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識產權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區別
國際貿易由服務貿易(如金融、旅遊、勞務輸出、技術貿易等)和進出口業務(又稱國際貨物買賣)兩部分組成。知識產權貿易屬於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屬於進出口業務(又稱國際貨物買賣)。
㈡ 美國貿易戰只針對中國,是因為知識產權問題嗎
首先中美貿易摩擦由來已久,目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對華反傾銷內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對我容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力度最大的國家??自1980年起,共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了100多項反傾銷措施,涉及的中國產品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紡織品??自行車等多種產品,涉及的金額呈擴大趨勢?? 2.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 關於紡織品貿易的摩擦問題,一直是困擾中美貿易的重大問題??紡織品一直是中國對美出口的重要產品,紡織業在美國已經是夕陽產業,加上中國紡織品的沖擊,近年來,美國紡織業的失業率逐年上升,美國對我輸美紡織品一直實行嚴格的配額管理制度,限制我紡織品輸美?? 3.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中美在知識產權領域屢起風波??多年來,中美之間圍繞知識產權的爭端此起彼伏??美國對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努力始終感到不滿意,多次揮舞301條款,對我國進行制裁和指責??
㈢ 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㈣ 知識產權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服務業與農業、製造業一起,構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體系。現代服務業是相對於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其特徵性是現代服務業是專業化分工和國民收入提高引發的需求導向的產物,是傳統服務業創新的產物,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產物;生產性服務業、知識服務業、新興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主要的產業內涵;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是現代服務業的產出特徵;新服務技術、新服務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是現代服務業主要的發展路徑。
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主要聯系是:服務貿易的產業基礎是服務業,各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實質上是各國服務業之間的競爭,服務業的發展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決定作用。隨著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之間的聯系認識的深化,我國新出台的服務業產業規劃中,增加了服務貿易的內容,例如國務院新出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了要發展文化服務貿易的內容。《2009-2012年上海服務業發展規劃》,也具有了服務貿易的內容。
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服務的國際性交易活動,可以是跨境發生,也可以是具有50%股權和控制力的外商和東道國居民之間發生。而服務業是居民和居民之間在境內發生的服務交易。隨著對服務貿易是服務業的國際化的組成部分認識的提高,中國的服務業發展有了國際化的標桿,國家也不斷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中國的服務業走出去,服務業企業也開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拓展自己的業務。
㈤ 互聯網的銷售額中最高的是批發貿易,其次是哪個行業
簡析美國貿易壁壘報告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於4月初發表了每年一次的《國別貿易評估報告》。報告評估了58個貿易夥伴存在的貿易與投資壁壘,列出了美國工業品、服務和農產品出口所遇到的壁壘問題和不公平貿易行為。報告總結了布希政府在削減外國貿易壁壘方面的努力,並特別提及在自由貿易談判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和動植物檢疫等美方重點關心問題所取得的進展。這次報告突出強調了全球為降低或取消這些壁壘所作的努力和美國對自由貿易談判所產生的影響。
報告涉及中國的部分包括進口政策、貿易經營權、關稅減讓、海關估價、原產地規則、邊境貿易、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非關稅壁壘措施中的檢驗檢疫、技術標准、出口補貼,還有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等所有與中國入世承諾相關的諸多內容。報告對中國入世後的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有些方面還存在嚴重問題,現將部分內容摘譯如下:
根據美方統計,2003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為1240億美元,比2002年的1031億美元增加了20.3%。其中,美國對中國的貨物出口增加28.4%,是美國貨物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03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較上年上升21.7%,達到了1524億美元。過去三年,美國對中
國出口的增長率為76%,高於美國從中國進口增長率24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中美貿易在農業,知識產權(IPR)和服務等三個領域存在的問題較多。農業是美國與中國之間尤具爭議的問題之一。雖然有關美國農產品的市場准入問題並不僅限於中國,但在中國成為WTO成員後的頭兩年,在農業的許多方面還是遇到了非常嚴重的問題,尤其是關於中國對轉基因農產品的限制,對大額農產品實行的關稅配額管理制度,以及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的應用和檢驗要求等。中國在知識產權法規制定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缺乏有效地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制執行制度。服務領域引起關注的主要原因是透明度問題。雖然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中國的決策與管理程序大部分仍然是不透明的。盡管一些部門和機關逐步擴大公眾就法規草案表達建議的機會,並逐步提供適當的WTO咨詢機制,但所有這些都常常因其不確定性和缺少統一性而倍受干擾。
一、農業
l.進口替代
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中方承諾不會根據是否對國內供應商構成競爭而對進口或投資設限,或強加其他要求。在此之前,中國已於2000年和2001年進行了法律修改,取消了有關外國投資的當地含量要求。但實際上中國仍然「鼓勵」投資者延續過去的做法。如從2001年以來,中國對國產的化肥實行了增值稅(VAT)的減免政策,而這一政策並不適用來自美國廠商同類產品進口。美國行業代表認為中國是在積極鼓勵消費國產化肥,而對進口化肥則產生不公平待遇。
2.農產品關稅及增值稅
2004年1月1日,中國將其冷凍牛肉的關稅降到12%。冷凍馬鈴薯產品和葡萄的關稅降到13%,豬、牛下水及乾酪、柑橘的關稅降到12%,冷凍家禽、蘋果、梨、杏和阿月渾子的關稅降到10%。但中國對那些與美國國內敏感產業構成競爭的一些產品仍保持高關稅。比如,葡萄乾的關稅就高達35%。
增值稅是中國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之一,在實施中則存在不平衡現象。產品不同稅率從13%到17%不等。通常進口產品的稅收是在海關進行徵收,比較透明和可靠。但至於增值稅,有時就會遇到外商交增值稅、而中國國內生產者不交的情況。其它減輕農民稅收負擔的免稅計劃,也使美國農業商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3.關稅配額
作為入世承諾的一部分,中國計劃為小麥、玉米、稻米、棉花、羊毛、糖、植物油和化肥等農產品的進口建立一個大的且不斷增加的TRQ制度,其大部分配額內關稅為1%至9%。每年都有一部分關稅配額分配給非國有貿易實體進行進口。在入世議定書中,中方還為TRQ的管理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包括提高透明度、對那些有興趣從事進口業務的最終用戶實行未用配額的再分配等。
但是,中國入世以來,在執行TRQ制度方面卻一直存在問題。一是沒有提高必要的透明度,二是配額分配時增加了一些新的負擔。美國政府對2002年那些最影響美國產業的TRQ商品的執行率非常低表示擔心。如小麥、玉米、和棉花的配額執行率分別只有7%、0.1%和22%。
2003年,關稅配額產品缺乏透明度、TRQ的再分配、較小的分配額度及取得許可證過程中的負擔等問題依然存在。
