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權行為什麼是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財產權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
處分行為的結果是權利的內移轉(交付物容之行為)、權利內容的縮小或改變(設定地役權)、權利上設定負擔(抵押)以及權利消滅(免除債務、拋棄)等。
處分行為的特點是其權利變動之效力的實現無須義務人協助,處分行為一成立,效力即發生。處分行為的行為人,應是對物或權利有處分權的人,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原則上不發生效力。
㈡ 為什麼物權行為是單方行為
物權行為主要指物權變動,既可以是單方行為,亦可為雙方行為,並非都是單方行為。權利主體變更,所有權變更,抵押質押等行為不會僅限於單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
㈢ 物權行為是什麼意思
物權行為,「債權行為」的對稱。是指直接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要式法律行為。
物權行為也稱為處分行為(本文將物權行為與處分行為混用),是指以發生物權變動為目的的一種法律行為,它區別於合同行為(也稱為負擔行為)。
採用物權行為這個概念是個什麼感覺呢,拿買賣一本書為例,簽訂買賣合同是合同行為,在簽訂完買賣合同,至書交付完畢所有權完成轉移之間,存在著一個稱為物權行為的法律行為。
至於這個法律行為發生在什麼時候,是與合同行為同時發生呢,還是與書的交付同時發生,採用物權行為概念的人對此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從邏輯上講,物權法律關系與債權法律關系既然是完全不同的法律關系,其成立也就需要不同的法律事實,債權行為只能引發債權債務關系,只有物權行為才能引發物權變動,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相反,且不說大陸法系是否真有國家或者地區採取所謂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尚需進一步研究,即使存在此種物權變動模式,從邏輯的角度看,也存在問題。
因為所謂債權形式主義意味著當事人的債權意思結合交付或者登記即可引起物權變動,但債權意思如何能引起物權發生變動,這在債權與物權嚴格區分的背景下是無法理解的。
(3)物權行為擴展閱讀
至於實際生活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問題,則涉及到物權行為是否客觀存在的問題。在他們看來,物權行為並非虛構的法學概念,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法律抽象。
例如,在當事人訂立買賣合同後而未交付標的物(動產)之時,無論是出賣人還是買受人都知道此時標的物仍歸出賣人所有,但是,一旦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雙方就都知道所有權已經發生了移轉。
可見,動產的交付並不僅僅是一個當事人履行買賣合同的事實行為,而是一個包含當事人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意思的法律行為。動產交付如此,不動產登記更是如此,因為在辦理登記的過程中,必須由當事人向登記機關提交申請。該登記申請,無疑是當事人移轉物權之意思表示的體現。
㈣ 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怎麼區分呢還有如何區分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概念都知道,所以越直白越通俗越好。
您好,簡單理解,負擔行為會使你產生義務。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出專來,也可以通過單屬方法律行為表現。
處分行為,是直接鑒於你的權利,使其轉讓、消滅等。
准物權是指以物之外的其他財產為客體的具有支配性、絕對性和排他性因而類似於物權的民事財產權,比如佔有。物權有四項權能佔有、使用、受益、處分。佔有是一種狀態。一般沒有處分的權利,所以是一準物權。
㈤ 何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這兩個條紋無法證來實中國的理論自和實踐中已經承認或者變相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獨立性,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並不是物權行為確實沒有原因,而是原因行為(一般是債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這個按照本意准確的說應該是說物權行為效力的獨立性,不應該說是無因性,但是這個德國學者創造的概念,被中國人翻譯出來成為這樣,現在也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合同法和物權法都規定,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比如著名的合同法51、52、58條。但是物權法第15條強調: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這與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是完全兩個概念,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恰恰是物權行為沒有無因性和獨立性的證明。但是反過來,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不受物權行為效力的影響,正如買賣合同已經生效,但是標的物不存在了,這時候應該使用的是違約責任,而不是物權保護請求權。
樓上混淆了兩個行為互相影響的關系。
㈥ 物權行為到底是什麼,67
物權行為,是指以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或消滅為目的的法律行為。如你去買水,他收了你的錢就是你的債權行為,他把水給你,就是物權行為+交付(你對這水的物權的設立)。
物權變動有的需要登記,有的只需要交付。
例如:你買了房子,交付給你了,你就有使用權,登記了,你就享有物權
不動產的物權變化以登記為生效條件。
動產的物權變化一交付為生效條件。
比較特殊的是汽車,前些年需要登記物權才生效,但現在購買汽車後,交付了就發生了物權的變動,登記只是為了對抗第三人。
㈦ 物權行為到底是什麼,作文
物權行為,「來債權行為」的源對稱。是指直接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要式法律行為。學理上有認為:物權行為具有獨立性特徵。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先成立債權行為,然後成立物權行為,後者具有獨立的效力。例如買賣合同行為成立後,出賣人須為轉移所有權的行為;擔保合同成立後,自物權人還須為設定質權的行為等。依大陸法各國民法的規定,物權行為除須遵循法律行為的一般規則外,還受到法律的特殊限制:(1)物權行為的內容須嚴格遵循物權法定的要求,行為人不得創設物權類型;(2)物權行為屬要式行為,須採取法定特別形式,轉移不動產的物權行為須以登記為要件,轉移動產的物權以支付為要件;其中某些國家的法律採取成立要件主義,另一些國家的法律採取對抗要件主義。
㈧ 物權行為是諾成行為還是實踐行為
樓上的回答一看就是其他地方粘貼的法盲,法律行為中就有諾成行為和實踐行為的分類,物權行為屬於諾成行為,登記與交付只是公示的要件。不是物權行為的要素。
㈨ 物權行為的概念界定總結
可以發現,關於物權行為概念的各種學說,在去除對物權行為性質的判斷後專,根據屬對物權行為概念的外延范圍,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認為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本身即為物權行為
第二、認為唯有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與其形式相結合,始得構成物權行為
而實質上,物權變動的合意(物權的意思表示)為物權行為的基本要素,對此不存有任何爭議。所爭議的,物權行為作為一種法律行為,除了物權變動的合意,其構成要素應否還應包括交付(或登記)行為。
價
㈩ 物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嗎
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處分和法律處分。所謂事實處分,是就原物體加以物質版上的變形、改造或權者毀損的事實行為。所謂法律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廣義的處分,僅指法律處分,不包括事實處分。狹義上的處分,僅指法律處分中的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是指「直接發生財產權轉移或者消滅效果的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效果的財產行為」。負擔行為表現為債權行為,而處分行為表現為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負擔行為發生的法律效果是債權的產生和變更,處分行為發生的法律效果是財產權利的產生和變更。
負擔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行為,也稱債權行為,一般體現為合同或者單獨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利發生得喪變更法律行為,可分為物權行為(諸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所有權的拋棄)和准物權行為(諸如債權轉讓和債務免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