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客體的分類
物權的客體可分為:不動產和動產;主物和從物;物的成分,重要成分與版非重要成分;原物權和 孳息
一、不動產與動產
德國民法規定,不動產就是土地;日本民法、台灣民法則指土地及其附著物;在中國大陸,不動產包括土地、礦藏、水流、海域、地上附著物。除此之外的有體物,叫做動產。
區分動產不動產的意義在於:1 形成的物權不同 2 立法案例上,是否賦予物權公示以公信力不同 3 發生附合時確定所有權應該遵守的規則不同 4 訴訟的管轄規則不同。
二、主物與從物
按照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分類。
並非主物 的成分,時常輔佐主物的效用,而與從物同屬於一人的物,是從物;從物所從之物,叫做主物。
構成從物的要件:1 不是主物的成分2時常輔佐主物發揮效用 3 從物與主物同屬於一人 4 交易上無特別習慣。
三 重要成分與非重要成分
根據成分的分離是否導致其毀損或者變更性質。
重要成分是指互相結合,費盡損毀或變更其性質不能分離時,則其中每個部分都是重要成分;重要部分以外的成分,為非重要部分。
四原物和孳息
根據數物之間產生和所出的關系。
原物,是指產生孳息的物,而孳息是指由原物所生的物或者收益。它可以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Ⅱ 物權客體的種類和范圍,分別列舉一項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1-03 21:36 在民法上,根據物是否具有可移動性而將之分為動產和不動產。[6]動產是指能夠移動且不損害其價值和用途的物。而不動產則是指不能移動或者移動即會損害其價值和用途的物。從物的分類意義而言,由於不動產的種類較為有限、具體,易於確定,而動產的種類繁多、范圍廣泛。所以一般認為,不動產之外的一切物都是動產。?ゲ歡?產一般是指土地及其定著物(主要是建築物,還包括樹木、莊稼等)。而作為用益物權客體的不動產,則限於土地和建築物:
1、土地。土地是人類生存之本,是人類社會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質財富,「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7]在財產法上,它是公認的一類最重要的財產。因此,有關土地的法律制度,歷來為立法者所重視,並成為任何社會形態的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內容。
但是,「土地」一詞卻具有非常廣泛的意義,人們可以從地理、生物、經濟、社會、政治等各種不同的角度對之作出界定。正是由於土地涵義的廣泛性,在各國民法及土地法中,大都未對土地作一般的定義:從一般社會觀念上講,土地作為地球表面的陸地的土地資源,是氣候、水文條件作用下,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8]但這種土地的概念與土地作為一種財產的概念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有的學者根據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所使用的土地的概念進行了研究,即:(1)根據《憲法》第9條、第10條,土地的范圍只是指已被開發的土地。尚未承載人們勞動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及水面,均是與土地並列的概念;(2)1986年頒布的《土地管理法》第6條、第9條的規定,土地的范圍既包括已開發的土地,也包括林地、草原、水面、灘塗等自然資源的土地;(3)在1950年頒布的《土地改革法》第16至19條、第21條、第25條、第26條中,土地的范圍包括耕地、山林、魚塘、茶山、桐山、桑田、竹林、果園、蘆葦地、荒地、水利工程、鹽田、沙田、礦山及湖沼、河港、牧場以及道路、護堤土地、飛機場等。[9]可見,在我國法律中對土地這一概念的使用並不是一致的。
從法律上看,土地作為民事權利的客體,它必須符合民法上物的一般特徵,即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能夠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據此可以認為土地是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利用的陸地地面及其上下空間和地身。那些尚不能為人力所支配、利用的沙漠、冰峰,雖然在政治、社會、公法意義上屬於領土、國土的范圍,但它們不是民法意義上的土地。在我國歷次土地立法中,沙漠、冰峰等地面,也均未被列入土地的概念之中。
關於土地的范圍,可以從「橫」和「縱」的兩方面觀察。在橫的方面,即土地沿地表伸展的范圍,土地本為連綿無垠之物,似乎沒有什麼范圍可見,但人們以人為的方法,劃分疆界,以此確定其范圍,從而土地權利人在橫的方面的支配效力范圍就以地界為限。