中國的檢查檢疫機構(AQSIQ),2002年頒布措施,要求一些農產品在進入中國之前,進口商要取得進口檢驗許可或檢疫許可,像家畜、家禽、穀物、油籽、植物種子、園藝品、皮革與皮毛之類的。美國出口商一直擔心AQSIQ利用規定的程序來控制這些產品進口的速度和數量,同時認為這些措施與中國市場准入和進口特許承諾相悖。
4.衛生和植物衛生檢疫措施
根據中美1999年4月簽署的美中農業合作協定(ACA),中國承諾取消美國穀物、柑橘、肉類和家禽進口的禁令,中國還同意承認美國的肉類認證體系。但中國在執行ACA時卻產生了許多問題。
(1)由於進口的未煮肉類和家禽中存在某些病原體,中國實行「零容忍」標准。美國四家處理廠被除名,而且已經有情況表明這幾家工廠不可能再次被列入名單。
(2)中國仍不予批准來自佛羅里達州四縣郡柑橘的進口。
(3)中方檢疫官員要求對從太平洋西北部地區進口的小麥進行特殊處理,這實際上抑制了進口。
(4)植物檢疫壁壘繼續阻礙著美國其它幾種產品的進口,如有核果、多種蘋果、梨、新鮮馬鈴薯和含有一定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
(5)AQSIQ對進口海產品認證要求頒布了一項新法令,這一認證要求似乎超過了保護消費者健康所必需的要求,並對進口海產品產生了歧視。美國產業依然擔心已執行的認證要求。美國政府會繼續同中國當局進行技術討論,同時就AQSIQ頒布的一個有關活水生物認證的類似的法令也將同中國當局進行技術討論。
(6)自從加WTO以來,中國已頒布了100多項新食品標准。雖然這些標准有些已按照WTO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協定規定,向WTO進行了通告,但還有很多沒進行通告,尤其是那些由衛生部頒發的標准。
5.出口補貼
美國農業出口商擔心,中國繼續對玉米出口給予補貼。2002年和2003年中國玉米出口超過了1200萬公噸,而2001年是600萬噸。並且玉米是以比中國國內價格低20%至30%的水平出口。結果美國玉米出口商喪失了在亞洲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的玉米出口量則創了最高紀錄。中國方面稱在2002年3月就停止使用補貼了,而是採用各種與WTO相一致的措施支持出口的,比如運輸補貼和增值稅退稅。但是美方認為某些出口環節不是透明的,要判斷這些措施是否對出口價格有影響比較困難。
二、知識產權(IPR)保護
報告肯定了中國在知識產權法律建設、規則制定所取得的成果,在執行WTO的規則方面也是令人滿意的。特別是吳儀副總理擔任新成立的知識產權問題領導小組的領導,顯示出中國對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的重視。但報告依然認為中國在執行知識產權規則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
由於現在規章和實施條例中存在漏洞,互聯網上侵權的現象在中國愈演愈烈。中國仍沒有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互聯網條約。這些條約於2002年已經實施,並得到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認可。美國認為中國需要加入WIPO條約,這對於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很重要,因為中國已擁有世界第二大數量的互聯網用戶。
1.執行
中國政府積極努力全面修改IPR法規,並將把這些法規與中國入世承諾統一起來。但是IPR的執行力度仍然嚴重不足。2003年,中國知識產權侵害事件繼續影響著眾多行業的產品、商標和技術,有電影業、音樂界、出版業、軟體業、醫葯界、化學葯品業、信息技術產業、消費品業、電子設備產業、汽車配件和工業品業等。根據中方的一份報告中國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值達190-240億美元。美國報告顯示,由於執行力度不夠所造成的侵權比例超過90%。對注冊版權資料的盜版行為給美國造成的損失,估計每年超過18億美元。
中國有三種不同的機制執行知識產權法規。一是行政主管部門;二是通過刑事起訴執行;三是對造成金錢損失的通過民事訴訟執行。由於中國政府各部門與各機構間缺乏協作、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和腐敗的存在、發起調查起訴的門檻較高、以及培訓缺乏和行政處罰不足的存在,使中國在知識產權執行力度方面,受到牽制。
2.行政執行
中國對於違反知識產權者採取行政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在阻止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效果不明顯。
中央政府定期進行的反假冒偽劣和反盜版活動,查封沒收大量的侵權資料。但是,由於行政處理事件的罰金常常很低,假冒偽劣和盜版行為依然很猖獗。因為許多行政主管部門在確定罰金數額時,不將庫存貨物計入侵權產品的價值中。
3.刑事強制
根據TRIPS協議規定,如果出現商標假冒偽造或盜版行為,應用刑事程序和強制措施解決。但實際上,由於在量刑時缺乏透明度,目前的刑事強制對侵權人並沒產生威懾影響。因此,中國必須修改法規,使侵權案(尤其是那些商業化的假冒偽劣或盜版案和慣犯案)的起訴更容易些。
另一重要問題是目前法律規定侵權刑事處罰的起點過高,一般的侵權行為很難滿足。比如,對侵犯版權的人採取刑事措施,必須要有證據證明企業的銷售額達到20萬元人民幣(即24100美元),個人的要達到5萬人民幣(即6030美元)。這種銷售證明已被證實是很難行得通的,因為倉庫中還未出售的假冒偽劣或盜版產品並不計算在內,而且侵權者通常不會給收據或進行詳細的銷售記錄。在中國入世協議中,中國承諾其行政主管機關將與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這項工作目前還沒完成。
在刑事強制領域,如果中國的法規也適用於故意製造、存儲、銷售和使用假冒偽劣及盜版產品,那中國的法規將會更有效。同樣,中國沒有把商業化的假冒偽劣或盜版產品的出口看作是一項犯罪活動,這也是個問題。
中國也必須提高其法規中規定的刑事處罰。尤其是規定的監禁期太短,起不到阻止那些侵權人從事商業化假冒偽劣或盜版活動的作用。
美國企業抱怨說,中國的多數地區,警察或者不關心追查假冒偽劣或盜版案件,或者缺乏有效調查這類案件所必需的資源和培訓。另外,在有些情況下,一項侵權行為是歸屬行政、民事還是刑事執行也並不清楚。而且,即使當IPR侵權事件送交刑事執行時,實際的IPR罪的起訴也常常需要相當多國家與地方機構的協調配合。但是由於不同機構間顯然不願或不能在一起共同工作,所以仍存在協調合作問題。
4.民事執行
由於中國行政和刑事執行機制效率低,民事訴訟越來越多了。過去多數訴訟是由中國的知識產權持有者提出的,而最近更多的是外國人進行民事訴訟了。但是美國公司都抱怨,法庭上中國IPR法規的執行仍缺乏一致性和公平性。絕大多數法官缺少必要的技術培訓,而且有關證據、專家證詞、機密信息保護的法庭規則還很含糊或無效的。另外,在專利權領域,一個案子可能需要花4年至7年的時間才完成,其結果已經變得沒什麼意義了。
三、服務貿易壁壘
報告認為,中國服務行業是最受國家管制和保護的行業之一。外國服務提供商的業務活動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但中國又是一個有巨大的增長潛力的市場。在入世協議中,中國承諾取消各級政府的許多市場准入限制,大規模開放服務行業,尤其是開放那些對美國有重要影響的行業,比如銀行業、保險業、電信和專業服務業。入世前,中國許多行業的外國企業申請在華經營許可證方面,並不具有絕對的權利。只有當他們先收到來自中國相關管理當局的邀請時,他們才可以申請許可證。入世後,中國承諾改進許可程序,使之更透明、更有預見性。
然而在許多服務行業,雖然中國同意逐步取消限制,並將許可程序非政治化,但中國卻對企業的新設及建立分支機構實行非常高的資本要求,成為了市場准入的一種障礙。許多外國企業反映,中國的規章很含糊,許多時候不能充分體現中國的承諾。另外,中國各部門通常不與外國企業就新提議的或修改的規章進行充分的商談,常常沒給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評論。
1.保險服務
在入世協議中,中國承諾逐步開放壽險和非壽險行業。加入WTO後不久,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CIRC)頒布了幾項新的保險條例,包括有關外國保險公司管理的指導條例等。這些條例實現了許多中國承諾,但也在三個重要領域產生了問題,如謹慎性要求、透明度和設分支機構的問題。
(1)中國保險公司的資本要求非常高,許多外國公司抱怨說,這成為了市場准入,或尋找合適合資夥伴的一種障礙。如申請辦理國家許可證,則要有一個主要辦事處和三個分辦事處才行,需要輸入的資本金則達5億元人民幣(即6000萬美元),一個地方性許可證則包括一個主要辦事處、兩個分辦事處,需要的資本輸入額為2億元人民幣(即2400萬美元)。一家公司一旦擁有了一個國家許可證,如果再設另外的分支機構,就還再需要5000萬元人民幣(即600萬美元)的資本。CIRC承諾修改草案,但至今還沒有下文。
(2)外資保險商反映,中國保險業准入方面的有關規定仍然存有相當多的政治因素,且缺乏透明度。這給外國保險商在中國市場開展經營業務帶來了不確定性。在許可證發放過程中,透明度缺乏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外國企業抱怨,保險許可的要求過度地復雜。如多個分支機構和次級分支機構的擴展申請是同時遞交,還是只可以分階段性的遞交,規則非常不明確。
2.銀行和證券服務
2001年12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修改後的規則,允許外國銀行只要滿足一定的標准,就可以在中國任何地方設立分支機構,標准其中包括要有200億美元的總資產。根據新規則,雖然說與國內外任何顧客進行的外幣業務也是被自由許可的,但作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仍繼續享有進行外匯交易的壟斷權。外國銀行分支機構也必須將其30%的營運資金設為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付息資產。外國銀行分支機構的流動資產(現金、當地銀行需求儲備和中國人民銀行儲備)必須持續高於消費者存款25%的比例。另外,消費者外幣存款與國內外幣貸款的比例不能超過70%(這已比先前規定的40%有了提高)。中國根據外國銀行分支機構的本地資本來計算審慎比例和限度,而不是根據該行的全球資本基數來計算。
