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權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物權立法為國富民強、社會和諧奠定堅實法律基石
國家、集體、個人;住房、車位、存款……物權法,與十三億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歷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8日將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制定物權法是國家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胡康生說,這對於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順應改革大潮服務現代化建設大局
追溯到13年前,我國物權法起草工作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2002年12月,物權法草案作為民法草案的一編,與其他部分一起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初次審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國進入了發展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的關鍵階段。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在城市,房主和物業公司為樓梯、車庫等空間的所有權爭吵已不鮮見;在農村,有農民為宅基地權屬不明起紛爭結下怨仇;全國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
根據2001年的統計,全國各級法院當年受理的刑事案件50萬件左右,行政訴訟不到10萬件,而民事案件大約500萬件,占各類案件的80%以上。新的形勢下,加快制定綜合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民法典已成為各方共識。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研究……切實化解不安定因素,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2004年10月,物權法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進行再次審議。這表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將以分編方式審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胡康生說:「考慮到民法涉及面廣、內容復雜,一並研究修改歷時較長,以分編審議通過為宜,應抓緊制定修改物權法。」
「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民法學家王家福說:「但對涉及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亟需作出規定,從而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因此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
制定物權法總的原則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准確地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給予平等保護;加大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力度,防止國有財產流失;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維護農民利益;針對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彰顯憲法精神體現憲法原則
物權是一種重要的財產權。在草案制定過程中,保護公、私財產的對立成為主要爭議之一。有人認為,物權法是私法,應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主,有人則認為應突出對公有財產的保護。
公私財產對應的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許多常委會委員和法律專家都指出,制定物權法應當把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並體現在整部草案的始終。
物權法草案第一條開宗明義,將「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置於立法宗旨的最前面。草案還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認為,物權法通過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大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力度等規定,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等規定,以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胡康生曾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匯報時指出:「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對國家財產、集體財產和私有財產給予平等保護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尹田說,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物權法草案規定平等保護原則,是由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的,符合憲法精神。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循相同的規則、承擔相同的責任。如果市場主體不平等,我國的市場經濟肯定就沒法搞下去。
「實行平等保護,有助於完善我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只有實行平等保護,才能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說,「如果國家的財產和私人的財產受到同樣的侵害,而保護不同,老百姓也不會答應。至於非法的財產,當然不受法律保護。」
⑵ 新的《物權法》有什麼特點
物權法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立法指導思想明確。物權法在堅持中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之下,對進入民事活動領域的各種財產實行平等保護,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地位平等以及財產平等,是保證商品交換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語)。物權法規定的有關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確認和保護規則,原則上均同等適用於各種民事主體所擁有的一切合法財產,這有利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利於鼓勵外商投資和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
二是規定的利益平衡得當。法律是利益沖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當今中國,協調和平衡各種不同財產利益之間的沖突,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物權法明確界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的界限,明確規定了各種所有權和他物權的客體、內容、權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強調對國家財產的法律保護的同時,就農民的集體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設置了一系列完整、具體的法律救濟制度,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恰當地確定了相互沖突的平衡點,既可防止國有資產被非法損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濫用公權力侵害集體和私人的合法利益。與此同時,物權法具體、詳盡地規定了財產共有、不動產相鄰關系以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法律准則,為預防和妥善解決家庭財產糾紛、鄰里糾紛、住宅小區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以及業主之間的糾紛,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依據。
三是立法針對性強。物權法就當前中國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其有關農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保護,政府征地拆遷的法律限制及補償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區車位、車庫和共用設施的權利歸屬以及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的自動延長等規定,在充分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正當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極大地增強了個人合法財產的安全感,有利於遏制權力腐敗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於社會和諧。