土地的范圍在縱的方面,即土地沿地表向上、下伸展的范圍,也就是地表上面的空間、地表下面的地身的范圍。從土地的利用角度而言,無論是因哪種目的使用土地,都不可能僅僅限於對地表的使用,而必須延伸到對地表之上、下之一定范圍的使用。否則,對土地的利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土地的縱向范圍到底有多大呢?在古代羅馬法,有「土地所有權及於土地之上下」的法諺,後來經過注釋法學家將這項原則絕對化,解釋土地所有權上達天空、下及地心。《法國民法典》貫徹了羅馬法的這一原則,在其第552條中規定:「土地所有權包括該地上及地下的所有權。」法律對土地的縱向范圍不作任何限制,可以延伸至地上及地下無限的空間。依該法的規定,最初飛機飛越私人土地的上空也被當作是侵權行為。後來由於這一規定限制了經濟的發展,才由航空法、礦業法等對其進行了限制。《德國民法典》也基本上貫徹了這種土地縱向范圍的絕對主義,但已有所限制。在其第905條中規定:「土地所有人之權利,擴充到地面上之空間與地面以下之地殼。所有人對於他人在高空或地下所為之干涉,無任何利益者,不得禁止。」《日本民法典》則對土地的縱向范圍作了明確限制,其第207條規定:「土地所有權於法令限制的范圍內,及於土地的上下。」《瑞士民法典》更將例外作為原則,在第667條規定:「土地所有權的行使,在其利益范圍內,及於地上及地下。」我國現有法律中對於土地縱向范圍問題尚未作規定。但這種縱向范圍是土地滿足人們需要的性質並對之加以利用的必要條件。因此,土地作為財產,其縱向范圍不僅包括地表,還包括地上和地下,自為當然之理。至於土地縱向范圍的確定,依據我國有關土地立法的意旨及實踐,參照其他國家立法例,應以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參照《瑞士民法典》,將土地縱向范圍規定為權利人在其利益范圍內,及於地上和地下。這首先符合民法上對物的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一般要求,把土地權利人的權利的支配力限於其行使有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的范圍。在此范圍之外,他人在其地上和地下的干涉,土地權利人不得排除之,例如地下開鑿隧道、地上通航飛機。另外,土地縱向范圍決定於權利人的利益范圍,這種利益范圍則因不同的權利具有不同的支配力而有所不同。例如采礦權人對於土地的支配,比地上權人對土地的支配范圍及於地下要深得多。農地耕作權(承包經營權)人有權禁止他人在其土地上散步,但田野荒地所有權人則不得禁止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土地的縱向范圍只能是相對的、具體的,它還要隨著經濟生活、社會觀念等因素的變化而發展。法律上不可能規定一個明確的、一般的縱向標准;(2)法律上可以在一些特殊問題上對土地的縱向范圍作出明確限制,將其排除於土地權利人的支配效力之外。我國法律對於土地,從國防、電信、交通、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文物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很多限制。例如,根據《水法》,水資源與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是分開的。《水法》第3條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中的水,屬於集體所有。再如,依據《礦產資源法》第3條的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
Ⅲ 物權法按照客體分為哪幾種
你好:
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大,可以寫論文,簡單的說,物權法的客內體就是物,容所謂物,《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可見,物權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是指能夠移動並且不至於損害價值的物,比如桌子、電視機等物;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就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建築等。
在理論界,主流觀點將物分成3類:1、動產和不動產2、主物和從物3、原物和孳息。至於其他分類方法,各種各樣,你可以參考其他文獻。
Ⅳ 物權的客體是物,債權的客體是什麼
概念:
物 權--指權復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制范圍內,對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債 權--是權利主體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請求相對人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權利
性質、特徵:
物權--對世權,具有獨占性、排他性,反映物質財富的靜態所有關系
債權--對人權,不具有排他性,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
物權--是特定權利主體和不特定義務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
債權--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客體:
物權--物
債權--物、行為、智力成果
內容:
物權--對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
債權--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
權能
物權--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
債權--請求權和受領權
產生方式
物權--種類及內容均由法律創設
債權--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
實現方式
物權--物權所有人自己行使權利
債權--實現權利須憑借債務人履行義務
效力
物權--有追及效力和優先權
債權--無追及效力和優先權
Ⅳ 物權客體與物的關系是什麼
物權客體包括民法上的物與財產權利,其中主要是民法上的物。但民版法上的物與自然界權的物還有區別。如民法上的物,或者說是能成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處於人身之外;必須對人有用;必須能夠為人所控制與支配;須有一定稀缺性;必須是物質實體等。但現在也把網路虛擬產品視為物。而明月清風、星辰陽光等,盡管也是物質實體,但由於還不能為人所控制支配,也不具有稀缺性,就不是民法上的物,也不是物權客體。
Ⅵ 「物」為何物:物權客體的界定
捐獻的血液、胎盤、提取的精子、移植的腎臟、義肢、屍體、「百年老湯」、股票、樓花……,能不能一概以「物」論之?這促使我們用法眼透視—— 常鵬翱(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以下簡稱常):物權,望文生義,就是人對物的特定權利。物是物權的客體,物之不存,權將焉附?故而要想認知物權,就必須先看清「物」為何物。 李富成(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後研究人員,以下簡稱李):我們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在這個世界之中,但是,「物」為何物的追問,天然地包含了弘揚人的主體性的價值命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判斷問題。我考慮,這個命題的展開應當依照三個遞進的邏輯層次,即人與物的界分,客觀物與法律物的界分,法律物與民法物的界分。 常:沒錯,「物」里藏著大乾坤。我們可以在法理上展開這三個層次。首先是人、物的界分。在當代「法律人」看來,這種界分似乎天經地義,普洛泰戈拉關於「人是萬物的尺度」命題的正當性也似乎毋庸置疑。歷史卻並非如此。在現代民法的老祖宗古羅馬法的視野里,人、動物和自然界在宇宙中平等共居,人對自然和萬物君臨一切的主體態度尚未建立起來,人和物之間的區分並不明晰,比如,在生理形體上屬於人的奴隸,在羅馬的萬民法中不過是與土地、衣服、金錢地位相同的有體物。這種狀況一直到15、16世紀才有了改觀,法律把自然人和其他物明確予以劃分,規定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至此,民法中的人與物才有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疆界。後世民法基本上沿襲了這種人與物的二元劃分。 常:是的。為了維護人至高無上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劃清物與人的界線,將法律上的「物」限定為人之外的物質,人體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但是,實際生活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挑戰著人體與物之間的界分。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體向物的轉化,即在不損害人體正常形態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不再承載主體價值,在法律性質上就轉化為物,比如被剪落的毛發、捐獻的血液、摘取的器官等。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醫院賣胎盤的現象就與此有關。胎盤在母體內構成人體的一部分,其自然脫離母體後就轉化為物,所有人是產婦,除非她有明確的意思表示,包括醫院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得任意處分,否則就是侵害所有權。 李:由人體轉化的物比較特殊,其畢竟曾經負載過人的主體價值,與一般的物不同,法律應另眼相看,否則就會引發諸如器官買賣、血液黑市、胎盤宴等有悖公序良俗的行為。而且,並非所有脫離人體的器官或者組織均立即轉化為物,還要看原主的意志。如果原主還有使該器官或者組織將來再進入原主身體的目的,那麼它們就仍然是身體的一部分。德國聯邦法院的一則判例就說明了這一點:一位男子將自己的精子提取出來,冷凍在某醫院中,以供自己將來生殖的需要。但後來醫院不慎遺失該精子,雙方為之發生訴訟,法院認定醫院侵害了該男子的身體權。 常:這種見解有道理。另外,還有物向人體轉化的情形:第一,當脫離人體的器官或者組織被植入他人身體後,就構成新主身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不再是物,原主不能再對其主張所有權。