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第五部分
十三、知識產權合同糾紛
130、著作權合同糾紛
(1)委託創作合同糾紛
(2)合作創作合同糾紛
(3)著作權轉讓合同糾紛
(4)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5)出版合同糾紛
(6)表演合同糾紛
(7)音像製品製作合同糾紛
(8)廣播電視播放合同糾紛
(9)鄰接權轉讓合同糾紛
(10)鄰接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1)計算機軟體開發合同糾紛
(12)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轉讓合同糾紛
(13)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31、商標合同糾紛
(1)商標權轉讓合同糾紛
(2)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糾紛
(3)商標代理合同糾紛
132、專利合同糾紛
(1)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
(2)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
(3)發明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4)實用新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5)外觀設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6)專利代理合同糾紛
133、植物新品種合同糾紛
(1)植物新品種育種合同糾紛
(2)植物新品種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
(3)植物新品種權轉讓合同糾紛
(4)植物新品種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134、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合同糾紛
(1)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創作合同糾紛
(2)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轉讓合同糾紛
(3)集成電路布圖設計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35、商業秘密合同糾紛
(1)技術秘密讓與合同糾紛
(2)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3)經營秘密讓與合同糾紛
(4)經營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36、技術合同糾紛
(1)技術委託開發合同糾紛
(2)技術合作開發合同糾紛
(3)技術轉化合同糾紛
(4)技術轉讓合同糾紛
(5)技術咨詢合同糾紛
(6)技術服務合同糾紛
(7)技術培訓合同糾紛
(8)技術中介合同糾紛
(9)技術進口合同糾紛
(10)技術出口合同糾紛
(11)職務技術成果完成人獎勵、報酬糾紛
(12)技術成果完成人署名權、榮譽權、獎勵權糾紛
137、特許經營合同糾紛
138、企業名稱(商號)合同糾紛
(1)企業名稱(商號)轉讓合同糾紛
(2)企業名稱(商號)使用合同糾紛
139、特殊標志合同糾紛
140、網路域名合同糾紛
(1)網路域名注冊合同糾紛
(2)網路域名轉讓合同糾紛
(3)網路域名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41、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糾紛
十四、知識產權權屬、侵權糾紛
142、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
(1)著作權權屬糾紛
(2)侵害作品發表權糾紛
(3)侵害作品署名權糾紛
(4)侵害作品修改權糾紛
(5)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糾紛
(6)侵害作品復制權糾紛
(7)侵害作品發行權糾紛
(8)侵害作品出租權糾紛
(9)侵害作品展覽權糾紛
(10)侵害作品表演權糾紛
(11)侵害作品放映權糾紛
(12)侵害作品廣播權糾紛
(13)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
(14)侵害作品攝制權糾紛
(15)侵害作品改編權糾紛
(16)侵害作品翻譯權糾紛
(17)侵害作品匯編權糾紛
(18)侵害其他著作財產權糾紛
(19)出版者權權屬糾紛
(20)表演者權權屬糾紛
(21)錄音錄像製作者權權屬糾紛
(22)廣播組織權權屬糾紛
(23)侵害出版者權糾紛
(24)侵害表演者權糾紛
(25)侵害錄音錄像製作者權糾紛
(26)侵害廣播組織權糾紛
(27)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權屬糾紛
(28)侵害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糾紛
143、商標權權屬、侵權糾紛
(1)商標權權屬糾紛
(2)侵害商標權糾紛
144、專利權權屬、侵權糾紛
(1)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
(2)專利權權屬糾紛
(3)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
(4)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
(5)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
(6)假冒他人專利糾紛
(7)發明專利臨時保護期使用費糾紛
(8)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
(9)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署名權糾紛
145、植物新品種權權屬、侵權糾紛
(1)植物新品種申請權權屬糾紛
(2)植物新品種權權屬糾紛
(3)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
14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權屬、侵權糾紛
(1)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權屬糾紛
(2)侵害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糾紛
147、侵害企業名稱(商號)權糾紛
148、侵害特殊標志專有權糾紛
149、網路域名權屬、侵權糾紛
(1)網路域名權屬糾紛
(2)侵害網路域名糾紛
150、發現權糾紛
151、發明權糾紛
152、其他科技成果權糾紛
153、確認不侵害知識產權糾紛
(1)確認不侵害專利權糾紛
(2)確認不侵害商標權糾紛
(3)確認不侵害著作權糾紛
154、因申請知識產權臨時措施損害責任糾紛
(1)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專利權損害責任糾紛