中國仍然存在嚴格的限制,尤其是對於外國銀行對本幣業務參與的限制。外國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籌集人民幣的權力限制,是由中國央行,即中國人民銀行來計劃的。這一限制使外國銀行提供人民幣貸款組合的能力受到約束,而進行這樣的組合是其在中國進行盈利業務所必需的。另外,雖然2003年12月中國降低了設立外國銀行分支機構的資本金要求,但其資本金要求仍然非常高,這就提高了外國銀行的當地籌資成本。
依照中國的入世協議,中國加入WTO後,外國證券公司可獲得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權利。但是進行證券承銷的合資企業必須在入世後三年才可允許。中國加入WTO後不久,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就頒布了新的規章,對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和由中外合資企業進行證券承銷業務進行了規定。但是中國依然將外國合夥者持股比例限制在33%,這將繼續限制外國企業。
3.批發銷售服務
中國承諾在其入世三年內(即到2004年12月11日),對於那些尋求提供批發、委託代理服務和相關服務(比如修理和維護服務)的外國企業,取消其面臨的國民待遇和市場准入限制(受限產品除外)。同時,中國同意依照既定的時間表對這些業務逐步實現自由化。但是,中國的執行力度存在問題。外國經營者繼續受到有關貿易量、注冊資本金和前期經驗的限制。售後服務的許可,經營范圍改變的許可等也都不明確。另外,是否允許外商通過中國業務網點進行銷售活動也不清楚。
4.零售服務
1999年,中國政府擴大了零售行業的外國投資范圍。新規則鼓勵大型國際零售(比如高級百貨商店和倉儲式店鋪)進入中國。
中國加入WTO後,進一步擴大了外國零售商以更多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能力。但某些大型零售業務仍面臨所有權的限制。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授權合資企業可以提供零售業服務,但它仍極大的限制這些服務的提供。繁重的入門要求(有關最低批發總量、最低進出口額、最低資產、最低注冊資本和前期經驗)極大的減少了有資格提供零售服務權利的企業數量。另外,中國要求合資企業還要遵守城市商業發展計劃。目前中國也正在起草管理外國零售商某些活動的規章。這些要求有可能引發國民待遇問題方面的爭論。
5.快遞服務
2001年12月開始,國家郵政局(與MOFTEC和MII一起)頒發了新的、限制性措施,對外國快遞公司(這些公司必須是有中國合作夥伴的合資企業)在中國入世前就享受到的市場准入權造成了損害。這些措施迫使那些中國入世前就已得到經營許可的外國快遞公司要縮減經營范圍。
2003年7月,中國實行的郵政服務法修訂草案,立即在美國公司內部產生出兩個問題。首先,這一修訂草案使中國郵政擁有500克以下信件投遞業務的壟繼權,這將限制現存外國投資快遞公司的活動范圍,與中國對「已獲權利」所作的水平承諾相悖。其次,這次修訂草案並沒提出設立一個獨立監管者的需要。2003年9、10和11月,中國實行了部分新修訂草案。雖然每次修訂草案中對中國郵政的壟繼權有不同的解釋,但最近一次的修訂草案使中國郵政擁有了重量不超過500克信件郵遞的壟繼權。
6.運輸和物流服務
過去中國的運輸和物流行業受到嚴格管制,造成高成本、政府壟繼等問題。多家政府部門負責管理這一行業:交通部、鐵道部、商務部(MOFCOM)、NDRC和中國國家航空管理局。許可權重疊、多套批准要求,及不透明的規則阻礙了市場的進入。國內企業利用政府關系和投資壟斷了這一行業。外國船運公司不可能在內地港口開設分支機構。
中國在加入WTO中承諾,廣泛地向外國服務提供商開放運輸和物流行業。2002年11月,中國頒布法令,允許公路交通公司可由外資持大股,允許外商持大股的合資企業進入包裝服務、存儲和倉儲,及運輸行業;中國適時頒發了法令,允許75%外商持股的合資企業進入這些領域。
2002年7月,中國商務部MOFTEC(MOFCOM)的前身)頒布了一項《關於在實驗區建立外國投資物流公司的通知》。這一通知允許外國投資物流公司(外國股權不超過50%,注冊資本500萬美元)在幾個指定城市進行開設。美國公司對這么高的資本要求和外資股權50%的上限,已提出關注。並指出這可能與中國入世時對物流服務的承諾相沖突。
7.電信
中國在入世協議中,對電信服務領域做出了重要承諾。同意外國供應商通過與中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的方式 ,提供大范圍的服務,包括國內和國際的有線服務、移動語音和數據服務、增值服務,如電子郵件、語音郵件和即時信息與數據的修復,及傳呼服務。合資企業中外商允許的持股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提高了,對於多數服務最高比例達到49%。另外所有的地域性限制也將在中國入世兩至六年內取消。中國加入WTO時,簽署了WTO基礎電信服務協議。其結果是中國有義務在一入世就將MII(一直就是中國電信的管理部門和中國電信公司的運營商)的管理和運營商的職能分開。自入世後,MII已將中國電信公司分拆開來,現在的中國電信公司與其他幾家電信運營商共同在市場上競爭。中國也有義務採用競爭的管理原則,比如成本計價原則和相互聯絡的權力原則。這些都是外商投資的合資企業在與國內運營商進行競爭時所必要的。
中國電信法的修訂草案正在進行中。但中國還沒有為電信行業設立一個獨立的監管者。現有的監管者,即MII,由於它仍肩負著幫助發展中國IT業和電信製造業的職責,所以在結構上還不是一個獨立實體。
中國利用監管權力使外國企業處於不利地位了。比如,MII提高了向中國撥打國際電話的電話費結算比例,這在損傷外國企業利益的情況下,人為地推高了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收入。MII也多次在沒有通知和沒有透明度的情況下改變所應用的准則。如2003年2月21日,MII宣布重新劃分某些基礎和增值電信服務的通知(這一通知是存在問題的),並指出該通知將於2003年4月1日生效。但沒提供該通知用以進行公眾評論的時間。
在開放增值服務市場方面,如互聯網服務和內容提供商方面,幾乎沒取得什麼進展。MII宣布2000年向語音、視頻和數據服務集中方向邁進。但由於中國認為信息內容是敏感領域,所以外國企業在互聯網服務業方面面臨著巨大的障礙。雖然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在中國注冊了「.com..cn」的網站,但這些網站仍然經常被封,這就阻礙了這些企業保持一個穩定的互聯網存在的能力。有一項要求: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s)一經要求,就必須向主管部門提供用戶注冊信息和交易記錄,但批准這一行動所需要的環境和條件,要求中卻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這一要求也產生了有關消費者隱私和防止數據錯用問題的關注。
對ISPs和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s)的外商股權投資比例的限制,反映出中國在WTO協議中對有關增值服務所作的時間表(一入世,就可擁有30%的股份,入世後一年允許擁有49%,入世後兩年可以擁有50%的股份)。但是ICPs仍必須得到MII的批准同意,而是否要取得當地電信管理部門的批准,則取決於他們在獲得外國資本、與外商合作、嘗試國內或海外股票上市之前的服務地理覆蓋范圍。
9
㈥ 知識產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原因
建議你再去看看這本<知識產權與世界貿易>
作者:葉京生,董巧新 著
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
ISBN:7542909665
內容提要:
本書以知識產權與世界貿易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知識產權保護與世界貿易的關系,指出原有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體系存在的不足,揭示了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在知識產權國際制度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詳細介紹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基本內容及其對各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影響,對一些有待進一步解決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也作了探討,充分展示了知識產權國際制度在日趨復雜的國際貿易關系中任重道遠的使命。此外,本書還對世界貿易中常見的某些知識產權問題尤其是知識產權平行進口和灰色市場問題作了介紹和分析,並列舉了大量實際案例。
目錄:
第一章 知識產權及其對世界貿易的作用與影響
第一節 知識產權概述
第二節 知識產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第三節 知識產權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第二章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的發展
第一節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第二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及其主要國際公約
第三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知識產權國際協調的新發展
第四節 原有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第三章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知識產權談判
第一節 烏拉圭回合知識產權談判概述
第二節 美國對烏拉圭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的影響
第三節 烏拉圭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經過
第四章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主要條款
第二節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包括的其他公約條款
第三節 世界貿易組織知識產權爭端的防止與解決
