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知識產權法中著作權法規定,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
從法律條文來看,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是不向觀眾收費,不向表演版者支付報酬。但是在實權際操作中,因為是否支付報酬很難確定,而一般演出也總是有廣告贊助等等,所以說,絕對符合免費表演的演出幾乎沒有。
還有一點,一般意義上的公益演出絕大部分也並不符合免費表演的概念。即使如賑災義演等,從法律條文上來說,大部分義演還是要向觀眾收費的,而且也可能有贊助行為。嚴格來說,這樣的演出也是需要向權利人支付報酬的。畢竟你公益的是別人的歌曲,未徵得權利人許可,你是不能演出的。
總之,這個免費表演的界定在實際操作中是很難的。用句時髦的話來說,這得需要演出主辦方有一顆「道德」的心。。。
⑵ 著作權法中對權利人的限制是
第九條 著作權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即以復制、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
、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
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
第四節 權利的限制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
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
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
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節目或者新聞紀錄影片中
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
台、電視台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
,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
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
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
像;
(十一)將已經發表的漢族文字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以上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
利的限制。
⑶ 什麼叫著作權權屬證明
著作權權屬證明指一切能夠證明著作權歸屬的證明材料。但實務上著作權權屬證明主要是指著作權登記證書等國家機關的登記材料。
提供著作權權屬證明,證明效力最高的一般是各級版權局辦法的著作權登記證書,除非有確切相反證據推翻的除外。
除此之外的證據如果能充分提交,也可以證明著作權的權屬。但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因為作品的形式不同,證明方法也不同。比如攝影作品用底片或者數碼攝影的原文件。文字作品用手稿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第三條 著作權法所稱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
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作。
第四條 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下列作品的含義: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說、詩詞、散文、論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等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
(三)音樂作品,是指歌曲、交響樂等能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者不帶詞的作品;
(四)戲劇作品,是指話劇、歌劇、地方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五)曲藝作品,是指相聲、快書、大鼓、評書等以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六)舞蹈作品,是指通過連續的動作、姿勢、表情等表現思想情感的作品;
(七)雜技藝術作品,是指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作品;
(八)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
(九)建築作品,是指以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
(十)攝影作品,是指藉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
(十一)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
(十二)圖形作品,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
(十三)模型作品,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製成的立體作品。
第五條 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
(二)錄音製品,是指任何對表演的聲音和其他聲音的錄製品;
(三)錄像製品,是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連續相關形象、圖像的錄製品;
(四)錄音製作者,是指錄音製品的首次製作人;
(五)錄像製作者,是指錄像製品的首次製作人;
(六)表演者,是指演員、演出單位或者其他表演文學、藝術作品的人。
第六條 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
第七條 著作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的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其著作權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受保護。
第八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在中國境外首先出版後,30日內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視為該作品同時在中國境內出版。
第九條 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權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