四是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物權法採用了邏輯嚴密的「總—分」結構形式,在其總則部分,詳細規定了立法指導思想、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以及不動產登記制度和物權救濟方法等一般規則;在其分則部分,就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以及佔有制度設計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規則,並力求各種規則的相互協調,為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各種財產紛爭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據。
⑶ 誰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析義」這本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與法律實務及案例分析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與法律實務及案例分析全書
詳細目錄
第一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原文及釋義
第一編 總則
第二編 所有權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四編 擔保物權
第五編 佔有
附則
第二篇 物權法緒論
第一章 物權法的意義
第二章 物權法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中國物權法的制定
第三篇 物權法的意義
第一章 物權的:蠹義
第二章 物權的特性
第三章 物權與債權
第四篇 物權法的客體
第一章 物的意義
第二章 動產與不動產
第三章 主物與從物
第五篇 物權法定主義與物權的類型體系
第一章 物權法定主義
第二章 物權的類型體系
第六篇 物權的效力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物權的排他效力
第三章 物權的優先效力
第四章 物權的追及效力
第五章 物權請求權
第七篇 物權變動
第三章 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第四章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第八篇 土地所有權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土地所有權的基礎理論
第三章 土地的單獨所有與共同所有
第九篇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一章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基礎理論
第二章 專有所有權與共有所有權
第三章 區分所有權人的成員權
第十篇 不動產相鄰關系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土地相鄰關系
第三章 建築物相鄰關系
第十一篇 動產所有權
第一章 善意取得
第二章 遺失物的拾得
第三章 埋藏物的發現
第十二篇 共有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共同共有
第三章 按份共有
第四章 准共有
第十三篇 用益物權通說
第一章 用益物權的意義
第二章 用益物權的特質與社會作用
第三章 用益物權的種類
第十四篇 基地使用權
第一章 基地使用權的基礎理論
第二章 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與存續期間
第十五篇 農地使用權
第一章 農地使用權的基礎理論
第二章 農地使用權的取得
第三章 農地使用權的效力
第四章 農地使用權的消滅
第十六篇 地役權
第一章 地役權的基礎理論
第二章 地役權的取得
第三章 地役權的效力與消滅
第四章 空間役權(空間地役權)
第十七篇 典權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典權的取得
第三章 典權的期限
第十八篇 擔保物權
第一章 擔保物權的意義與杜會作用
第二章 擔保物權的種類
第三章 擔保物權的本質與特性
第十九篇 抵押權
第一章 抵押權概述
第二章 抵押權的取得
第三章 抵押權的效力
第四章 抵押權的消滅
第五章 特殊抵押權
第二十篇 質權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動產質權
第三章 權利質權
第二十一篇 留置權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留置權的沿革、立法例與作用
第三章 留置權的取得
第二十二篇 非典型擔保
第一章 非典型擔保的意義
第二章 讓與擔保
第三章 假登記擔保
第四章 所有權保留
第二十三篇 佔有
第二十四篇 物權法實務與案例分析大全
第一編 物權總則實務與案例分析大全
第二編 所有權實務與案例允析大全
第三編 用益物權實務與案例分析大全
第四編 擔保物權實務與案例分析大全
第五編 佔有實務與案例分析大全
出 版 社:中國當代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3月出版
圖書開本:全四卷+1CD 16開精裝
圖書作者:楊述興 汪振中
⑷ 從物權法定原則談談我國的物權法體系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⑸ 中國法律如何規定所有權轉移
所有權的轉移,首先涉及到所有權的問題:《合同法》規定:買賣合同是指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給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而所有權,《物權法》中,是物權的一種,《物權法》規定:物權法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法》進一步規定: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和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即所有權是權利人對於某特定貨物依法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所有權轉移的原則:一是所有權按照當事人約定轉移,可稱為「約定轉移原則」二是在缺乏明確約定時,所有權在交付時轉移,可稱為「交付轉移原則」。同時,還對所有權在某特定情況下的轉移時間和方式作出了強制性規定,可稱為「法定轉移原則」。該原則當然在效力上優先於交付轉移原則。
普通法國家的《貨物買賣法》提供了在五種特定情況下認定當事人就財產轉移的共同意思的標准,即設立了在缺乏明確意思表示時如何認定當事人默示的標准:
1、當事人就處於可交付狀態的特定物簽訂無條件買賣合同的,所有權在合同簽訂時轉移到買方,且與具體的貨物交付時間和價款交付時間無關。
2、如果買賣特定物的合同約定賣方必須履行特定義務使該貨物處於可交付狀態的,所有權在賣方履行了特定義務且買方也知道賣方的履行情況時轉移。
3、如果買賣已處於交付狀態的特定物的合同約定,賣方必須履行特定義務以確定合同的具體價格的,所有權在賣方履行了此特定義務且買方已知道賣方的履行情況時轉移。
4、如果賣方以「買方認可」或「售後付款」的方式將貨物在沒有簽訂合同前先交付給買方的,所有權在發生下列情況時轉移:(1)買方向賣方明確表示認可或接受,或以其他行動接受該交易;(2)買方未明確表示認可但也未退貨或拒絕,而賣方規定的退貨期限或合理期限已屆滿的。
5、如果合同涉及非特定物的買賣,只有在非特定物按照雙方同意的方式和時間被無條件的劃撥為特定物時所有權才發生轉移。
普通法將以上情形視為確定當事人模式意思的方式,故無須援用「法定轉移原則」,而如果中國法也就作出類似規定,則就會成為我國《合同法》所承認的法定轉移原則的體現。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確立的兩類質押是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父母,其他的法律分法。其他法律必須符合憲法的規定並不矛盾,「中國物權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孩子的法律,必須符合憲法。
⑺ 什麼是不動產
不動產是指依自然性質或法律規定不可移動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探礦權、采礦權等土地定著物,與土地尚未脫離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於土地並且不能分離的其他物。
概念定義:不動產是指實物形態的土地和附著於土地上的改良物,包括附著於地面或位於地上和地下的附屬物。不動產不一定是實物形態的,如探礦權和采礦權。
如建築物及土地上生長的植物。依自然性質或法律規定不可移動的土地、土地定著物、與土地尚未脫離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於土地並且不能分離的其他物。包括物質實體和依託於物質實體上的權益。
不動產是財產劃分的一種形態。因不動產對人們生活影響重大,且具有耐久性 、稀缺性 、不可隱匿性和不可移動性等特點,故許多國家法律對其均有特殊規定。
《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這就是從法律上正式採納了登記要件主義作為一般原則,而以登記對抗作為例外。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物權變動的效力,一般來說,以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都是從登記之日起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凡是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的,其不動產物權的變動,都需要依法辦理登記,只有從辦理登記時起才發生物權的設立和變動。《物權法》第14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二是權利推定效力,是指登記記載的權利人應當被推定為法律上的權利人,在登記沒有更正也沒有異議登記的情況下,只能推定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就是物權人。我國《物權法》第16條確認了此種登記的效力。