第五章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主要特點和重要意義
第一節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重要意義
第六章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執行知識產權協議的承諾與努力
第一節 世界貿易組織對成員方執行情況的檢查
第二節 成員方的承諾與努力
第七章 與貿易有關的若干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第一節 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
第二節 對未披露的信息的保護
第三節 知識產權的邊境保護
第四節 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
第五節 契約性許可中的限制競爭問題
第八章 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平行進口與灰色市場銷售
第一節 專利商品的平行進口
第二節 商標平行進口與灰色市場銷售
第三節 美國商標平行進口的典型案例
第四節 版權平行進口
第九章 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
第一節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我國的專利制度
第三節 我國的商標制度
第四節 我國的著作權制度
第五節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制度
第六節 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其他法律法規
第七節 我國知識產權的民事訴訟程序及救濟
第八節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刑事程序
第九節 我國知識產權邊境保護措施
附錄一 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附錄二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附錄三 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附錄四 世界版權公約
附錄五 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及對策
中國經濟崛起, 中國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關系, 「中國製造」已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同時, 中國於2 00 1年正式成為WTO成員, 全面履行加入WTO時的承諾, 將承擔在知識產權領域中的權利與義務, 全面執行TR IPS協議, 保護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知識產權不受侵犯。為實現GATT和WTO致力於各國削減關稅及取消歧視待遇和其他貿易障礙, 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而努力。但GATT和WT0的工作側重於各國削減關稅的談判及貫徹一般性取消數量限制原則, 對國際貿易中大量存在的非關稅壁壘並沒有完全限制。當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及權利濫用等問題不但成為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一大障礙, 也成為中國發展對外貿易的一大制約因素。
一、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限制了中國對外貿
易的拓展2004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又一個快速增長年, 在2002年增長2118%、2003年增長3711%的基礎上, 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517%。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10000億美元, 達到11548億美元, 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從2003 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年度進出口增量在2002 年超過1000 億美元、2003年超過2000億美元的基礎上, 超過了300O億美元。 [1]
以上數據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態勢, 但同時中國企業在海內外市場遭遇知識產權糾紛的消息此起彼伏, 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無法迴避的焦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 各國在大力鼓勵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 十分關注出口商品和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 在一些企業看來已成為不可觸摸的禁區, 而在一般民眾眼裡, 則成為一種壟斷, 一種現代文明下的「弱肉強食」。但是, 不管怎樣, 國內企業因知識產權問題而蒙受經濟、名譽雙重損失現象已經屢見不鮮, 重視「知識產權」的警鍾已在我們耳邊敲響。
當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的時候, 知識產權危機卻給我們亮起了紅燈。2005 年1 月, 中國步入WTO後保護期不久, 國際巨頭英特爾起訴中國某企業生產的語音卡侵犯其專利, 間隔不久日本三洋開始了與深圳比亞迪關於電池專利的糾紛。在2 月, 美國電子娛樂協會( ESA) 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了一份來自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IntelllectualProperly A lliance簡稱IIPA) 的報告指出: 中國與馬來西亞、俄羅斯一道成為全球游戲軟體盜版最為嚴重的三個國家。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偽正版製造地, 消費國和輸出國。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 知識產權危機給這一全球化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來自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專利大國的知識產權壓力已經對中國構築了一道高高的門檻。通過知識產權來打壓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 使中國企業進入一種國際化的怪圈循環: 生產———跨國公司專利限制———巨額專利許可費以及侵權費的支付———再生產。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影響中國企業全球化過程, 是因為中國企業缺乏自主擁有的知識產權而必須支付的巨額專利費用, 或者因為知識產權訴訟所產生的巨額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各種成本, 使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降低,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生產也受到影響。在微觀層面, 知識產權壁壘通過企業付出巨額專利使用費以及侵權費用, 降低其產品市場競爭力, 減少市場份額並壓縮了利潤空間, 這就是知識產權的短期效應; 而從長期來看, 由於企業利潤降低而減少的資本積累將導致企業對技術研發投入的不足, 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企業的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 這在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將使企業不可避免地走上絕境。在宏觀層面, 整個相關產業將會因為知識產權壁壘而在短期內減少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數量。在以市場為命脈的營銷時代, 該產業將無法抵制因為市場縮小而導致的產業萎縮, 如果這種局面持續較長時間, 產業將最終在競爭中消亡。這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國際經濟主權以及未來中國科技的世界地位問題都產生重大影響。毫無疑問, 在全球經濟進入產業結構重構的時代, 缺乏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將無力改變自己處在產業鏈末端和價值鏈下游的不利局面, 在全球化中受制於別人。
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分析
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發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也就是人們對白己通過腦力活動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權力。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所指的知識產權包括: 版權及相關權利、商標權、地理標志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未披露信息專有權。 [2]在知識產權可以獨立成為交易的客體時, 國際貿易中其他的交易行為都與知識產權有關。
