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府徵用集體土地二十年左右未用,使用權,所有權個人可以收回嗎
按照法律規定政府可以恢復原來的行政區劃,繼續原來的用途,你們應該向徵用政府的上級政府反映、舉報
Ⅱ 政府強行徵用集體土地用於商業開發我該怎麼辦
維護農民的權益,堅持「自願、有償、依法」的流轉原則
自願即在農地使用權流轉中,應尊重確保農戶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願,不得強迫、阻礙承包方依法進行的農地使用權流轉,鄉村組織不可代理,也不可撒手不管,應積極引導、規范、管理。農地使用權物權化後,農戶擁有的農地使用權作為一種支配權、對世權,不受他人非法干預,即使發包方作為土地所有人,也必須尊重農地使用權人依法進行的農地使用權流轉,不得非法進行行政手段、准行政手段的干預。也就是說,自願原則是由農地使用權的物權性質決定的;有償即農地使用權流轉中必須注意保護和彌補農戶利益,其進入市場進行依法流轉應當市場經濟的等價有償原則;依法即農地使用權的流轉必須依法進行,包括主體資格合法、程序合法、內容合法、形式合法。農地使用權的流轉不可一蹴而就,應堅決杜絕以規模經營的名義,使農民失去土地。流轉應當循序漸進地進行。
必須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是可以流轉的,政策也是允許的。但必須明確,黨的農村政策的核心是維護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在土地使用權流轉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承包農戶的意願,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土地是農業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生產與生活賴以存在的基礎,要充分尊重農民的選擇,絕不可以用強制的辦法迫使農民離開土地。要防止不顧農民意願,片面追求土地流轉速度的傾向。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規范」的原則,加強對土地流轉的引導和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違背農戶意願,強迫流轉。尊重和確保農戶在土地使用權流轉中的主體地位。即土地要不要流轉,應由農戶自己決定。耕地集中使用後,最終收益在各當事人之間分配是不是合理。
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這是農村改革與發展不斷走向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是自負盈虧的風險承擔者。推行土地流轉,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把生產經營的決策權真正交給農民,這樣才能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才能有效的推進土地流轉。強調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並不是否定政府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更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無所作為。在農村經營體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各級農業部門指導體制創新的工作重點要真正轉到引導和服務上來,切實搞好規劃引導、政策引導、示範引導,做好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銷售服務工作,為體制創新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市場環境,引導和幫助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自主調整結構。而不能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不能代替農民決策,更不能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很多事例說明,搞強迫命令,盡管有時願望是好的,但實際效果並不好,由於決策失誤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引發干群矛盾,造成農村不穩定。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市場。提出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並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農民以轉包、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就表明,農村土地流轉是在現有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基礎上依法進行,並不改變集體土地的所有制,流轉的是只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而且,完全可以通過制度的設計,確保耕地不會流失或資本過度兼並土地,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更為重要的是,要堅持自願有償的原則。三十年農村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尊重農民意願,體現農民的利益訴求。土地流轉也應如此,要堅決反對那種強制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行為。2009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尊重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也不能妨礙自主流轉。按照完善管理、加強服務的要求,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流轉服務組織,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法規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
Ⅲ 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有何區別
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的區別:
1、所有權人不同:國有土地的所有權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體公民,任何一個中國公民均是國有土地的共有人,國有土地屬於「大眾」所有,由人民政府代表全體中國公民行使所有權。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人是農業集體經濟組織(以下簡稱「集體組織」)成員[1],非集體組織成員對該集體組織所有的土地不享有所有權,故集體土地屬於「小眾」所有,一般由集體組織代表其成員行使所有權。
2、用途不同: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方式主要有2種,一是他用,即通過使用權出讓或劃撥,用於經濟發展或社會發展;一是生產工作自用,用於建造辦公場所、公益設施等。目前,自用的國有土地不能用於生活、經營用途,如建造住宅、酒店等。集體土地的使用方式也可分為兩種,他用與國有土地類似,即將使用權轉讓、出租,獲取收益;自用方面則與國有土地不同,除了可以生產工作自用外,還可以進行生活、經營自用,如作為宅基地分配給成員、建設集體住宅、娛樂設施、經營設施等。