三是善意保護的效力。它是指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被推定為真正的權利人,即便以後事實證明登記記載的物權不存在或存有瑕疵,對於信賴該物權的存在並已從事了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認其行為具有與真實的物權相同的法律效果。
⑻ 這些事物是我國物權法規定國有的,在美國和日本也屬於國有嗎還是僅在中國屬於國有
我國是公有制國家來,在土源地資源、水資源(包括江河湖海庫)、森林礦石資源、文物資源、無線電管理資源和野生自然資源等基本家於國家和集體所有。美國等國雖說是資本主義國家,沒有集體利益一說,但它們也有國家利益。你說的情況除土地及附著物外,其它也和我國基本一樣維護絕對的國家利益。
⑼ 中國物權法關於水表壞了由誰負擔換表費用
當然是自來水公司,水表是他們的資產
⑽ 十屆算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 說明了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一、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
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這些規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發展,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
制定物權法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強對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保護,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給予保護,有利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產權明晰、公平競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通過制定物權法,確認物的歸屬,明確所有權和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內容,保障各種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依法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制定物權法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普遍改善,迫切要求切實保護他們通過辛勤勞動積累的合法財產、保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合法權益。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並保護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制定物權法是實現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需要。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制定物權法是在本屆全國人大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步驟。
二、制定物權法總的原則和物權法草案的形成
物權法的起草工作始於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草案的物權法編進行了初次審議。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制定物權法列入重要議程,在過去工作基礎上,花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在徵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六次審議,審議次數之多在我國立法史上是空前的。
制定物權法總的原則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准確地體現和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實行平等保護的原則,同時針對國有財產流失的情況,加強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針對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總之,制定物權法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遵循以上原則,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和建議,經對草案反復研究修改,修改後的草案比最初的草案有了較大改動。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時,常委會組成人員對草案給予高度評價、充分肯定,認為草案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凝聚了集體的智慧,已趨成熟。會議高票通過了將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決定。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按照法定程序,於今年1月12日將物權法草案發送全國人大代表,並有計劃地組織代表研讀、討論草案,作好審議准備。根據有些代表在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對草案又作了一些修改,形成了提請大會審議的物權法草案。草案共5編、19章、247條。
三、物權法草案的主要內容
(一)關於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是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與資本主義物權制度有本質區別。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法,必須全面准確地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和堅持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的精神。第一,物權法草案把堅持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明確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一基本原則作為物權法的核心,貫穿並體現在整部物權法的始終。第二,所有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是物權制度的基礎。草案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作了明確規定,其中用較多條款對國家所有權作了規定,有利於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第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草案在明確規定「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的前提下,對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作了規定,有利於充分發揮物的效用,有利於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促進經濟發展。
(二)關於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
物權法屬於民法,民法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對權利人的權利實行平等保護。物權法草案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形成的市場主體都在統一的市場上運作並發生相互關系,各種市場主體都處於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權利,遵守相同規則,承擔相同責任。如果對各種市場主體不給予平等保護,解決糾紛的辦法、承擔的法律責任不一樣,就不可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即使不進入市場交易的財產,憲法也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在財產歸屬依法確定的前提下,作為物權主體,不論是國家、集體,還是私人,對他們的物權也都應當給予平等保護。平等保護不是說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依據憲法規定,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國有經濟是主導力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宏觀調控、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等方面,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而這些是由經濟法、行政法予以規定的。
(三)關於國有財產
物權法草案對國有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的行使和加強對國有財產的保護等作了明確規定。
關於國有財產的范圍。物權法草案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明確規定國有財產包括: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的基礎設施,國家機關和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的財產,等等;並規定,國家出資的企業,由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從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屬於國家所有的資源性、經營性財產的范圍,對於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關鍵性作用。