它不僅自身可以作為貿易的客體, 即所謂的知識產權貿易, 而且還深刻地影響著國際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的載體———商品, 以及服務貿易的載體———無形資產都與知識產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
在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影響上, 人們普遍認為: 一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越高, 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越高。他們認為: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 國際貿易中技術、知識、資本所佔比重逐年上升, 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商品轉讓額也不斷上升, 平均每5年翻一番, GATT研究報告中亦稱世界貿易中有2% (即近800億美元) 屬於假冒和仿製貿易。嚴重的侵權行為影響了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行, 各國的貿易利益與知識產權保護息息相關。 [4]我們認為, 知識產權及與知識產權相關商品或服務貿易增長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這與知識產權保護是否有必然聯系還有待於研究。
知識產權保護業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似乎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 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目的不是保護知識產權本身, 而是激勵創新, 維護社會公平, 進而推動社會經濟全面進步。恰恰是在達到上述目的方面, 片面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步入誤區, 反而不利於實現知識產權制度的初衷。
(一) 過高的知識產權保護妨礙經濟增長和技
術創新知識產權制度通常被其贊成者譽之為推動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進步動力。然而, 創新的根本動力來自競爭, 而知識產權保護本質上是一種壟斷, 壟斷能夠向創新提供獎勵, 但同樣能夠激勵昔日的創新者依靠壟斷獲取高額收益, 從而削弱技術創新的動力。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越大, 昔日創新者的壟斷收益越高, 進一步創新的動機趨向削弱。在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的現代金融市場上, 一種創新金融工具一旦問世, 其他金融機構就會立刻模仿跟進, 但金融創新的節奏並未因此而放慢。軟體、計算機和半導體行業是當前技術創新最集中的行業, 但這幾個行業在昔日專利保護相當薄弱的時候技術創新速度並不慢, 目前使用的決定性的技術創新很多都是那時開發的。然而,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法院裁決加強保護軟體專利權後, 軟體開發反而缺乏創意了, 因為獲得了壟斷權的軟體企業只需要開發升級換代產品就可以獲取豐厚利潤。消費者得到的不再是全新的軟體, 而只是某個軟體的第幾個版本而已。不少研究結果表明, 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並未改變創新的數量, 只是改變了創新的方向。
(二) 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會激勵企業的道德
風險知識產權運用得當可以打擊競爭對手, 保護企業在市場競爭的地位。但是, 在當今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加劇的環境中, 發達國家的企業為了遏制競爭對手, 企業有著強烈的動機利用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給競爭對手設置障礙, 自己不從事創新, 也不允許競爭對手從事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有些市場主體的做法更是純屬訛詐, 如層出不窮的商標搶注事件, 甚至西門子這樣世界馳名的大公司也未能免俗, 其搶注海信商標的行為令意欲開拓歐洲市場的海信公司, 幾乎被拒之德國市場門外而根本沒有機會參與競爭。對於中國大多數企業而言, 我們的企業的競爭力還很弱, 加之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影響, 使得我們只能在國有技術上緩慢地更新和創造, 或違規竊取他國的知識產權而獲得發展。
(三) 過分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還會惡化創新
的條件過分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迫使創新者不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創新, 而是用於避免踏上「侵權」的地雷。美國專利項目設置越來越細, 過去人們為每份新軟體設置專利, 現在卻幾乎為每一條編碼設置專利。這樣做表面上有利於保護發明者利益, 實際上極大地阻礙了整體技術的創新。因為這樣一來, 無論誰想在軟體領域有所建樹, 他都要考慮所做出的軟體中使用的編碼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專利權。現在, 我國發展過程中在資金, 尤其是在技術方面本應該得到發達國家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才能更快地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過分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 一方面提高了我國引進技術的實際成本, 另一方面還增加了企業在自主知識創新過程中的心裡負擔, 總是擔心「侵權」而畏縮不前, 阻礙了我國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的進程。
(四) 發達國家可利用知識產權保護來攫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發達國家擁有知識優勢, 他們就會利用知識產權的特性, 結合國際貿易保護———知識產權壁壘具有隱蔽性、歧視性和報復性 [5]特點掠奪發展中國家。
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的結合, 大大提高了標準的技術難度, 使被動接受標準的發展中國家要支付高額的使用費才能達到相關標准。這種技術標准在知識產權的掩護下顯得合理合法, 使企業極少去考慮這種技術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是否具有合理性。譬如, 美國就可以利用知識產權報復性特徵來保護自己, 打擊對手。報復性主要指一些國家利用本國國內貿易法中的有關規定, 以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充分影響正常貿易為由對其他國家進行報復。其中以美國的超級301條款和337條款最具代表性。美國國內貿易法中的超級301條款規定, 美國將對認為對美實施不公平貿易做法的國家進行報復, 其中不公平貿易做法包括美國認為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充分的做法。報復措施包括對進口商品提高關稅或採取進口限制, 對有關國家服務征稅或進行限制, 直至終止兩國簽訂的貿易條約。337條款是美國1930 年關稅法中的第337條, 目前是1994年修訂的1988 年綜合貿易法案中的第1337節, 此條款又稱不公平貿易做法條款, 主要對外國廠商輸入美國的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產品進行管制。如果337條款調查成立, 出口商的產品將可能被永久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五) 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存在利益轉移問題
知識產權的主要持有人是現代產業, 而現代產業的特點之一是大多數企業銷售市場跨越多個行政區域, 由此導致知識產權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受益者與成本承擔者並不完全重疊。受益者是企業, 銷售地政府則需要為此付出較高的執行成本, 而受益企業因此而增加的稅收未必都由支付執行成本的銷售地政府獲得, 從而產生了利益轉移問題。在國內各地區之間, 上述問題可以部分地通過某種轉移支付機制解決, 但在國際之間並不存在這種機制。而眾所周知的是, 在我國主張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最有力、從中受益最多的是那些西方跨國公司, 這些跨國公司同時享受了高於內資企業的稅收待遇, 其偷漏稅現象也相當嚴重。假如沒有其他配套措施, 強化令他們受益的知識產權保護, 在一定程度上, 等於是造成有利於跨國公司母國的利益轉移。
三、中國直面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的應對
之策知識產權壁壘形式復雜多樣, 在國際貿易中的活動領域逐漸擴大, 涉及的商品逐步增多, 對有關國家進出口貿易影響也逐步加深。我國是發展中國家, 需要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知識產權技術, 也需要鼓勵出口貿易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我國在發展貿易的同時, 必然會遭遇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壁壘。針對不同的知識產權壁壘, 我國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一) 樹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是我國市