第二,原本在性質上屬於物的東西(如連接關節的醫用鋼材、心臟起搏器等)進入身體,成為身體機能正常運行的必要組織時,就屬於人體而不再是物了。 常:以上是人與物的界分。不過,並非萬物均能入得法眼,要成為法律世界的物,必須符合一定標准,這就涉及到客觀物與法律物的界分,這里的法律包括了公法與私法、國內法與國際法。不過,很難確立一個普適的法律物的標准,規范目的不同的法律所確認的物可能並不相同。即使勉強抽取出一個法律物的公因式,它與客觀物的區別可能已經很微薄,徒勞無益。 李:你說的不無道理。客觀物要想成為法律物,首先必須具備可控制性。可控制性因為主體的控制能力的差別而不同,如宇航員能踏上月球,而普通人只能「舉杯望明月」。其次,物還應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因主體需求的層次不同,客觀物進入法律的渠道、領域、深度也不同,比如土地在國際法上屬於國家領土,在民法上則是土地登記簿中記載的特定地塊。 常:這也表明,法律物與民法物有區別,因為民法物具備有體性與特定性,在可控性方面也有其特殊性。首先,有體性的標准要求物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形體或者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據此,物權客體應當是有體物,它的物理形態可以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等。沒有物理實體的無體物,如商譽、信用、商業秘密、思想等,就不是物權的客體。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家宣稱的「百年老湯」雖然具有有體物的基礎,但其中更多的表明了一種較高的商譽,它能不能單純地歸屬於物的范疇,還需要認真考慮。這個標准讓我們知道,物權與財產權不是一回事,後者的范圍更寬泛,它既可以是存在於有體物之上的物權,還可以是依附於無體物的債權、知識產權等其他財產權。不過,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無體物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我國擔保法第七十五條就規定了權利質權,票據、債券、股票等權利能夠負載質權。 李:而特定性要求物獨立存在並能與其他物相區別。滄海之一粟不具有特定性,其上無從成立物權。特定性標准也使物權與債權相區分,物作為債權標的可以是非特定的,在特定化並交付之前,債權人對其不享有物權。此外,可控制性表現為人們為了通常的社會生活需求所進行的控制。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愈來愈強,電力、天然氣、光波、磁波等沒有特定形體但能為人力控制的物也成為了物權的客體。再比如,隨著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發展與普遍運用,人類對能夠形成降水的雲層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從而有必要合理分配其中的利益,就可能使其進入物權法的調整范圍。 常:這些界定標準是很有意義的,能幫助我們改變許多習見的錯誤觀念。比如,與房產商簽訂了預售房銷售合同,很多人認為此時購買者就是房屋所有權人。其實,其所購買的不過是「樓花」,只是一種預期的利益,並非現實而特定的存在,之上不能負擔物權,買受人也就不能成為「房屋所有權人」。
Ⅶ 物權的客體() 選哪個,請解析下
正確答案是:A
解析:
債權的客體可以是財、物、行為和智力成果,而物回權答的客體則只能是物。這是一個法學概念。物權客體應當是有體物,它的物理形態可以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等。沒有物理實體的無體物,如商譽、信用、商業秘密、思想等,就不是物權的客體。
請及時採納,謝謝!
Ⅷ 按物權的客體進行分類,可以將物權分為
以物權的客體為標准所作的分為: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與權利物權專
1). 以動產為客體的物權,稱屬為動產物權,如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和留置權等;
2). 以不動產為客體的物權,稱為不動產物權,如不動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動產抵押權等;
3). 以權利為客體的,則稱為權利物權,如權利抵押權和權利質權等。
Ⅸ 物權的客體() 選哪個,請解析下
正確答案是:A
解析:
債權的客體可以是財、物、版行為和智力成果,而物權的客體則只權能是物。這是一個法學概念。物權客體應當是有體物,它的物理形態可以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等。沒有物理實體的無體物,如商譽、信用、商業秘密、思想等,就不是物權的客體。
請及時採納,謝謝!
Ⅹ 物權標的和客體的區別
客體就是標的,不過客體是相對於物權來說的;而標的是相對於債權來說的。標的版物是標的或者客權體所指向的具體對象。舉個例子:你和別人簽訂一個買賣水果的合同,你的債權標的就是對方交付水果的行為,而標的物就是水果。