解決貿易爭端的方式,主要是面對被訴方提供的有限的幾種補償形式,它們實在找不到可以彌補其實際損失的途徑。

補償制度在實踐中難以奏效,補償措施容易與多邊貿易體制相沖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DSU第22條第2款規定,被訴方如果沒有在合理的期限內完全履行爭端解決機構的建議和裁定,應申訴方請求,雙方必須就可以接受的補償方式進行談判。如果被訴方最終只願意向申訴方提供新的關稅減讓承諾或其它市場准入條件,申訴方未必能夠從這些補償中得到真正的救濟,因為DSU第3條第7款對被訴方如何向申訴方降低其它領域的關稅或市場准入條件規定得並不明確。如果被訴方單方面向申訴方提供補償,這種做法違背最惠國待遇的義務;如果補償措施是在最惠國待遇基礎上實施的,那麼,這些新的減讓承諾就不只是針對申訴方,而是針對所有世貿組織成員。

現行補償制度由於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這容易導致申訴方無法得到及時補償以及補償的效果不確定。DSU第22條第2款規定,如果被訴方不終止違法行為,應申訴方的請求,被訴方應該在合理期限內與申訴方協商補償事宜。DSU第21條第3款規定的合理期限有三種:一是有關方提出,並經過爭端解決機構同意的期限;二是爭端解決機構裁定作出的45天內,由雙方協商確定的期限;三是如果在爭端解決機構裁定作出的90天內,雙方無法就合理期限達成一致意見,則交由仲裁決定。這種冗長的審理期限能否確保申訴方的損失得到及時補償?即使得到補償,補償能夠在多大范圍內彌補申訴方的損失?這些都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因為從現行的規定來看,補償是臨時性的,而不法行為卻是長期的。

其次,規避問題是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由於與會各方對規避問題的認識分歧太大,特別是就規避的構成很難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1994年在馬拉喀什召開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一份「反規避決議」,強調反規避是反傾銷措施的一部分,各成員希望就此盡快達成一致意見。決議將反規避問題交由世貿組織的貨物貿易理事會進一步討論。目前,WTO各成員處理規避問題主要依據的是反傾銷法或其它相關條例。針對美國、歐盟等成員對中國出口汽車整車散件這樣的規避行為,中國本來可以採取相應的反規避措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55條明確規定:「商務部可以採取適當措施,防止規避反傾銷措施的行為。」但是,中國在工作組報告第93段的表述表明我們已經放棄了對汽車零配件這一特殊進口商品採取反規避措施的權利。雖然汽車零部件案的初審已經塵埃落定,但是敗訴並不意味失敗,美國在鋼鐵案中的表現值得我們在上訴過程中加以借鑒。美國之所以在官司纏身的情況下還能夠從容地調整國內相關產業,這主要是因為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沒有類似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訴訟保全」這樣的制度,因此,美國可以在應訴期間繼續實施它的保障措施,為國內的產業調整贏得寶貴的時間。而世貿組織對爭端解決採取的是「不溯及既往」原則,換言之,被裁定其做法違背WTO規則的一方所需要做的只是從此改弦更張,對其以往的行為,世貿組織採取「既往不咎」的態度。因此,有些爭端解決的結果可能是申訴方「贏了官司賠了錢」。因此,我國如果要在汽車零部件案中為自己多爭取一些調整產業政策的時間,完全可以利用WTO上訴機制和執行機制中的某些缺陷為自己找到更為策略的做法。

出口退稅案的發生牽動了中國外貿出口一根敏感的神經。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7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達到30,100億美元,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只有2280美元,國民收入在全世界還處於中下游水平。根據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信息,2007年的稅收總收入為49,449億元(不包括關稅、耕地佔用稅和契稅),其中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三者相加為12,860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的26%。可見,間接稅在中國的稅收總收入中佔了主要部分。目前,中國出口的絕大部分商品都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利潤空間較小,如不採取出口退稅等措施予以扶持,很多企業將難以為繼。雖然,有關部門於2007年再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但是要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稅幅度有賴於減少間接稅的徵收,而這又取決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直接稅的增加。因此在短期內,中國還有可能遭遇出口退稅之類的貿易爭端,除了積極抗辯之外,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拖延時間也不失為中國政府目前可以採取的有效做法之一。