場經濟的主體, 也是利用知識產權的主戰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 外國公司針對我國提出的5年計劃大量申請專利, 在我國很多產業的未來發展領域設置了專利陷阱, 封殺了我國企業自主開發技術, 控制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對此, 我國企業及政府應充分認識到企業及民族工業受到的危機與挑戰, 真正樹立起知識產權意識。既重視外國人的知識產權, 又要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 實施專利權部署戰略。我國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融入世界經濟迫切需要, 知識產權戰略是指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為充分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獲得與保持競爭優勢並遏制競爭對手, 謀求最佳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整體性籌劃和採取的一系列的策略與手段。 [6]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指企業為獲取與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運用知識產權保護謀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策略和手段。就我國企業而言, 許多企業由於忽視技術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方面的運用, 許多產品技術含量低、原材料消耗大、效益低。這種狀況只有通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進步運行機制、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策略性運用, 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缺陷, 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 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國企業面臨
的知識產權壁壘困境, 從根本上說是中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 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結果。因此, 企業應重視自身的技術創新, 認識到在世界市場全球化的條件下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 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企業間, 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之間的合作, 以聯合開發、聯合投入、聯合保護等形式來實現對知識產權的共享。企業應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國家也應選擇戰略性產業支持企業進行技術開發。
(三)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之訴。我國企業, 特別是外貿企業要轉變觀念, 改變以往消極對待知識產權糾紛的態度,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之訴。有不少中國企業, 自身並沒有侵權行為, 但由於害怕訴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常常放棄應訴的機會, 白白失去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 而有過侵權行為的企業, 也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消極應訴而支付超過正常水平的侵權費用; 同時, 我國企業界還應注重商會的建立和完善, 形成一個組織有效、協調一致、參與廣泛的企業聯盟, 這樣將有利於增強尋求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面支持的力量。
(四) 深入了解研究國際規則及主要國家知識
產權法的立法及實踐。我國是WTO成員, 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應注意WTO, TR IPS對知識產權的規定, 同時對主要貿易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實踐也應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規定、立法趨勢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識產權壁壘。如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原則, 要把握當前主要貿易國所採取的原則。如果對象國採用地域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外貿活動時, 應特別注意知識產權問題。
引進專利技術的企業, 在簽訂合同時應對專利產品平行進口問題作出明確而細致的規定, 合同中應明確許可的性質, 如是獨占許可, 應在合同中規定, 將來如有第二方擅自進口專利產品, 應由技術供方負責與侵權第三方進行交涉, 同時應注意在合同規定的地域內生產、銷售合同產品, 如需向區域外存在平行專利的第三國出口, 應經過進口國專利權人的同意, 才能將產品出口到該國。從事進口業務的外貿經營者, 應注意進口的貨物是否侵犯本國專利權人的權利。如進口產品在國內存在有效的專利權,應在取得本國專利權人的許可後, 方可從事該產品的進口。對某些外國企業運用事實標准中包含的知識產權設置壁壘, 壟斷市場的行為, 國內企業可聯合起來進行抵制, 或將其訴諸法院解決, 必要時可申請國家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機制對外國技術壁壘進行調查。對一些國家運用國內法案以知識產權為借口對外國產品進行打擊報復行為, 可採取反報復措施, 或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
此外, 我國應加強對TR IPS規則的研究, 取消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出口檢查制度。TR IPS協議規定對出口貨物可以進行知識產權檢查, 而對進口貨物進行知識產權檢查是TR IPS規定的最低標准。我國是發展中國家, 科技整體水平落後, 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中處於不利地位。我國只需達到TR IPS協議規定的最低標准, 做到既遵循該標准, 又最大限度地保護企業、國家利益。為此我國應將主要精力限定在進口審查上, 出口檢查可以取消, 這樣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 又符合TR IPS協議規定的最低標准, 有利於提高海關行政效率, 防止外國不法商
人藉此阻止我國產品出口。
(五) 加快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管理。目前, 企業間甚至國家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 誰佔有的人才多, 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 中國企業將會越來越多遭遇國際企業的競爭, 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壁壘對中國對外貿易限制會更加嚴重情況下, 中國企業如果還不加強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重視, 那麼中國企業將會因為失掉「知識產權人才」而失掉企業未來發展所需的市場。
總之, 面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加強, 我們只有將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積極申請專利、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等措施, 才能讓我國企業免受切膚之痛,並讓知識產權這把雙刃劍為中國自身所用。為此, 我們必須加強教育與宣傳, 提高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以增強我國科技、經濟競爭能力, 更好地參與並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同時我們要認清發達國家倡導的所謂「貿易自由化」, 透徹地認識發達國家通過非關稅壁壘中更加隱蔽, 更具有報復性和更為霸道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手段來保護他們的國家利益。這樣, 我們才能制定相應對策措施, 運用適當政策手段同他們作合理斗爭, 以達到維護我們自身的國家利益的目的。
㈦ 知識產權和服務貿易的主要交易形式有哪些
知識產權交易可以採取下列方式進行:
(一)競價轉讓;所謂競價轉讓,就是產專權出讓時通過公開徵集屬,產生復數以上的意願受讓人,採用競爭交易的方式,通過價格或受讓條件的差異來選擇受讓方的過程。
競價方式的選擇可以根據標的的不同靈活運用,國內的產權交易機構在操作企業轉制出售過程中,已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競價方式,主要有評審法、一次報價法、限次報價法、不限次報價法或電子報價法。這些方式不僅適應了產權交易的特點和要求,而且還充分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選擇出企業改制的最終受讓方。
(二)協議轉讓;所謂協議轉讓,就是產權出讓時產生一個意願受讓人,採用協議交易的方式來達成交易的過程。