3、收益渠道不同:由於政府自用的國有土地不能用於經營,故國有土地的收益主要來自出讓使用權獲得的出讓費。集體土地收益渠道則更加寬廣,既有使用權他用的轉讓、出租收益,又有自用土地及其附著物經營收益。
Ⅳ 上級政府有規劃,鄉鎮政府如何對擁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的門市房下達依法保證徵收決定書
上級政府有規劃,鄉鎮政府對擁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的門市房,下達依法保證徵收決定書。
Ⅳ 以集體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可以嗎
下列建設經依法批准可以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 (1)興辦鄉鎮企業。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本集體所有的土地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鄉鎮企業; (2)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包括鄉村級行政辦公、文化科學、生產服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公益事業建設。此類項目可以使用本集體,也可以使用其他集體所有的土地; (3)農村村民建住宅。包括回鄉定居且戶口已遷入或者有一方是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建住宅。除上述情況外,其他建設都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申請使用現有國有建設用地或未利用地。這種情況,建設用地申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可以採用有償使用方式,或者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 (2)申請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這種情況,須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用手續後,以有償使用方式或者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 集體所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需過戶轉讓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屋所有權和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已經依法登記並取得房地產權證書。 2、住房屋轉讓的受讓人為房屋所在地鄉(鎮)范圍內具備居住房屋建設申請條件的個人;非居住房屋轉讓的受讓人為房屋所在地鄉(鎮)范圍內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個體經營者。 3、住房屋轉讓的申請,已經房屋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集體所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需轉讓給前款第2項規定以外的受讓人的,應當在依法辦理集體所有土地的徵用手續後,方可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轉讓手續
Ⅵ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能轉讓嗎被徵用的土地是征的使用權還是所有權
是使用權。所有權是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是不允許買賣的。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是歸集體所有的。能轉讓的只能是使用權
Ⅶ 集體土地使用權如何轉為國有土地
通過國家徵收才可以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45條至第版49條的規定:權
土地徵收,是指市、縣人民政府依法定程序逐級上報經省級政府或國務院審批後,組織實施的將集體土地徵收為國有土地,並對被征地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補償安置的行為。
(7)政府可以徵用集體土地使用權嗎擴展閱讀:
集體土地,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也稱作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土地。集體土地是中國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集體土地入市吹響集結號,而關鍵要突破既得利益者阻力。
中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國家所有(全民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二種形式。
Ⅷ 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政府徵用,補償有什麼區別
1、集體抄土地通過徵收以後就變成國有土地,獲得的使用權就是國有土地使用權。2、一般說的是徵收,徵收意味著所有權發生改變,且必需是有償的;徵用是臨時使用,所有權不改變,不一定是有償的,可能有償,可能無償。徵收或徵用涉及的費用就是補償費。
Ⅸ 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政府徵用,補償有什麼區別
1、集體土地通復過徵收以制後就變成國有土地,獲得的使用權就是國有土地使用權。2、一般說的是徵收,徵收意味著所有權發生改變,且必需是有償的;徵用是臨時使用,所有權不改變,不一定是有償的,可能有償,可能無償。徵收或徵用涉及的費用就是補償費。
Ⅹ 地方政府是否可以以權代法無嘗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一條、《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土地管理法》六十六條的規定,政府無償徵收農民集體土地屬於非法佔地行為,你們完全可以拒絕政府的違法佔地行為,並且應當向縣級土地管理部門投訴要求依法處理,給你們造成損失的,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政府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一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給承包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情節嚴重的,由上級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也規定, 無權批准徵收、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非法批准徵收、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土地管理法》六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