關於國家所有權的行使問題。依據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體現在依法就關系國家全局的重大問題作出決定,而具體執行機關是國務院。因此,具體行使國家所有權的是政府,而不是人大。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草原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已經明確規定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這也是現行的管理體制。物權法草案規定:「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這既符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也體現了黨的十六大關於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立法授權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國家所有權,體現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及其行使職權的特點。政府行使國家所有權,應當依法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
關於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問題。針對當前國有財產流失的實際情況,物權法草案在堅持平等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從五個方面強化了對國有財產的保護。一是規定:「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財產,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並規定了哪些財產屬於國有財產,防止因歸屬不明確而造成國有財產流失。二是規定:「法律規定專屬於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三是規定:「國家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四是針對國有企業財產流失的問題,規定:「違反國有財產管理規定,在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關聯交易等過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五是針對國有財產監管中存在的問題,規定:履行國有財產管理監督職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些規定體現了憲法關於加強對社會主義公共財產保護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關於集體財產
物權法草案依據憲法和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並以專章分別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
為了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物權法草案規定:耕地、草地、林地的承包期屆滿,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
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能否放開的問題。考慮到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從全國范圍看,現在放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的條件尚不成熟。為了維護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有關農村土地政策,並為今後修改有關法律或者調整有關政策留有餘地,物權法草案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有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關於城鎮集體財產。我國的城鎮集體企業是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在幾十年的進程中,幾經發展變化,有些集體企業是由國有企業為安排職工子女就業、知識青年回城設立的,有些是國有企業在改制中為分離輔業、安置富餘人員設立的。近些年來,城鎮集體企業通過改制又發生了很大變化。按照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精神,目前城鎮集體企業改革還在繼續深化。草案對城鎮集體財產從物權的角度作了原則規定:「城鎮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本集體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並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這符合當前實際情況,也為今後深化改革留下空間。
(五)關於私有財產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私有財產日益增加。切實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既是憲法的規定和黨的主張,也是人民群眾的普遍願望和迫切要求。物權法草案規定:「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法律保護。」「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私人的繼承權及其他合法權益。」「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破壞。」這些規定,進一步完善了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有利於激發人民群眾創造、積累財富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和諧。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擁有自己的房屋,而且大量集中在住宅小區內,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已經成為私人不動產物權中的重要權利。物權法草案從維護業主的合法權益出發,明確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如電梯等公用設施和綠地等公用場所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草案還對小區內的車庫、車位的歸屬,業主委員會的職能,業主和物業服務機構的關系等,作了規定。
(六)關於徵收補償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城鄉居民的房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
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耕地少,現在全國耕地保有量只有18.3億畝,人均耕地只有1.4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須保持18億畝,這是一項約束性指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別是切實保護基本農田,是我國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物權法草案明確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
依據憲法,物權法草案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同時,草案對徵收補償的原則和內容作了規定。
關於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問題,物權法草案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並足額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這一規定體現了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確保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關於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問題,草案規定:「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考慮到各地的發展很不平衡,具體的補償標准和補償辦法,由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依照物權法草案規定的補償原則和補償內容,根據不同情況作出規定。
針對現實生活中徵收補償不到位和侵佔補償費用的行為,物權法草案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違反規定的,要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此外,物權法草案還有幾項內容:一是關於正確處理相鄰關系問題,草案對用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產生的相鄰關系作了規定,以利於發展生產、方便生活,維護相鄰權利人的權益,促進鄰里關系和諧。二是關於擔保物權問題,草案在擔保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可以用作擔保的財產的規定,進一步完善擔保制度,以促進融資,發展經濟。三是關於對物權的保護問題,草案對物權的保護途徑、保護方法作了全面規定,並規定侵害物權的,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健全了物權保護制度。四是關於佔有問題,草案主要規定了對佔有的保護和無權佔有人的侵權責任,以維護社會秩序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