(三)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
㈧ 知識產權的貿易包括哪些
根據世界抄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商標、地理標識、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未披露的信息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知識產權貿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知識產權貿易,是指以知識產權為標的貿易,主要包括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轉讓等內容,即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之間,按照一般商業條件,向對方出售或從對方購買知識產權使用權的一種貿易行為。廣義的知識產權貿易,是指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知識產權產品、知識產品),特別是附有高新技術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如集成電路、計算機軟體、多媒體產品,視聽產品、音像製品、文學作品等的貿易行為。
㈨ 結合實際談談中國國際技術許可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對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以及商業秘密權實施保護,以此保障產權所有人憑借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獲取收益。我國作為WTO成員,隨著我國與國際上貿易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我國應加強對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支持和引導企業運用有關知識產權法規保護自身利益。專利巴巴小編專利一些知識產權保護和國際貿易的關系如下。
一、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知識產權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技術轉讓,轉讓專利和商標的使用權;版權許可,使版權人獲得收入。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新的葯品和其他高科技產品:電影、音樂、書籍、計算機軟體、知名品牌商品、植物新品種等。雖然從國際貿易額的絕對數字上看,無形的知識產權轉讓,還遠遠比不上有形貨物買賣。但知識產權貿易量的上升速度大大高於貨物買賣。
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侵犯知識產權、假冒商標、盜版書籍及電影,影響了正常貿易,給貿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對象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壓力:葯品、化工等產業從仿製走向自主開發,企業增加支付專利費。知識產權保護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對國際及國際經濟關系的反映,是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壓低物質部門的產品價格,提高與知識相關的非物質經濟部門的價格,從而在國際貿易中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隨著國際貿易中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上把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提並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有待完善。我國現行的各項知識產權專門立法,在某些具體內容上與國際貿易的規定不盡相同,甚至留有空白,需要做更進一步的、細致的完善工作。我國企業大多尚未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我國企業大多未設立獨立的知識產權部門,沒有員工專門負責知識產權工作。專業性很強的包括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知識產權談判、知識產權分析等工作,因為專業人才的缺乏而無人勝任。企業如果牽連到知識產權爭端,要麼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要麼支付高額費用聘請外部人員應訴。如果是企業密切相關的,建議企業可以委託佰騰專利巴巴這樣的專利代理機構應訴。
其次,缺乏對知識產權人濫用權力的限制。一方面,在我國逐步強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除了散見於相關知識產權法中「強制許可」或「權利限制」的內容及反不正當競爭的個別條款外,缺乏必要的反壟斷和限制知識產權人濫用權利的綜合性法律法規。我國尚未出台反壟斷法,知識產權法律中也沒有可操作的反壟斷措施。另一方面,執行主體以行政執法為主,執法部門分散。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主體多元化,各部門執法力度不同;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由各地區的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存在地區執法差別和地方保護現象,等等。
三、我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首先是對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政策上要從籠統扶持轉到重點支持專利項目上來,特別是那些高科技專利項目,建設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群體。同時,採取有力措施,保證專利制度各項獎酬的兌現,重獎一些重大發明專利技術。在資金上,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各級政府都應建立專利基金,以財政、企業為主體,廣開資金來源,多渠道、多形式地籌集資金。重點支持那些有廣泛的市場前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專利技術,如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等各種科技和經濟計劃項目。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要以鼓勵創新、優化環境為宗旨,進一步形成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抓緊修訂和完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辦法、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等的立法。同時,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積極發揮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和區域協作執法機制的作用,打擊和防範群體侵權、反復侵權行為,完善知識產權重大案件聯合督辦制度及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間的溝通對話機制,加強「奧運會」和「世博會」等各類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提高我國農業技術、農用工具、農葯化肥等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認真落實知識產權司法解釋,依法追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國家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的人才多,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取得勝利。近年來,跨國公司已加大了對中國本土人才的爭奪,中國企業如果還不加強對人才的重視,將會失掉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企業還應該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結構變革,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特別是加大知識產權工作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類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內的規模宏大的知識產權隊伍。
四、實施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提高知識產權轉化率。企業應及時將創新成果、核心技術、名優產品在國內外申請相應的知識產權,並參與國際國內標准化組織使核心專利成為標准,取得有效保護。要以企業的核心專利技術為依託,構築自身的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措施體系。增加資本與人才投入,從小技術到大專利,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充分擴大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貿易量,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使知識產權進行最大化的實質生產力轉化,創建和保護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產品。