⑥ 如何理解知識產權與wto的關系

您好,知識產權問題在WTO中佔有十分重要的重要地位,與「貨物貿易」、「回服務貿易」一起構成世答界貿易組織(WTO)的三大支柱。中國在加入WTO 的申請文件中明確作出承諾,要全面履行《WTO協議定》及其附件所規定的義務,包括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義務,並在《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五部分就「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中國加入WTO將會給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
WTO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一個國際公約。與TRIPs相比,加入WTO之前,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存在著一定差距。根據TRIPs的要求和在《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作出的承諾,中國已在加入WTO之前完成了對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這三部主要知識產權法的修改,頒布、實施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加入WTO之後頒布、實施了新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並且還在繼續制訂或修改其他有關的法律、法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⑦ wto是如何對國際貿易有關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

從前,特別在大陸抄法國家,把知識襲產權稱為無體財產權,列入財產權之中(與物權、債權並列)。從此「知識產權」一詞在國際上流行,特別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之後,「知識產權」就完全取代了「無體財產權」一詞。至於把知識產權從財產權中劃分出來,則是因為知識產權有它的特點,與財產權大大不同。
知識產權包括哪些權利,也就是說知識產權再如何分類,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涉及各國法律和國際公約的規定。《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67年)第2條第8項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有關的產權:文學、藝術和科學著作或作品;表演藝術家的演出、唱片或錄音片或廣播;人類經過努力在各個領域的發明;科學發現;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志和商號名稱及標識;以及所有其他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中的智能活動產生的產權。

⑧ 不在wto不必遵守知識產權么

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也涉及了知識產權問題。從理論上講,關貿總協定的國民待遇(第3條)、最愚國待遇(第1條)、透明度(第10條)及利益的喪失或損害(第23條),都可以適用於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關貿總協定中直接提及知識產權的條款和內容很有限,只有原產地標記(第9條),要求締約方制止濫用原產地標記的行為;為收支平衡目的使用配額,不得違反知識產權法律(第12條第3款、第18條第10款);一般例外(第20條第4款)規定,保護知識產權的措施應當是非歧視的。可以說,知識產權保護在關貿總協定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則。
關貿總協定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是假冒商品貿易。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在東京回合時就開始了,美國曾就此提出過一個守則草案,但未能害成協議。假冒商品貿易的議題就在1982年11月首次列入關貿總協定的議程,部長們要求理事會決定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對假冒商品貿易採取聯合行動是否合適;如果合適,應採取怎樣的行動。1985年,理事會設立的專家組得出結論:假冒商品貿易越來越嚴重,應當採取多邊行動。但對關貿總協定是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適當場所,各方爭議很大,為此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截然相反的兩個陣營。
以美國、瑞士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張,應將知識產權列入多邊談判的議題。美國代表甚至提出,如果不將知識產權作為新議題,美國將拒絕參加第八輪談判。另外,發達國家還主張,應制訂保護所有知識產權的標准,並且必須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

⑨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WTO下的TRIPS協議對知識產權調整范圍的規定有何不同

1、世界知識產來權組織是關於源知識產權服務、政策、合作與信息的全球論壇。是一個自籌資金的聯合國機構,直到2014年4月為止,有187個成員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所界定的知識產權范圍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錄音和廣播的演出,在人類一切活動領域內的發明,科學發現,外型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商號名稱和牌號,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其他一切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
2、TRIPS是關貿總協定知識產權協議的英文縮寫。
TRIPS只規定了有財產權屬性的知識產權,沒有規定有人身權屬性的知識產權,"TRIPS"協議涉及的知識產權共有以下八個方面: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商標、地理標記、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對未公開信息的保權和對許可合同中限制競爭行為的控制。

閱讀全文

與wto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機制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