第十條 著作權人許可他人將其作品攝製成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視為已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必要的改動,但是這種改動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第十一條 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款關於職務作品的規定中的「工作任務」,是指公民在該法人或者該組織中應當履行的職責。
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二款關於職務作品的規定中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該法人或者該組織為公民完成創作專門提供的資金、設備或者資料。
第十二條 職務作品完成兩年內,經單位同意,作者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獲報酬,由作者與單位按約定的比例分配。
作品完成兩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單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計算。
第十三條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作者身份確定後,由作者或者其繼承人行使著作權。
第十四條 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後,其對合作作品享有的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
第十五條 作者死亡後,其著作權中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作者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保護。
著作權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其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保護。
第十六條 國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使用,由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管理。
第十七條 作者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確表示不發表,作者死亡後50年內,其發表權可由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沒有繼承人又無人受遺贈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第十八條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身份確定後,適用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
第十九條 使用他人作品的,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由於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無法指明的除外。
第二十條 著作權法所稱已經發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權人自行或者許可他人公之於眾的作品。
第二十一條 依照著作權法有關規定,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的,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
第二十二條 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標准,由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公布。
第二十三條 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的,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但是報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
第二十四條 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專有使用權的內容由合同約定,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視為被許可人有權排除包括著作權人在內的任何人以同樣的方式使用作品;除合同另有約定外,被許可人許可第三人行使同一權利,必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第二十五條 與著作權人訂立專有許可使用合同、轉讓合同的,可以向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二十六條 著作權法和本條例所稱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是指出版者對其出版的圖書和期刊的版式設計享有的權利,表演者對其表演享有的權利,錄音錄像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享有的權利,廣播電台、電視台對其播放的廣播、電視節目享有的權利。
第二十七條 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行使權利,不得損害被使用作品和原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
第二十八條 圖書出版合同中約定圖書出版者享有專有出版權但沒有明確其具體內容的,視為圖書出版者享有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和在合同約定的地域范圍內以同種文字的原版、修訂版出版圖書的專有權利。
第二十九條 著作權人寄給圖書出版者的兩份訂單在6個月內未能得到履行,視為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所稱圖書脫銷。
第三十條 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聲明不得轉載、摘編其作品的,應當在報紙、期刊刊登該作品時附帶聲明。
第三十一條 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第三十九條第三款聲明不得對其作品製作錄音製品的,應當在該作品合法錄制為錄音製品時聲明。