據報道,僅加入世貿以來我國企業因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計超過10億美元。因此我們應從多個角度、立體地實施專利保護戰略。實施專利保護戰略作為企業發展的護身符已是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第一,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機構,建立專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網,通過專利信息中心,對與本企業產品相關的專利作分類管理。第二,提高專利申請率,設置專利網戰略。對每一項創新方案都申請一項專利,並在基本專利的周圍設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權利,並且技術開發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因此當一個企業擁有自己的自主專利權時,應通過不斷改進原有技術而獲得網狀的專利保護范圍。
最後應加大創新力度,提高效率。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必須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增加知識產權的產出量,形成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體地位。一要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確立知識產權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文獻,注意發現、申報和形成知識產權;二要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使技術中心成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載體,成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調動和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共同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建立研究所和實驗室,共同培養技術型人才。 更多知識產權問題可以到佰騰專利巴巴來咨詢喔。
㈩ 知識產權國際貿易興起的原因有哪些
一、知識產權國際貿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國際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通過貿易方式,按照一定的交易條件,將知識產權轉讓給不同國家的法人或自然人的活動。
知識產權是指法律賦予知識產權所有人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是一種財產權,知識產權所有人可以通過對其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的許可或轉讓而獲得收益。目前,知識產權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利轉讓,專利和商標的許可使用權、版權的許可等,已在各國之間的貿易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新的葯品和其他高科技產品,電影、音樂、書籍、計算機軟體,知名品牌商品,植物新品種等等。據美國最新統計,電影、音像、計算機、傳媒等「版權產業」其出口額占所有行業的第一位,1996年產值達4250億美元,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版權業的產品出口和對外轉讓版權收入超過430億美元,僱傭員工550萬人。近年來美國的外貿逆差逐年上升,1999年達到2676億美元,但在知識產權領域卻年年出現順差,盈餘250億美元。同年美國知識產權出口額達到370億美元,超過了飛機和通訊設備的出口。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這個趨勢變得更加明顯。知識產權貿易的發展,使各個國家都認識到一個國家經濟的振興和發展,不單單取決於該國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金融資本的多少,而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對知識成果的應用和保護程度。各國都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自己的技術優勢、品牌優勢並力圖阻止外來更強大的技術優勢的沖擊。對最發達的國家來說,出口產品的絕大部分依賴於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成為國際貿易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二、當代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形式與發展
1、許可證貿易
許可證貿易是知識產權貿易中使用最廣泛和最普遍的一種形式。許可證是指擁有知識產權的一方,對該產權行使某種法律權利。許可證貿易是以知識產權以及相應產品的製造和銷售權為內容,通過簽定許可證協議而進行的技術貿易。目前專利、專有技術貿易大都通過許可證貿易來進行,現在計算機軟體貿易也越來越多地採取許可證形式,甚至出現了不針對特定用戶的「啟封式許可證」。盡管許可證貿易比普通商品貿易產生的時間晚,但其發展速度十分迅速,對技術知識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利於加速科技進步,趕上世界先進技術水平。
2、特許經營
特許經營是一種商業服務和技術體系的許可,是指已經取得成功經驗的商業企業(特許方)將其商標、商號名稱、服務標志、專利、專有技術、服務標志以及經營管理的方法或經驗許可另一家商業企業(被特許方)使用。被特許方使用特許方的商業名稱經營業務,遵循特許方制定的方針和程序,特許方則從被特許方處收取特許費。特許經營形式適合於商業、服務業和工業,
對於特許經營許可方來說,特許可以為打入市場提供機會,除了直接收取特許費外,還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服務收取服務費,並阻止可能的競爭。對被特許方來說,可以解決技術能力不足、資金匱乏、缺乏品牌優勢等問題,減少投資風險。因此二戰後始於美國的特許經營,近二、三十年流行於美洲、歐洲和亞洲。目前美國零售總額的60%由特許經營完成,特許經營為美國安置了超過11%的就業人口,麥當勞通過特許經營在117個國家建立了2.5萬個連鎖店。
3、合作方式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不同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成一個新的企業。
由於各方可以以知識產權進行出資,這種出資實際上是把出資方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轉讓給了新成立的企業,因此這種方式也成為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一種形式。如果出資方不以知識產權為出資形式,那麼該出資方可以通過簽署知識產權許可合同,規定出資方是技術的供方,新企業是技術的受方,這樣出資方既可獲得股權也可得到知識產權許可費用。這種方式對於知識產權的供、受雙方都是有利的。受方可藉此引進外國較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技術和銷售技術,培養自己的技術隊伍,還可利用國外資金;供方則可以利用受方的勞動力和資源,擴大海外市場,通過收取知識產權使用費回收設備與技術研製的費用,因此這種方式受到了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4、計算機交鑰匙合同
交鑰匙合同是指供方為建成整個工廠,向受方提供全部設備、技術、經營管理方法,包括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設備的提供與安裝,受方人員的培訓、試車,直到能開工生產後,才把工廠交給受方。目前在知識產權貿易方面,更多體現在計算機應用領域。所謂計算機交鑰匙合同就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買賣與軟體的轉讓。一般不包括供方承建廠房,主要內容是:供方向受方出售硬體,提供軟體許可證,提供對硬體、軟體的維修服務並延續到開機後一段較長時間,計算機的安裝與測試、軟體的測試。
5、知識產權服務
技術服務是技術提供方受另一方委託,通過簽訂技術服務合同,為委託方提供技術勞務,完成某項服務任務,並由委託方支付一定技術服務費。一般來說,技術服務提供的技術是知識產權與專有技術之外的一般技術。但目前隨著技術貿易的發展,尤其是軟體貿易的發展,知識產權服務貿易也不斷出現(這里的知識產權服務不是指專業知識產權機構或企業提供的服務,而是指一般商業企業)。如在軟體貿易中,軟體銷售商或開發商在提供軟體使用許可的同時,提供軟體的技術服務,包括安裝、培訓、運行支持和維護等內容。在軟體貿易的初級階段,這種伴隨著知識產權使用許可而提供的服務,一般是包含在軟體價格之內的。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用戶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一些大型應用軟體,需要軟體廠商花費長時間對用戶的需求進行調研、定製開發、組織實施、進行維護和支持,因此這種服務也就成為軟體貿易不可缺少的部分,並成為單獨收費的商品。現在一些大型軟體公司服務的收入已經佔到公司收入的2/3,超過了軟體本身的收入。
除了上述幾種知識產權貿易形式外,隨著國際經濟交往及各種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會出現新的國際知識產權貿易形式,如美國的一些銀行開辦的「存取技術」業務,知識產權所有人可以將知識產權存入銀行,銀行像貸款一樣把它貸給需要的企業,收取利息。在中國加入WTO後,這些貿易形式必然會不斷進入中國,而我們的企業也應該了解和運用這些貿易形式,獲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