(2)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責任糾紛
(3)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著作權損害責任糾紛
(4)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植物新品種權損害責任糾紛
(5)因申請海關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損害責任糾紛
155、因惡意提起知識產權訴訟損害責任糾紛
156、專利權宣告無效後返還費用糾紛
十五、不正當競爭糾紛
157、仿冒糾紛
(1)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糾紛
(2)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姓名糾紛
(3)偽造、冒用產品質量標志糾紛
(4)偽造產地糾紛
158、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糾紛
159、虛假宣傳糾紛
160、侵害商業秘密糾紛
(1)侵害技術秘密糾紛
(2)侵害經營秘密糾紛
161、低價傾銷不正當競爭糾紛
162、捆綁銷售不正當競爭糾紛
163、有獎銷售糾紛
164、商業詆毀糾紛
165、串通投標不正當競爭糾紛
十六、壟斷糾紛
166、壟斷協議糾紛
(1)橫向壟斷協議糾紛
(2)縱向壟斷協議糾紛
167、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
(1)壟斷定價糾紛
(2)掠奪定價糾紛
(3)拒絕交易糾紛
(4)限定交易糾紛
(5)捆綁交易糾紛
(6)差別待遇糾紛
168、經營者集中糾紛
Ⅱ 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的解決途徑
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的解決途徑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的解決途徑案情簡介專利申請人委託他人代為申請專利,他人在申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名字增加在專利申請人之後,從而引發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法律分析當事人在解決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時,通常有三種解決方法:一、自行協商解決自行協商解決應當是當事人首選的方法,其有以下優點:一、當事人自行協商,可減少矛盾激化的幾率,最小成本地化解爭議;二、可適當減少當事人為解決糾紛所投入的人力和財力;三、協商解決可能是最有效率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根據《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的規定,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專利糾紛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請求書應當記載以下內容:(一)請求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委託代理人的,代理人的姓名和代理機構的名稱、地址;(二)被請求人的姓名或名稱、地址;(三)請求調解的具體事項和理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收到調解請求書後,會及時將請求書副本通過寄交、直接送交或者其他方式送達被請求人,要求其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交意見陳述書。如果被請求人提交意見陳述書並同意進行調解,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會及時立案,並通知請求人和被請求人進行調解的時間和地點。被請求人逾期未提交意見陳述書,或者在意見陳述書中表示不接受調解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不予立案,並通知請求人。當事人因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請求調解的,可以持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受理通知書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中止該專利申請的有關程序。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持調解協議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辦理恢復手續;達不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持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出具的撤銷案件通知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辦理恢復手續。自請求中止之日起滿1年未請求延長中止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自行恢復有關程序。[!--empirenews.page--]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訴[/!--empirenews.page--]除了自行協商解決和請求專利管理部門調解之外,專利申請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起訴應注意以下幾點:1.應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2.專利申請權紛的訴訟時效是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兩年。一般認為,發明專利申請的公布日視為當事人應當知道之日。3.應准備充足的證據。
Ⅲ 怎樣進行專利權屬糾紛訴訟,專利權屬糾紛的訴訟時效
一、怎樣進行專利權屬糾紛訴訟
專利權屬糾紛一搬包括以下幾種:一是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之間的爭議,這是主要的一種,也是本文介紹的重點;另外是發明人之爭,這主要是涉及到署名權的爭議;第三種是在合作開發或委託開發過程中因專利申請權而產生的糾紛。
新《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准後,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