第三十二條 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使用他人作品的,應當自使用該作品之日起2個月內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第三十三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的表演,受著作權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表演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三十四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製作、發行的錄音製品,受著作權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製作、發行的錄音製品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三十五條 外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播放的廣播、電視節目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三十六條 有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所列侵權行為,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處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的罰款;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的,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有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所列侵權行為,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地方人民政府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查處。
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查處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侵權行為。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1991年5月30日國家版權局 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同時廢止。
⑷ 出版社出版活動可能涉及到的著作權法內容有哪些
三大類問題不容忽視。
著作權權利主體有關問題
在圖書出版工作中,我們首先遇到的是作品的著作權權利主體有關問題,六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投稿的情形。不能簡單地認為,誰投稿誰就是著作權人,一定要與投稿人有實際的接觸,了解清楚投稿人的背景以及作品創作的過程等。
二是作者去世,法人終止時的情形。作者死亡的情形:作者故去後,其合法繼承人可以依法繼承著作財產權,要獲得相應授權就得找到確切的繼承人(甚至經常是多人),有時候還會發生著作財產權由多個繼承人中一人繼承的情況。
三是委託作品。這里尤其要注意,編輯千萬要盯緊受託人,不要未經同意再另找他人寫作,因為另找他人寫作著作權人又會發生變化。
四是合作作品。對此需要注意的是,要弄清合作作者身份,出版合同盡量與所有合作作者簽署或者在確定其代表人的情況下與代表人簽署。為避免糾紛,在出版合同中關於如何署名(包括署名順序、署真實姓名還是署筆名等),應盡量約定清楚。對於作者在圖書上要求署上非出版合同約定的人員姓名時,尤其要注意授權書的補充簽署和作者身份證明的提供。
五是圖片使用問題。美術作品原件持有人不等於他就是著作權人。不能錯誤地認為購買了正版的圖片庫就可以隨便用來做封面、插圖等,要弄清圖片庫的匯編人是否有權利授權使用,如果沒有這個權利的話,不經過具體圖片著作權人的許可使用會構成侵權。
六是網路下載作品的著作權問題。對網上作品不能隨意下載使用,甚至是按規范形式注釋來源做所謂的「合理使用」都不要輕易做。因為網上作品常常來源模糊,難以逐一審查其版權狀況,甚至哪些站點上的內容本身就是侵權的都很難分辨清楚。
著作權人授權內容問題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圖書出版者應當與著作權人簽訂出版合同,但並未限定合同的形式必須是書面合同,當然如果要獲得專有出版權則須採用書面形式。如果屬於非專有出版就可以是口頭協議,但是口頭協議在授權內容的證明上相當困難。
《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中有4項人身權、13項財產權和一項兜底權利。對於出版社來說,當然一般情況下是獲得的權利越多越好,最主要的是取得專有出版權、電子出版物的出版發行權利、信息網路傳播權,而像小說類作品,其改編權、攝制權、廣播權都有很大利益空間。實際上,權利要求得越多,著作權人相應的條件要求一般也會多。
而對於授權的范圍和期限而言,如果能獲得全世界范圍當然是最好的,但有些時候(尤其是版權引進)常限定在中國大陸地區,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至於授權期限,出版社主要應注重專有出版權的獲得期限。在2001年《著作權法》修訂前,圖書出版者享有的出版權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就是專有出版權,但是不能超過10年。而2001年修訂以後,《著作權法》貫徹了意思自治原則,權利性質和權利期限都交由當事人自由約定。這里指的我們注意的是,首先,未約定專有出版權就不是專有的;其次,專有出版權期限可以約定超過10年;最後,專有出版權期限與合同有效期限是不同的概念,合同有效期限一種是合同里直接規定起始時間,另一種是從合同生效之日起算時間。而專有出版權期限行業內通常約定為從圖書出版之日起算,如果不明確約定,就可能從合同生效之日起算或者導致解釋上的爭議。
對在其他出版社出版過的圖書更換出版社再出版時,要了解清楚原出版合同狀態。尤其要注意《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8條規定,「圖書出版合同中約定圖書出版者享有專有出版權但沒有明確其具體內容的,視為圖書出版者享有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和在合同約定的地域范圍內以同種文字的原版、修訂版出版圖書的專有權利。」
書稿加工和修改中的權利問題
對稿件的修改直接涉及著作權人的兩項權利: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而且這兩項權利是人身權性質,侵犯的後果可能不僅僅是經濟賠償,還包括賠禮道歉等非財產性責任。
《著作權法》第34條規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因此,實際上只有經過作者許可(口頭、書面都可),才能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
稿件中常遇到的是《著作權法》第22條中的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屬於合理使用。如何判斷某種引用他人作品的行為屬於合理使用?筆者認為關鍵在兩個條件:一是引用的目的是否僅限於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二是所引用的部分是否構成引用人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注意量不是一個衡量的絕對標准)。如果引用行為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即使已註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也不能構成合理使用。