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在涉及到專利權屬糾紛的案件中,作為原告,一般要准備勞動合同,主要用於證明勞動關系的存在及工作職責的范圍。這也提醒企業,在和企業的核心員工簽定勞動合同的過程一定要注意對工作范圍進行約定,如果要安排員工參與其他的開發工作,就必須要有響應的調令或安排其參與其它開發工作的書面證據材料,這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產權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其次企業在開發的過程一定要妥善的保管好開發過程中的各種材料,這樣既可以防止技術秘密的泄露,也可以有效的證明自己開發完成的情況,一但發生權屬爭議,可以有效的保護好自己權利
二、專利權屬糾紛的訴訟時效
專利權屬糾紛是否適用訴訟時效,關繫到企業對自己擁有完整或部分知識產權能否得到及時保護的關鍵,也會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被其它主體申請後能否要回或能否保護屬於自己的專利權關鍵所在。
依據專利法第六十八條,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故對於專利權屬糾紛案件同樣存在時效的問題,就要求當事人發現自己的專利權屬受到侵害後應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避免過了時效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Ⅳ 甲公司發現其員工乙擅自將其職務發明創造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發明專利申請,甲公司可以通過下列哪些途徑
B.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就專利申請權歸屬糾紛進行調解
D.向人民法院提起專利申請權歸屬糾紛民事訴訟
Ⅳ 建築產權,指的是什麼
一、產權歸屬糾紛的產生提出
新建小區中配建的社區辦公用房到底屬於誰,開發商的、小區業主的、還是政府的?這個問題在物權法實施後,的確有必要進行釐清與界定,否則會引發各方權利主體的糾紛與矛盾。
按照物權法第73條「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的規定,小區業主認為社區辦公用房也應當屬於業主共有,除此直接依據之外,還基於兩方面理由:一方面,社區辦公用房作為小區配建項目,開發商肯定把這部分投資攤入了售房建設成本,由全體業主買單,因而產權屬於全體業主共有。另一方面,一些開發商還把社區辦公用房作為分攤的共有建築面積,既然公攤了,其產權應該屬於共有產權人,也就是全體業主。
而開發商會認為,通過招投標程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再投資建設,本著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配建的社區辦公用房應該屬於開發商。如果居委會要用,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徵收或租賃方式取得使用權,其法律依據是民法基本原則和物權法第142條之規定。
從政府角度來看,社區辦公用房一般是歸各級政府所有,由社區居委會實際使用。這對一些老小區和各級政府投資建設的社區辦公用房來說,是沒有爭議的,但對物權法實施後新建小區中配套建設的社區辦公用房,則不能簡單類推。
對於同一事項,看問題的角度和所得的結論差距如此之大,而且似乎都有法律、情理與事實層面的支撐,就更值得對此問題關注研究了!
二、產權歸屬糾紛的思考方式
產權歸屬糾紛的背後反映出了物權法實施後各方主體權利意識的覺醒與張揚,同時也反映出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具體說,在社區辦公用房歸屬問題上有三種思考方式:
一是「面積說」。主要依據社區辦公用房的建築面積是否進行了公攤進而確定其產權歸屬。這種界定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區辦公用房的產權歸屬問題:一則面積是否進行了公攤,內幕信息完全由開發商掌握,外界不易知曉;二則面積即使公攤了,社區辦公用房也不能專屬本小區業主,因為社區居委會服務對象不僅包括本小區居民,還包括不在本小區的其他居民。
二是「成本說」或「價格說」。主要依據社區辦公用房的這部分投資是否進入住房銷售價格而確定其產權歸屬。如投資攤入售房建設成本,其產權就屬於小區業主共有;投資未攤入售房建設成本,其產權就屬於開發商。將成本(或價格)作為確定產權歸屬的依據,這缺乏相應的法理基礎與實踐基礎,因為成本(或價格)和所有權轉移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開發商為了收回成本,會將其建設過程中的各種成本全部計入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但攤入成本的東西並不一定按成本內容在銷售時按比例出售給購買者。實踐中,物價部門雖然進行價格核算,但在相關信息完全由開發商掌控下,也很難具體測算出社區辦公用房的這部分投資是多少、是否進入了住房銷售價格,所以,成本說(或價格說)根本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三是「主物從物說」。 依據民法從物隨主物原則,在買賣合同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主物所有權發生移轉時,從物的所有權也當然轉移。但社區辦公用房雖是配套設施,但本身就與住宅一樣是具有獨立經濟價值與使用價值,並非從物,其所有權的移轉不能根據從物隨主物原則來定。另一方面,小區范圍內的一些配套設施(如通訊、人防等設施)即使作為從物,但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國家所有,對此類配套設施也不能依據從物隨主物原則來解決。所以,主物從物說只能解決小區范圍內一部分配套設施的權屬問題,而不是全部。
鑒於以上思考方式不能或不足以解決社區辦公用房權屬糾紛,只有另闢途徑尋求更加妥當合法的解決方式。
三、產權歸屬糾紛的解決進路
任何懸置而充滿爭議的權利之爭,都是亟待解決的爭議糾紛,尤其是在私力救濟難以達到解決糾紛、平息矛盾時,公力救濟應當及時介入,更何況要求配建社區辦公用房完全是政府行為,所以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介入解決。
一是介於法律層面的剖析。配建社區辦公用房是否等同於物權法第73條規定的「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對這一規定的理解直接決定著產權是否屬於小區業主。我們認為:配建社區辦公用房和社區內的其他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關鍵區別在於,其不僅用於服務本小區居民,還包含外小區居民,不具有排他性。對這種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配建設施,顯然不適合由小區業主獨自佔有,更應該屬於政府。而且從物權法第70、72、73、74條整體規定看,小區范圍內的公用設施並不都是屬於業主共有的,其中一些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配套設施,如電力、通訊、人防設施和一些道路與綠化依法就屬於國有。配建社區辦公用房也具有相同的性質,應該和小區內一般的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區別開來,屬於政府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