在這里還要提出的就是關於抄襲、轉載和摘編問題。抄襲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將他人的作品據為己有。最容易被認定的情形是涉嫌抄襲人和被抄襲作品及其作者有接觸,且兩個作品之間有實質性相似。應注意,文字相同部分的字數多少及其在相應作品中所佔比例的大小,都不是判斷抄襲與否的唯一因素。
在沒有明確的情況下,轉載、摘編通常指報紙、期刊將在其他報刊上發表的作品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的行為,不同於以圖書方式出版作品。但不能以此否認圖書出版單位可以取得轉載、摘編權。筆者認為,法律對圖書出版單位的轉載、摘編沒有明確規定相應的形式,應當依照著作權使用許可的一般規定,可以由圖書出版者與著作權人加以約定。
⑸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鄰接權的種類有哪些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鄰接權有四種,即:出版者權、表演者權、錄制者權和廣播電視組織權回。《答著作權法》第四章用四節分別規定了這四種鄰接權。鄰接權是與著作權相鄰的權利。出版者權,指圖書、報刊出版者享有的權利,主要有版式設計專有權、專有出版權;表演者權是指表演者享有的權利,表演者包括演員、演出單位和其他表演文學、藝術作品的人,表演者權的客體是表演活動;錄制者權是指錄音錄像製作者享有的權利,錄制者權的主體包括錄音製作者和錄像製作者,客體是錄製品,包括錄音製品和錄像製品;廣播電視組織權也叫播放者權,是指播放者享有的權利,播放者包括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客體是播放的廣播或電視,而不是廣播、電視節目。鄰接權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其中人身權的保護沒有期限,而財產權的保護有期限。
⑹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發表的含義是()
一、發表權。發表權是指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還包括決定以何種形式發表和在何時何地發表的權利。所謂「公之於眾」是指向作者以外的公眾公布,而不是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給家屬、親友,或向某些專家請教。是否公之於眾並不取決於聽眾或者觀眾的數量,很多情況下取決於作者的主觀意向與提供作品的方式。向公眾發表演講,聽眾可能很少,也屬於發表;將作品提供給親屬、親友,可能觀者很多,也不是發表。發表權是決定是否發表的權利,作者只要作出發表或者不發表的決定即是在行使發表權,並不是說作者必須自力親為去發表作品才叫行使發表權。
二。以復制、發行等方式使用作品,必然要發表作品。因此,有人認為,發表權屬於財產權,或者兼具人身權與財產權兩種性質。的確,發表權與作品的使用密切相關,不發表作品而首次以復制、發行等方式使用作品是不可能的。但是,與財產權同時行使並不表明本身就是財產權。發表權的重點在於是否公之於眾。如果作者單獨行使發表權而不行使具體的財產權,很難說此發錶行為是行使財產權利,如在公眾集會上發表演講,留下遺言其作品在其死亡後可以公之於世等。著作權法在規定發表權時,在很多情況下作了不同於其他人身權的處理。如規定了其他三項人身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卻規定發表權與作者的財產權一樣,其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後五十年。這樣規定是從有利於作品的傳播出發的,而不是因為發表權是財產權。
⑺ 著作權法作品首次發表的規定不同
發表是指將作品公之於眾!是否公之於眾由享受發表權的權利人決定!
當作品首次內發表之後發表權容即行使完畢!
作品不能由已發表狀態更改為為發表狀態!
舉個例子:
有一塊糖,是你的,你可以決定吃它或者不吃它!如果你五十年之內都不吃,這塊糖就壞掉了!
當然如果你五十年內吃了糖,這塊糖就不在以糖的形式存在了!
⑻ 知識產權法,著作權與發表權的區別
著作權包含人身權和抄財產權兩方面。
(一)在財產權方面,有(1)自己使用並禁止他人使用作品的權利。對作品的使用方式包括:復制、發行、出租、展覽、放映、廣播、網路傳播、攝制、改編、翻譯、匯編。(2)收益權——獲得報酬的權利或許可權。(3)處分權。
(二)在人身權方面,有四項權利: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發表權只是著作權的人身權的一方面。發表權是指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發表權包括:(1)作者有權決定作品發表或不發表,何時何地發表以及什麼形式發表。(2)作者有權禁止他人發表作品。
需要說明的是,在著作權的具體權能中,發表權非常特殊。因為其只能行使一次,作品一旦發表就進入了公共領域,就不再存在公開與不公開的問題,因此也就不存在侵害其發表權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未經作者許可,第三人擅自將其作品予以公開不構成作品的發表,此時的作品仍然作為未發表作品予以保護。
⑼ 著作權法中法定許可有哪幾種情況規定
法定許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可以不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同意而使用其已發內表的作品。是對著作權容的一種限制。根據法定許可而使用他人作品時,應當按照規定,向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支付報酬,並應當註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和出處。
"法定許可"有以下幾種情況:
(1)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2)作品在報刊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
(3)錄音製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製品的音樂作品製作錄音製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
(4)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他人已發表的作品;
(5)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已經出版的錄音製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⑽ 我國法律規定的公民著作權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作品完成之日,還是作品發表之日
按法律規定,著作權是作品完成之日開始享有的,而不是作品發版表之日。也就是說不論權是否發表,依法享有著作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